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的共享使用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2.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设备现在已经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各种传感器、控制器、门锁等,给广大用户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在家用、商用场景中,用户将自己拥有使用权的设备“分享”或“共享”给他人使用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场景,如家庭成员之间、公司上下级之间、组织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等,均可能出现需要共同使用某一个iot设备的场景。
3.目前iot设备的制造商、服务集成商等提供远程“分享”功能,大多依赖于iot设备直接连接广域互联网的能力;即用户“分享”给他人时,服务器将操作权限通过广域互联网下发到iot设备,或iot设备网关,然后iot设备处理模块或网关将新的权限人记录在本地;这样收到“分享”邀请的其他客户即可使用该设备。这种方式需要设备具有联网能力,如布设网关、集成4g模块、wifi模块等,设备采购及实施成本较高。
4.相关技术中,如果一个iot设备自身不能连接广域互联网,或者没有连接广域互联网的“网关”,这种“分享”功能则退化到将操作密码(长效密码或临时密码)等发送给分享人,然后分享人通过iot设备关联的输入设备或媒介输入操作密码。这种方式操作较为繁琐,且存在密码泄露、被冒用等安全风险。
5.此外,现有软、硬件的一些“共享”功能,依赖双方都是本平台用户这一前提,允许一个账户访问另一个账户的资源。在线下实际中,越来越多的场景将是一种临时的授权关系甚至临时的使用需求,乃至对方是不确定哪个具体人的情况,如授权给快递小哥、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无法提前知道来者具体何人,也无法要求对方提前在特定平台注册账户,那么依赖提前注册账户才能完成分享的方案就不适用。
6.综上所述,现有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7.(1)依赖iot设备自身连接广域互联网的能力,设备硬件规格要求较高,使采购成本及故障率均提高;
8.(2)部分iot设备需要布设联网网关,即增加场地布线等弱电施工成本与风险;
9.(3)依赖密码或秘钥的传递,存在密码泄露、盗用冒用等安全隐患;
10.(4)共享双方需提前确定彼此身份,并完成平台账户注册,应用场景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11.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共享使用方法和系统。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共享使用方法,包括:
13.第一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共享请求;所述共享请求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主用户身份标识、副用户身份标识、共享设备标识、共享时间段;
14.第二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身份验证信息;
15.服务器将副用户身份标识和身份验证信息进行对比验证,验证通过后将共享信息发送到第二客户端;所述共享信息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共享设备标识、共享时间段、通信密钥;
16.第二客户端根据所述共享信息获得对共享设备的使用权限。
17.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18.服务器对主用户身份标识和共享设备标识进行验证,判断主用户是否具有对共享设备的使用权限;
19.如果主用户拥有使用权限,服务器向第一客户端返回允许共享信息;否则返回禁止共享信息。
20.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21.第一客户端在接受到允许共享信息后,根据允许共享信息生成邀请信息;
22.第一客户端向第二客户端发送邀请信息。
23.进一步地,所述允许共享信息中包含邀请指令;相应地,第一客户端根据邀请指令生成邀请信息。
2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身份验证信息,包括:
25.第二客户端获取输入的副用户身份信息;
26.第二客户端根据副用户身份信息、第二客户端自身的设备信息和/或邀请指令,生成身份验证信息并发送到服务器。
27.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28.在接收到共享信息后,第二客户端根据共享信息生成当前允许操作的共享设备列表,并展示在交互界面上。
29.进一步地,所述共享信息中还包括以下信息:连接方式;
30.相应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31.第二客户端根据交互界面上的操作,从当前允许操作的共享设备列表中选取指定的共享设备;
32.第二客户端根据选定的共享设备确定其对应的连接方式,并调用相应的软硬件功能组件,发起控制连接。
33.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34.当第二客户端上的应用程序关闭时,自动清空共享设备列表;
35.应用程序再次打开时,展示信息采集界面,重新采集身份验证信息,并向服务器发起验证请求;
36.当共享时间段结束时,自动将相应的共享信息作废。
37.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38.共享设备根据共享时间段确定允许共享的剩余时间;
39.开放使用权限的同时开始计时,当持续时间达到剩余时间时,关闭使用权限。
4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共享使用系统,包括:服务器、第一客户端、第二客户端、共享设备;
41.第一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共享请求;所述共享请求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主用户
身份标识、副用户身份标识、共享设备标识、共享时间段;
42.第二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身份验证信息;
43.服务器将副用户身份标识和身份验证信息进行对比验证,验证通过后将共享信息发送到第二客户端;所述共享信息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共享设备标识、共享时间段、通信密钥;
44.第二客户端根据所述共享信息获得对共享设备的使用权限。
45.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46.本技术的方案不需要共享电子设备连接互联网,共享电子设备只需要具备低功耗近场通讯能力即可,因而降低了设备成本;因为无需将权限分享信息下发到共享电子设备,共享电子设备偶然断网、断电不影响分享发起;不依赖授权方提前知晓受邀方具体身份,也不需要受邀方提前注册账户,因而受邀方可以是不确定的一类群体,比如快递、外卖、网约车司机等,方便将电子设备授权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使用;本方案灵活性更高,将共享电子设备的使用场景大大扩展。
47.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4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49.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共享使用方法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50.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共享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51.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方法和系统的例子。
5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共享使用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该应用环境中包括第一客户端102、第二客户端104、共享电子设备108、网络、服务器106和数据库,第一客户端102、第二客户端104与服务器106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通信连接。网络可以包括多种类型的有线或无线网络;比如,可以是广域互联网,也可以是局域网,还可以基于互联网和局域网的组合网,在此不做赘述。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时也会基于相应的通讯协议,例如网页浏览器接收网页相应的业务代码时会基于http通讯协议,移动应用程序接收的业务代码时可以基于websocket通讯协议。第二客户端104与共享电子设备108之间可以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进行通信连接,比如,可以通过蓝牙、nfc等方式进行通信。
53.第一客户端102、第二客户端104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同时,图1中示出的是第一客户端102、第二客户端104的数量为一个的情况,但本技术并不对第一客户端102、第二客户端104的数量进行限制,也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
少的客户端。第一客户端102、第二客户端104上运行有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运行时能够与服务器106、共享电子设备108进行交互,以实现一种电子设备的共享使用方法。
54.服务器106可以用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在运行过程中,服务器106可以运行某一应用程序,与第一客户端102、第二客户端104进行交互,以实现一种电子设备的共享使用方法。数据库包括可以包括多个数据库或者数据库集群,也可以是仅包括单个数据库;数据库也可以是服务器中的数据库。
55.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共享使用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56.第一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共享请求;所述共享请求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主用户身份标识、副用户身份标识、共享设备标识、共享时间段;
57.第二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身份验证信息;
58.服务器将副用户身份标识和身份验证信息进行对比验证,验证通过后将共享信息发送到第二客户端;所述共享信息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共享设备标识、共享时间段、通信密钥;
59.第二客户端根据所述共享信息获得对共享设备的使用权限。
60.本技术的方案不需要共享电子设备连接互联网,共享电子设备只需要具备低功耗近场通讯能力即可,因而降低了设备成本;因为无需将权限分享信息下发到共享电子设备,共享电子设备偶然断网、断电不影响分享发起;不依赖授权方提前知晓受邀方具体身份,也不需要受邀方提前注册账户,因而受邀方可以是不确定的一类群体,比如快递、外卖、闪送、网约车司机、轮班的保安保洁人员等,方便将电子设备授权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使用;本方案灵活性更高,将共享电子设备的使用场景大大扩展。
61.应当理解的是,虽然图2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62.下面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对本技术的方案进行拓展说明。
63.本技术提供一种不需要密码、无网关、不接入互联网的iot设备的分享使用方法,由联网的客户端设备、客户端应用程序、可与客户端设备进行近场通讯的iot设备、远程服务器组成。其中客户端设备一般为可安装app或微信小程序的智能手机。
64.步骤一、准备。
65.iot设备交由用户使用前,服务端存储每个iot设备的数字信息,如型号、连接方法、序列号、通讯加密或认证环节的秘钥等。
66.步骤二、发起分享。
6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68.服务器对主用户身份标识和共享设备标识进行验证,判断主用户是否具有对共享设备的使用权限;
69.如果主用户拥有使用权限,服务器向第一客户端返回允许共享信息;否则返回禁
止共享信息。
7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71.第一客户端在接受到允许共享信息后,根据允许共享信息生成邀请信息;
72.第一客户端向第二客户端发送邀请信息。
7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允许共享信息中包含邀请指令;相应地,第一客户端根据邀请指令生成邀请信息。
74.用户(以下称为“主用户”)拥有一个iot设备操作权,通过客户端应用程序,提供希望邀请授权共同使用的其他人(以下称为“副用户”)的身份信息标识,如真实手机号、虚拟手机号、工号等,发起“分享”。客户端采集到分享的必要信息后,发送给远程服务器;远程服务器记录下主用户信息、副用户信息、共享的设备、共享时段等信息。
75.其中分享所需的必要信息应至少包含主用户身份标识、副用户身份信息、分享的iot设备标识;如果需增强安全性校验,可补充副用户至少一种其他验证方式,如真实姓名或身份证号等,或是双方共同约定的密语或口令。
76.步骤三、副用户声明身份。
7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身份验证信息,包括:
78.第二客户端获取输入的副用户身份信息;
79.第二客户端根据副用户身份信息、第二客户端自身的设备信息和/或邀请指令,生成身份验证信息并发送到服务器。
8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81.在接收到共享信息后,第二客户端根据共享信息生成当前允许操作的共享设备列表,并展示在交互界面上。
82.副用户接收到主用户发来的分享信息;分享信息可以是短信、微信消息、微信小程序分享、系统通知、客户端应用程序的一个操作页面、应用程序入口、或主用户自行告知副用户等等;副用户通过扫码、点击连接等方式打开客户端小程序或app,进入共享使用的操作界面。
83.客户端可以通过通用的成熟的技术手段自动获取副用户当前手机号码,或副用户手工输入约定的其他身份信息标识,声明副用户身份;如果步骤二中要求增强的安全校验,客户端应同时提示并采集额外的校验资料,如真实姓名等。
84.可选的,程序可在这一步验证副用户输入信息的真实性,如增加短信验证码、证件识别、身份证验真等。
85.客户端程序收到副用户的身份声明(并完成“增强安全性验证”及“真实性验证”)后,发送给服务器端。
86.步骤四、授权关系验证。
87.服务器端收到副用户声明的身份信息后,查询步骤二中存储的共享信息进行比对,找到该副用户受邀共享使用的设备信息及共享时段,加密后发送给副用户客户端应用程序,信息至少应包含共享发起人、共享设备名称、设备序列号、通讯连接方式、通讯秘钥等。
88.步骤五、共享使用设备。
89.副用户客户端应用程序收到这些信息,组织展示在ui中,作为当前副用户可选择
操作的设备列表。副用户从列表中选择需要使用的设备,客户端应用程序则根据该设备序列号、连接方式(如:蓝牙、nfc等)、通讯秘钥等,调用相应的软硬件功能组件,发起控制连接。
9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共享信息中还包括以下信息:连接方式;
91.相应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92.第二客户端根据交互界面上的操作,从当前允许操作的共享设备列表中选取指定的共享设备;
93.第二客户端根据选定的共享设备确定其对应的连接方式,并调用相应的软硬件功能组件,发起控制连接。
94.由于本发明针对的iot设备不连接互联网,所以副用户应到达现场,近距离操作设备。
95.步骤六、完成。
9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97.当第二客户端上的应用程序关闭时,自动清空共享设备列表;
98.应用程序再次打开时,展示信息采集界面,重新采集身份验证信息,并向服务器发起验证请求;
99.当共享时间段结束时,自动将相应的共享信息作废。
100.副用户完成使用后,关闭其手持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应在关闭前自动清空共享设备列表,待下次应用程序打开时重新向副用户要求采集身份声明,并重新向后台服务器发起请求,避免超过有效分享时段或分享被取消之后,副用户通过缓存的列表发起操作设备的指令。
101.步骤七、撤销及失效。
102.副用户的受邀共享使用,在受邀时段结束后自动失效;主用户亦可随时撤销一个分享,撤销后即使副用户提供了有效的身份声明,步骤四中依然不会返回已撤销的共享信息。
10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104.共享设备根据共享时间段确定允许共享的剩余时间;
105.开放使用权限的同时开始计时,当持续时间达到剩余时间时,关闭使用权限。
106.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07.(1)主用户发起分享速度快,成功率高,理论上速度约等于4g或wifi网络传输时间,成功率可达100%;
108.(2)因为无需将权限分享信息下发到设备,设备偶然断网、断电不影响分享发起;
109.(3)降低服务提供方实现“分享使用”iot设备的成本,即无需在安装有iot设备的服务场地搭建适用iot设备网关的网络环境,也无需采购带有4g、wifi功能的iot设备,采用仅具有低功耗近场通讯能力(如蓝牙、nfc等)的设备即可;
110.(4)使“撤销分享”更加可靠,即假设服务场地网络连接中断,其他分享方法中服务器无法下发撤销指令到设备,会导致无法“撤销分享”。本发明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111.(5)本发明的共享使用流程中不依赖任何需要用户人工设置、保存、输入的密码,不会出现密码泄露、设备被冒用等情况;
112.(6)本发明不依赖授权方提前知晓受邀方具体身份,可以授权给如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概略对象,也不需要受邀方提前注册账户,灵活性更高,使用场景大大扩展。
113.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共享使用系统,包括:服务器、第一客户端、第二客户端、共享设备;
114.第一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共享请求;所述共享请求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主用户身份标识、副用户身份标识、共享设备标识、共享时间段;
115.第二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身份验证信息;
116.服务器将副用户身份标识和身份验证信息进行对比验证,验证通过后将共享信息发送到第二客户端;所述共享信息中至少包括以下信息:共享设备标识、共享时间段、通信密钥;
117.第二客户端根据所述共享信息获得对共享设备的使用权限。
118.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系统,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步骤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详细阐述说明。上述系统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119.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12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至少两个。
121.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技术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122.应当理解,本技术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123.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124.此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
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125.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12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2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