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特写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91397发布日期:2021-11-06 04:3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全景特写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景特写摄像机。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监控视频在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商场、超市、银行、小区等公共场所的安防监控中,需对整个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对全景摄像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
3.传统的全景摄像机大部分是通过多个定焦镜头拼接实现全景监控,另加一个变焦镜头自动调节跟踪实现监控的特写,一般不带红外功能和不防水,成本较高,且通用性不强,特别是对于一些小超市、商铺及银行等公共场所来说价格过于昂贵,不适于安装。还有部分全景摄像机通过一个鱼眼定焦镜头实现全景监控,虽然成本低,但是无法实现进行细节的实时捕捉及特写,无法满足某些场景的需求。
4.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摄像机存在特写拍摄和低成本无法兼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景特写摄像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摄像机存在特写拍摄和低成本无法兼顾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景特写摄像机,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置空间,壳体具有透光区;鱼眼镜头,鱼眼镜头设置在容纳空间中且鱼眼镜头的朝向透光区,鱼眼镜头与壳体的内壁间隔设置;转动组件,转动组件设置在鱼眼镜头与壳体内壁之间,转动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绕鱼眼镜头转动;变焦镜头组件,变焦镜头组件设置在转动组件上,转动组件带动变焦镜头组件绕鱼眼镜头转动以实现多角度的特写拍摄。
7.进一步地,转动组件包括:转盘环,转盘环环绕鱼眼镜头设置,变焦镜头组件设置在转盘环上;驱动结构,驱动结构与转盘环驱动连接,以驱动转盘环转动。
8.进一步地,转盘环具有齿形结构,驱动结构包括:驱动电机;齿轮,齿轮与齿形结构啮合,且齿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驱动电机转动带动齿轮转动以驱动转盘环旋转。
9.进一步地,转盘环的外周缘上具有与齿轮啮合连接的齿形结构,驱动结构设置在壳体上。
10.进一步地,转盘环包括:支撑环,变焦镜头组件设置在支撑环上;连接环,连接环设置在支撑环远离变焦镜头组件一侧的表面上,且支撑环与连接环同轴设置,连接环的外周缘具有与齿轮啮合连接的齿形结构,驱动结构位于支撑环远离变焦镜头组件一侧。
11.进一步地,变焦镜头组件包括:变焦镜头;旋转组件,旋转组件与转盘环连接,旋转组件的转轴与变焦镜头连接,并能够改变变焦镜头的朝向。
12.进一步地,旋转组件包括:连接板,连接板为两个,两个连接板间隔设置,且连接板具有通孔,变焦镜头位于两个连接板之间的区域;转动电机,转动电机设置在转盘环上,转动电机的转轴穿过通孔与变焦镜头连接,转动电机转动带动变焦镜头自转。
13.进一步地,转轴与转盘环平行。
14.进一步地,全景特写摄像机还包括多个红外补光装置,多个红外补光装置间隔设置在壳体上,且红外补光装置与透光区间隔设置。
15.进一步地,壳体包括:下壳体,下壳体具有沉槽,鱼眼镜头、转动组件和变焦镜头组件设置在沉槽内;上壳体,上壳体可拆卸地设置在下壳体上,透光区设置在上壳体上。
16.进一步地,上壳体为透明件。
17.进一步地,全景特写摄像机还包括多个红外补光装置,多个红外补光装置设置在下壳体上且位于沉槽的外部。
18.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全景特写摄像机包括壳体、鱼眼镜头、转动组件和变焦镜头组件,壳体具有容置空间,壳体具有透光区;鱼眼镜头设置在容置空间中且鱼眼镜头的物侧朝向透光区,鱼眼镜头与壳体的内壁间隔设置;转动组件设置在鱼眼镜头与壳体内壁之间,转动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绕鱼眼镜头转动;变焦镜头组件设置在转动组件上,转动组件带动变焦镜头组件绕鱼眼镜头转动。
19.鱼眼镜头能够用对整个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达到全景监控的目的,增加了全景特写镜头的拍摄范围。透光区的设置使得光线能够经过透光区射向鱼眼镜头和变焦镜头组件上,以保证鱼眼镜头和变焦镜头组件能够稳定成像。变焦镜头组件的设置可以拍摄某一场景的特写,以进行细节的实时捕捉。转动组件的设置可以带动变焦镜头组件绕鱼眼镜头转动,以实现不同位置处的细节特写拍摄,使得全景特写摄像机能够同时实现全景拍摄和特写拍摄,增加了监控的可靠性。同时全景特写摄像机中仅设置有两个镜头,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特写拍摄与低成本同时兼顾,大大增加了全景特写摄像机的通用性和可靠性,增加了全景特写摄像机的应用场景。
附图说明
20.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全景特写摄像机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22.图2示出了图1中全景特写摄像机的一个角度的视图;
23.图3示出了图1中鱼眼镜头、转动组件、变焦镜头组件和下壳体的位置关系视图。
24.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5.10、壳体;11、容置空间;12、上壳体;13、下壳体;14、沉槽;15、透光区;20、鱼眼镜头;30、转动组件;31、转盘环;311、齿形结构;32、驱动结构;40、变焦镜头组件;41、变焦镜头;42、旋转组件;421、连接板;422、转动电机;50、红外补光装置;60、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7.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8.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9.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摄像机存在特写拍摄和低成本无法兼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景特写摄像机。
30.如图1至图3所示,全景特写摄像机包括壳体10、鱼眼镜头20、转动组件30和变焦镜头组件40,壳体10具有容置空间11,壳体10具有透光区15;鱼眼镜头20设置在容置空间11中且鱼眼镜头20的物侧朝向透光区15,鱼眼镜头20与壳体10的内壁间隔设置;转动组件30设置在鱼眼镜头20与壳体10内壁之间,转动组件30的至少一部分绕鱼眼镜头20转动;变焦镜头组件40设置在转动组件30上,转动组件30带动变焦镜头组件40绕鱼眼镜头20转动。
31.鱼眼镜头20能够用对整个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达到全景监控的目的,增加了全景特写镜头的拍摄范围。透光区15的设置使得光线能够经过透光区15射向鱼眼镜头20和变焦镜头组件40上,以保证鱼眼镜头20和变焦镜头组件40能够稳定成像。变焦镜头组件40的设置可以拍摄某一场景的特写,以进行细节的实时捕捉。转动组件30的设置可以带动变焦镜头组件40绕鱼眼镜头20转动,以实现不同位置处的细节特写拍摄,使得全景特写摄像机能够同时实现全景拍摄和特写拍摄,增加了监控的可靠性。同时全景特写摄像机中仅设置有两个镜头,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特写拍摄与低成本同时兼顾,大大增加了全景特写摄像机的通用性和可靠性,增加了全景特写摄像机的应用场景。
32.如图3所示,转动组件30包括转盘环31和驱动结构32,转盘环31环绕鱼眼镜头20设置,变焦镜头组件40设置在转盘环31上;驱动结构32与转盘环31驱动连接,以驱动转盘环31转动。驱动结构32驱动转盘环31转动,以使得转盘环31带动变焦镜头组件40转动,进而使得变焦镜头组件40能够拍摄多个位置处的场景,大大增加了变焦镜头组件40的拍摄范围,实现了多位置处的细节特写拍摄。将鱼眼镜头20设置在转盘环31的中心孔内,可以减少转动组件30和鱼眼镜头20在厚度方向叠加,有利于全景特写摄像机的轻薄化和小型化。
33.如图3所示,转盘环31具有齿形结构311,驱动结构32包括驱动电机和齿轮,齿轮与齿形结构311啮合,且齿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驱动电机转动带动齿轮转动以驱动转盘环31旋转。驱动电机驱动齿轮转动,齿轮驱动转盘环31旋转,以改变焦镜头组件40的位置,实现多角度细节特写拍摄。
34.实施例一
35.如图3所示,转盘环31的外周缘上具有与齿轮啮合连接的齿形结构311,驱动结构32设置在壳体10上。在本实施例中,齿轮位于转盘环31的外侧,转盘环31的外周缘处的齿形结构311与齿轮啮合,以使得齿轮转动带动转盘环31转动,进而带动变焦镜头组件40转动,实现多角度细节特写拍摄。
36.如图3所示,变焦镜头组件40包括变焦镜头41和旋转组件42,旋转组件42与转盘环31连接,旋转组件42的转轴与变焦镜头41连接,并能够改变变焦镜头41的朝向。旋转组件42的设置能够带动变焦镜头41转动,增加了变焦镜头41的拍摄范围和拍摄角度,以使得变焦镜头41能够捕获更多的细节。变焦镜头41能够绕鱼眼镜头20转动的同时,还能够自转,大大增加了变焦镜头41的拍摄范围。
37.需要说明的是,旋转组件42的转动角度可调节,在旋转组件42的旋转角度小于180度时,变焦镜头41是沿转轴摆动的,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旋转组件42的转动角度,以调节变焦镜头41的拍摄范围,使得全景特写摄像机的拍摄范围更大,大大增加了全景特写摄像机的利用率。
38.在本实施例中,变焦镜头41能够在0至75度范围内进行摆动,就能够实现监控范围内的特写拍摄。当然根据需要可以对变焦镜头41的摆动角度范围进行调节。
39.如图3所示,旋转组件42包括连接板421和转动电机422,连接板421为两个,两个连接板421间隔设置,且连接板421具有通孔,变焦镜头41位于两个连接板421之间的区域;转动电机422设置在转盘环31上,转动电机422的转轴穿过通孔与变焦镜头41连接,转动电机422转动带动变焦镜头41自转。连接板421的设置为转轴提供了支撑力,以便于转轴带动变焦镜头41转动,增加变焦镜头41的拍摄范围。转动电机422设置在转盘环31上,使得转动电机422能够跟随转盘环31转动,以使得变焦镜头能够在各个位置处进行自转,大大增大了变焦镜头41的拍摄范围。
40.具体的,转轴与转盘环31平行。这样设置使得变焦镜头41转动时与转盘环31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或者说,转盘环31的转动在水平面上,而变焦镜头41的自转是在纵向的平面上运动,这样增加了变焦镜头41的拍摄维度和拍摄范围。
41.如图1至图3所示,全景特写摄像机还包括多个红外补光装置50,多个红外补光装置50间隔设置在壳体10上,且红外补光装置50与透光区15间隔设置。红外补光装置50的设置使得全景特写摄像机能够在阴天、黑暗及光线不足等环境较暗的场景下进行补光,实现较暗场景的监控和拍摄,大大增加了全景特写摄像机的应用场景,增加了全景特写摄像机的通用性。
42.如图1和图3所示,壳体10包括下壳体13和上壳体12,下壳体13具有沉槽14,鱼眼镜头20、转动组件30和变焦镜头组件40设置在沉槽14内;上壳体12可拆卸地设置在下壳体13上,透光区15设置在上壳体12上。上壳体12可拆卸地盖设在下壳体13上,便于对容置空间11内的鱼眼镜头20、转动组件30和变焦镜头组件40进行维修和更换,增加了全景特写摄像机工作的稳定性。下壳体13设置有沉槽14可以将鱼眼镜头20、转动组件30和变焦镜头组件40容置在沉槽14内,可以避免其他结构件对转动组件30进行干涉,保证了转动组件30工作的稳定性。
43.可选地,上壳体12可以是分体的。上壳体12包括连接筒和透明罩,连接筒与下壳体13连接,透明罩与连接筒密封连接,且透镜罩作为透光区15。连接筒上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明区域,透明区域与红外补光装置50对应设置,以使得红外补光装置50发出的光经透明区域射向物体进行补光,使得全景特写摄像机能够在暗环境下进行拍摄。
44.如图2所示,全景特写摄像机还包括密封圈60,密封圈60设置在上壳体12与下壳体13的连接处,以密封上壳体12与下壳体13之间的间隙,使上壳体12和下壳体13之间围成密闭的容置空间,可以防止水渍进入到容置空间内,使得全景特写摄像机具有防水功能,能够应用到室外的场景中进行监控,大大增加了全景特写摄像机的应用范围。
45.可选地,上壳体12为透明件。这样设置可以避免上壳体12对光线形成止挡,大大增加了全景特写摄像机的拍摄范围。
46.如图1至图3所示,全景特写摄像机还包括多个红外补光装置50,多个红外补光装
置50设置在下壳体13上且位于沉槽14的外部。这样设置可以避免红外补光装置50对鱼眼镜头20和变焦镜头组件40进行遮挡,保证鱼眼镜头20和变焦镜头组件40的视线清楚,以保证全景特写摄像机工作的稳定性和摄像的清晰度。
47.需要说明的是,红外补光装置50设置在上壳体12的内部,这样可以避免雨水滴落到红外补光装置50上,增加了全景特写摄像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8.实施例二
49.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转盘环31与驱动结构32的位置关系不同。
50.在本实施例中,转盘环31包括支撑环和连接环,变焦镜头组件40设置在支撑环上;连接环设置在支撑环远离变焦镜头组件40一侧的表面上,且支撑环与连接环同轴设置,连接环的外周缘具有与齿轮啮合连接的齿形结构311,驱动结构32位于支撑环远离变焦镜头组件40一侧。这样设置仅增加使得转盘环31与驱动结构32仅在厚度方向叠加,有利于减小全景特写摄像机的径向的面积,有利于全景特写摄像机的小型化。
51.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5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