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延时调整方法及相关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3413392发布日期:2023-03-10 22:13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延时调整方法及相关装置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延时调整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愈加成熟。数据源数据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待处理的数据发送给消费设备,以使消费设备对所接收的待处理数据进行消费。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可将如智能手机、媒体播放器、计算机或控制台等音频设备(即数据源设备)播放的音频数据通过短距离通信传输到对应的播放设备(即消费设备,如耳机、音响等)播放。消费设备的生产商多基于设备的硬件配置设有应用于低延时播放模式的固定值,该固定值即为目标延时值,用于表征在该模式下消费设备的消费能力。对播放设备而言,该目标延时值即表示播放设备能够稳定播放音频数据的延时值。
3.低延时模式下,消费设备的目标延时值较小。消费设备的当前延时值与目标延时值不一致时需通过调节播放频率以使起始延时值向目标延时值逐渐收敛。由于消费设备的起始延时值通常远大于目标延时值,因而向目标延时值的收敛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延时调整方法及相关装置,通过基于数据源设备的发包规律确定第一时刻,并根据第二数量阈值对在该第一时刻接收到的目标数据进行删减,以此降低起始延时值与目标延时值间的差异,加快向目标延时值的收敛时间。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延时调整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6.连接数据源设备后,根据第一时长内接收的目标数据确定所述数据源设备的发包规律;
7.基于所述发包规律确定接收所述目标数据数量达到第一数量阈值的第一时刻;其中,所述第一数量阈值是基于所述发包规律和消费设备的缓存能力确定的,所述消费设备表征用于接收并消费所述目标数据的电子设备;
8.到达所述第一时刻时,根据第二数量阈值对已接收的目标数据进行删减,并对删减后的所述目标数据进行消费;其中,所述第二数量阈值是根据所述消费设备的目标延时值得到的。
9.本技术实施例在连接数据源设备后,根据第一时长内接收的目标数据分析出数据源设备在短时间内的发包规律。并根据该发包规律预测出接收目标数据数量达到第一数量阈值时的第一时刻,该第一数量阈值是基于该发包规律以及消费设备的缓存能力确定的。进一步的,预先根据消费设备的目标延时值确定第二数量阈值,当到达第一时刻时,基于第二数量阈值对已接收的目标数据包进行删减。通过控制删减后的目标数据量与第二数量阈值相同来降低起始延时值与目标延时值间的差异,进而降低向目标延时值的收敛时间。
1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消费设备至少为用于播放音频数据的播放设备,所述基于所述发包规律确定接收所述目标数据数量达到第一数量阈值的第一时刻,包括:
11.统计所述数据源设备在所述第一时长内的发送音频数据的周期、相邻批次的间隔时间以及每一批次音频数据包含音频数据包的数量,并根据统计结果确定所述发包规律;
12.其中,所述数据源设备发送的每批音频数据中至少包含一个音频数据包。
13.以音频设备作为数据源设备,播放设备作为消费设备为例,本技术实施例在确定发包规律时,通过统计音频设备在第一时长内发送音频数据的周期时间、相邻发送批次的时间间隔以及每一批次音频数据中的音频数据包数量,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归类分析即可得到音频设备短时间内的发包规律。
1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发包规律确定接收所述目标数据数量达到第一数量阈值的第一时刻,包括:
15.将所述第一时长内接收的音频数据包的数量作为第一发包数量,并根据所述发包规律预测所述数据源设备在第二时长内的第二发包数量;其中,所述第二时长是基于所述播放设备的初始化时间确定的;
16.根据所述第一发包数量、所述第二发包数量以及所述第一数量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时刻。
17.播放设备在第一时刻到达时需执行音频数据包播放操作,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时刻是基于播放设备的初始化时间确定的,通过对第一时长内接收音频数据包的数量和第二时长内接收音频数据包数量与第一数量阈值进行比较,根据该比较结果即可确定播放设备对音频数据包进行播放的时刻。
18.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发包数量、所述第二发包数量以及所述第一数量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时刻,包括:
19.将所述第一发包数量与所述第二发包数量之和作为当前发包总数量,并确定所述第一数量阈值与所述当前发包总数量的差值;
20.基于所述发包规律确定所述数据源设备发送所述差值数量的音频数据包所需的第三时长;
21.将所述第一时长的结束时刻之后的目标时刻作为所述第一时刻;其中,所述第一时长的结束时刻与所述目标时刻之间的时长等于所述第二时长与所述第三时长之和。
22.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当前发包总数量不满足第一数量阈值时,基于音频设备的发包规律预测音频数据发送该差值数量的音频数据包所需的第三时长。第一时长的结束时刻加上第二时长和第三时长后的所得时刻即为第一时刻。
2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第二数量阈值对已接收的目标数据进行删减,包括:
24.根据在所述第一时刻已接收的音频数据包数量与所述第二数量阈值之差确定待删减音频数据包数量;
25.基于预设删减规则从已接收的所述音频数据包中删除与所述待删减音频数据包数量相同的音频数据包。
26.本技术实施例对已缓存音频数据包进行删减时,根据预设的删减规则将已接收音频数据包的数量删减至第二数量阈值,以降低播放设备起始延时值与目标延时值间的差异。
2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28.从所述音频数据包中删除与所述待删减音频数据包数量相同的音频数据包的过
程中,执行静音操作。
29.本技术实施例对已接收音频数据包进行删减的过程中,控制播放设备播放静音数据以达到静音效果。
3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31.若在播放删减后的所述音频数据包的过程中,接收到所述数据源设备发送的音频数据包,则基于所述播放设备播放已缓存音频数据包所需时间和播放已解码音频数据所需时间确定当前延时值;
32.根据所述当前延时值与所述目标延时值的比较结果对当前播放频率进行调整。
33.本技术实施例在播放音频数据包的过程中,在接收新的音频数据包时根据播放设备已缓存音频数据包所需时间和播放已解码音频数据所需时间来确定播放设备的当前延时值,并根据该当前延时值与目标延时值的比较结果调整播放频率,以使播放设备的当前延时值尽快向目标延时值收敛。
3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延时调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35.频率获取模块,被配置为执行连接数据源设备后,根据第一时长内接收的目标数据确定所述数据源设备的发包规律;
36.时间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执行基于所述发包规律确定接收所述目标数据数量达到第一数量阈值的第一时刻;其中,所述第一数量阈值是基于所述发包规律和消费设备的缓存能力确定的,所述消费设备表征用于接收并消费所述目标数据的电子设备;
37.数据删减模块,被配置为执行到达所述第一时刻时,根据第二数量阈值对已接收的目标数据进行删减,并对删减后的所述目标数据进行消费;其中,所述第二数量阈值是根据所述消费设备的目标延时值得到的。
38.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执行所述基于所述发包规律确定接收所述目标数据数量达到第一数量阈值的第一时刻,所述频率获取模块被配置为:
39.统计所述数据源设备在所述第一时长内的发送音频数据的周期、相邻批次的间隔时间以及每一批次音频数据包含音频数据包的数量,并根据统计结果确定所述发包规律;
40.其中,所述数据源设备发送的每批音频数据中至少包含一个音频数据包。
4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执行所述基于所述发包规律确定接收所述目标数据数量达到第一数量阈值的第一时刻,所述时间确定模块被配置为:
42.将所述第一时长内接收的音频数据包的数量作为第一发包数量,并根据所述发包规律预测所述数据源设备在第二时长内的第二发包数量;其中,所述第二时长是基于所述播放设备的初始化时间确定的;
43.根据所述第一发包数量、所述第二发包数量以及所述第一数量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时刻。
4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执行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发包数量、所述第二发包数量以及所述第一数量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时刻,所述时间确定模块被配置为:
45.将所述第一发包数量与所述第二发包数量之和作为当前发包总数量,并确定所述第一数量阈值与所述当前发包总数量的差值;
46.基于所述发包规律确定所述数据源设备发送所述差值数量的音频数据包所需的第三时长;
47.将所述第一时长的结束时刻之后的目标时刻作为所述第一时刻;其中,所述第一时长的结束时刻与所述目标时刻之间的时长等于所述第二时长与所述第三时长之和。
48.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执行根据第二数量阈值对已接收的目标数据进行删减,所述数据删减模块被配置为:
49.根据在所述第一时刻已接收的音频数据包数量与所述第二数量阈值之差确定待删减音频数据包数量;
50.基于预设删减规则从已接收的所述音频数据包中删除与所述待删减音频数据包数量相同的音频数据包。
5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执行所述数据删减模块还被配置为:
52.从所述音频数据包中删除与所述待删减音频数据包数量相同的音频数据包的过程中,执行静音操作。
5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删减模块还被配置为:
54.若在播放删减后的所述音频数据包的过程中,接收到所述数据源设备发送的音频数据包,则基于所述播放设备播放已缓存音频数据包所需时间和播放已解码音频数据所需时间确定当前延时值;
55.根据所述当前延时值与所述目标延时值的比较结果对当前播放频率进行调整。
56.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57.处理器;
58.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59.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指令,以实现如本技术第一方面中提供的任一方法。
60.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能够执行如本技术第一方面中提供的任一方法。
61.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6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6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64.图2a为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延时调整方法整体流程图;
65.图2b为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发包规律分析示意图;
66.图2c为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如何确定第一时刻示意图;
67.图2d为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删除音频数据包过程中静音示意图;
6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延时调整装置300的框图;
6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电子设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尽地描述。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文本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7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72.为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此进行详细的说明。虽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如下述实施例或附图所示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需创造性的劳动在方法中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在逻辑上不存在必要因果关系的步骤中,这些步骤的执行顺序不限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执行顺序。方法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或者控制设备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
73.相关技术中,数据源设备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待处理的数据发送给消费设备,以使消费设备对所接收的待处理数据进行消费。应理解的是,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速度快到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消费设备对待处理数据进行消费前的预处理过程则不能忽略,这就导致了数据源设备对待处理数据的产生时间,和消费设备对该待处理数据的消费时间存在一定时间差,这即为延时的产生。
74.数据源设备与消费设备可以是智能设备,例如智能手机与蓝牙耳机,亦或智能手机与vr眼镜等,数据源设备与消费设备间传输的待处理数据根据设备类型而定,例如上述智能手机与蓝牙耳机间传输的即为音频数据,而智能手机与vr眼镜间传输的即为视频流数据。
75.下面以音频设备向播放设备传输音频数据为例,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应理解的是,该举例进行便于描述方案,而非对设备类型进行限定。
76.播放设备在低延时模式下的目标延时值通常很小,而实际上播放设备对已接收的音频数据包进行播放时的延时值(起始延时值)远大于该目标延时值。若播放设备在播放过程中的延时值与目标延时值不一致则会影响播放效果,因而需要调整播放设备的播放频率以使起始延时值向目标延时值逐渐收敛。但由于播放设备与音频设备的播放频率相差不能过大,因而在起始延时值远大于目标延时值的情况下,其收敛时间较为缓慢。例如采用蓝牙耳机连接手机观影时,通过调整蓝牙耳机的时钟源(即播放频率)使起始延时值逐渐向目标延时值收敛,该过程大约1到2分钟。在这期间,耳机播放音频与手机显示的视频画面不同步,影响用户体验。
7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发明构思为:通过在连接音频设备后,根据第一时长内接收的音频数据包分析出短时间内音频设备的发包规律。然后基于该发包规律预测出接收音频数据包数量达到第一数量阈值时的第一时刻,该第一数量阈值是基于播放设备的缓存
能力和发包规律确定的。进一步的,预先根据播放设备的目标延时值确定第二数量阈值,当到达第一时刻,基于第二数量阈值对已接收的音频数据包进行删减。通过控制删减后的音频数据数量与第二数量阈值相同,以降低起始延时值与目标延时值间的差异,进而降低向目标延时值的收敛时间。
7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延时调整方法及相关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79.参见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应用环境的示意图。该应用环境中例如可以包括智能耳机10和智能手机20。其中,智能耳机10与智能手机20可通过如蓝牙等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交互。
80.应理解的是,智能耳机10和智能手机20仅为本技术针对消费设备和数据源设备的示例,并未对结构进行限定。消费设备至少可以为播放设备可如蓝牙耳机、无线音箱等智能设备。相应的,数据源设备至少为具有音频设备功能可如智能手机、台式电脑等。
81.如图1所示,智能耳机10与智能手机20连接后,用户通过智能手机20播放视频资源。智能手机20将该视频资源的音频数据包随视频资源的播放,发送给智能耳机10。当智能耳机10所接收的音频数据包达到一定数量时,智能耳机10进行初始化,并在初始化结束后播放已接收的音频数据包。
82.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智能耳机10对已接收的该音频数据包解码并缓存后,播放缓存区间内存储的音频数据包。
83.为便于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延时调整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具体如图2a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84.步骤201:连接数据源设备后,根据第一时长内接收的目标数据确定所述数据源设备的发包规律。
85.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对音频设备在一段较短的预估时间段(即第一时长)内所发送音频数据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预估出短时间内音频设备的发送音频数据包的频率,即发包规律。
86.音频设备的发包规律包括如下两种:一种是音频设备均匀的逐个发送音频数据包,每相邻两个音频数据包接收的间隔时间相近。另一种是音频设备按批次的发送音频数据包,音频设备按批次发送音频数据包,单批次内音频数据包的接收时间间隔很小,相邻批次的接收间隔较长。由于音频设备的播放采样率和播放设备的播放速率是接近的。以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来看,音频设备产生的一定量的音频数据,播放设备应该播放了对应数量的音频数据。基于音频设备所发音频数据包的单包帧数可确定单包时长,并通过对音频数据包的单包时长确定用于区分前述两种发包规律的区分阈值,以音频数据包接收时间间隔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确认该音频数据所属的发包规律。
87.在执行步骤201时,可基于该音频设备发送单个音频数据包所需时长与时长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该音频设备的发包规律。进一步的,通过统计该音频设备在第一时长内的发送音频数据的周期、相邻批次的间隔时间以及每一批次音频数据包含音频数据包的数量确定该音频设备的发包规律。具体的,例如该音频设备的发包规律为按批次发包,则待统计的相关数据如图2b所示,在首批音频数据包达到时,根据该音频设备发送单批次音频数据所需时间t1,具体的t1为该批音频数据包到达时刻与接收到下一批音频数据包间的间隔时
间,即上述发送音频数据的周期;单批次内相邻音频数据包的平均接收时间间隔t2、相邻批次的间隔空挡时间t3以及单批次内音频数据包的数量n1等即可分析出短时间内音频设备发送的音频数据包数量,即音频设备的发包规律。
88.步骤202:基于所述发包规律确定接收所述目标数据数量达到第一数量阈值的第一时刻;其中,所述第一数量阈值是基于所述发包规律和消费设备的缓存能力确定的,所述消费设备表征用于接收并消费所述目标数据的电子设备。
89.播放设备在播放音频数据包时的延时值(起始延时值)与目标延时值差异越大,则向目标延时值收敛的时间会越长。在确定音频设备的发包规律后,基于该发包规律可预测出播放设备在播放音频数据包时,接收的音频数据包数量。该音频数据包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播放设备的起始延时值,通过减少时刻该音频数据包的数量即可降低起始延时值,进而降低收敛时间。
90.播放设备在播放音频数据包之前需要完成初始化,例如单个蓝牙音箱在连接音频设备后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初始化,在完成初始化后才能对音频数据进行播放。而例如多个蓝牙音箱,或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正无线)耳机等多个播放设备在连接音频设备后,播放设备间需要进行通信,以交换同步播放信息。因而在音频设备与多个播放设备连接的情况下,在初始化时间的基础上还需增加一定量的通信时间。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时刻即为播放设备开始播放音频数据包的时间点,音频设备若与单个播放设备连接,则该第一时刻即为初始化结束的时刻。音频设备若与多个播放设备连接,则该第一时刻即为初始化结束并播放设备间完成通信的时刻。第一时刻的具体取值需基于播放设备的设备类型而定,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为便于描述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以单个耳机作为播放设备为例进行说明。
91.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数量阈值是基于发包规律和消费设备的缓存能力确定的。以蓝牙耳机为例,蓝牙耳机的音频解码包括sbc(sub-band coding,子带编码)、aac(advanced audio coding,高级音频编码)等,其中,sbc是通用的最基本的解码方式,市面上常见的蓝牙耳机均支持该解码方式。假设蓝牙耳机用于音频数据缓存的空间为16kb(16
×
1024=16384byte)。以sbc格式、音频数据包每包为5帧、44.1khz采样率为例计算。sbc格式音频数据包由包头信息和帧数据组成。包头信息大约为9byte,不同耳机可能会有不同,但差别不大。未解码的帧数据1帧长度大约为111byte。那么1包是555+9=564byte。所以耳机最多能存储16384/564=29.05数据包,向下取整即为29个包。将单位换算成时间,1帧sbc数据解码之后是128个样本数据。1包数据解码后是5
×
128=640样本数据,对应时长是640/44.1=14.5毫秒。那么最大可以缓存14.5
×
29=420.5毫秒的音频数据。按照同样的计算方法,每包5帧,48khz的sbc数据包,16kb的最大缓存空间最多可以缓存386.67毫秒的数据。aac格式的音频数据采用可变码率编码,1帧数据大约385byte,解码后是1024样本数据,同样以44.1khz采样率为例计算,对应时长为23.2毫秒。所以16kb可以缓存的数据比sbc多很多。第一数量阈值应该取上述各种格式计算值的最小值(386.67毫秒),并留出一定的余量,避免超出缓存。比如取为350毫秒对应的数据量。相应的,350毫秒数据量对应的包数,选择每包5帧48khz的sbc反推计算得到21个包。即,能够产生20个包间隔。通过实验验证发现,通常发包规律至多是8包1批(按批次发包规律),因而以20个包间隔可足够计算出来发包规律的,故此,可将第一数量阈值取350毫秒对应的数据量。由此可根据消费设备的缓存能力即
缓存空间大小计算消费设备中实际可存储的第一数量阈值的最大值,再根据发包规律反推得到的数据包的量判断第一数量阈值是否可行。
92.确定第一时刻时,将第一时长内接收的音频数据包的数量作为第一发包数量,并根据发包规律预测第二时长内音频设备的第二发包数量。即,第一发包数量为预测音频设备发包规律时接收到的音频数据包数量,第二发包数量为播放设备初始化过程中接收到音频数据包的数量。
93.前文已提及,第一数量阈值是基于播放设备的缓存能力和发包规律得到的阈值,因而第一发包数量与第二发包数量之和存在小于第一数量阈值的情况,该情况下需将第一发包数量与第二发包数量之和作为当前发包总数量,并确定第一数量阈值与当前发包总数量的差值。进一步的,基于发包规律确定音频设备发送该差值数量的音频数据包所需的第三时长。将第一时长的结束时刻之后的目标时刻作为第一时刻。其中,第一时长的结束时刻与目标时刻之间的时长等于第二时长与第三时长之和。
94.为便于理解上述第一时刻的确定流程,具体可如图2c所示,参见图2c示出的时间轴,播放设备在0秒000毫秒时刻开始执行对音频设备发包规律的分析。分析所需时间(即第一时长)为230毫秒,则在时间轴为0秒230毫秒时刻确定该音频设备的发包规律。由于音频设备初始化所需时间(即第二时长)已知,因而基于该发包规律可确定第二时长内播放设备接受到的音频数据包数量(即第二发包数量)。
95.假设第二时长为100毫秒,第一时刻内接受到的音频数据包数量(即第一发包数量)为16,第二发包数量为7,而第一数量阈值为28,可见第一发包数量与第二发包数量之和仍小于第一数量阈值,所得差值为5。此时需基于该发包规律确定该音频设备发送5个音频数据包所需的时间(即第三时长)。假设第三时长为70毫秒,则该播放设备初始化的结束时刻(即第一时刻)应由时间轴上第一时长的结束时刻向后推170毫秒,即第一时刻为0分400毫秒。
96.应注意的是,上述数量阈值是以音频数据包个数为单位,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求将单位更改为时间单位(如毫秒)或者样本点数,在计算式通过将发包数量换算为阈值对应单位即可,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97.步骤203:到达所述第一时刻时,根据第二数量阈值对已接收的目标数据进行删减,并对删减后的所述目标数据进行消费;其中,所述第二数量阈值是根据所述消费设备的目标延时值得到的。
98.由于目标延时值是播放设备的固定值,且音频设备的播放频率已知,因而可将该目标延时值换算为对应的数据包数量。进一步的,将该数据包数量作为第二数量阈值,通过第一时刻播放设备已接收音频数据包数量与该第二数量阈值进行比较,即可确定起始延时值与目标延时值的差异。
99.实施时,根据音频数据包数量与第二数量阈值之差确定待删减的音频数据包数量,基于预设删减规则从音频数据包中删除与待删减音频数据包数量相同的音频数据包。通常的,应避免音频数据在播放过程中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基于此,从最先接收到的音频数据包开始删除,应注意的是前文已说明本技术的第二数量阈值可细化到小数点后一位,因而此处的音频数据包数量也应保持一致。故此处删除的音频数据包数量并不一定是整数,可例如删除3.5个音频数据包。
10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为提高用户体验,从音频数据包中删除与待删减音频数据包数量相同的音频数据包的过程中,可控制播放设备播放静音数据,以达到静音效果。具体如图2d所示,以tws耳机作为播放设备为例,在主副耳机完成初始化以及通信时间结束后,需要较短时间对已接收音频数据包进行删除,在执行过程中控制主副耳机播放静音数据,以达到静音的效果。由此,通过控制删减后的音频数据包数量与第二数量阈值相同,以降低起始延时值与目标延时值间的差异,进而降低向目标延时值的收敛时间。
101.此外,播放设备在播放删减后的音频数据包的过程中,若接收到音频设备新发送的音频数据包,则需要基于播放设备播放已缓存音频数据包所需时间和播放已解码音频数据所需时间确定当前延时值,并根据该当前延时值与目标延时值的比较结果对当前播放频率进行调整。
102.播放设备当前延时值的计算公式如下述公式(1)所示,包括:
103.latency=ts+tw+td+tp+th+ta;公式(1)
104.其中,latency为当前延时值;ts为基于音频设备的连接规格确定的固定值;tw为播放已缓存音频数据包所需时间;td为从接收到新音频数据包到采用上述公式(1)计算该音频数据包当前延时值所需时间;tp为播放已解码的音频数据所需时间;th为播放设备硬件的固定延时;ta为播放设备选择不同播放频率对应的误差值。
105.通过上述公式(1)确定播放设备的当前延时值后,通过对当前延时值进行调整以尽可能趋近目标延时值。若当前延时值大于目标延时值则需选择较大的播放频率挡位,通过获取更快的播放速度时当前延时值尽快向目标延时值收敛。相应的,若当前延时值小于目标延时值,则应选择较小的播放频率挡位从而拉升当前延时值。由于播放设备与音频设备的播放频率相差不能过大,故播放设备调整后的播放频率与音频设备相差不宜超过2


106.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延时调整装置300,具体如图3所示,包括:
107.频率获取模块301,被配置为执行连接数据源设备后,根据第一时长内接收的目标数据确定所述数据源设备的发包规律;
108.时间确定模块302,被配置为执行基于所述发包规律确定接收所述目标数据数量达到第一数量阈值的第一时刻;其中,所述第一数量阈值是基于所述发包规律和消费设备的缓存能力确定的,所述消费设备表征用于接收并消费所述目标数据的电子设备;
109.数据删减模块303,被配置为执行到达所述第一时刻时,根据第二数量阈值对已接收的目标数据进行删减,并对删减后的所述目标数据进行消费;其中,所述第二数量阈值是根据所述消费设备的目标延时值得到的。
11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执行所述基于所述发包规律确定接收所述目标数据数量达到第一数量阈值的第一时刻,所述频率获取模块301被配置为:
111.统计所述数据源设备在所述第一时长内的发送音频数据的周期、相邻批次的间隔时间以及每一批次音频数据包含音频数据包的数量,并根据统计结果确定所述发包规律;
112.其中,所述数据源设备发送的每批音频数据中至少包含一个音频数据包。
11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执行所述基于所述发包规律确定接收所述目标数据数量达到第一数量阈值的第一时刻,所述时间确定模块302被配置为:
114.将所述第一时长内接收的音频数据包的数量作为第一发包数量,并根据所述发包
规律预测所述数据源设备在第二时长内的第二发包数量;其中,所述第二时长是基于所述播放设备的初始化时间确定的;
115.根据所述第一发包数量、所述第二发包数量以及所述第一数量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时刻。
11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执行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发包数量、所述第二发包数量以及所述第一数量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时刻,所述时间确定模块302被配置为:
117.将所述第一发包数量与所述第二发包数量之和作为当前发包总数量,并确定所述第一数量阈值与所述当前发包总数量的差值;
118.基于所述发包规律确定所述数据源设备发送所述差值数量的音频数据包所需的第三时长;
119.将所述第一时长的结束时刻之后的目标时刻作为所述第一时刻;其中,所述第一时长的结束时刻与所述目标时刻之间的时长等于所述第二时长与所述第三时长之和。
12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执行根据第二数量阈值对已接收的目标数据进行删减,所述数据删减模块303被配置为:
121.根据在所述第一时刻已接收的音频数据包数量与所述第二数量阈值之差确定待删减音频数据包数量;
122.基于预设删减规则从已接收的所述音频数据包中删除与所述待删减音频数据包数量相同的音频数据包。
12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执行所述数据删减模块303还被配置为:
124.从所述音频数据包中删除与所述待删减音频数据包数量相同的音频数据包的过程中,执行静音操作。
125.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删减模块303还被配置为:
126.若在播放删减后的所述音频数据包的过程中,接收到所述数据源设备发送的音频数据包,则基于所述播放设备播放已缓存音频数据包所需时间和播放已解码音频数据所需时间确定当前延时值;
127.根据所述当前延时值与所述目标延时值的比较结果对当前播放频率进行调整。
128.下面参照图4来描述根据本技术的这种实施方式的播放设备130。图4显示的播放设备13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129.如图4所示,电子设备130以通用电子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13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31、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器132、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器132和处理器131)的总线133。
130.总线133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者存储器控制器、外围总线、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131.存储器13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32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器132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1323。
132.存储器132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1324的程序/实用工具1325,这样的程序模块1324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133.电子设备13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34(例如键盘、指向设备等)通信,还
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电子设备13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13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电子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135进行。并且,电子设备13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136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136通过总线133与用于电子设备13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理解,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13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器、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134.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132,上述指令可由装置400的处理器131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可选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135.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131执行时实现如本技术提供的延时调整方法中的任一方法。
136.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延时调整方法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程序产品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使计算机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描述的根据本技术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一种延时调整方法中的步骤。
137.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138.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用于延时调整的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电子设备上运行。然而,本技术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139.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140.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141.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技术操作的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电子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电子设备上部分在远程电子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电子设备或服务端上执行。在涉及远程电子设
备的情形中,远程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电子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电子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142.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装置的若干单元或子单元,但是这种划分仅仅是示例性的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单元来具体化。
143.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技术方法的操作,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地或备选地,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和/或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
144.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技术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技术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技术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145.本技术是参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图像缩放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图像缩放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146.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图像缩放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147.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图像缩放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148.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149.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