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19116发布日期:2021-09-04 10:17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光圈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涉及摄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圈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多样化摄像功能的设备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为了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在电子设备的镜头设置可变光圈,通过调整光圈的通光孔孔径大小以控制镜头获取的进光量大小,可有效优化镜头的成像效果。
3.然而,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光圈组件的结构过于复杂、光圈组件的通光孔径变化不够流畅,导致调节光圈组件的通光孔径的灵活性、稳定性较差,影响镜头的成像效果。另外,光圈组件的结构过于复杂,也将导致光圈组件整体体积较大,因此有必要改善光圈组件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圈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5.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圈组件,光圈组件包括基座、弹性膜、形变元件、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基座具有安装开口、第一接电端口和第二接电端口,弹性膜对应安装开口安装,且弹性膜为具有通光孔的环形结构,弹性膜包括围成通光孔的内缘部、与基座邻近安装开口的部分连接的外缘部以及连接内缘部和外缘部的连接部;形变元件绕设于通光孔外围,且形变元件与内缘部背离通光孔中心的壁面连接,第一接电元件自第一接电端口引至与形变元件其中一端电性连接,第二接电元件自第二接电端口引至与形变元件另一端电性连接。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均用于接收电信号并将电信号输送给形变元件,以使形变元件发生形变从而带动内缘部发生形变以改变通光孔的孔径。
6.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圈组件,通过设置绕设于通光孔外围的形变元件与弹性膜的内缘部连接,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分别从基座的两个接电端口与形变元件连接,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用于接收电信号并将电信号传递给形变元件,并设置形变元件接收电信号后可产生形变,使形变元件可带动内缘部形变进而改变通光孔的孔径。通电时,形变元件发生形变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可通过控制给电条件以控制形变元件的形变状态,灵活改变通光孔孔径的大小。改变通光孔孔径过程中,形变元件发生的形变为内缘部形变的主要动力源,无需再借助其它力量辅助改变通光孔孔径,使通光孔孔径的改变更易于控制,光圈组件整体结构简单。
7.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形变元件包括第一形变段以及与第一形变段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第二形变段;第一形变段围绕通光孔外围,且两个第二形变段相交后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电性连接;或者第一形变段部分绕设于通光孔外围,两个第二形变段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电性连接,且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相交;或者第一形变段部分绕设于通光孔外围,两个第二形变段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电性连接,且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间隔设置。
8.基于上述实施例,第一形变段、第二形变段均发生形变收缩或扩张,以同步带动内缘部和连接部发生形变来改变通光孔孔径,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则于两端牵动第二形变段,以维持第一形变段和第二形变段圈设出的区域的封闭性。
9.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形变元件的数量为多个,每个形变元件内的两个第二形变段构成一组第二形变段,沿通光孔周向上,多组第二形变段均匀分布,且每个形变元件绕设于通光孔外围的第一形变段的周长均相等,以约束内缘部构成通光孔。
10.基于上述实施例,可使多个第一形变段相互牵制,一方面,在多个第一形变段与内缘部连接后,使内缘部围成的通光孔的正投影更接近于圆形,以更好地调控进光量和进光区域。另一方面,在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发生形变分别牵动第一形变段和第二形变段使通光孔的中心存在发生偏移的趋势时,可稳定通光孔的中心,避免通光孔的中心发生大范围的偏移影响通光量。
11.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弹性复位件配置为可向通光孔中心方向伸缩,弹性复位件包括沿其伸缩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外缘部或基座连接,第二端与两个第二形变段之间的部分内缘部连接,且第二端与内缘部的连接端到两个第二形变段的距离均相等,或者第二端与连接两个第二形变段的部分内缘部连接。
12.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弹性复位件牵动牵制形变元件,以辅助形变元件和弹性膜复位,提高通光孔中心的稳定性。
13.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均配置为接收电信号后产生形变,且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的材质与第一形变段、两个第二形变段的材质相同并一体设置。
14.基于上述实施例,确保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分别与形变元件连接的结构强度,并在接收电信号后,第一接电元件、第二接电元件、第一形变段和两个第二形变段均发生形变,以带动内缘部形变改变通光孔孔径,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分别于两端形变可牵引两个第二形变段,进而可辅助改变通光孔孔径。
15.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形变元件绕设于通光孔外围形成封闭结构并与内缘部连接,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分别与封闭结构的形变元件电性连接。
16.基于上述实施例,呈封闭结构的形变元件接收电信号发生形变向通光孔中心聚拢或扩张,以带动内缘部和连接部形变,改变通光孔孔径。
17.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光圈组件还包括设于第一接电端口和第二接电端口处的两个接电端子,两个接电端子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连接以向形变元件传输电信号。
18.基于上述实施例,设置接电端子以便形变元件可与外部电源连接,基座上的安装槽则可便于接电端子的安装,使整个光圈组件结构紧凑并呈现良好的外观。
19.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基座设有与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分别对应的两个导向柱,两个导向柱表面与分别对应与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的表面相接触以在形变元件发生形变时限制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的活动方向。
20.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导向柱作用于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避免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活动范围过大导致牵动第一形变段和第二形变段移动的范围过大使通光孔中心偏移范围过大。
21.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内缘部具有围绕通光孔设置的引线通道以及与引线通道连通的避位开口,绕设于通光孔外围的形变元件安装于引线通道,且形变元件于避位开口或临近避位开口处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第二接电元件电性连接;或者内缘部具有围绕通光孔设置的引线槽,引线槽具有开口端,开口端背离通光孔中心设置,形变元件容置于引线槽内,形变元件于开口端或临近开口端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第二接电元件电性连接。
22.基于上述实施例,确保形变元件走线顺畅,提高形变元件与内缘部的连接稳定性,以在形变元件绕设于通光孔外围的部分发生形变时,确保形变元件可带动内缘部发生形变改变通光孔的孔径。
23.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设于连接部朝向安装开口的一侧;或者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设于连接部远离安装开口的一侧。
24.基于上述实施例,合理设置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位置,避免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的走线影响弹性膜的形变。
25.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光圈组件还包括与弹性膜同轴设置的环形支撑件,环形支撑件与外缘部连接,外缘部表面与基座壁面连接。
26.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环形支撑件为外缘部提供支撑,以便外缘部与基座连接,并提高外缘部与基座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内缘部的形变稳定性。
27.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沿弹性膜轴向,连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为向远离安装开口方向弯曲的弧形面,或者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为朝向安装开口方向弯曲的弧形面。
28.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为向同一方向弯曲的弧形面,以提高连接部的向同一侧形变的趋势,以及提高连接部的形变稳定性。
29.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基座具有与安装开口连通的容置槽,形变元件和部分弹性膜容置于容置槽内,外缘部与容置槽壁面连接。
30.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调控容置槽沿弹性膜轴的深度,以在弹性膜轴向为弹性膜预留形变空间。
31.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形变元件为接电后可产生形变的形状记忆合金丝,形变元件与弹性膜绝缘连接。
32.基于上述实施例,采用形状记忆合金丝,使形变元件具备接收电信号后可发生形变的特性。
33.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包括感光组件、镜头以及如上的光圈组件。感光组件具有感光面,镜头对应感光面设置,
34.光圈组件罩设于镜头,通光孔对应镜头设置。
35.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通过控制形变元件发生形变带动弹性膜形变改变通光孔孔径,可有效改变穿过镜头的进光量,进而改变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形变元件的形变为接电后的连续形变,带动通光孔孔径也可连续变化,使得本申请的摄像模组对进光量的调节更精确、更灵活。
36.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如上的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安装于壳体内。
37.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通过安装如上的摄像模组,可使电子设备也可具
有光圈可变、进光量易调节的特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39.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圈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0.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圈组件的爆炸图;
41.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圈组件的主视图;
42.图4a为图3中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43.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内缘部具有引线槽的剖视图;
44.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膜与形变元件连接的后视图;
45.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形变元件未接电呈舒展状态的主视图;
46.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形变元件接电呈形变状态的主视图;
47.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相较时的主视图;
48.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间隔设置时的主视图;
49.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膜与两根形变元件连接的后视图;
50.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复位件与内缘部连接的后视图;
51.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呈封闭结构的形变元件与第一接电元件和第二接电元件连接的主视图;
52.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呈封闭结构的形变元件与第一接电元件连接的剖视图;
53.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4.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模组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5.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56.如图1至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圈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圈组件100包括基座110、安装于基座110的弹性膜120、与弹性膜120连接的形变元件130以及与形变元件130连接的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光圈组件100的基座110可与镜头连接或与其它安装结构连接,以将光圈组件100对应镜头安装。
57.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地,基座110具有安装开口111,安装开口111对应镜头设置,以使来自基座110所在一侧的光线可穿过安装开口111后投射至镜头。组装时,可调整基座110位置,使镜头部分容置于安装开口111内,或者也可使镜头位于于基座110其中一侧。
58.弹性膜120为具有通光孔121的环形结构,弹性膜120对应安装开口111安装,并使通光孔121与镜头对应,弹性膜120还为可阻挡光线的遮光膜,来自物侧的其中一部分光线被弹性膜120阻挡、另一部分光线光线则依次经过通光孔121、安装开口111后投射至镜头。
59.弹性膜120包括围成通光孔121的内缘部122、围绕内缘部122的连接部以及围绕连接部的外缘部123,以使通光孔121位于弹性膜120的中心区域,外缘部123与基座110邻近安装开口111的部分连接,将弹性膜120固定在基座110上,需要注意的是,组装时需调控外缘部123与基座110的连接位置,以使通光孔121的中心轴与镜头的光轴重叠,避免通光孔121与镜头错位影响成像质量。
60.弹性膜120还为可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解除外力作用后恢复形变的具有可逆性的弹性膜。其中,弹性膜120的外缘部123用于与基座110连接以固定弹性膜120,内缘部122和连接部124为弹性膜120的主要形变部位以用于缓冲外力作用于弹性膜120的应力。弹性膜120可为lcp(liquid crystal polyester,液晶高分子聚合物)弹性膜120,由lcp材质制得的弹性膜120可使弹性膜120具有遮光性、可逆形变的特性以及绝缘的特性,以使弹性膜120可配合光圈组件100内的其它组件改变通光孔孔径。
61.形变元件130为接收电信号后发生形变、断电后恢复形变的具有可逆性的形变元件130,形变元件130绕设于通光孔121外围并与内缘部122背离通光孔121中心的壁面连接,第一接电元件140a自第一接电端口引至与形变元件130其中一端电性连接,第二接电元件140b自第二接电端口引至与形变元件130另一端电性连接,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均用于接收电信号并将电信号输送给形变元件130,形变元件130用于接收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传递的电信号后发生形变,从而带动内缘部122发生形变以改变通光孔121的孔径,实现改变通光量的目的。具体地,绕设于通光孔121外围形变元件130的形变为向通光孔121中心收缩或扩张的形变,以使形变元件130可带动内缘部122向通光孔121中心收缩或扩张,进而改变通光孔121的孔径。形变元件130可为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简称为sma)丝,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为其它材质制得的形变元件130,以使形变元件130接电后发生形变可带动弹性膜120改变通光孔121孔径。
62.光圈组件100还包括与设于第一接电端口和第二接电端口处的两个接电端子160,两个接电端子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电性连接以向形变元件130传输电信号。接电端子160的壳体内可设置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线路板,线路板与热敏电阻电性连接,两个接电端子160内的热敏电阻可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140a、第二接电元件140b焊接以实现电性连接。
63.本实施例的光圈组件100,通过设置绕设于通光孔121外围的形变元件130与弹性膜120的内缘部122连接,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分别从基座110的两个接电端口与形变元件130连接,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用于接收电信号并将电信号传递给形变元件130,并设置形变元件130接收电信号后可产生形变,以使形变元件130可带动内缘部122形变进而改变通光孔121的孔径。通电时,形变元件130发生形变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可通过控制给电条件以控制形变元件130的形变状态,灵活改变通光孔121孔径的大小。改变通光孔121孔径过程中,形变元件130发生的形变为内缘部122形变的主要动力源,无需再借助其它力量辅助改变通光孔121孔径,使通光孔121孔径的改变更易于控制,光圈组件100整体结构简单,利于光圈组件100的小型化设计。
64.外缘部123与基座110连接,内缘部122于内圈在形变元件130的牵动下发生形变,外缘部123与基座110的连接稳定性将影响着内缘部122的形变稳定性。如图2至图4所示,光圈组件100还包括与弹性膜120同轴设置的环形支撑件150,环形支撑件150与外缘部123连
接,外缘部123与基座110壁面连接,组装时,可先使外缘部123与环形支撑件150连接张紧弹性膜120后,再一同转移环形支撑件150与弹性膜120,将外缘部123表面与基座110表面连接。环形支撑件150可由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硬性材质制得,例如环形支撑件150可由金属材质制得,通过环形支撑件150为外缘部123提供支撑,提高外缘部123与基座110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内缘部122的形变稳定性。
65.外缘部123可具有与弹性膜120同轴的环形孔道,环形支撑件150可容置于环形孔道内,或者外缘部也可沿环形支撑件150周向全包于环形支撑件150外围。与环形支撑件150连接后,外缘部123表面可通过胶体粘接于基座110表面,或者也可在基座110上设置卡位件,将外缘部123和环形支撑件150一起卡设于基座110的卡位件,例如,卡位件可包括卡座、卡扣或卡槽等。
66.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直接将外缘部123固定于基座110上,例如直接将外缘部123卡接或粘接于基座110上以张紧弹性膜120;或者也可采用其他紧固件将外缘部123固定于基座110上,例如紧固件可以为卡环等,使卡环一端可卡接于基座110上,卡环另一端可作用于外缘部123使外缘部123与基座110壁面抵接以固定外缘部123,从而张紧弹性膜120。
67.内缘部122于内圈与形变元件130连接,且形变元件130与内缘部122背离通光孔121中心的壁面连接,具体地,如图4a和图5所示,内缘部122具有围绕通光孔121设置的引线通道1221以及与引线通道1221连通的避位开口1222,绕设于通光孔121外围的形变元件130安装于引线通道1221,且形变元件130于避位开口1222或临近避位开口1222处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电性连接,以在形变元件130绕设于通光孔121外围的部分发生形变时,确保形变元件130可带动内缘部122发生形变改变通光孔121的孔径。
68.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内缘部122具有围绕通光孔121设置的引线槽1223,引线槽1223具有开口端1224,开口端1224背离通光孔121中心设置,使形变元件130绕设于通光孔外围的部分可穿过开口端1224后容置于引线槽1223内,形变元件130于开口端1224或临近开口端1224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电性连接,在形变元件130绕设于通光孔121外围的部分发生形变时可带动内缘部122发生形变改变通光孔121的孔径,并便于形变元件130、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的组装。
69.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形变元件130可包括第一形变段131、与第一形变段131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第二形变段132,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分别与两个第二形变段132连接。具体地,第一形变段131围绕通光孔121外围,且两个第二形变段132相交后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电性连接,以使第一形变段131和第二形变段132的正投影为绕设于通光孔121外围的封闭形状。进一步地,第一形变段131可安装于内缘部122的引线通道1221或引线槽1223内,两个第二形变段132相交并穿过内缘部122的避位开口1222或开口端1224,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接电后,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形变段131、第二形变段132均发生形变收缩或扩张,以同步带动内缘部122和连接部124发生形变来改变通光孔121孔径,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则于两端牵动第二形变段132,以维持第一形变段131和第二形变段132圈设出的区域的封闭性。
70.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均配置为接收电信号后产生形变,且第一接电元件140a、第二接电元件140b均与第一形变段131、两个第二形变段132材质相同并一体设置,确保第一接电元件140a、第二接电元件140b与形变元件130连接的结构强度,并且
在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接收电信号后,第一接电元件140a、第二接电元件140b、第一形变段131和两个第二形变段132均发生形变,以带动内缘部122形变改变通光孔121孔径,其中,第一接电元件140a、第二接电元件140b于两端形变可牵引两个第二形变段132,进而可辅助改变通光孔121孔径。
71.一体设置的第一接电元件140a、第二接电元件140b、第一形变段131以及两个第二形变段132可呈丝线状,便于第一形变段131可围绕通光孔121外围与内缘部122连接,在两个第二形变段132相交后,与两个第二形变段132分别连接的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可依次经过外缘部123、连接部124其中一侧后引至基座110,形成流畅的走线通路,便于简化光圈组件100结构。
72.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形变段131也可部分绕设于通光孔121外围,两个第二形变段122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电性连接,且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相交;或者如图9所示,第一形变段131部分绕设于通光孔121外围,两个第二形变段132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电性连接,且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间隔设置并。上述两种连接结构中的第一接电元件140a、第二接电元件140b也均与第一形变段131、两个第二形变段132材质相同并一体设置成丝线状,在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接收电信号后,第一接电元件140a、第二接电元件140b、第一形变段131和两个第二形变段132均发生形变,以带动内缘部122形变改变通光孔121孔径。
73.进一步地,上述两种第一形变段131部分绕设于通光孔121外围的连接方案中,第一形变段131可安装于引线通道1221内,内缘部122具有与两个第二形变段132分别对应的避位开口1222,两个第二形变段132分别穿过两个避位开口1222再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形变段131也可安装于引线槽1223内,两个第二形变段132分别穿过开口端后再分别与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连接。
74.进一步地,如图8至图10所示,形变元件130的数量可为多个,每个形变元件130内两个第二形变段132构成一组第二形变段132,沿通光孔121周向上,多组第二形变段132均匀分布,且每个形变元件130内绕设于通光孔121外围的多个第一形变段121的周长均相等,以约束内缘部122构成通光孔121。通过设置多个形变元件130,可使多个第一形变段131可相互牵制,一方面,在多个第一形变段131与内缘部122连接后,使内缘部122围成的通光孔121的正投影更接近于圆形,以更好地调控进光量和进光区域。另一方面,在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均发生形变牵动第一形变段131和第二形变段132使通光孔121的中心存在发生偏移的趋势时,可稳定通光孔121的中心,避免通光孔121的中心发生大范围的偏移影响通光量。
7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可于两端牵引两个第二形变段132,进而在接电后可用于牵动第一形变段131和第二形变段132的活动方向,尤其在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自身接电也可发生形变时,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分别对第一形变段131和第二形变段132的牵引作用更强,因此还需控制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的活动范围。基座110设有与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分别对应的两个导向柱180,两个导向柱180表面分别对应与第一接电元件
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表面相接触以在形变元件130发生形变时限制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的活动方向,避免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活动范围过大导致牵动第一形变段131和第二形变段132移动的范围过大使通光孔121中心偏移范围过大。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分别对应可延伸至绕过导向柱180(例如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分别对应与两个圆柱型的导向柱180表面相切),在发生形变时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分别与两个导向柱180表面滑动接触以限制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的活动范围,提高通光孔121中心的稳定性。
76.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光圈组件100还可包括与形变元件130对应的弹性复位件170,弹性复位件170配置为可向通光孔121中心方向伸缩,例如,弹性复位件170可为条形伸缩弹簧。弹性复位件170包括沿其伸缩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71和第二端172,第一端171与外缘部123或基座110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形变段131部分绕设于通光孔121外围时,第二端172与两个第二形变段132之间的部分内缘部122连接,且第二端172与内缘部122的连接端到两个第二形变段132的距离均相等;在第一形变段131围绕通光孔121外围,且两个第二形变段132相交时,第二端172与连接两个第二形变段132的部分内缘部122连接。通过设置弹性复位件170牵动牵制形变元件130,以辅助形变元件130和弹性膜120复位,提高通光孔121中心的稳定性。
77.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形变元件130绕设于通光孔121外围形成环形的封闭结构并与内缘部122连接,具体地,如图13所示,呈封闭结构的形变元件130可安装于引线槽1223内,形变元件130穿过开口端1224后与引线槽1223内的形变元件130电性连接。呈封闭结构的形变元件130接收电信号发生形变向通光孔中心聚拢或扩张,以带动内缘部122和连接部124形变,改变通光孔121孔径。
78.进一步地,呈封闭结构的形变元件130可为接电后可产生形变的形状记忆合金丝,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可由仅传输电信号的材质制得,以便环状的形变元件130发生形变时,丝线状的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可配合环形的形变元件130灵活移动。形变元件130可设置成封闭的环形,以使围设出的通光孔121为圆形通光孔。
79.为避免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的走线影响弹性膜120的形变,可将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设于连接部124其中一侧,具体地,基座110可具有与弹性膜120轴向垂直的安装面112,外缘部123的部分表面与安装面112连接,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设于连接部124朝向安装开口111的一侧,连接部124配置为在安装面112远离基座110的一侧形变,避免连接部124发生形变带动内缘部122和形变元件130移动至安装开口111内与安装开口111内的组件接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也可设于连接部124远离安装开口111的一侧,连接部124配置为在安装面112朝向基座110的一侧形变,避免连接部124发生形变时过于凸出,占用空间。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的具体走线方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80.沿弹性膜120轴向,连接部124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223a和第二表面1223b,且第一表面1223a和第二表面1223b均为向远离安装开口111方向弯曲的弧形面,以提高连接部124向远离安装开口111方向形变的趋势,以及提高连接部124的形变稳定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23a和第二表面1223b均为朝向安装开口111方向弯曲的弧形面。
81.基座110具有与安装开口111连通的容置槽114,形变元件130和部分弹性膜120容置于容置槽114内,外缘部123与容置槽114壁面连接,安装面112设于容置槽114内,通过调控容置槽114沿垂直于安装面112方向的深度,以在垂直于安装面112的方向为弹性膜120预留形变空间。
82.基座110还具有具有供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穿过的走线槽113,走线槽113壁面与安装面112连接,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表面与走线槽113壁面滑动接触,通过设置走线槽113便于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顺畅走线,并便于引导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的走线方向,避免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随意伸展占用较大的面积,以避免整个光圈组件100占用空间过大。
83.基座110还具有用于安装接电端子160的安装槽115,安装槽115配置为可使安装于安装槽115内的接电端子160表面与基座110表面平滑过渡,使光圈组件100结构紧凑。基座110还具有连通安装槽115和走线槽113的连接通道116,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分别对应依次穿过走线槽113、连接通道116与安装于安装槽115内的接电端子160连接,通过调控连接通道116的宽度和深度以引导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的走线方向,提高第一接电元件140a和第二接电元件140b分别与两个接电端子160连接的稳定性。导向柱180可安装于走线槽113内且邻近连接通道116的入口处。
84.如图14和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200,摄像模组200包括感光组件、镜头220以及如上所述的光圈组件100。感光组件具有感光面,镜头220对应感光面设置,光圈组件100罩设于镜头220,通光孔121对应镜头220设置,来自物侧的光线依次穿过通光孔121、安装开口111、镜头220后投射至感光组件的感光面,通过控制形变元件130发生形变带动弹性膜120形变改变通光孔121孔径,可有效改变穿过镜头220的进光量,进而改变摄像模组200的成像质量。形变元件130的形变为接电后的连续形变,带动通光孔121孔径也可连续变化,使得本申请的摄像模组200对进光量的调节更精确、更灵活。
85.具体地,感光组件可包括电路板212、安装于电路板212并与电路板212的导线线路电性连接的感光元件、驱动马达214,感光面位于感光元件表面,驱动马达214其中一端可通过支架215与电路板212连接,镜头220则容置于驱动马达214内与驱动马达214连接,通过驱动马达调节镜头220相对于感光面的距离;驱动马达214的另一端则与远离弹性膜120的基座110表面连接,镜头220可位于基座110远离弹性膜120的一侧,镜头220端部也可部分容置于安装开口111内,具体可根据实际安装需求调控镜头220与弹性膜120之间的间距。
86.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为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摄像机、车载设备、飞行设备、检测设备等。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如上所述的摄像模组200,用户可通过电子设备内的摄像模组200进行摄像、视频等操作。通过安装如上所述摄像模组200,可使电子设备也可具有光圈可变、进光量易调节的特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87.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
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88.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