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5G智能移动监控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42569发布日期:2021-12-22 18:06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5G智能移动监控仪的制作方法
一种5g智能移动监控仪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执法记录仪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5g智能移动监控仪。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警察办案用的设备也越来越多,在警察办案时,我们经常看到的有执法记录仪,通过执法记录仪可以将办案的的过程记录下来,从而保证办案工作的合理性和规范化。
3.相关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993040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公开了一种基于5g无线网络的实时传输远程记录和监控及存储的执法记录仪,包括外壳,外壳的正面镶嵌有双摄像头和闪光灯,外壳的背面镶嵌有触摸显示屏,所述外壳的背面固定安装有操控键,外壳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挂环,外壳的四个边缘处均固定安装有防护框;外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单片机、5g无线通信模块、电源模块和存储模块,操控键和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均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双摄像头、5g无线通信模块存储模块均与单片机双向电性连接,单片机的输出端与闪光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5g无线通信模块通过无线网络与双向连接有远程控制系统。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由于监控仪需要持续不间断的进行工作,而仅通过单块蓄电池的电容量难以保持监控仪不间断的长时间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对蓄电池进行更换,本技术提供一种5g智能移动监控仪。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5g智能移动监控仪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5g智能移动监控仪,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的侧壁上内开设有电池槽,所述电池槽内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让位槽的侧壁铰接有盖板,所述盖板能够用于封堵电池槽的开口,所述让位槽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固定盖板的限位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更换蓄电池的过程中,先解除限位组件对盖板的作用,紧接着打开盖板,从而便于蓄电池放入电池槽中,接下来再转动盖板使得盖板用于封堵电池槽的开口,然后通过限位组件的作用下固定盖板,达到便于更换蓄电池的目的。
9.优选的,所述让位槽的侧壁上还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让位槽相连通,所述空腔的另一侧壁还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齿条、第二齿条、齿轮以及第一弹簧,所述第一齿条与第一通孔的侧壁滑动连接,且盖板上开设有供第一齿条插接配合的限位槽;所述第二齿条与第二通孔的侧壁滑动连接,所述齿轮转动连接于空腔的内壁上,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均与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空腔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齿条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便于固定盖板,先通过推动第二齿条移动,第二齿条移动驱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驱动第一齿条移动,从而能够使得第二齿条移动至第一通孔内;当转动盖板封堵电池槽的开口后,不再对第二齿条施加外力,此时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
用下,第一弹簧推动第二齿条移动,第二齿条驱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驱动第一齿条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齿条插接于盖板上的限位槽,进而起到固定盖板的作用。
11.优选的,所述空腔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所述第一齿条上开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导杆上开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导杆与第一导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导杆与第二导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导杆,便于对第一齿条进行导向;利用第二导杆,便于对第二齿条进行导向。
13.优选的,所述第一齿条靠近盖板的一侧设有斜面,且第一齿条的斜面从靠近齿轮的一侧到远离齿轮的一侧倾斜向下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盖板用于封堵电池槽开口的过程中,盖板与第一齿条的斜面相接触,由于斜面的作用下,使得盖板能够推动第一齿条移动至第一通孔内,从而降低转动盖板与电池槽开口相配合的难度。
15.优选的,所述电池槽的底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绝缘板,所述绝缘板与蓄电池相抵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打开盖板后,由于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第二弹簧推动绝缘板移动,绝缘板移动推动蓄电池移动,从而使得蓄电池的部分移动至电池槽的外侧,进而便于操作人员从电池槽中取出蓄电池。
17.优选的,所述盖板靠近蓄电池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与让位槽的侧壁相抵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橡胶垫,一方面增强电池槽的侧壁与盖板之间的密封性,另一方面便于降低盖板和蓄电池之间的刚性接触。
19.优选的,所述壳体的拐角处设置有防护框,每个所述防护框包括弧形板和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均固定连接于弧形板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防护框,能够降低壳体摔落过程中受到撞击导致损坏的可能性。
21.优选的,两个所述固定板相互靠近的一侧上均固定连接有凸块,所述壳体开设有与凸块相配合的凹槽。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凸块与凹槽相相配合的形式,便于将防护框固定于壳体上。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壳体的剖视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让位槽;12、电池槽;13、凹槽;14、蓄电池;15、空腔;16、第一通孔;17、第二通孔;2、盖板;21、橡胶垫;22、限位槽;3、限位组件;31、第一齿条;311、第一导向槽;32、齿轮;33、第二齿条;331、第二导向槽;34、第一导杆;35、第二导杆;36、第一弹簧;37、绝缘板;38、第二弹簧;4、防护框;41、弧形板;42、固定板;43、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5g智能移动监控仪。参照图1,5g智能移动监控仪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部安装有可拆卸的蓄电池14,壳体1外部的四个拐角处分别安装有四个防护框4。
29.如图1所示,防护框4包括有一个弧形板41和两个固定板42组成,两个固定板42均固定连接于弧形板41上。两个固定板42相互靠近的一侧上均固定连接有凸块43,凸块43呈半圆球状结构,在壳体1上开设有与凸块43相配合的凹槽13。在安装和拆卸防护框4的过程中,凸块43的半圆球状结构,能够便于推动固定块发生形变,从而达到便于固定防护框4的目的。
30.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让位槽11,让位槽11的底壁上开设有电池槽12,蓄电池14放置于电池槽12中,让位槽11的内壁上铰接有盖板2,盖板2能够用于封堵电池槽12的开口,从而能够通过盖板2达到固定蓄电池14的目的。盖板2靠近蓄电池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21,通过橡胶垫21一方面便于增强盖板2和电池槽12侧壁之间的密封性,另一方面便于降低盖板2和蓄电池14之间的刚性接触。
31.如图2和图3所示,让位槽11的侧壁上开设有空腔15,空腔15靠近盖板2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6,空腔15远离盖板2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7,第一通孔16与让位槽11相连通。让位槽11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盖板2的限位组件3,限位组件3包括第一齿条31、第二齿条33、齿轮32以及第一弹簧36,第一齿条31与第一通孔16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二齿条33与第二通孔17的内壁滑动连接,且盖板2上开设有供第一齿条31插接配合的限位槽22。齿轮32转动连接于空腔15的内壁上,且第一齿条31和第二齿条33均与齿轮32相啮合。第一齿条31远离齿轮32的一侧设有斜面,且第一齿条31的斜面从靠近齿轮32的一侧到远离齿轮32的一侧倾斜向下设置。第一弹簧36设置于空腔15内,第一弹簧36的一端与空腔15靠近蓄电池14的一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弹簧36的另一端与第二齿条33靠近蓄电池14的一侧固定连接。
32.在固定盖板2的过程中,先转动盖板2,使得盖板2与第一齿条31的斜面相接触,由于斜面的作用下,使得盖板2能够推动第一齿条31移动至第一通孔16内;当转动盖板2至盖板2上的限位槽22对准第一齿条31时,由于第一弹簧36的弹力作用下,第一弹簧36推动第二齿条33移动,第二齿条33移动驱动齿轮32转动,齿轮32转动驱动第一齿条31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齿条31插接于限位槽22内,进而达到便于固定盖板2的目的。
33.如图2和图3所示,空腔15远离盖板2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杆34,第一齿条31远离盖板2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导向槽311,第一导杆34与第一导向槽311的内壁滑动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导杆34,便于对第一齿条31进行导向。空腔15靠近盖板2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杆35,第二齿条33靠近盖板2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导向槽331,第二导杆35与第二导向槽331的内壁滑动连接,且第一弹簧36套设于第二导杆35上,通过设置第二导杆35,便于对第二齿条33进行导向。
34.如图2和图3所示,电池槽12远离盖板2的一侧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弹簧38,电池槽12的侧壁上滑动连接有绝缘板37,绝缘板37靠近盖板2的一侧与蓄电池14的底侧相抵接,两个第二弹簧38靠近盖板2的端部均与绝缘板37固定连接。当打开盖板2后,由于第二
弹簧38的弹力作用下,第二弹簧38推动绝缘板37移动,绝缘板37移动推动蓄电池14移动,从而使得蓄电池14的部分移动至电池槽12的外侧,进而便于操作人员从电池槽12中取出蓄电池14。
3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5g智能移动监控仪的实施原理为:在更换蓄电池14的过程中,先解除限位组件3对盖板2的作用,紧接着打开盖板2,从而便于蓄电池14放入电池槽12中,接下来再转动盖板2使得盖板2用于封堵电池槽12的开口,然后通过限位组件3的作用下固定盖板2,达到便于更换蓄电池14的目的。
3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