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构件、喇叭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58202发布日期:2022-01-26 19:33阅读:63来源:国知局
转接构件、喇叭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音频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接构件、喇叭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扬声器是音频设备上必要的发声部件,扬声器上的喇叭端子需要与设备中的电路板电连接,以便实现通过电路板控制扬声器发声的功能。
3.在目前市面上的音频设备中,喇叭端子与电路板之间通常采用直接连接的方式电连接,该方式对扬声器及电路板的安装位置有着严格限定,若扬声器或电路板的安装位置发生改变将导致无法连接,如此便难以根据设计需要对设备中的器件进行适时调整,极大地限制了器件布局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接构件,旨在解决现有的喇叭端子与电路板的连接方式使得扬声器及电路板的安装位置无法适时调整,从而限制了器件布局灵活性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转接构件,所述转接构件包括:
7.第一导电弹片,所述第一导电弹片具有第一插接部和用于与喇叭端子相插接的第一夹持部,且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连接;
8.第二导电弹片,所述第二导电弹片具有第二夹持部和用于与电路板相插接的第二插接部,且所述第二插接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插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基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部上的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其中,
10.所述第一基部呈平面且所述第一基部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底部相连接;
11.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折弯部由所述第一基部的第二侧边向远离所述第一基部的方向延伸后向内经过至少两次折弯形成,所述第二折弯部由所述第一基部的第三侧边向远离所述第一基部的方向延伸后向内经过至少两次折弯形成,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之间形成用于供所述喇叭端子插接的第一插入口。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基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基部上的第三折弯部和第四折弯部;其中,
13.所述第二基部呈u型且所述第二基部的上侧边与所述第二插接部相连接;
14.所述第三折弯部与所述第四折弯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折弯部由所述第二基部的下侧边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基部的方向延伸后向内经过至少两次折弯形成,所述第四折
弯部由所述第二基部的下侧边的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基部的方向延伸后向内经过至少两次折弯形成,所述第三折弯部与所述第四折弯部之间形成用于供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的第二插入口。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弯部在靠近所述第一插入口处具有第一引导部,所述第二折弯部在靠近所述第一插入口处具有与所述第一引导部对称设置的第二引导部,且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引导方向一致;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折弯部在靠近所述第二插入口处具有第三引导部,所述第四折弯部在靠近所述第二插入口处具有与所述第三引导部对称设置的第四引导部,且所述第三引导部与所述第四引导部的引导方向一致。
17.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喇叭组件,所述喇叭组件包括隔板、电路板、具有喇叭端子的扬声器以及如前述的转接构件;其中,
18.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隔板的一侧,且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二导电弹片的所述第二插接部相插接;
19.所述扬声器安装于所述隔板的另一侧,且所述喇叭端子与所述第一导电弹片的所述第一夹持部相插接。
20.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转接通孔,所述第一导电弹片的所述第一插接部穿设于所述转接通孔中,且所述第一插接部在所述隔板上安装有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凸出形成嵌合部,所述第二导电弹片的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嵌合部相插接。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弹片具有凸设于所述嵌合部上的倒扣,且所述倒扣与所述隔板的一侧相贴合;
22.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的材质为热熔塑胶。
2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弹片在所述隔板的另一侧具有分别朝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两侧边向外延伸设置的限位肩部,所述限位肩部与所述第一插接部共面且以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中心轴为对称轴,所述限位肩部朝向所述嵌合部的一侧具有限位面;
24.所述隔板的另一侧上开设有位于所述转接通孔处的沉头部,所述沉头部的形状与所述限位肩部的外轮廓相适配,所述限位肩部嵌插于所述沉头部内且所述限位面与所述沉头部的端面相贴合。
2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插接部包括朝向所述电路板凸设的若干个定位凸起,所述电路板上开设有对应若干个所述定位凸起设置的定位槽,且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定位凸起相配合。
26.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前述的喇叭组件。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8.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接构件,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弹片和第二导电弹片,利用第一导电弹片和第二导电弹片具备一定弹性的特点,使第一导电弹片与第二导电弹片通过挠性连接实现快速插接,喇叭端子、电路板也可通过与弹片的挠性连接而分别快速插接于第一导电弹片、第二导电弹片上。当喇叭端子或电路板的安装位置发生改变时,第一弹片及第二弹片均可根据器件的实际布局,通过折弯等方式改变自身形状以适应安装要求,从而保证喇叭端子与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该连接方式适应性强,大大提升了设备中器件布局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接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弹片的装配示意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接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包含底座)。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隔板,11-转接通孔,12-沉头部,13-第三斜面,2-第一导电弹片,21-第一夹持部,211-第一基部,212-第一折弯部,2121-第一引导部,213-第二折弯部,2131-第二引导部,214-第一插入口,22-第一插接部,23-嵌合部,24-倒扣,241-第一斜面,25-限位肩部,251-第二斜面,3-第二导电弹片,31-第二夹持部,311-第二基部,312-第三折弯部,3121-第三引导部,313-第四折弯部,3131-第四引导部,314-第二插入口,32-第二插接部,321-定位凸起,4-电路板,41-定位槽,5-扬声器,51-喇叭端子,6-底座,61-内腔,62-开口,63-安装口。
37.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构件,该转接构件包括:
40.第一导电弹片2,第一导电弹片2具有第一插接部22和用于与喇叭端子51相插接的第一夹持部21,且第一插接部22与第一夹持部21相连接;
41.第二导电弹片3,第二导电弹片3具有第二夹持部31和用于与电路板4相插接的第二插接部32,且第二插接部32与第二夹持部31相连接,第一插接部22与第二夹持部31相插接。
4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弹片2及第二导电弹片3的材质可选为sus不锈钢等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且不易产生弹性疲劳的材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喇叭端子51插接于第一导电弹片2的第一夹持部21上;然后将第二导电弹片3的第二插接部32通过嵌插、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电路板4上的相应位置;最后将第一插接部22插接于第二夹持部31上。如此便通过第一导电弹片2及第二导电弹片3的转接作用,使得电路板4发送的电信号能经过第二导电弹片3、第一导电弹片2而到达喇叭端子51,实现了电路板4与喇叭端子51之间的电连接。
43.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构件,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弹片2和第二导电弹片3,
利用第一导电弹片2和第二导电弹片3具备一定弹性的特点,使第一导电弹片2与第二导电弹片3通过挠性连接实现快速插接,喇叭端子51、电路板4也可通过与弹片的挠性连接而分别快速插接于第一导电弹片2、第二导电弹片3上。当喇叭端子51或电路板4的安装位置发生改变时,第一弹片及第二弹片均可根据器件的实际布局,通过折弯等方式改变自身形状以适应安装要求,从而保证喇叭端子51与电路板4之间的电连接。该连接方式适应性强,大大提升了设备中器件布局的灵活性。
44.进一步地,参照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21包括第一基部211、以及设置于第一基部211上的第一折弯部212和第二折弯部213;其中,
45.第一基部211呈平面且第一基部211的第一侧边与第一插接部22的底部相连接;
46.第一折弯部212与第二折弯部213相对设置,第一折弯部212由第一基部211的第二侧边向远离第一基部211的方向延伸后向内经过至少两次折弯形成,第二折弯部213由第一基部211的第三侧边向远离第一基部211的方向延伸后向内经过至少两次折弯形成,第一折弯部212与第二折弯部213之间形成用于供喇叭端子51插接的第一插入口214。
47.在本实施例中,图示性地,第一基部211与第一插接部22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一折弯部212和第二折弯部213分设于第一基部211相对的两侧边上,且均为沿垂直于第一基部211的方向延伸、并朝内经过两次折弯后形成,通过折弯作用使得第一夹持部21在自身具备弹性的同时亦具有一定的刚性,进而使得第一插入口214的开闭状态处于第一夹持部21弹性变形的可控范围内,从而保证喇叭端子51在插入第一插入口214时,第一夹持部21能对喇叭端子51产生一定的弹性压力以确保贴合紧密而不脱落,亦可确保在拆卸过程中,喇叭端子51能在被施加一定外力的情况下顺利从第一插入口214中拔出。其中,第一插入口214的宽度根据喇叭端子51的实际厚度来设置,第一夹持部21的具体折弯形式及相应尺寸亦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需要来设置,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式。
48.进一步地,参照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部31包括第二基部311、以及设置于第二基部311上的第三折弯部312和第四折弯部313;其中,
49.第二基部311呈u型且第二基部311的上侧边与第二插接部32相连接;
50.第三折弯部312与第四折弯部313相对设置,第三折弯部312由第二基部311的下侧边的一端向远离第二基部311的方向延伸后向内经过至少两次折弯形成,第四折弯部313由第二基部311的下侧边的另一端向远离第二基部311的方向延伸后向内经过至少两次折弯形成,第三折弯部312与第四折弯部313之间形成用于供第一插接部22插接的第二插入口314。
51.在本实施例中,图示性地,第二基部311呈水平放置的u形,第三折弯部312和第四折弯部313均为从该u形两端的下侧朝下延伸、并朝内经过两次折弯后形成,通过折弯作用使得第二夹持部31在自身具备弹性的同时亦具有一定的刚性,进而使得第二插入口314的开闭状态处于第二夹持部31弹性变形的可控范围内,从而保证第一导电弹片2的第一插接部22在插入第二插入口314时,第二夹持部31能对第一插接部22产生一定的弹性压力以确保贴合紧密而不脱落,亦可确保在拆卸过程中,在对第二夹持部31施加一定外力的情况下能使第二插入口314从第一插接部22上脱离。其中,第二插入口314的宽度根据第一插接部22的实际厚度来设置,第二夹持部31的具体折弯形式及相应尺寸亦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需要来设置,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式。
52.进一步地,参照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折弯部212在靠近第一插入口214处具有第一引导部2121,第二折弯部213在靠近第一插入口214处具有与第一引导部2121对称设置的第二引导部2131,且第一引导部2121与第二引导部2131的引导方向一致。
5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引导部2121及第二引导部2131,使得喇叭端子51可更加顺畅地插接到第一插入口214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喇叭端子51在插接过程中被碰伤。图示性地,第一引导部2121为朝靠近第一插入口214及第一基部211的方向倾斜设置的斜面,第二折弯部213为朝靠近第一插入口214及第一基部211的方向倾斜设置的斜面。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引导部2121和第二引导部2131除了设置为斜面外,亦可设置为圆角等,只要达到使喇叭端子51可更顺畅地插接到第一插入口214中的效果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54.进一步地,参照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三折弯部312在靠近第二插入口314处具有第三引导部3121,第四折弯部313在靠近第二插入口314处具有与第三引导部3121对称设置的第四引导部3131,且第三引导部3121与第四引导部3131的引导方向一致。
5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三引导部3121及第四引导部3131,使得第一插接部22可更加顺畅地插接到第二插入口314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第一插接部22在插接过程中被碰伤。图示性地,第三引导部3121为朝向第二插入口314且自靠近第四折弯部313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的斜面,第四折弯部313为朝向第二插入口314且自靠近第三折弯部312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的斜面。在实际应用中,第三引导部3121和第四引导部3131除了设置为斜面外,亦可设置为圆角等,只要达到使第一插接部22可更顺畅地插接到第二插入口314中的效果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56.对应地,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喇叭组件,该喇叭组件包括隔板1、电路板4、具有喇叭端子51的扬声器5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转接构件;其中,
57.电路板4安装于隔板1的一侧,且电路板4与第二导电弹片3的第二插接部32相插接;
58.扬声器5安装于隔板1的另一侧,且喇叭端子51与第一导电弹片2的第一夹持部21相插接。
59.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隔板1上开设有转接通孔11,第一导电弹片2的第一插接部22穿设于转接通孔11中,且第一插接部22在隔板1上安装有电路板4的一侧凸出形成嵌合部23,第二导电弹片3的第二夹持部31与嵌合部23相插接。
60.在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通过热压等方式将第一导电弹片2的第一插接部22从隔板1的下侧往上插入转接通孔11中,并从隔板1的上侧穿出(穿出的部分为嵌合部23),利用第一插接部22与隔板1之间的过盈配合实现转接通孔11处的密封作用,使得隔板1可将安装扬声器5的区域和安装电路板4的区域完全阻隔开;然后将待安装的扬声器5上的喇叭端子51对准第一导电弹片2的第一夹持部21,在将扬声器5通过直接固定或间接固定的方式安装于隔板1下侧的同时将喇叭端子51插接到第一夹持部21中;最后将第二导电弹片3的第二插接部32通过嵌插、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待安装的电路板4上的相应位置,并使第二导电弹片3的第二夹持部31对准嵌合部23,在将电路板4通过直接固定或间接固定的方式安装于隔板1上侧的同时将第二夹持部31与嵌合部23相插接。如此,通过第一导电弹片2的第一插接部22与隔板1之间的密封配合,在保证喇叭端子51和电路板4之间密封性的前提下
实现了喇叭端子51与电路板4的电连接,使得电路板4在控制扬声器5进行发声时不受干扰。
61.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弹片2具有凸设于嵌合部23上的倒扣24,且倒扣24与隔板1的一侧相贴合。
62.在本实施例中,图示性地,倒扣24凸出嵌合部23的两侧设置,在嵌合部23上形成肩部。设置倒扣24可确保第一导电弹片2在重力作用下不从转接通孔11中掉落,在将第一导电弹片2固定于隔板1上时,通过加热第一导电弹片2,使热量传导至倒扣24与隔板1上侧相贴合的接触面上,隔板1在接触面附近的区域受热发生熔融并与倒扣24通过熔接作用牢固粘合在一起,熔融后产生的胶状物亦可填满第一插接部22与转接通孔11之间的空隙,从而在以便捷可靠的方式实现了隔板1对第一导电弹片2的固定作用的同时增强了密封效果。
63.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隔板1的材质为热熔塑胶。
64.在本实施例中,隔板1的材质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等现有的具有热熔性的塑胶,只要能达到在预定温度下熔融并与第一导电弹片2密封固定的效果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65.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弹片2在隔板1的另一侧具有分别朝第一插接部22的两侧边向外延伸设置的限位肩部25,限位肩部25与第一插接部22共面且以第一插接部22的中心轴为对称轴,限位肩部25朝向嵌合部23的一侧具有限位面(图中未示意出);
66.隔板1的另一侧上开设有位于转接通孔11处的沉头部12,沉头部12的形状与限位肩部25的外轮廓相适配,限位肩部25嵌插于沉头部12内且限位面与沉头部12的端面相贴合。
67.在本实施例中,图示性地,通过限位肩部25的限位面与沉头部12的端面之间的贴合,对第一插接部22插入转接通孔11的深度起到限位作用,同时,沉头部12的横截面形状亦与限位肩部25处的横截面形状相适配,如此更能确保第一插接部22插入转接通孔11时的稳定性,避免第一导电弹片2相对隔板1发生偏转。
68.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倒扣24具有背向隔板1且自嵌合部23中间向嵌合部23左右两侧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一斜面241。
6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斜面241,使得在第一导电弹片2的第一插接部22从隔板1的下侧往上插入转接通孔11时,倒扣24可更顺畅地从转接通孔11中穿过,避免倒扣24上的尖角刮伤转接通孔11,从而破坏隔板1的密封效果。
70.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限位肩部25具有朝向隔板1且自第一插接部22中间向第一插接部22左右两侧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二斜面251,且沉头部12与转接通孔11的连接处设有与第二斜面251相配合的第三斜面13。
7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斜面251即限位肩部25的限位面,通过第二斜面251与第三斜面13之间的具有一定容错率的斜面配合,使得第一导电弹片2的第一插接部22伸出隔板1上侧的距离、以及倒扣24与隔板1之间的距离在安装过程中得以更好的把控。
72.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插接部32包括朝向电路板4凸设的若干个定位凸起321,电路板4上开设有对应若干个定位凸起321设置的定位槽41,且定位槽41与定位凸起321相配合。
73.在本实施例中,图示性地,定位凸起321设置于呈u形设置的第二基部311的上侧,
在实际应用时,通过将定位凸起321嵌入定位槽41中,利用定位槽41的限位作用使第二导电弹片3与电路板4之间相对定位,然后通过焊接等方式将完成定位的第二导电弹片3固定于电路板4上,如此便使得第二导电弹片3与电路板4之间的连接更为精准可靠。本实施例中定位凸起321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两个定位凸起321分别设置于第二基部311上侧的两端,定位槽41亦对应设置为两个,如此可加强限位槽对第二导电弹片3的限位作用,确保在焊接固定过程中第二导电弹片3相对电路板4不会发生偏移。
74.进一步地,参照图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喇叭组件还包括底座6,底座6具有内腔61、与内腔61相连通的开口62、以及设置于内腔61侧壁上且与外界相连通的若干个安装口63。
75.在本实施例中,隔板1盖合于底座6的开口62上,隔板1安装有电路板4的一侧背向底座6,扬声器5分别安装于各个安装口63上,扬声器5的发声口均朝向外界且喇叭端子51均朝向第一导电弹片2的第一夹持部21。本实施例通过底座6的围蔽作用,使得安装于隔板1下侧的喇叭端子51及第一导电弹片2处于底座6与隔板1所围合的密闭空间中,阻隔了外界的干扰,有效避免了外界杂质对喇叭端子51及第一导电弹片2的导电性造成不良影响。
76.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喇叭组件。
77.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为音响、蓝牙音箱等电声设备。
7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转接构件、喇叭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79.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80.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8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