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教学用数据传输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78154发布日期:2021-06-15 20:3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现代化教学用数据传输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现代化教学用数据传输盒,属于教育装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5g移动网络与早期的2g、3g和4g移动网络一样,是一种数字蜂窝网络。5g网络的主要优势在于:数据传输速率远远高于以前的蜂窝网络,最高可达10gbit/s,比当前的有线互联网更快,比先前的4glte蜂窝网络快100倍;较低的网络延迟(更快的响应时间),低于1毫秒,而4g为30-70毫秒。由于数据传输更快,5g网络将不仅仅为手机提供服务,而且还将成为一般性的家庭和办公网络提供商,与有线网络提供商竞争。

目前很多的电子教学设备,丰富教学资源的获取及优秀资源的分享都是依赖有线网络实现的,然而,对于偏远山区等不方便铺设网络线缆的地区,如何实现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获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现代化教学用数据传输盒,该现代化教学用数据传输盒克服了许多不便于铺设网络光纤的地区(如偏远山区)的教学设备与网络教学资源之间的共享障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现代化教学用数据传输盒,用于教学设备,所述教学设备包括书写面板、触控膜和显示器,所述书写面板、显示器均安装于一支撑框架上,所述触控膜位于书写面板与显示器之间,所述显示器相背于书写面板的后方还安装有一数控箱;

贴敷于书写面板表面上的所述触控膜进一步包括第一基材层、第二基材层和位于第一基材层、第二基材层之间的感应层,所述感应层由分别沿x轴、y轴方向设置的若干根x向导线、y向导线交叉铺设而成,此x向导线、y向导线各自的外表面上均包覆有绝缘层;

与数控箱连接的所述数据传输盒包括壳体和固定安装于壳体内的主板,所述主板上连接设置有主控芯片、至少一个用于安装sim卡或uim卡的卡槽、至少四根天线和若干个数据接口,每根所述天线的一端自壳体内向外伸出;

若干个所述数据接口中的一个接口用于与教学设备连接,用于实现与教学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及代码交互;

所述主控芯片被配置有数据处理单元和无线单元,所述数据处理单元通过无线单元接收来自5g基站的网络数据,并对网络数据进行编码调制以及加密解密,所述无线单元用于对由数据处理单元调制完成的iq信号进行载波调制,将iq信号转变为可通过天线发射至5g基站的5gnr信号,还用于与卡槽内的sim卡或uim卡连接;

所述天线用于接收来自5g基站的、含有网络数据的5gnr信号,以及将来自无线单元的5gnr信号发送至5g基站。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主控芯片还被配置有用于对数据进行存储或缓存的数据指令缓存单元和用于供电的电源单元。

2.上述方案中,4根所述天线包括2根接收天线和2根发送天线。

3.上述方案中,通过所述数据接口中的usb3.0接口与教学设备连接。

4.上述方案中,来自5g基站的网络数据包括文档数据、图片数据、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现代化教学用数据传输盒,其可以实现教学设备与外部网络教学资源之间的直接无线交互,克服了许多不便于铺设网络光纤的地区(如偏远山区)的教学设备与网络教学资源之间的共享障碍,进一步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充分使用,为各个地区的老师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此外,将数据传输盒设置为独立于数控箱的可选模块供使用者选配,更加方便和灵活。

2、本实用新型现代化教学用数据传输盒,其教学设备上贴敷于书写面板表面上的所述触控膜进一步包括第一基材层、第二基材层和位于第一基材层、第二基材层之间的感应层,所述感应层由分别沿x轴、y轴方向设置的若干根x向导线、y向导线交叉铺设而成,此x向导线、y向导线各自的外表面上均包覆有绝缘层,可以在大尺寸的教学设备上实现精确灵敏地触控操作,提高了触控性能和用户体验,且触控膜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弯曲性能;还可以避免导线交叉处产生短路,又提高触控灵敏性和感应性能,还方便工艺加工、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的教学设备结构后视图;

附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附图3为图2中触控膜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图2中触控膜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现代化教学用数据传输盒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现代化教学用数据传输盒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现代化教学用数据传输盒电气原理图。

以上附图中:1、壳体;2、主板;3、主控芯片;4、卡槽;5、天线;6、数据接口;7、数据处理单元;8、数据指令缓存单元;9、无线单元;12、电源单元;21、书写面板;22、触控膜;221、第一基材层;222、第二基材层;223、感应层;224、x向导线;225、y向导线;226、绝缘层;23、显示器;24、数控箱;25、支撑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一种现代化教学用数据传输盒,用于教学设备,所述教学设备包括书写面板21、触控膜22和显示器23,所述书写面板21、显示器23均安装于一支撑框架4上,所述触控膜22位于书写面板21与显示器23之间,所述显示器23相背于书写面板21的后方还安装有一数控箱24;

贴敷于书写面板21表面上的所述触控膜22进一步包括第一基材层221、第二基材层222和位于第一基材层221、第二基材层222之间的感应层223,所述感应层223由分别沿x轴、y轴方向设置的若干根x向导线224、y向导线225交叉铺设而成,此x向导线224、y向导线225各自的外表面上均包覆有绝缘层226;

与数控箱24连接的所述数据传输盒包括壳体1和固定安装于壳体1内的主板2,所述主板2上连接设置有主控芯片3、至少一个用于安装sim卡或uim卡的卡槽4、至少四根天线5和若干个数据接口6,每根所述天线5的一端自壳体1内向外伸出;

若干个所述数据接口6中的一个接口用于与教学设备连接,用于实现与教学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及代码交互;

所述主控芯片3被配置有数据处理单元7和无线单元9,所述数据处理单元7通过无线单元9接收来自5g基站的网络数据,并对网络数据进行编码调制以及加密解密,所述无线单元9用于对由数据处理单元7调制完成的iq信号进行载波调制,将iq信号转变为可通过天线5发射至5g基站的5gnr信号,还用于与卡槽4内的sim卡或uim卡连接;

所述天线5用于接收来自5g基站的、含有网络数据的5gnr信号,以及将来自无线单元9的5gnr信号发送至5g基站。

上述主控芯片3还被配置有用于对数据进行存储或缓存的数据指令缓存单元8和用于供电的电源单元12;4根上述天线5包括2根接收天线和2根发送天线。

实施例2:一种现代化教学用数据传输盒,用于教学设备,所述教学设备包括书写面板21、触控膜22和显示器23,所述书写面板21、显示器23均安装于一支撑框架4上,所述触控膜22位于书写面板21与显示器23之间,所述显示器23相背于书写面板21的后方还安装有一数控箱24;

贴敷于书写面板21表面上的所述触控膜22进一步包括第一基材层221、第二基材层222和位于第一基材层221、第二基材层222之间的感应层223,所述感应层223由分别沿x轴、y轴方向设置的若干根x向导线224、y向导线225交叉铺设而成,此x向导线224、y向导线225各自的外表面上均包覆有绝缘层226;

与数控箱24连接的所述数据传输盒包括壳体1和固定安装于壳体1内的主板2,所述主板2上连接设置有主控芯片3、至少一个用于安装sim卡或uim卡的卡槽4、至少四根天线5和若干个数据接口6,每根所述天线5的一端自壳体1内向外伸出;

若干个所述数据接口6中的一个接口用于与教学设备连接,用于实现与教学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及代码交互;

所述主控芯片3被配置有数据处理单元7和无线单元9,所述数据处理单元7通过无线单元9接收来自5g基站的网络数据,并对网络数据进行编码调制以及加密解密,所述无线单元9用于对由数据处理单元7调制完成的iq信号进行载波调制,将iq信号转变为可通过天线5发射至5g基站的5gnr信号,还用于与卡槽4内的sim卡或uim卡连接;

所述天线5用于接收来自5g基站的、含有网络数据的5gnr信号,以及将来自无线单元9的5gnr信号发送至5g基站。

通过上述数据接口6中的usb3.0接口与教学设备连接;来自5g基站的网络数据包括文档数据、图片数据、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

采用上述现代化教学用数据传输盒,其可以实现教学设备与外部网络教学资源之间的直接无线交互,克服了许多不便于铺设网络光纤的地区(如偏远山区)的教学设备与网络教学资源之间的共享障碍,进一步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充分使用,为各个地区的老师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此外,将数据传输盒设置为独立于数控箱的可选模块供使用者选配,更加方便和灵活。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