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向麦克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12617发布日期:2022-01-15 09:32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向麦克风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话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向麦克风。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建设有会议室,当会议室空间较大同时又有多人参加时,为保障与会人员都能听见发言人的声音,往往需要发言人提高自身音量,但长时间保持高声说话,会对发言人的喉部产生较大刺激。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会议用麦克风,包括上壳、中框、底壳、主板、无线连接模块、喇叭和阵列麦克风;上壳、中框和底壳依次连接围蔽以形成容置腔,主板、无线连接模块和阵列麦克风均设置在容置腔内,上壳形成有安装部,喇叭设置在安装部处,无线连接模块、喇叭和阵列麦克风均与主板电连接。还包括灯板,灯板设置在上壳的上表面,灯板与主板电连接。其虽然能提供良好的灯光效果,但其光源直射,容易对眼部产生刺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向麦克风,旨在避免全向麦克风的光源直射,降低光源对眼部的刺激。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全向麦克风,包括
6.上壳体,设有出光孔;
7.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相配形成容置腔;
8.光源,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正对所述出光孔;以及
9.导光件,设于所述光源与所述出光孔之间,所述导光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容置腔内壁的导光环,所述导光环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光源相对应的导光柱,所述导光柱伸入所述出光孔内。
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数量、出光孔的数量以及光源的数量均相等。
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光源按预设顺序点亮光源的控制模块。
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音频输出件,设于所述容置腔内用于输出音频数据;
13.至少一个音频采集件,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壁并位于所述音频输出件的后音腔位置,用于采集所述容置腔外的音频信息,所述音频输出件和所述音频采集件之间设有吸音件。
1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音频采集件的四周包覆有减震硅胶。
1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音频采集件为六个,六个所述音频采集件圆周均布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上。
1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连接处设有用于密封的密封件。
1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音频数据输入的usb端口。
1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内还设有用于为全向麦克风提供电源的电池包。
1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有硅胶垫。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光源和出光孔之间设置导光件,将光源直射出来的光线进行柔化处理避免全向麦克风内的光源直射,降低光源对眼部的刺激。
附图说明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光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以下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制。
25.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全向麦克风,包括
26.上壳体10,设有出光孔;
27.下壳体80,与所述上壳体10相配形成容置腔;
28.光源20,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正对所述出光孔;以及
29.导光件90,设于所述光源20与所述出光孔之间,所述导光件90包括连接于所述容置腔内壁的导光环91,所述导光环91远离所述光源20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光源20相对应的导光柱92,所述导光柱92伸入所述出光孔内。
30.具体的,全向麦克风是指将麦克风和喇叭集成于一体而形成的集收音和扩音于一体的设备。全向麦克风的上壳体10和下壳体80均采用塑胶材料制成,采用塑胶材料制成的上壳体10与下壳体80,具有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当然根据设计的需要,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材料制成,例如铝合金材料、木质材料等。采用铝合金材料具有支撑力强,耐磨损等优点。采用木质材料制成具有抗震等优点。
31.上壳体10和下壳体80呈圆形,上壳体10和下壳体80之间可互相拼接且拼接后内部形成容置腔。
32.光源20采用led光源20,采用led光源20能耗低,使用寿命长。当然根据设计的需要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光源20,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光源20安装在容置腔内,上壳体10上设有出光孔,光源20的灯光通过出光孔射出。
33.在光源20和出光孔之间设有导光件90,导光件90由与光源20接触的导光环91和凸设在导光环91上远离光源20一侧的导光柱92组成。导光环91和导光柱92均采用亚克力板制成,采用亚克力板制成的导光件90具有透光性能好、颜色纯正、色彩丰富、美观平整、兼顾白天夜晚两种效果、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其中,导光柱92伸入出光孔内且不突出于出光孔外,
从而保证最佳的视觉效果。
3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光源20和出光孔之间设置导光件90,将光源20直射出来的光线进行柔化处理避免全向麦克风内的光源20直射,降低光源20对眼部的刺激,提高用户体验。
3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92的数量、出光孔的数量以及光源20的数量均相等。
36.具体的,导光柱92的数量与出光孔的数量保持一致,即全部的导光柱92均能伸入到对应的出光孔内,保证最佳的视觉效果。光源20的数量与导光柱92的数量相等,将光源20设置在导光柱92下方,可以保证每个导光柱92都可以独立点亮,从而便于对灯光的控制和指示操作。
3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光源20按预设顺序点亮光源20的控制模块。
38.具体的,控制模块采用可编程智能芯片,通过控制模块按预设顺序点亮光源20,便于用户时刻掌握全向麦克风的使用状态。其中,预设顺序包括:1、当麦克风检测到声音信号时,定位声源后,点亮与声源方位相对应的光源20;2、变换光源20的颜色,例如:红、黄、绿等来指示声音的大小;3、当全向麦克风的音频输出件60的音量为100%时,光源20全亮;当全向麦克风的音频输出件60的音量为50%时,光源20点亮一半;当全向麦克风的音频输出件60的音量为0%时,光源20全灭。4、全向麦克风开机时,所有光源20由一点向两端延伸依次点亮所有光源20;全向麦克风关机时,所有点亮的光源20由一点向两端延伸依次关闭所有光源20;5、当全向麦克风进行蓝牙配对时,光源20切换至呼吸灯状态进行闪烁。6、当全向麦克风静音时,光源20全亮且呈红色等。
3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模块控制光源20的点亮顺序和点亮数量,便于使用者掌握全向麦克风的状态,从而便于用户操作。
4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音频输出件60,设于所述容置腔内用于输出音频数据;
41.至少一个音频采集件70,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壁并位于所述音频输出件60的后音腔位置,用于采集所述容置腔外的音频信息,所述音频输出件60和所述音频采集件70之间设有吸音件。
42.具体的,容置腔内设有一个音频输出件60,用于输出音频。容置腔内还设有至少一个音频采集件70,音频采集件70为麦克风。容置腔位于音频输出件60后音腔的内壁上设有进音孔,麦克风设置在容置腔的内壁上且麦克风的进音口正对该进音孔。采用此种设置方式,降低音频输出件60输出的声音对音频采集件70的影响,同时保证音频采集件70能采集到容置腔外的音频信息。当音频采集件70的数量为一个时,设置在容置腔的内壁上;当音频采集件70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音频采集件70圆周均布在容置腔的内壁上。采用此种设置方式,可以提高音频采集件70采集音频时的准确性。
43.吸音件为泡棉,在音频输出件60和音频采集件70之间设置吸音件,可以吸收音频输出件60后音腔内的声波气流,降低音频输出件60后音腔内的声波气流对音频采集件70的影响。
4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音频采集件70的四周包覆有减震硅胶40。
45.众所周知,喇叭的振膜和线圈是连在一起的,线圈与喇叭振膜一起振动,推动周围的空气振动,扬声器由此产生声音。在音频采集件70的四周包覆减震硅胶40,可以降低因音频输出件60产生的振动对音频采集件70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音频采集件70采集音频信息时的准确性。
4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音频采集件70为六个,六个所述音频采集件70圆周均布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上。
47.具体的,音频采集件70为六个,六个音频采集件70圆周均布在容置腔的内壁上,每两个音频采集件70之间的角度为固定的60
°
,因此每个方位声音离其最近的音频采集件70的角度永远小于等于30
°
,从而保证音频采集件70能准确的采集水平面上360
°
范围内的声音,提高了音频采集件70的采集精度。
4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10与所述下壳体80连接处设有用于密封的密封件。
49.具体的,下壳体80与上壳体10的连接处设有泡棉,用于密封下壳体80与上壳体10的连接处,从而使容置腔与外界空间隔离。
5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音频数据输入的usb端口30。
51.具体的,通过设置音频数据输入的usb端口30,使得全向麦克风可以外接音数据,提高了全向麦克风的实用性。
5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内还设有用于为全向麦克风提供电源的电池包50。
53.具体的,通过在全向麦克风内设置电池包50,使得全向麦克风可以脱离有线电源的束缚,提高全向麦克风的实用性。
5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80的底部设有硅胶垫。
55.在下壳体80的底部设置硅胶垫,提高全向麦克风整体的防滑能力,同时减小全向麦克风与支撑设备之间的振动。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