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WS耳机及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32560发布日期:2021-01-05 18:04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TWS耳机及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耳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tws耳机及充电盒。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tws耳机,其充电时需要置于配套的充电盒内进行充电,多采用耳机端的充电柱与充电盒内部的探针或弹片接触的方式进行充电盒和tws耳机之间的通讯和充电。

然而,因耳机端充电柱正负极往往距离较近,且佩戴时暴露在外,与皮肤接触,这使得在长期使用时充电柱与用户汗液充分接触,导致电解腐蚀充电柱,影响充电性能,且汗液容易使得充电柱正负极接通,对tws耳机内部电路造成损害。此外,在tws耳机放入充电盒进行充电时,汗液又会积攒在充电盒内,会加速充电柱、探针或弹片的电解腐蚀,进一步影响其充电性能。

但是这种tws耳机的外露充电触点影响tws耳机整体美观性,且tws耳机一般体积小,设置充电触点的地方很有限,若是设置位置不合理,在用户佩戴时,外露的充电触点会接触人耳内壁,影响用户佩戴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tws耳机,避免在其使用时充电柱暴露在外,降低电解腐蚀可能性,延长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tws耳机,包括耳机本体和电池组件;

所述耳机本体包括:

耳机壳体,其围成第一腔室;

耳机主板,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且其上设置有供电电路;

正充电柱和负充电柱,其与所述供电电路形成供电回路,且分别具有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

所述电池组件包括:

电池壳体,其形成第二腔室、第一贯通部和第二贯通部;

电池,其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正供电端子和负供电端子,其分别与所述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接,且分别指向所述第一贯通部和第二贯通部;

第一弹性复位件和第二弹性复位件,其分别靠近所述第一贯通部和第二贯通部设置;

所述tws耳机还包括:

环形弹性部,其设置于所述耳机壳体的充电柱指向的端部,或所述电池壳体的供电端子指向的端部,或一部分设置于所述耳机壳体的充电柱指向的端部且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的供电端子指向的端部;

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和第二弹性复位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配合,使所述电池组件为所述耳机本体供电或两者脱离。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充电柱和负充电柱的自由端部分别形成为外凸的弧形部,且各弧形部的底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向外延伸形成翻边结构,各弧形部的翻边结构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接触的面、以及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接触的面分别为向下倾斜或向上倾斜的倾斜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充电柱和负充电柱的自由端部分别形成为外凸的弧形部,且各弧形部的底边缘周向向外延伸形成为翻边结构,各弧形部的翻边结构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接触的面、以及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接触的面为向上倾斜的第一倾斜面;所述正充电柱包括第一环形部;所述负充电柱分别包括第二环形部;所述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分别滑动套设在所述正充电柱和负充电柱上,所述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每个一端的外周面均形成与第一倾斜面适配的第二倾斜面,另一端的外周面均形成向下倾斜的第三倾斜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tws耳机还包括:第一导槽,其开设在靠近所述第一贯通部的所述电池壳体的侧壁上,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正供电端子的长度方向,且与所述第一贯通部贯通,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沿所述第一导槽导向;第二导槽,其开设在靠近所述第二贯通部的所述电池壳体的侧壁上,长度方向垂直与所述负供电端子的长度方向,且与所述第二贯通部贯通,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沿所述第二导槽导向。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包括:导向柱,其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弹簧,其套设在所述导向柱的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的部分上;其中所述第二限位部更靠近所述导向柱从所述第一导槽内伸出的顶端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还包括:弹性密封圈,其套设在所述弹簧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导槽内设置有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弹簧的一端抵靠所述第二限位部,另一端抵靠所述第二台阶部,其中在所述弹簧复位时,所述第一限位部抵靠至所述第一台阶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壳体朝向供电端子指向的端部与所述耳机壳体的朝向充电柱指向的端部适配,且所述环形弹性部的材质为硅胶。

本实用新型的tws耳机,具有如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在使用tws耳机时,利用电池组件对耳机本体进行充电,避免在使用时充电柱因闲置外露而汗液对其进行电解腐蚀,在充电时,耳机的正充电柱和负充电柱分别通过第一贯通部和第二贯通部与正供电端子和负供电端子接触时,第一弹性复位件和第二弹性复位件分别与正充电柱和负充电柱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配合,在第一弹性复位件和第二弹性复位件分别卡接至正充电柱和负充电柱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时,正供电端子和正充电柱接触,且负供电端子和负充电柱接触,实现耳机组件和电池组件之间的固定电连接,且同时位于耳机壳体和电池壳体相对端部的之间的环形弹性部被紧紧压缩,实现两者之间的防水密闭性,避免汗液等水进入充电柱/供电端子而被腐蚀,提升tws耳机的防水防汗性能;

(2)在使耳机本体和电池组件脱离时,第一弹性复位件和第二弹性复位件分别与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脱离卡接,实现两者的分离,结构简单且易操作。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充电盒,包括:上盖体;下壳体,其由所述上盖体可开闭;供电电池,其位于所述下壳体内,用于提供电能;至少一组充电端子,其位于所述下壳体内,且分别与所述供电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接;耳机容纳腔,用于容纳如上所述的tws耳机中的耳机本体;至少一个电池仓,其形成在所述下壳体内,用于容纳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tws耳机中的电池组件;在各电池组件容纳至各电池仓到位时,各电池组件的供电端子对应和各组充电端子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体包括成l型的顶盖和侧盖;所述顶盖的内侧壁上形成有所述耳机容纳腔的一部分,所述下壳体上形成有所述耳机容纳腔的另一部分;所述下壳体的对应所述上盖体的侧盖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各电池仓贯通的开口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tws耳机的一种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tws耳机实施例中耳机本体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tws耳机实施例中电池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tws耳机实施例中电池组件和耳机组件连接时的剖面图;

图5为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tws耳机实施例中电池组件中第一弹性复位件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tws耳机实施例中电池组件和耳机组件脱离时的状态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tws耳机实施例中电池组件和耳机组件脱离时的状态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tws耳机实施例中电池组件和耳机组件脱离时的状态图三;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充电盒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充电盒实施例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避免tws耳机在使用时,其充电柱易汗液或外界水分等腐蚀而降低其充电性能,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tws耳机,用于降低该tws耳机电解腐蚀的问题,从而提升该tws耳机的防水防汗性能。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tws耳机,其包括耳机本体100和电池组件200。

该耳机本体100可以为左耳机本体和右耳机本体中任一个。

如图1和图2所示,耳机本体100包括耳机壳体110、耳机主板120、正充电柱130和负充电柱130'。

耳机壳体110形成耳机本体100的外观,其内围成第一腔室(未标注),耳机主板120用于实现耳机的功能,且设置在第一腔室内,耳机主板120上设置有供电电路(未示出),供电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正充电柱130和负充电柱130'电连接,以与供电电路形成供电回路,用于向耳机本体100中各用电部件提供电能。

正充电柱130和负充电柱130'具有第一卡接部(未示出)和第二卡接部(未示出),其具体结构参见如下介绍。

如图1和图3所示,电池组件200包括电池壳体210、电池220、正供电端子230、负供电端子230'、第一弹性复位件240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

电池壳体210形成电池组件200的外观,且其内围成第二腔室(未标注),电池220设置在第二腔室内,且该电池壳体210还具有第一贯通部211和第二贯通部212。

正供电端子230和负供电端子230'在本实施例中均采用pogopin的形式,结构相同、彼此平行且分别与电池220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用于接收电池220输出的电能。并且,正供电端子230的自由端部指向第一贯通部211,且负供电端子230'的自由端部指向第二贯通部212。

第一弹性复位件240靠近第一贯通部211设置,具体地在靠近第一贯通部211的电池壳体21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槽213,该第一导槽213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正供电端子230的长度方向且与第一贯通部211贯通,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靠近第一贯通部211的顶端部能够沿第一导槽213伸出第一导槽213或缩回至第一导槽213内。

此外,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相比正供电端子230的自由端部更靠近第一贯通部211,因此,正供电端子230的自由端部相距第一贯通部211具有一定距离。

类似地,在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结构与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结构相同,且第二弹性复位件240'靠近第二贯通部212设置,具体地在靠近第二贯通部212的电池壳体21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导槽214,第二导槽214和第一导槽213的结构也是相同的。

该第二导槽214的长度方向垂直于负供电端子230'的长度方向且与第二贯通部212贯通,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靠近第二贯通部212的顶端部能够沿第二导槽214伸出第二导槽214或缩回至第二导槽214内。

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相比负供电端子230'的自由端部更靠近第二贯通部212,因此,负供电端子230'的自由端部相距第二贯通部212具有一定距离。

在第一弹性复位件240沿第一导槽213伸出第一导槽213时与第一卡接部卡接,且第二弹性复位件240'沿第二导槽214伸出第二导槽214时与第二卡接部卡接,此时,耳机本体100和电池组件200因为两者的卡接,实现稳固电连接;而在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缩回第一导槽213内时其与第一卡接部脱离卡接,且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缩回第二导槽214内时其与第二卡接部脱离卡接,此时,耳机本体100和电池组件因为两者脱离卡接而相互脱离。

此时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可以由各弧形部131/131'的底边缘的一部分形成,只要与第一弹性复位件240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伸出时的端部对应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槽213和第二导槽214的结构相同,且第一弹性复位件240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结构也相同,以第一导槽213和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关系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至图6所示,第一弹性复位件240包括导向柱241、第一限位部242、第二限位部243和弹簧244。

第一限位部242和第二限位部243间隔设置在导向柱241上,第一限位部242靠近导向柱241的一端设置,第一限位部242和导向柱241可以形成t型结构或l型结构。

第二限位部243靠近导向柱241的另一端设置,具体第二限位部243距离导向柱241的另一端一段距离设置,第二限位部243为形成在导向柱241的外周面上的凸出部。

弹簧244套设在导向柱241的位于第一限位部242和第二限位部243之间的部分上。

为了避免在第一弹性复位件240沿第一导槽213导向时从第一导槽213内脱出,对应地,第一导槽213的结构根据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结构设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槽213在从远离正供电端子230的自由端部的一端至靠近正供电端子230的自由端部的一端的贯通方向上依次分为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的横截面积均大于第二通道的横截面积,使得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接合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限位的第一台阶部(未标注),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接合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限位的第二台阶部(未标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圆形,且第一限位部242和第二限位部243在垂直于导向柱241长度方向上的方向上的截面形成也均为圆形。

且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243和第一限位部242是平行的。

本实施例第一限位部242与导向柱241形成t型结构,且第一限位部242在垂直于导向柱24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即,第一限位部242的直径)小于第一通道的宽度(即,直径)且大于第二通道的宽度(即,直径)。

弹簧244一端抵靠至第二限位部243,另一端抵靠至第二台阶部处。

弹簧244受压缩时,导向柱241靠近第二限位部243的顶端部沿第一导槽213向第一导槽213内缩回,第一弹性复位件240沿第一导槽213向左导向;而在弹簧244复位时,导向柱214靠近第二限位部243的顶端部沿第一导槽213内伸出第一导槽213,直至第一限位部242抵靠至第一台阶部处。

为了利用第一弹性复位件240实现耳机本体100和电池组件200之间的稳固连接或不使用时的易于脱离,本实施例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的远离与正供电端子230的一侧面为向上倾斜的倾斜面,记为倾斜面a(其作用如下介绍)。

在耳机本体100使用时,需要将耳机本体100与电池组件200连接在一起,便于电池组件200为耳机本体100提供电能,即,正充电柱130与正供电端子230稳固电接触,负充电柱130'与负供电端子230'稳固电连接。

为了在两者连接完成后,避免水分或汗液等液体通过两者的壳体之间的缝隙进入,而腐蚀正充电柱130、正供电端子230、负充电柱130'与负供电端子230'、影响电路,在本实施例中,采取如下多种情况下的一种密封该缝隙:

(1)在耳机壳体110的正充电柱130和负充电柱130'指向的端部处设置环形弹性部,在耳机壳体110和电池壳体210接触时会因为压缩环形弹性部而密封两者之间的缝隙;

(2)在电池壳体210的正供电端子230和负供电端子230'指向的端部处设置环形弹性部,在耳机壳体110和电池壳体210接触时会因为压缩环形弹性部而密封两者之间的缝隙;

(3)在耳机壳体110的正充电柱130和负充电柱130'指向的端部处设置一部分环形弹性部,在电池壳体210的正供电端子230和负供电端子230'指向的端部处设置一部分环形弹性部,在耳机壳体110和电池壳体210接触时,两部分环形弹性部会接触在一起,并在受压时变形而密封两者之间的缝隙。

在本实施例中,选择第(1)中情况,耳机壳体110的端部处的环形弹性部记为150,如图2和图4所示。

在上面三种情况中,优选地,使耳机壳体110的正充电柱130和负充电柱130'指向的端部与电池壳体210的正供电端子230和负供电端子230'指向的端部相适配,这样,在两者连接受压时,才能够充分的挤压该环形弹性部150。

该环形弹性部150可以为环形硅胶或其他可变形材质的结构。

在耳机本体100使用时,耳机本体100能够与电池组件200实现稳固连接,而在不使用耳机本体100或电池组件200电量不足时,能够与电池组件200易脱离。

具体地,本实施例正充电柱130和负充电柱130'的结构相同且彼此平行设置。以正充电柱130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正充电柱130的自由端部(即,待与正供电端子230电接触的端部)为外凸的弧形部131,其形状类似于蘑菇型。该弧形部131的底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翻边结构,该翻边结构形成第一卡接部。

类似地,负充电柱130'的自由端部(即,待与负供电端子230'电接触的端部)为外凸的弧形部131',其形状也类似于蘑菇型。该弧形部131'的底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翻边结构,该翻边结构形成第二卡接部。

为了实现第一弹性复位240和第一卡接部的稳固卡接以及第二弹性复位件240'和第二卡接部的稳固卡接,避免在正在充电时,两者自动脱离,不能实现为耳机本体100的供电,因此,第一卡接部和第一弹性复位件240以及第二卡接部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卡接方式可以如下设置。

第一卡接部与第一弹性复位件240接触的面形成向上倾斜的第一倾斜面,记为倾斜面b。

如图2至图5所示,在需要使用耳机本体100时,进行如下操作。

(1)正充电柱130通过第一贯通部211待与正供电端子230接触,负充电柱130'通过第二贯通部212待与负供电端子230'接触,此时用户手动推进电池组件200,使电池组件200压缩环形弹性部150,且同时正充电柱130/负充电柱130'端部的弧形部131/131'与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倾斜面a在相对方向上干涉;

(2)此后用户继续推进,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244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均被压缩,直至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完全通过各弧形部131/131',此时,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244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复位,使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伸出并限位在各弧形部131/131'的底部(即倾斜面b处),如图5所示,实现耳机本体100和电池组件200之间的固定连接。

由于各弧形部131/131'的倾斜面b的底端类似形成卡爪,其能够卡住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的上表面,实现稳固连接,不易自动脱离。

在实现固定连接的同时,正充电柱130与正供电端子230接触,负充电柱130'与负供电端子230'接触,如图4所示,使电池220、正供电端子230/负供电端子230'、正充电柱130/负充电柱130'、供电电路形成整个供电回路,因此,耳机本体100可正常工作。

为了便于在不使用耳机本体100或电池组件200电量低时,需要将耳机本体100和电池组件200进行分离,在本实施例中,针对正充电柱130和负充电柱130'还分别设置了第一环形部140和第二环形部140'。

以第一环形部140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第一环形部140套设在正充电柱130上且可沿正充电柱130滑动。

第一环形部140的靠近正充电柱130的顶端部的一端的外周面形成向上的倾斜面,记为倾斜面c。该倾斜面c的倾斜趋势与倾斜面b的倾斜趋势相同,因此,若第一环形部140朝向正充电柱130的顶端部滑动而与正充电柱130接触时,倾斜面c和倾斜面b贴合。

第一环形部140的远离正充电柱130的顶端部的另一端的外周面形成向下倾斜的倾斜面,记为倾斜面d。

同理地,根据第一环形部140的结构,可以获知第二环形部140'的结构。

由于第一环形部140和第二环形部140'均为环状结构,因此,在此种方式中,且各弧形部的底边缘周向向外延伸形成为翻边结构,各弧形部的翻边结构分别形成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

如图4、图7至图9所示,在需要将耳机本体100和电池组件200分离时,进行如下动作。

(1)用户继续手动推进电池组件200(或保持电池组件200不动而推进耳机本体100),进一步压缩环形弹性部150,此时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第二弹性复位件240'仍保持复位,如图4所示;

(2)用户继续推进,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分别与第一环形部140/第二环形部140'在相对方向上产生干涉,即首先倾斜面a与倾斜面c产生干涉,此后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244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均被压缩,如图7所示;

(3)用户继续推进,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244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均被压缩,直至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完全通过第一环形部140/第二环形部140';

(4)此后,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244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复位,使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伸出并限位在第一环形部140/第二环形部140'的另一端(即倾斜面d处),如图8所示;

(5)在完成上述(1)至(4)后,电池组件200已被推进到极限,此时用户开始反向拔出电池组件200,在用户施力反向拔出时,第一环形部140/第二环形部140'均向上滑动,且其倾斜面c均与各弧形部131/131'的倾斜面b贴合,此时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仍限位在第一环形部140/第二环形部140'的另一端(即倾斜面d处);

(6)用户继续反向拔出,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依次通过第一环形部140/第二环形部140'的倾斜面d、第一环形部140/第二环形部140'(如图9所示)和各弧形部131/131',脱离正充电柱130/负充电柱130',从而可拔出电池组件200。

其中在反向拔出过程中,由于第一环形部140/第二环形部140'的倾斜面c均与各弧形部的倾斜面b贴合(如图9所示)、以及各弧形部131/131'为外凸的,因此,易于实现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第二弹性复位件240'与正充电柱130/负充电柱130'的脱离。

本实施例第一导槽213/第二导槽214均为贯通槽(如图3所示),为了避免通过水分或汗液等液体通过该第一导槽213/第二导槽214进入而腐蚀正充电柱130/负充电柱130'、正供电端子230/负供电端子230',在本实施例中,针对第一弹性复位件240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分别设置有弹性密封圈。

以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如上介绍了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结构,再参考图5所示,第一弹性复位件240还包括弹性密封圈245。

弹性密封圈245设置在弹簧244靠近第二限位部243的一端和第二第二限位部243之间。且该弹性密封圈245的外径基本等于第三通道的宽度(即,直径),这样,在弹簧244压缩/复位时,弹性密封圈245始终保持与第三通道的周向内壁的接触,避免外界水分或汗液等液体通过第一导槽213进入而腐蚀充电柱/供电端子。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二中,着重介绍与实施例一不同的部分,具体描述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不设置第一环形部140和第二环形部140',而是第一卡接部与第一弹性复位件240接触的面形成向上倾斜的第一倾斜面,记为倾斜面b。

在需要使用耳机本体100时,进行如下操作。

(1)正充电柱130通过第一贯通部211待与正供电端子230接触,负充电柱130'通过第二贯通部212待与负供电端子230'接触,此时用户手动推进电池组件200,使电池组件200压缩环形弹性部150,且同时正充电柱130/负充电柱130'端部的弧形部131/131'与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倾斜面a在相对方向上干涉;

(2)此后用户继续推进,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244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均被压缩,直至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完全通过各弧形部131/131',此时,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244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复位,使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伸出并限位在各弧形部131/131'的底部(即倾斜面b处),如图5所示,实现耳机本体100和电池组件200之间的固定连接。

由于各弧形部131/131'的倾斜面b的底端类似形成卡爪,其能够卡住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的上表面,实现稳固连接,不易自动脱离。

在实现固定连接的同时,正充电柱130与正供电端子230接触,负充电柱130'与负供电端子230'接触,如图4所示,使电池220、正供电端子230/负供电端子230'、正充电柱130/负充电柱130'、供电电路形成整个供电回路,因此,耳机本体100可正常工作。

在需要将耳机本体100和电池组件200分离时,进行如下动作。

用户开始反向拔出电池组件200,在用户施力反向拔出时,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依次通过各弧形部131/131'的倾斜面b和各弧形部,脱离正充电柱130/负充电柱130',从而可拔出电池组件200。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三中,着重介绍与实施例二不同的部分,具体描述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不设置第一环形部140和第二环形部140',而是第一卡接部与第一弹性复位件240接触的面形成向下倾斜的倾斜面,记倾斜面b'。

在需要使用耳机本体100时,进行如下操作。

(1)正充电柱130通过第一贯通部211待与正供电端子230接触,负充电柱130'通过第二贯通部212待与负供电端子230'接触,此时用户手动推进电池组件200,使电池组件200压缩环形弹性部150,且同时正充电柱130/负充电柱130'端部的弧形部131/131'与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倾斜面a在相对方向上干涉;

(2)此后用户继续推进,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244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均被压缩,直至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完全通过各弧形部131/131',此时,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244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弹簧复位,使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和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伸出并限位在各弧形部131/131'的底部(即倾斜面b'处),实现耳机本体100和电池组件200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需要将耳机本体100和电池组件200分离时,进行如下动作。

用户开始反向拔出电池组件200,在用户施力反向拔出时,第一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241的顶端部/第二弹性复位件240'的导向柱的顶端部依次通过各弧形部131/131'的倾斜面b'和各弧形部,脱离正充电柱130/负充电柱130',从而可拔出电池组件200。

由于倾斜面b'向下倾斜,因此,在将耳机本体100和电池组件200脱离时,更易于将两者进行分离。

实施例四

在电池组件200中电量不足时,需要对电池组件200进行充电,为方便电池组件200/耳机本体100的收纳及电池组件200的充电,在本实施例中,涉及一种充电盒300。

如图10和图11所示,该充电盒300包括上盖体310、下壳体320、供电电池(未示出)、至少一组充电端子(未示出,其中每组充电单子包括正充电端子和负充电端子)、耳机容纳腔(未示出)、和至少一个电池仓,其中一个电池仓用于存放一个如上所述的电池组件200。

一组充电端子对应一个电池组件200。

在通过一组充电端子对一个电池组件200充电时,一组充电端子中的正充电端子与一个电池组件200的正供电端子230电连接,一组充电端子中的负充电端子与一个电池组件200的负供电端子230'电连接,用于电池220接收来自供电电池的电能。

设置多个用于存储电池组件200的电池仓,便于在一个电池组件200的电量需要补充时,可以更换另一个电池组件,不影响用户使用耳机本体100。

如上所述的耳机本体100可以为左耳机本体或右耳机本体。耳机容纳腔用于容纳左耳机本体和右耳机本体。

本实施例中,电池仓设置的数量是两个且并列布置,记为第一电池仓和第二电池仓,当然,也可以设置不止两个个。

本实施例上盖体310为成l型的顶盖311和侧盖312,顶盖311的内表面形成有耳机容纳腔的一部分,下壳体320内形成有耳机容纳腔的另一部分321,在上盖体310封闭下壳体320时,左耳机本体和右耳机本体容纳至完整的耳机容纳腔内。

在下壳体320对应上盖体310的侧盖31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开口部321和第二开口部322,第一开口部321与第一电池仓连通,第二开口部322与第二电池仓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体310的侧盖312可采用皮质等软材料,便于较好地保护电池组件200。

且该上盖体310可以与下壳体320通过磁铁或卡扣等方式实现连接。

在不使用耳机本体100和/或电池组件200时,可以将两者均收纳至充电盒300内,实现方便收纳;在电池组件200位于充电盒300的电池仓到位时,可实现对电池组件200的充电,为耳机本体100随时使用做好准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