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77175发布日期:2021-11-18 12:27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2.耳机是一种常用的音频输出设备。在一些使用场景下,需要对音频中的高频部分进行过滤,以使耳机发出的声音具有更好的听觉效果。传统的耳机对高频部分过滤的方式是设置低通滤波电路,对高频信号部分进行过滤。但是,增加的低通滤波电路使得耳机的体积和重量增大,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包括壳体和发声单元;所述壳体具有腔体和曲折延伸的出音孔,所述出音孔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发声单元设置于所述腔体中。
5.进一步地,所述发声单元具有发声面,所述发声面与所述出音孔相对设置。
6.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具有定位槽,所述发声单元设置于所述定位槽中,所述出音孔与所述定位槽连通,所述发声单元与所述出音孔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7.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和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二端远离所述主体部,所述腔体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所述连接管具有所述出音孔。
8.进一步地,所述耳机还包括耳塞,所述耳塞与所述连接管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出音孔自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曲折延伸至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并贯穿所述第二端。
10.进一步地,所述出音孔具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入口端和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的出口端,所述出音孔的长度大于所述入口端与所述出口端之间的距离。
11.进一步地,所述出音孔具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入口端和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的出口端,所述出音孔自所述入口端向所述出口端沿螺旋线、弧线、波浪线或折线延伸。
12.进一步地,所述发声单元将所述腔体分隔为前腔和后腔,所述出音孔与所述前腔相连通;所述耳机还包括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发声单元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后腔。
13.进一步地,所述出音孔的横截面的面积不小于0.12平方毫米且不大于78.5平方毫米。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壳体和发声单元;壳体具有腔体和曲折延伸的出音孔,出音孔与腔体连通,发声单元设置于所述腔体中。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能够实现较好的高频滤波效果,从而提升耳机的声音质量,同时使耳机的结构更加紧凑,能够缩小耳机的尺寸。
附图说明
15.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正视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侧视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平面螺旋形出音孔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折线形出音孔的结构示意图;
24.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与耳塞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塞与连接管连接的剖视示意图;
26.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
壳体;11

主体部;111

腔体;111a

前腔;111b

后腔;112

定位槽;113

环形定位台;12

连接管;121

出音孔;121a

入口端;121b

出口端;122

环形凹槽;
[0029]2‑
发声单元;21

发声面;
[0030]3‑
耳塞;31

环形凸缘;32

穿孔;
[0031]4‑
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0033]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0034]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003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6]
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沿两个不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

图5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正视图、侧视图和爆炸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沿图3中的a

a方向的剖视图。参照图1

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包括壳体1和发声单元2。壳体1的内部具有腔体111,发声单元2设置在腔体111内。壳体1还具有曲折延伸的出音孔121,出音孔121与腔体111相连通,发声单元2发出的声音能够通过出音孔121向外传播。
[0037]
在部分实施例中,壳体1可以包括可拆分的两个或更多壳体单元,多个壳体单元之间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壳体1,可以便于将发声单元2装入腔体111中。多个壳体单元之间可以通过粘接、卡扣连接、螺纹连接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
[0038]
在部分实施例中,出音孔121包括入口端121a和出口端121b,其中,出音孔121的入口端121a与腔体111连通的入口端121a,出音孔121的出口端121b与壳体1外部相连通,出音孔121自入口端121a向出口端121b曲折延伸。也就是说,出音孔121的长度大于入口端121a与出口端121b之间的距离。发声单元2发出的声音,经由腔体111和出音孔121传播至耳机外。与直接连通入口端121a和出口端121b的直线型的出音孔相比,设置曲折延伸的出音孔121使得出音孔121的长度得到延长,从而能够达到过滤高频的效果,从而有效地增强耳机的中低频声音表现。
[0039]
出音孔121的延伸路径的形状可以根据耳机的形状和需要达到的过滤效果进行设计。例如,出音孔121的延伸路径可以是螺旋线、弧线、波浪线、折线、不规则线条,等等。出音孔121的延伸路径可以是二维线条,也可以为三维线条。应理解,出音孔121可以采用任意的能够延长出音孔121长度的延伸路径。
[0040]
图6中的虚线部分用于表示出音孔被遮挡的部分。参照图6,在部分实施例中,出音孔121自入口端121a向出口端121b沿空间螺旋线(例如圆柱螺旋线、圆锥螺旋线、抛物螺旋线,等等)延伸。例如,出音孔121可以沿圆柱螺旋线延伸,也即,出音孔121的形状类似于圆柱螺旋弹簧。空间螺旋线可以是左旋螺旋线,也可以是右旋螺旋线,还可以将不同区段设置为具有不同的旋向。空间螺旋线的螺距可以根据出音孔121的横截面大小以及所希望的出音孔121长度进行选择。
[0041]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平面螺旋形出音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7的剖切面与图6的剖切面基本相垂直。参照图7,在部分实施例中,出音孔121的入口端121a和出口端121b基本处于壳体1的同一个端面上,出口端121b出音孔121自入口端121a向出口端121b沿平面螺旋线(例如阿基米德螺线、费马螺线、双曲螺线,等等)延伸。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出音孔121沿阿基米德螺线延伸,螺旋线的中心点靠近入口端121a或出口端121b。沿着平面螺旋线的延伸方向,出口端121b可以设置在入口端121a的外侧(如图7所示),也可以设置在出口端121b的内侧。
[0042]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折线形出音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的剖切面与图6的剖切面相同。参照图8,在部分实施例中,出音孔121的延伸路径为平面折线形。出音孔121的入口端121a和出口端121b可以确定一个平面(在本实施例中为图8的剖切面),折线位于该平面上,出音孔121以该平面折线作为轴线延伸。
[0043]
出音孔121的横截面的形状根据需要任意设置,例如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状,等等。出音孔121的各处的横截面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出音孔121的横截面从入口端121a向出口端121b逐渐增大或逐渐缩小,等等。在本技术中,出音孔121的横截面是指出音孔121的垂直于出音孔121的轴线的截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出音孔12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出音孔121的横截面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在部分实施例中,出音孔121的横截面的面积不小于0.12平方毫米且不大于78.5平方毫米。
[0044]
参照图6,在部分实施例中,壳体1内具有定位槽112,定位槽112的尺寸与发声单元2的尺寸相匹配,发声单元2设置于定位槽112中。发声单元2可以通过卡扣连接、插接、粘接
等方式设置在定位槽112中。发声单元2的发声面21朝向定位槽112的底部或侧壁,出音孔121的入口端121a与定位槽112相连通。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定位槽112的底部具有环形定位台113,环形定位台113用于与发声单元2抵接定位,环形定位台113与出音孔121的入口端121a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环形定位台113的形状和尺寸设置为对发声面21进行避让,避免影响发声面21正常发声。发声单元2装入定位槽112中后,发声单元2的边缘部分与环形定位台113抵接,使得发声单元2与出音孔121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具体地,发声面21与出音孔121的入口端121a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发声面21与出音孔121的入口端121a之间的空间为前腔111a。
[0045]
在部分实施例中,发声单元2将腔体111分隔为前腔111a和后腔111b,出音孔121与前腔111a相连通。前腔111a为发声单元2的发声面21的所朝向的一侧腔体111,后腔111b为发声单元2的发声面21背向的一侧腔体111。耳机还包括驱动电路4,驱动电路4与发声单元2电连接,将包含声音信息的电信号传送至发声单元2处,并驱动发声单元2将电信号转换为相应的声波。驱动电路4至少部分设置于后腔111b,便于进行布置,同时避免驱动电路4的阻挡对声音的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0046]
参照图1

图6,在部分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主体部11和连接管12,连接管1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主体部11连接,第二端远离主体部11,也即,连接管12的第一端与主体部11连接且连接管12自主体部11向外延伸。连接管12与主体部11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采用注射成型等方式一体形成。连接管12的形状可以基本呈柱状、圆台状或其他形状。
[0047]
腔体111设置在主体部11内,连接管12具有出音孔121。出音孔121的入口端121a设置在连接管12的第一端处,出口端121b设置在连接管12的第二端处,也即,出音孔121在连接管12中延伸。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出音孔121沿圆柱螺旋线在连接管12中延伸,空间螺旋线的轴线与连接管12的轴线相重合。
[0048]
连接管12的第二端用于与人耳相对。出音孔121自第一端曲折延伸至第二端并贯穿第二端,也就是说,出音孔121的出口端121b设置在连接管12的第二端的端面上,发声单元2产生的声音自出音孔121的出口端121b传出并传到人耳处。设置曲折延伸的出音孔121可以实现在不改变连接管12的长度的情况下使出音孔121的长度更长。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耳机为入耳式耳机,连接管12的尺寸与人耳的外耳道尺寸相适应,连接管12的至少部分能够伸入外耳道处,从而能够为使用者带来更好的声音体验。
[0049]
图9和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塞与壳体的连接示意图,其中图10的剖切平面与图6相同。参照图9和图10,进一步地,在部分实施例中,耳机还包括耳塞3,耳塞3与连接管12连接。耳塞3可以采用硅胶、泡棉、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可选地,耳塞3与连接管12可拆卸地连接,便于用户更换耳塞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连接管12的中部的侧壁具有环形凹槽122,耳塞3具有与环形凹槽122对应的环形凸缘31,通过环形凹槽122和环形凸缘31连接,可以实现耳塞3与连接管12的连接。
[0050]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表示被遮挡的结构。参照图11,耳塞3的尺寸与外耳道的大小相匹配,且耳塞3具有一定的弹性,耳塞3具有与出音孔121的出口端121b相对应的穿孔32。耳机放置在人耳处时,耳塞3能够对外耳道起到一定的封闭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外部的环境声音。发声单元2发出的声音从出音
孔121传出后,经由耳塞3的穿孔32和外耳道到达鼓膜处。
[0051]
发声单元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发声单元2可以是电动式、电磁式、压电式或采用其他原理实现电声转换的扬声器,具体类型可以根据使用场景的需要进行选择。在部分实施例中,发声单元2具有发声面21,发声面21产生振动,推动空气向外辐射声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发声面21的法线与出音孔121的入口端121a的轴线方向的夹角小于90
°
,也即,发声面21可以朝向出音孔121的入口端121a。进一步地,发声面21与出音孔121的入口端121a相对设置。
[0052]
耳机可以是有线耳机,也可以是无线耳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耳机为有线耳机,驱动电路包括信号线,信号线的一端穿过壳体1并在后腔111b处与发声单元2电连接,信号线的另一端用于与多媒体设备或其他能够产生包含声音信息的电信号的电子设备电连接。
[0053]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耳机为无线耳机。耳机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未图示)。电源与无线通信模块以及耳机内的其他用电装置供电。无线通信模块能够与外部的多媒体设备通过无线方式进行通讯,接收声音信息并输出包含声音信息的电信号。无线通信模块与驱动电路电连接,将包含声音信息的电信号传输至驱动电路。无线通信模块可以采用任意的适用于耳机的无线通信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蓝牙、红外线,等等。
[005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壳体和发声单元;壳体具有腔体和曲折延伸的出音孔,出音孔与腔体连通,发声单元设置于所述腔体中。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能够实现较好的高频滤波效果,从而提升耳机的声音质量,同时使耳机的结构更加紧凑,能够缩小耳机的尺寸。
[005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