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通信装置能力的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611143发布日期:2022-01-22 12:28阅读:55来源:国知局
处理通信装置能力的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处理通信装置能力的装置及方法
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2.本技术是申请日为2019年01月07日,申请号为201910012496.7,发明名称为“处理通信装置能力的装置及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3.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装置及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处理通信装置能力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4.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近期发展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新无线系统被视为新无线接口及无线网络架构,提供高传送速率、低延迟时间、分组最佳化以及改善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法及其通信装置,用来处理通信装置能力(capability),以解决上述问题。
6.本发明公开一种基站(base station,bs),用来处理通信装置能力,包含有至少一存储装置;以及至少一处理电路,耦接于该至少一存储装置。该至少一存储装置用来存储,以及该至少一处理电路被配置来执行存储于该至少一存储装置中的以下指令:从一通信装置、一第二基站或一核心网络接收一第一频带组合及一第二频带组合;在一被允许的频带组合信息元件中,指示该第一频带组合为一被允许的频带组合;传送一次要节点增加请求讯息到一第三基站,其中该次要节点增加请求讯息包含有该第一频带组合及该第二频带组合,以及包含有该被允许的频带组合信息元件;以及从该第三基站接收用于响应该次要节点增加请求讯息的一次要节点增加请求确认讯息。
7.本发明公开一种通信装置,用来处理通信装置能力,包含有:至少一存储装置;以及至少一处理电路,耦接于该至少一存储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存储装置用来存储,以及该至少一处理电路被配置来执行存储于该至少一存储装置中的以下指令:包含有第一编号在第一基带能力组合中,以指示该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第一频带;以及传送该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到基站。
8.本发明公开一种由通信装置用来处理通信装置能力的方法,包含有:包含有第一编号在第一基带能力组合中,以指示该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第一频带;以及传送该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到基站。
9.本发明公开一种第一基站,用来处理通信装置能力,包含有:至少一存储装置;以及至少一处理电路,耦接于该至少一存储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存储装置用来存储,以及该至少一处理电路被配置来执行存储于该至少一存储装置中的以下指令:从通信装置、第二基站或核心网络接收该通信装置的基带能力组合,其中该基带能力组合包含有编号,以指示
该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频带,以及包含有该通信装置能够具备的多输入多输出阶层的数量、调制顺序及子载波间隔中至少一个;以及当设定该通信装置在该频带中执行传送及接收中的至少一个时,根据该基带能力组合设定该多输入多输出阶层、该调制顺序或该子载波间隔到该通信装置。
10.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第一基站用来处理通信装置能力的方法,包含有:从通信装置、第二基站或核心网络接收该通信装置的基带能力组合,其中该基带能力组合包含有编号,以指示该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频带,以及包含有该通信装置能够具备的多输入多输出阶层的数量、调制顺序及子载波间隔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当设定该通信装置在该频带中执行传送及接收中的至少一个时,根据该基带能力组合设定该多输入多输出阶层、该调制顺序或该子载波间隔到该通信装置。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1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1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1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1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16.【符号说明】
17.10无线通信系统
18.20通信装置
19.200至少一处理电路
20.210至少一存储装置
21.214程序代码
22.220至少一通信接口装置
23.30、40、50流程
24.300、302、304、306、400、402、步骤
25.404、406、500、502、504、506、
26.508、510
具体实施方式
27.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无线通信系统10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10可简略地由网络端和多个通信装置所组成。通过属于一或多个基站(base stations,bss)的一或多个小区(cells)(例如一或多个载波),网络端及通信装置可同时相互进行通信。
28.在图1中,网络端及通信装置用来说明无线通信系统10的架构。网络端包含有至少一无线接入网络(radio access network,ran),其中至少一无线接入网络包含有至少一基站。至少一无线接入网络包含有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下一代无线接入网络(next generation ran,ng-ran)、新无线(new radio,nr)无线接入网络及第六代无线接入网络(sixth generation ran,6g-ran)中至少一个。网络端可包含有至少一核心网络(core network,
cn)。至少一核心网络包含有演进式分组核心(evolved packet core,epc)、第五代核心(fifth generation core,5gc)和/或第六代核心(sixth generation core,6gc)。在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中,基站是连接到演进式分组核心或第五代核心的演进式基站(evolved node-b,enb)。在下一代无线接入网络/新无线无线接入网络中,基站是第五代基站(fifth generation node-b,gnb)。在第六代无线接入网络中,基站是第六代基站或演进式第五代基站(evolved gnb)。演进式分组核心可包含有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及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中至少一个。第五代核心可包含有接入及移动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连线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及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中至少一个。第六代核心可包含有第六代接入及移动管理功能、第六代连线管理功能及第六代用户面功能中至少一个。
29.通信装置可为用户端(user equipment,ue)、移动电话、笔记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电子书、便携式计算机系统、车辆、船及飞机等装置。此外,根据传输方向,可将网络端及通信装置分别视为传送端或接收端。举例来说,对于一上行链路(uplink,ul)而言,通信装置为传送端而网络端为接收端;对于一下行链路(downlink,dl)而言,网络端为传送端而通信装置为接收端。
30.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信装置20的示意图。通信装置20可为图1中的通信装置或网络端,但不限于此。通信装置20可包括至少一处理电路200、至少一存储装置210以及至少一通信接口装置220。至少一处理电路200可为一微处理器或一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至少一存储装置210可为任一数据存储装置,用来存储一程序代码214,至少一处理电路200可通过至少一存储装置210读取及执行程序代码214。举例来说,至少一存储装置210可为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只读式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硬盘(hard disk)、光学数据存储装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非易失性存储装置(non-volatile storage device)、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例如具体介质(tangible media))等,而不限于此。至少一通信接口装置220可包含有至少一无线收发器,其是根据至少一处理电路200的处理结果,用来传送及接收信号(例如数据、讯息和/或分组)。
31.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为了简化实施例的说明,用户端被用来表示图1中的通信装置。
32.一基带能力组合(baseband capability combination)包含有一用户端能够具备的至少一基带能力,以在用户端的基带芯片(chip)中处理传送及接收。基带能力组合包含有下行链路带宽等级(bandwidth class)、上行链路带宽等级、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阶层(layer)、调制顺序(modulation order)及一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举例来说,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带宽等级可被a、b、c、d、e、f、g、h及i等的一字符(character)指示,多输入多输出阶层可为2、4、8或16,调制顺序可为一相位偏移调制(phase shift keying,psk)或一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以及子载波间隔可为15khz、30khz、60khz、120khz、240khz或480khz。用
户端可传送基带能力组合到一基站。藉由使用被用户端支持的基带能力组合,用户端及基站相互进行通信。在一些情况下,用户端可不支持用于用户端支持的所有频带的相同基带能力。在一第一频带中,根据基带能力组合,用户端及基站相互进行通信。然而,因为用户端不支持在一第二频带的基带能力组合中的一或多个基带能力,在用户端及网络端间的第二频带的通信可能会失败。以下实施例可解决此问题。
33.图3中的一流程30,用于一用户端中。流程30包含以下步骤:
34.步骤300:开始。
35.步骤302:该用户端包含有一第一编号(number)在一第一基带能力组合(baseband capability combination)中,以指示该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一第一频带(frequency band)。
36.步骤304:该用户端传送该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到一第一基站。
37.步骤306:结束。
38.根据流程30,用户端可指示在第一基带能力组合中的基带能力关联第一频带。根据用于第一频带中的通信的第一基带能力组合,第一基站设定(例如使用或应用)一多输入多输出阶层、一调制顺序及一子载波间隔中其中一个到(或用于)用户端。因此,根据多输入多输出阶层、调制顺序及子载波间隔中其中一个,在第一频带中,第一基站可执行到用户端的传送及接收。
39.在一实施例中,用户端包含有一第二编号在一第二基带能力组合中,以指示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一第二频带。用户端传送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到第一基站。根据第二基带能力组合,第一基站设定(例如使用或应用)多输入多输出阶层、调制顺序及子载波间隔中其中一个到(或用于)用户端。根据多输入多输出阶层、调制顺序及子载波间隔中其中一个,在第二频带中,第一基站执行到用户端的传送及接收。第一编号及第二编号不相同,以及第一频带及第二频带不相同。举例来说,第一编号是辨识第一频带的一第一频带编号,以及第二编号是辨识第二频带的一第二频带编号。
40.在一实施例中,用户端包含有第一编号在一第三基带能力组合中,以指示第三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第一频带。第三基带能力组合不同于第一基带能力组合。
41.在一实施例中,用户端包含有第二编号在一第四基带能力组合中,以指示第四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被辨识第二频带编号的第二频带。第四基带能力组合不同于第二基带能力组合。
42.在一实施例中,当接收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三基带能力组合中的其中一个时,根据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三基带能力组合中的其中一个,第一基站设定用户端在第一频带中执行一传送及一接收中的其中一个。
4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包含有用户端能够具备(例如运作)的一第一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一第一上行链路带宽等级、一第一多输入多输出阶层、一第一调制顺序(例如64qam、256qam或1024qam)、服务小区(serving cells)(或载波)的一第一数量(例如1、2、3

)及一第一子载波间隔中至少一个。
44.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包含有用户端能够具备(例如运作)的一第二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一第二上行链路带宽等级、一第二多输入多输出阶层、一第二调制顺序、服务小区(或载波)的一第二数量(例如1、2、3

)及一第二子载波间隔中至少一个。
45.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基带能力组合包含有用户端能够具备(例如运作)的一第三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一第三上行链路带宽等级、一第三多输入多输出阶层、一第三调制顺序、服务小区(或载波)的一第三数量(例如1、2、3

)及一第三子载波间隔中至少一个。第三基带能力组合中的一项目(例如第三多输入多输出阶层)与第一基带能力组合中的一对应项目(例如第一多输入多输出阶层)不相同。
46.在一实施例中,第四基带能力组合包含有用户端能够具备(例如运作)的一第四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一第四上行链路带宽等级、一第四多输入多输出阶层、一第四调制顺序、服务小区(或载波)的一第四数量(例如1、2、3

)及一第四子载波间隔中至少一个。第四基带能力组合中的一项目(例如第四多输入多输出阶层)与第二基带能力组合中的一对应项目(例如第二多输入多输出阶层)不相同。
47.在一实施例中,根据被设定到用户端的第一下行链路带宽等级或第三下行链路带宽等级和/或根据服务小区的第一数量或服务小区的第三数量,第一基站设定(例如使用或应用)一多输入多输出阶层、一调制顺序和/或一子载波间隔到(或用于)用户端。因此,用户端使用多输入多输出阶层、调制顺序和/或子载波间隔,以在第一频带中执行一传送及一接收中的其中一个。
48.在一实施例中,当设定(例如使用或应用)第一下行链路带宽等级和/或服务小区的第一数量到(或用于)用户端时,对于用户端的第一频带的一下行链路,第一基站设定(例如使用或应用)不大于第一多输入多输出阶层的多输入多输出阶层、调制顺序和/或第一子载波间隔。因此,用户端遵从(follow)被第一基站设定的多输入多输出阶层、调制顺序和/或第一子载波间隔,以与第一基站执行一传送及一接收中的其中一个。
49.在一实施例中,当设定(例如使用或应用)第三下行链路带宽等级和/或服务小区的第三数量到(或用于)用户端时,对于用户端的第一频带的一下行链路,第一基站设定(例如使用或应用)不大于第三多输入多输出阶层的多输入多输出阶层、调制顺序和/或第三子载波间隔。因此,用户端遵从被第一基站设定的多输入多输出阶层、调制顺序和/或第三子载波间隔,以与第一基站执行一传送及一接收中的其中一个。
50.在一实施例中,用户端传送一第一频带组合(baseband combination,bc)到第一基站。第一频带组合包含有(或指示)第一频带编号及第一上行链路带宽等级及第一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中至少一个,以及包含有(或指示)第二频带编号及第二上行链路带宽等级及第二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中至少一个。根据第一频带组合,第一基站可设定一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或一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到用户端。也就是说,第一基站设定用户端在第一频带和/或第二频带中执行至少一接收以及在第一频带和/或第二频带中执行至少一传送。双连接可为一单一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双连接或一多无线接入技术双连接(multi-rat dc,mr-dc)。在一实施例中,因为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一频带组合共享(share)相同的频带编号(即第一频带编号)及相同的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带宽等级(若被包含在第一基带能力组合中),第一基站知道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第一频带组合。在一实施例中,因为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一频带组合共享相同的频带编号(即第二频带编号)及相同的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带宽等级(若被包含在第二基带能力组合中),第一基站知道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第一频带组合。因此,在载波聚合或双连接中,第一基站设定用户端根据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在第一频带中执行一传送
及一接收中至少一个,以及设定用户端根据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在第二频带中执行一传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个。
51.在一实施例中,用户端传送一第二频带组合到第一基站。第二频带组合包含有(或指示)第一频带编号及第三上行链路带宽等级及第三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中至少一个,以及包含有(或指示)第二频带编号及第二上行链路带宽等级及第二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中至少一个。根据第二频带组合,第一基站可设定一载波聚合或一双连接到用户端。也就是说,第一基站设定用户端在第一频带和/或第二频带中执行至少一接收以及在第一频带和/或第二频带中执行至少一传送。双连接可为一单一无线接入技术双连接或一多无线接入技术双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因为第三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二频带组合共享相同的频带编号(即第一频带编号)及相同的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带宽等级(若被包含在第三基带能力组合中),第一基站知道第三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第二频带组合。在一实施例中,因为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二频带组合共享相同的频带编号(即第二频带编号)及相同的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带宽等级(若被包含在第二基带能力组合中),第一基站知道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第二频带组合。因此,在载波聚合或双连接中,第一基站设定用户端根据第三基带能力组合,在第一频带中执行一传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个,以及设定用户端根据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在第二频带中执行一传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个。
52.在一实施例中,用户端传送一第三频带组合到第一基站。第三频带组合包含有(或指示)第一频带编号及第三上行链路带宽等级及第三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中至少一个,以及包含有(或指示)第二频带编号及第四上行链路带宽等级及第四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中至少一个。根据第三频带组合,第一基站可设定一载波聚合或一双连接到用户端。也就是说,第一基站设定用户端在第一频带和/或第二频带中执行至少一接收以及在第一频带和/或第二频带中执行至少一传送。双连接可为一单一无线接入技术双连接或一多无线接入技术双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因为第三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三频带组合共享相同的频带编号(即第一频带编号)及相同的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带宽等级(若被包含在第三基带能力组合中),第一基站知道第三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第三频带组合。在一实施例中,因为第四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三频带组合共享相同的频带编号(即第二频带编号)及相同的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带宽等级(若被包含在第二基带能力组合中),第一基站知道第四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第三频带组合。因此,在载波聚合或双连接中,第一基站设定用户端根据第三基带能力组合,在第一频带中执行一传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个,以及设定用户端根据第四基带能力组合,在第二频带中执行一传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个。
53.在一实施例中,用户端传送至少一用户端能力信息息到第一基站。至少一用户端能力信息讯息包含有第一基带能力组合、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一频带组合。第一基站可传送第一基带能力组合、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一频带组合到一核心网络,以及核心网络存储第一基带能力组合、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一频带组合。例如当用户端连接到一第二基站时,核心网络可传送第一基带能力组合、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一频带组合到第二基站。更进一步地,至少一用户端能力信息讯息包含有第三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二频带组合,和/或包含有第四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三频带组合。第一基站可传送第三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二频带组合到核心网络,以及核心网络存储第三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二频带组合。例如当用户端连接到第二基站时,核心网络可传送第三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二频带组合到第二基站。
第一基站可传送第四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三频带组合到核心网络,以及核心网络存储第四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三频带组合。例如当用户端连接到第二基站时,核心网络可传送第四基带能力组合及第三频带组合到第二基站。
5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站传送一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讯息(例如无线资源控制连接重设讯息或无线资源控制重设讯息)、(例如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l control channel,pdcch)上的)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l control information,dci)或(例如在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中的)一介质访问控制控制元件(control element,ce)到用户端,已设定用户端。第一基站可为一主要节点(master node,mn)或一次要节点(secondary node,sn)。
5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频带编码是一新无线频带编码,以及第二频带编码是一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频带编码。因此,第一频带是一新无线频带,以及第二频带是一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长期演进)频带。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频带中的传送及接收中至少一个是一新无线传送和/或一新无线接收。在第二频带中的传送及接收中至少一个是一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传送和/或一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接收。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频带编码及第二频带编码是新无线频带编码。因此,第一频带是一新无线频带,以及第二频带是一新无线频带。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频带中的传送及接收中至少一个是一新无线传送和/或一新无线接收。在第二频带中的传送及接收中至少一个是一新无线传送和/或一新无线接收。
56.图4中的一流程40,用于一第一基站中。流程40包含以下步骤:
57.步骤400:开始。
58.步骤402:该第一基站从一用户端、一第二基站或一核心网络接收该用户端的一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其中该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包含有一第一编号,以指示该第一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一第一频带,以及包含有该用户端能够具备的一第一多输入多输出阶层的一第一数量、一第一调制顺序及一第一子载波间隔中至少一个。
59.步骤404:当设定该用户端在该第一频带中执行一传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个时,根据该第一基带能力组合,该第一基站设定该第一多输入多输出层、该第一调制顺序或该第一子载波间隔到该用户端。
60.步骤406:结束。
6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站从一用户端、一第二基站或一核心网络接收该用户端的一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其中该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包含有一第二编号,以指示该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一第二频带,以及包含有该用户端能够具备的一第二多输入多输出阶层的一第二数量、一第二调制顺序及一第二子载波间隔中至少一个。当设定用户端在第二频带中执行一传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个时,根据第二基带能力组合,第一基站设定第二多输入多输出层、第二调制顺序或第二子载波间隔到用户端。
62.流程30的实施例可应用于流程40,在此不赘述。
63.图5中的一流程50,用于一第一基站中。流程50包含以下步骤:
64.步骤500:开始。
65.步骤502:该第一基站从一用户端、一第二基站或一核心网络接收一第一频带组合
及一第二频带组合。
66.步骤504:在一被允许的(allowed)频带组合信息元件(information element,ie)中,该第一基站指示该第一频带组合为一被允许的频带组合。
67.步骤506:该第一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增加请求讯息(sn addition request message)到一第三基站,其中该次要节点增加请求讯息包含有该第一频带组合及该第二频带组合,以及包含有该被允许的频带组合信息元件。
68.步骤508:该第一基站从该第三基站接收用于响应该次要节点增加请求讯息的一次要节点增加请求确认(acknowledge)讯息。
69.步骤510:结束。
7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站是一主要节点,以及第三基站是一次要节点。在一实施例中,主要节点是一主要演进式基站(master enb),以及次要节点是一次要第五代基站(secondary gnb,sgnb)。在一实施例中,主要节点是一主要第五代基站,以及次要节点是一次要演进式基站。在一实施例中,主要节点是一主要第五代基站,以及次要节点是一次要第五代基站。
71.在一实施例中,次要节点增加请求讯息是一次要第五代基站增加请求讯息,以及次要节点增加请求确认讯息是一次要第五代基站增加请求确认讯息。在另一实施例中,次要节点增加请求讯息是一次要节点(s-node)增加请求讯息,以及次要节点增加请求确认讯息是一次要节点(s-node)增加请求确认讯息。
7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站从用户端、第二基站或核心网络接收包含有第一频带组合及第二频带组合的一用户端能力信息元件。用户端能力信息元件包含有一ue-mr-capability信息元件或一ue-nr-capability信息元件。用户端能力信息元件指示被用户端支持的能力。
7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站选择(或决定)第一频带组合为被允许的频带组合。也就是说,第一基站决定第二频带组合为不被允许的(non-allowed)频带组合。在一实施例中,被允许的频带组合信息元件包含有第一频带组合或在用户端能力数据元件中指示第一频带组合的一指标(index)(或指示符(indicator)),以及不包含有第一频带组合及指示第二频带组合的一指标(或指示符)。
74.在一实施例中,当接收次要节点增加请求讯息时,根据被允许的频带组合,第三基站产生一次要小区群组(secondary cell group,scg)配置(例如一次要小区群组小区群组配置或一rrcreconfiguration讯息)。在一实施例中,根据被允许的频带组合,第三基站设定用户端在一第二频带(例如流程30的第二频带)中执行一传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个。
7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频带组合包含有(或指示)一第一频带编码及一第一上行链路带宽等级及一第一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中至少一个,以及包含有(或指示)一第二频带编号及一第二上行链路带宽等级及一第二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中至少一个。第一频带组合的叙述可参考前述,在此不赘述。
76.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频带组合包含有(或指示)第一频带编码及一第三上行链路带宽等级及一第三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中至少一个,以及包含有(或指示)第二频带编号及第二上行链路带宽等级及第二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中至少一个。第二频带组合的叙述可参考前述,在此不赘述。
77.在一实施例中,次要节点增加请求讯息包含有一第三频带组合。第三频带组合包含有(或指示)第一频带编码及第三上行链路带宽等级及第三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中至少一个,以及包含有(或指示)第二频带编号及一第四上行链路带宽等级及一第四下行链路带宽等级中至少一个。第三频带组合的叙述可参考前述,在此不赘述。
7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站从用户端、第二基站或核心网络接收一第一基带能力组合、一第二基带能力组合、一第三基带能力组合和/或一第四基带能力组合。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基带能力组合的叙述可参考前述,在此不赘述。
79.因为被允许的频带组合是第一频带组合以及第二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第一频带组合,跟据第二基带能力组合,第三基站设定用户端在第二频带中执行一传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个。也就是说,根据第二基带能力组合而不是第四基带能力组合,第三基站设定相关于在第二基带能力组合中的至少一项目的至少一配置。如第二基带能力组合中所指示的,第三基站不应该(或不被允许)设定用户端能够具备的(或不与用户端对齐的(aligned))至少一配置。
80.在一实施例中,根据第二基带能力组合而不是第四基带能力组合,第三基站设定一多输入多输出阶层、一调制顺序和/或一子载波间隔(例如在次要小区群组(小区群组)配置中、在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中或在一介质访问控制元件中)。
81.在一实施例中,根据第一频带组合(即被允许的频带组合),第一基站设定用户端在一第一频带(例如流程30的第一频带)中执行一传送及一接收中至少一个。如第一基带能力组合中所指示的,第一基站不应该(或不被允许)设定用户端能够具备的(或不与用户端对齐的)至少一配置。
82.流程30的实施例可应用于流程50,在此不赘述。
83.以下实施例可应用于流程30~50。
84.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基带能力组合包含有一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阶层及一下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阶层,而不是一多输入多输出阶层。上述的基站根据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阶层设定用户端执行一传送,以及根据下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阶层设定用户端执行一接收。
85.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基带能力组合包含有一上行链路子载波间隔及一下行链路子载波间隔。上述的基站根据上行链路子载波间隔设定用户端执行一传送,以及根据下行链路子载波间隔设定用户端执行一接收。
8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频带组合指示在多无线接入技术双连接中的用户端能够具备(例如运作)在第一频带中的第一无限接入技术(例如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接入网络)的m个(例如m=2个)载波及在第二频带中的第二无限接入技术(例如新无线)的n个(例如n=2个)载波。第二频带组合指示在多无线接入技术双连接中的用户端能够具备(例如运作)在第一频带中的第一无限接入技术的x个(例如x=1个)载波及在第二频带中的第二无限接入技术的y个(例如y=2个)载波。根据流程50,第三频带组合不被允许设定用户端在第二频带中的多于n个载波上执行接收。
87.在一实施例中,在基带能力组合中的至少一频带能力(例如多输入多输出阶层、子载波间隔或调制顺序)可不相同。
88.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一基带能力组合具有唯一地(uniquely)辨识基带能力组合
的一指标(或一基带能力组合编码)。在部分实作(implementations)中,基带能力组合包含有指标。在另部分实作中,基带能力组合被包含在一容器(container)中。藉由容器中的一位置(position),基带能力组合暗式地(implicitly)分配指标。上述的频带组合包含有指标(或基带能力组合编码),以指示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频带组合。在一实施例中,如果指标存在,在基带能力组合中可能需要或可能不需要一频带编码。
89.需注意的是,虽然上述实施例被出示以说明对应过程的相关运作,根据系统要求和/或设计考虑,实施例可任意地被组合和/或被修改。上述的讯息名称及信息元件名称是实施例,可不限缩本发明。
90.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依本发明的精神加以结合、修饰和/或变化以上所述的实施例,而不限于此。举例来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用户端的实施例轻易地获得网络端的新实施例,以及可根据网络端的实施例获得用户端的新实施例。前述的陈述、步骤和/或流程(包含建议步骤)可通过装置实现,装置可为硬件、软件、固件(为硬件装置与计算机指令与数据的结合,且计算机指令与数据属于硬件装置上的只读软件)、电子系统、或上述装置的组合,其中装置可为通信装置20。上述流程中任一个可被编译成程序代码214。
91.根据以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装置及方法,用来处理用户端能力。一基带能力组合包含有辨识基带能力组合的一指标(或一基带能力组合编码),以及一频带组合包含有一指标(或一基带能力组合编码)以指示基带能力组合关联于基带组合。因此,处理用户端能力的问题可获得解决。
9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