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护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又称为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的讲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游戏机机甚至包括车载电脑,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移动智能终端拥有接入互联网能力,通常搭载各种操作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各种功能。随着智能手机、蓝牙耳机、智能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电子产品的普及,为了防止机器刮伤及摔坏,需要给产品外壳进行有效的保护,但现在大多数保护壳为了获得较好的缓冲性能,都是使用塑胶及其他软塑胶等材质制成,当移动终端从高处摔落时,保护壳容易变形,使得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进而导致移动终端被摔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包括主壳体和金属背框,其中,主壳体沿保护壳的厚度方向上依次包括底部、过渡部和侧边部,所述侧边部和过渡部包围底部的外部边缘,过渡部位于侧边部和底部之间,并且侧边部、底部和过渡部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移动终端的容置腔;所述主壳体背离容置腔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主壳体的周圈方向分布于所述过渡部,并且主壳体角部的凹槽从过渡部延伸至侧边部;所述金属背框一体成型,所述金属背框的形状与所述凹槽的形状相匹配,所述金属背框用于镶嵌于所述凹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边槽和分支槽,所述边槽沿所述主壳体的周圈方向分布于所述过渡部,所述分支槽位于所述主壳体的角部,所述分支槽与边槽相连通并且朝向所述侧边部延伸;所述分支槽包裹所述主壳体的角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背框包括主框条和分支条,所述主框条用于镶嵌于所述边槽内,所述分支条用于镶嵌在所述分支槽内;当所述金属背框镶嵌在所述凹槽内时,所述分支条位于所述主壳体的角部、朝向所述侧边部延伸,并且包裹所述主壳体的角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包括侧框和下盖,所述侧框和下盖采用同样的材料一体成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包括侧框和下盖,所述侧框和下盖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所述侧框的弹性大于所述下盖的弹性;所述凹槽开设于侧框背离容置腔的一侧;所述下盖包括盖体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凹槽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延伸部和所述金属背框均用于镶嵌在所述凹槽内,并且所述延伸部位于金属背框与侧框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与所述底部相对的一面设置有开口,以方便所述移动终端放入所述容置腔;所述主壳体沿保护壳的厚度方向上还包括扣合部,所述扣合部的一端与侧边部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开口弯曲,用于扣合所述移动终端的上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用于承载所述移动终端,所述过渡部和侧边部用于从侧边包围所述移动终端,所述扣合部用于从上方扣合所述移动终端的上表面;所述主壳体角部的凹槽从过渡部延伸至侧边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扣合部的弹性大于所述金属背框的弹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扣合部包括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所述第一轮廓线靠近所述开口,所述第二轮廓线背离所述开口,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之间的最小距离表示扣合量;所述主壳体的边角处通过圆弧过渡,所述扣合部沿保护壳的周向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和圆弧部,至少一个圆弧部的扣合量小于连接部的扣合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圆弧部的第一轮廓线曲率半径为r1,第二轮廓线曲率半径为r2,r1<r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背框用于通过点胶工艺或者模内注塑工艺镶嵌于所述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其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通过在主壳体背离容置腔的一侧开设凹槽,将金属背框镶嵌在凹槽内,并且将凹槽和金属背框沿主壳体的周圈方向分布于过渡部,并且将主壳体角部的凹槽从过渡部延伸至侧边部,从而包裹主壳体的角部,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保护壳耐刮、防折弯的性能,使得保护壳在受到外力冲击时也不容易变形,防止移动终端在摔落时脱离保护壳;另一方面,金属背框还能够有效地分散吸收移动终端摔落时角部的冲击力,防止移动终端被摔破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对角位置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对角位置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保护壳扣合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主壳体100,底部110,过渡部120,侧边部130,扣合部140,第一轮廓线141,第二轮廓线142,容置腔150,凹槽160,边槽161,分支槽162,侧框170,连接部171,圆弧部172,下盖180,盖体181,延伸部182,开口190;金属背框200,主框条210,分支条2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另外,需要说明是,在本文附图中的剖视图中,剖面线的设置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在一个剖面图中,相同的剖面线示意性地表示同一个部件或者表示采用相同材质的不同部件,剖面线的形状,包括倾斜角度和间隔距离,并不严格遵从机械制图中关于不同材质的剖面线设定。例如,在本文中的附图中,倾斜45°的剖面线并不一定代表金属材质,还可以表示其他非金属材质。
移动终端,又称为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的讲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游戏机机甚至包括车载电脑,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移动智能终端拥有接入互联网能力,通常搭载各种操作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各种功能。随着智能手机、蓝牙耳机、智能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电子产品的普及,为了防止机器刮伤及摔坏,需要给产品外壳进行有效的保护,但现在大多数保护壳为了获得较好的缓冲性能,都是使用塑胶及其他软塑胶等材质制成,当移动终端从高处摔落时,保护壳容易变形,使得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进而导致移动终端被摔破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保护壳的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中,图1为保护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保护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保护壳对角位置的纵向截面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保护壳包括主壳体100和金属背框200,主壳体100沿保护壳的厚度方向上依次包括底部110、过渡部120和侧边部130,过渡部120和侧边部130均沿保护壳的周圈方向分布,侧边部130和过渡部120包围底部110的外部边缘,过渡部120位于侧边部130和底部110之间,并且侧边部130、底部110和过渡部120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移动终端的容置腔150;主壳体100背离容置腔150的一侧开设有凹槽160,凹槽160沿主壳体100的周圈方向分布于过渡部120,并且主壳体100角部的凹槽160从过渡部120延伸至侧边部130;金属背框200的形状与凹槽160的形状相匹配,金属背框200用于通过点胶工艺或者嵌注工艺镶嵌于主壳体100的凹槽160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保护壳呈矩形,主壳体100具有四个角部,主壳体100每一个角部的凹槽160均从过渡部120延伸至侧边部130。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保护壳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保护壳还可以呈三角形,具有三个角部;或者,保护壳还可以呈五边形,具有五个角部,主壳体100每一个角部的凹槽160均从过渡部120延伸至侧边部130;或者,保护壳还可以呈圆形或者椭圆形,此时整个主壳体100的外边缘均为主壳体100的角部,主壳体100的凹槽160从过渡部120延伸至主壳体100的整个外边缘。
如图1和图2所示,凹槽160包括一个边槽161和四个分支槽162,边槽161沿主壳体100的周圈方向分布于过渡部120,四个分支槽162分别位于主壳体100的四个角部,分支槽162与边槽161相连通并且朝向角部的侧边部130延伸,从而四个分支槽162分别包裹主壳体100的四个角部。金属背框200的形状与凹槽160的形状相匹配,如图1所示,金属背框200包括一个主框条210和四个分支条220,主框条210用于镶嵌于边槽161内,四个分支条220分别用于镶嵌在四个分支槽162内;当金属背框200镶嵌在凹槽160内时,如图2所示,四个分支条220分别位于主壳体100的四个角部、分别朝向侧边部130延伸,从而分别包裹主壳体100的四个角部。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金属背板200为铝合金材质,通过锻压工艺一体成型。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金属背框200的主框条210和分支条220分别通过锻压工艺成型,主框条210和分支条220之间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金属背框200沿保护壳的周向镶嵌在主壳体100的过渡部120,并且主壳体100四个角部的金属背框200从过渡部120延伸至侧边部130,从而包裹主壳体100的四个角部,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保护壳耐刮、防折弯的性能,使得保护壳在受到外力冲击时也不容易变形,防止移动终端在摔落时脱离保护壳;另一方面,金属背框200还能够有效地分散吸收移动终端摔落时任一角部的冲击力,防止移动终端被摔破损。
另外,如图1至图3所示,主壳体100包括侧框170和下盖180,侧框170和下盖180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侧框170的弹性大于下盖180的弹性;凹槽160开设于侧框170背离容置腔150的一侧,侧框170的边角处通过圆弧过渡,侧框170沿主壳体100的周向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171和圆弧部172,圆弧部172即对应主壳体100的角部,凹槽160在侧框170圆弧部172的位置从过渡部120延伸至侧边部130;下盖180包括盖体181和延伸部182,延伸部182与凹槽160的形状相匹配,延伸部182和金属背框200均用于镶嵌在凹槽160内,并且延伸部182位于金属背框200与侧框170之间,即首先将下盖180的延伸部182镶嵌在凹槽160内,然后再将金属背框200镶嵌在延伸部182外。如此设置,由于侧框170的弹性大于下盖180的弹性,当保护壳收到外力冲击时,下盖180的变形程度小,将金属背框200镶嵌在下盖180的延伸部182外,可以避免由延伸部182变形过大所引起的金属背框200翘边或者与主壳体100脱离的现象。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下盖180和侧框170均由塑胶材料制成,例如,侧框170可以采用聚氨酯、弹性体橡胶等弹性较好的材质制成,盖体181可以采用力学强度和韧性均较好的聚碳酸酯制成。另外,为了提高下盖180与侧框170的结合强度,下盖180通过嵌注工艺与侧框170相结合,此处所说的嵌注,即是指模内注塑,即,先将注塑成型下盖180,然后将成型好的下盖180放置在侧框170的成型模具型腔内,然后注入高温熔融的侧框170物料,使得侧框170与下盖180在高温下结合;或者,先将注塑成型侧框170,然后将成型好的侧框170放置在下盖180的成型模具型腔内,然后注入高温熔融的下盖180物料,使得下盖180与侧框170在高温下结合。从而,通过嵌注工艺将下盖180的延伸部182镶嵌在侧框170的凹槽160内,可以提高下盖180延伸部182与侧框170结合处的力学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金属背框200的外表面与侧框170以及下盖180的外表面相平齐,金属背框200与延伸部182的结合面位于凹槽160内。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金属背框200通过点胶工艺镶嵌于主壳体100的凹槽160内,点胶镶嵌式的结构设计,使得金属背框200与延伸部182之间的点胶粘接面位于凹槽160内,不易发生粘接失效,进而使得金属背框200能够牢固地设置在主壳体100上,避免金属背框200翘边或者与主壳体100脱离。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金属背框200通过嵌注工艺镶嵌于主壳体100的凹槽160内,即将金属背框200放置在下盖180的成型模具型腔内,然后注入高温熔融的下盖180物料,使得金属背框200与下盖180的延伸部182在高温下结合。从而,通过嵌注工艺将金属背框200镶嵌在主壳体100的凹槽160内,可以提高金属背框200与下盖180延伸部182结合处的力学强度,避免金属背框200翘边或者与主壳体100脱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主壳体100的侧框170和下盖180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主壳体100的侧框170和下盖180还可以采用同样的材料一体成型,例如,主壳体100的侧框170和下盖180可以均采用力学强度和韧性均较好的聚碳酸酯制成,金属背框200直接与凹槽160内的侧框170相结合,进而镶嵌在凹槽160内。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主壳体100与底部110相对的一面设置有开口190,以方便移动终端放入容置腔150;主壳体100沿保护壳的厚度方向上还包括扣合部140,扣合部140沿保护壳的周圈方向分布,扣合部140的一端与侧边部130连接,另一端朝向开口190弯曲,用于扣合移动终端的上表面。如图3和图4所示,主壳体100的底部110用于承载移动终端,过渡部120和侧边部130用于从侧边包围移动终端,扣合部140用于从上方扣合移动终端的上表面,防止移动终端从开口190处脱离保护壳。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主壳体100角部的凹槽160从过渡部120延伸至侧边部130,而未延伸至扣合部140,扣合部140由塑胶材料制成,具体可以采用聚碳酸酯、聚氨酯、弹性体橡胶等材质,扣合部140的弹性大于金属背框200的弹性,主壳体100角部的凹槽160从过渡部120延伸至侧边部130,而未延伸至扣合部140。如此设置,具有三重功效,第一重功效是使得保护壳不容易变形,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能够防止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第二重功效是,金属背框200能够有效地分散吸收移动终端摔落时任一角部的冲击力,防止移动终端被摔破损;第三重功效是,由于扣合部140未设置凹槽160和金属背框200,从而扣合部140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当用户想要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时,使用外力掰扯扣合部140,使得扣合部140背离开口190弯曲,扩大开口190的尺寸,即可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可以理解的是,将移动终端放入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其操作过程与取出移动终端的操作过程相反,上述设计,既方便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也方便将移动终端放入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方便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保护壳的结构如图5所示,扣合部140的局部放大结构如图6所示,扣合部140包括第一轮廓线141和第二轮廓线142,第一轮廓线141靠近开口190,第二轮廓线142背离开口190,第一轮廓线141和第二轮廓线142之间的最小距离表示扣合量;扣合部140的边角处通过圆弧过渡,扣合部140沿保护壳的周向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171和圆弧部172,圆弧部172对应保护壳的角部。如图5和图6所示,连接部171的第一轮廓线141和第二轮廓线142平行,连接部171的扣合量为d1,四个圆弧部172的扣合量均为d2,d1>d2。即在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减小圆弧部172的扣合量,当用户想要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时,使用外力掰扯圆弧部172的扣合部140,使得圆弧部172的扣合部140背离开口190弯曲,扩大圆弧部172开口190的尺寸,先将移动终端的一个角部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然后再将整个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四个圆弧部172的扣合部140均具有较小的扣合量,并且四个圆弧部172的扣合量相等,用户可以使用外力掰扯任意一个圆弧部172的扣合部140,先将移动终端的一个角部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然后再将整个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将一个圆弧部172的扣合部140设计为具有较小的扣合量,当用户想要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时,使用外力掰扯具有较小扣合量的扣合部140,先将移动终端的一个角部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然后再将整个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即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其中两个或者三个圆弧部172设计为具有较小的扣合量,两个或者三个圆弧部172的扣合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连接部171的第一轮廓线141和第二轮廓线142相互平行,圆弧部172的扣合部140通过圆弧过渡,圆弧部172的第一轮廓线141和第二轮廓线142均为四分之一圆弧段,圆弧部172的第一轮廓线141曲率半径为r1,圆弧部172的第二轮廓线142曲率半径为r2,r1<r2,从而使得圆弧部172具有较小的扣合量d2,方便用户从保护壳的角部,即圆弧部172将移动终端脱离保护壳的容置腔150。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移动终端放入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其操作过程与取出移动终端的操作过程相反,上述设计,既方便将移动终端从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取出,也方便将移动终端放入保护壳的容置腔150内。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保护壳,通过在主壳体100背离容置腔150的一侧开设凹槽160,将金属背框200镶嵌在凹槽160内,并且将凹槽160和金属背框200沿主壳体100的周圈方向分布于过渡部120,并且将主壳体100角部的凹槽160从过渡部120延伸至侧边部130,从而包裹主壳体100的角部,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保护壳耐刮、防折弯的性能,使得保护壳在受到外力冲击时也不容易变形,防止移动终端在摔落时脱离保护壳;另一方面,金属背框200还能够有效地分散吸收移动终端摔落时角部的冲击力,防止移动终端被摔破损。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