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及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96875发布日期:2022-12-27 21:17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及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测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及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使用豚鼠进行骨传导振子测试时,由于骨传导振子通过信号传输件与信号源连接,而骨传导振子放置于豚鼠头部,因此豚鼠在测试过程中移动,容易导致骨传导振子与豚鼠的头部脱落,进而导致测试中断或发生错误。需要通过弹性带将骨传导振子与豚鼠的头部固定,以避免骨传导振子从豚鼠的头部脱落。并且,骨传导振子与豚鼠之间的压力需要在适当范围内,才能够实现有较好的信号测试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至少提供一种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及测试装置,以将骨传导振子固定于测试对象。
4.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用于将骨传导振子固定于测试对象,该固定组件包括:
5.弹性固定部,弹性固定部具有弹性,将骨传导振子固定于弹性固定部朝向测试对象的一侧,弹性固定部的一端上有间隔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
6.固定件,固定件固定于弹性固定部的另一端,弹性固定部环绕测试对象且处于自然状态时,固定件对应的位置为第一位置;固定件能够固定于第二位置,以使弹性固定部环绕测试对象,并提供将所述骨传导振子压紧于测试对象的压力;
7.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与弹性固定部的弹性系数的乘积大于或等于压力的最小阈值,并小于或等于压力的最大阈值。
8.可选地,弹性固定部的一端设有多个卡孔,多个卡孔中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卡孔,固定卡孔所在的位置为第二位置;
9.固定件为卡扣件,卡扣件包括卡扣,卡扣卡入固定卡孔,以使弹性固定部环绕测试对象,并使固定件固定于第二位置。
10.可选地,弹性固定部上的多个卡孔等距排布;第一位置位于相邻的两个卡孔之间时,固定卡孔为距离第一位置的第m个卡孔,卡扣入固定卡孔中时,压力为f0×
(x1/x2+m-1),其中,f0×
(x1/x2+m-1)介于最小阈值与最大阈值之间,x1为第一位置至第一位置在沿弹性固定部的并远离固定件一侧的第1个卡孔的距离,x2为相邻的两个卡孔之间的距离,f0为弹性固定部的形变量为相邻的两个卡孔之间的距离时,弹性固定部的张紧力。
11.可选地,弹性固定部上的多个卡孔等距排布;第一位置位于一个卡孔所在位置时,固定卡孔为在弹性固定部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位置背离固定件一侧的的第m个卡孔,卡扣入固定卡孔中时,压力为m
×
f0,其中,m
×
f0介于最小阈值与最大阈值之间,f0为弹性固定部的形变量为相邻的两个所述卡孔之间的距离时,弹性固定部的张紧力。
12.可选地,f0小于或等于压力的最大阈值。
13.可选地,骨传导振子向测试对象输出音频信号,测试对象检测得到不同强度的反馈信号;压力介于最大阈值与最小阈值之间,反馈信号的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信号强度。
14.可选地,最小阈值为0.2n,最大阈值为2n。
15.可选地,固定组件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设置于骨传导振子上,用于连接骨传导振子和固定组件。
16.可选地,骨传导振子包括与所述测试对象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接触面,所述压力通过所述接触面作用于所述测试对象。
17.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包括如上述的固定组件与骨传导振子,固定组件用于将骨传导振子固定于测试对象。
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弹性固定部与固定件配合设置,使骨传导振子产生作用于测试对象的压力,进而将骨传导振子固定于测试对象。并且,固定件固定于第二位置即可以使得压力在阈值范围内,不需要通过仪器测量等方式,简化操作步骤。
19.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a是本技术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第一实施例在第一场景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b是本技术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第一实施例在第二场景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技术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图2中固定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图2中弹性固定部与固定件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技术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图5中固定座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图5中固定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是图5中弹性固定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9是图5中弹性固定部、固定座与固定件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0是本技术测试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提供的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及测试装置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3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用于将骨传导振子固定于测试对象,并能够直观的得知骨传导振子固定于测试对象上时,对骨传导振子施加的压力的大小,同时,本技术能够通过简单的方式控制固定组件对骨传导振子施加的压力在所需范围内,以得到较好的信号检测效果。
35.请参阅图1a和图1b,图1a是本技术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第一实施例在第一场景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b是本技术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第一实施例在第二场景下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中,固定组件1包括弹性固定部10与固定件20。本技术中,固定件20固定于弹性固定部10的一端,固定件20与弹性固定部10的另一端可拆卸固定,并能够调整固定件20固定弹性固定部10的另一端的一定位置,从而将弹性固定部10环绕测试对象并对测试对象施加一定的压力。并且,通过将骨传导振子设于弹性固定部10与测试对象之间,从而能够通过弹性固定部10将骨传导振子压紧于测试对象上,骨传导振子向测试对象输出音频信号,检测测试对象响应骨传导振子输出的音频信号而产生的反馈信号,通过反馈信号来判断骨传导振子的信号传输性能。一些实施方式中,检测得到的反馈信号的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信号强度时,认为骨传导振子的音频信号传输性能较好,能够使测试对象在接收音频信号后,有效获取音频信号所包含的信息。
3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述的弹性固定部10的一端与弹性固定部10的另一端可以为带状的弹性固定部10的相对的两端,也可以是指将环状的弹性固定部10从一定位置认为划分截开后的相对的两端。
37.具体的,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以豚鼠作为测试对象,将骨传导振子通过弹性固定部10压紧于豚鼠的头部,骨传导振子向豚鼠传输音频信号,检测豚鼠响应骨传导振子传输的振动信号而产生的脑部信号,该脑部信号则为测试对象反馈的反馈信号。通过比较脑部信号与预设信号强度来判断骨传导振子的信号传输性能。其中,脑部信号为测试对象接收音频信号后,通过对测试对象的脑部进行检测所得到的测试信号,脑部信号的强度即为该测试信号的幅值,预设信号强度即为预设的幅值。当测试信号的幅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幅值时,即可认为测试对象在接收音频信号后,能够有效获取音频信号所包含的信息。
38.具体地,当压力f小于第一阈值时,此时脑部信号的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当压力f等于第一阈值时,此时脑部信号的强度等于预设信号强度;当压力f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时,此时脑部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当压力f等于第二阈值时,此时脑部信号的强度等于预设信号强度;当压力f大于第二阈值时,此时脑部信号的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
39.由于骨传导振子压紧于测试对象上的压力对于测试对象的反馈信号的大小会有影响。当骨传导振子压紧于测试对象上的压力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时,检测得到的脑部信号的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信号强度。本技术中,通过将固定于弹性固定部10一端的固定件20固定于弹性固定部10上的一定位置,从而能够确保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在阈值范
围(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内,以避免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过大或者过小而使得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过小或过大,而造成反馈信号的强度不高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的大小与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压力的大小基本相同,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越大,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施加的压力越大。
40.本技术中,弹性固定部10的一端上有间隔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弹性固定部10恰好环绕测试对象且处于自然状态时,固定件20对应于弹性固定部10的另一端的位置为第一位置。固定件20能够固定于第二位置,以使弹性固定部10弹性环绕并产生张紧力,以压紧测试对象。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之间的距离与弹性固定部10的弹性系数的乘积大于或等于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的最小阈值,并小于或等于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的最大阈值,从而当固定件20固定于第二位置时,骨传导振子施加在测试对象上的压力在阈值范围内,以避免弹性固定部10的张力过大或者过小而使得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过小或过大,而造成反馈信号的强度不高的问题。
41.图1a与图1b所示实施方式中,弹性固定部10为具有弹性的橡胶带。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弹性固定部10可以为其它的弹性材质制成或弹簧等弹性结构制成。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固定部10上远离固定件20的一端设置有等距排布的多个卡孔101。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件20为卡扣件,该卡扣件包括卡扣21。在本实施例中,卡扣21包括蘑菇头与连接柱,其中蘑菇头为半球体,蘑菇头的直径大于卡孔101的直径,使得卡扣21插入卡孔101时,防止弹性固定部10与卡扣件脱离。可选地,蘑菇头的直径为4mm。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求,卡扣21的形状及大小均可以进行变化,例如,蘑菇头的直径可以为其他尺寸;或者,卡扣21还可以为一端为钩状的卡钩等结构。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弹性固定部10围绕测试对象,并将卡扣件的卡扣21卡入不同卡孔101中,以调节弹性固定部10环绕测试对象上时张紧的程度,从而调整位于弹性固定部10与测试对象之间骨传导振子作用于测试对象上的压力的大小。
42.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卡孔101中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卡孔,固定卡孔所在的位置即为第二位置,卡扣21卡入固定卡孔中,即能够实现将弹性固定部10环绕测试对象且将固定件20固定于第二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述的第二位置可以为弹性固定部10上的任意位置,该位置只需满足: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之间的距离和弹性固定部10的弹性系数的乘积介于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的最小阈值与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的最大阈值之间。因此,第二位置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卡孔为多个时,第二位置也为多个,每个固定卡孔所在的位置即为一个第二位置,即每个固定卡孔至第一位置之间的距离和弹性固定部10的弹性系数的乘积均介于张紧力的最小阈值与张紧力的最大阈值之间。
43.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式中,本技术的固定件20也可以为其它的结构。例如,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件20可以为卷绕结构,通过调整卷绕的弹性固定部10的长度,从而调节弹性固定部10环绕测试对象上时张紧的程度;或者,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件20为具有卡齿的卡扣件,弹性固定部10上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卡槽,通过调整卡扣件固定于不同的卡槽内,从而调节弹性固定部10环绕测试对象上时张紧的程度。
44.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f等于弹性固定部10的弹性系数k与形变量x的乘积,压力的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
45.f=k
×
x
ꢀꢀ
(1)
46.其中,f为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f,由于本技术中的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与骨传导振子施加至测试对象上的压力基本相同,因此,可认为f为骨传导振子施加至测试对象上的压力;k为弹性固定部10的弹性系数,x为弹性固定部10产生的形变量。
47.具体地,弹性固定部10的弹性系数k由弹性固定部10的厚度、长度、宽度、形状以及材料等所决定,可以通过调整弹性固定部10的厚度、长度、宽度、形状以及材料等来调节弹性固定部10的弹性系数。
48.其中,本实施例中,弹性固定部10的厚度可以介于0.8mm-1.2mm,具体地,弹性固定部10的厚度可为0.8mm、1.1mm或1.2mm等。其中,弹性固定部10的厚度的优选值为1.2mm。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弹性固定部10的厚度也可以为其他的厚度,本技术对其不进行具体限定。
49.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固定部10可以包含高拉硅胶材料。可选地,高拉硅胶材料可为10度硅胶50%高拉、20度硅胶50%高拉、30度硅胶50%高拉、10度硅胶70%高拉、20度硅胶70%高拉、30度硅胶70%高拉、10度硅胶1%高拉、20度硅胶1%高拉或30度硅胶1%高拉。优选地,高拉硅胶材料为20度硅胶50%高拉。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弹性固定部10也可以为其它的材质,再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50.具体地,弹性固定部10的弹性系数k可通过预先测试得到,其测试方法如下:
51.(1)获取一根与弹性固定部10的材料、厚度、宽度相同的弹性带;
52.(2)通过拉力计对弹性带施加预设的拉力值,使其发生形变;
53.(3)测量弹性带的形变量;
54.(4)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弹性系数k,即弹性系数k等于预设的拉力值除以弹性带的形变量。
55.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卡孔101等距排布,相邻的两个卡孔101之间的距离为x2。换句话说,卡扣21从一个卡孔101移出并卡入与该卡孔101相邻的另一卡孔101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增量f0=k
×
x2。通过调整弹性固定部10的弹性系数k的大小以及相邻的两个卡孔101之间的距离x2,能够调整弹性固定部10变形量增加为x2时的张紧力增量f0。通过调整卡扣21卡入的卡孔101的位置,即可调整弹性固定部10的变形量,弹性固定部10的变形量与弹性固定部10的弹性系数的乘积即为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的大小。因此,根据卡扣21卡入的卡孔101的位置,即可容易的获知当弹性固定部10的卡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的大小,进而获知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的大小,而不需要通过测量仪器等测量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的大小,从而能够简化骨传导测试时的操作步骤。并且,通过调整卡扣21卡入的卡孔101的位置,能够容易的调整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以保证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在阈值范围(即介于最低阈值与最高阈值之间)内。
56.例如,如图1a所示,多个卡孔101包括第一卡孔102、第二卡孔103及第三卡孔104,其中,第三卡孔104、第一卡孔102及第二卡孔103相邻设置,并依次沿弹性固定部10远离固定件20的方向排布。其中,弹性固定部10远离固定件20的方向是指沿着弹性固定部10的延伸方向上,固定件20所在的一端至卡孔101所在一端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卡孔101之间的距离为x2,即第三卡孔104与第一卡孔102之间的距离及第二卡孔103与第一卡孔102之间的距离均为x2。当弹性固定部10的变形量每增加x2,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增加f0。
57.图1a所示的场景中,弹性固定部10环绕测试对象,且当弹性固定部10处于自然状态时,卡扣21对应于第三卡孔104与第一卡孔102之间,也即,第一位置对应于第三卡孔104与第一卡孔102之间的位置。此时,第一位置与第一卡孔102之间的距离为x1。当卡扣21卡入第一卡孔102时,弹性固定部10的变形量x=x1,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f=k
×
x1=f0×
(x1/x2)。当卡入第二卡孔103中时,弹性固定部10的变形量x=x1+x2,可知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f=f0×
(x1/x2+1);当卡入在弹性固定部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位置背离固定件20一侧的第n个卡孔101中时,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f=f0×
(x1/x2+n-1)。其中,n为大于0的自然数。由于将卡扣21卡入不同的卡孔101内时,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可以根据公式:f=f0×
(x1/x2+n-1)而得知,而不需要通过其他的测试方式测试得知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简化骨传导振子测试的操作步骤。并且,可以选择将卡扣21卡入固定卡孔内,以保证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在阈值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固定卡孔为多个卡孔101中的一些特定卡孔,卡扣21卡入固定卡孔内时,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在阈值范围内。具体的,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固定卡孔为在弹性固定部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位置背离固定件20一侧的的第m个卡孔101,卡扣21入固定卡孔中时,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为m
×
f0,其中,m
×
f0介于最小阈值与最大阈值之间。本技术中,m也为大于0的自然数,且m为n所指代的自然数中的几个特定的自然数。
58.例如,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的阈值范围为0.6n-1.2n,即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的最小阈值为0.6n,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的最大阈值为1.2n。f0为0.6n,即弹性固定部10的变形量与相邻卡孔101之间的距离相同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变化量为0.6n。在图1a所示场景中,可以选择将卡扣21卡入在弹性固定部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位置背离固定件20一侧的第2个卡孔101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即为0.6
×
(x1/x2+1),在阈值范围0.6n-1.2n内。即本实施方式中,m=2,在弹性固定部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位置背离固定件20一侧的第2个卡孔101为本技术所述的固定卡孔。
59.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当调整相邻的两个卡孔101之间的距离x2的值,和/或调整弹性固定部10的弹性系数k的值,从而使得f0值改变,则固定卡孔的位置也会相应的变化。例如,一些实施方式中,调整f0值为0.3n。此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即为0.3
×
(x1/x2+n-1),当n为3或4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在阈值范围0.6n-1.2n内。本实施方式中,m可以为3或4,即在弹性固定部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位置背离固定件20一侧的的第3个卡孔101及第4个卡孔101均为本实施方式的固定卡孔。卡扣21卡入该第3个卡孔101或第4个卡孔101中时,均能够保证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在阈值范围,进而保证骨传导振子的对测试对象的压力在阈值范围内。并且,当卡扣21卡入该第3个卡孔101,并可以容易的得知此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为0.6n~0.9n;当卡扣21卡入该第4个卡孔101,并可以容易的得知此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为0.9n~1.2n。
60.在图1b所示场景中,弹性固定部10环绕测试对象,且当弹性固定部10处于自然状态时,卡扣21对应于第三卡孔104的位置,也即,在该场景下,弹性固定部10的第一位置即为第三卡孔104所在的位置。当卡扣21卡入第一卡孔102时,可知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f=k
×
x2=f0;当卡入第二卡孔103中时,可知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为f=k
×
2x2=2f0;当卡入在弹性固定部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位置背离固定件20一侧的第n个卡孔101
中时,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f=nf0。由于将卡扣21卡入不同的卡孔101内时,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可以根据公式:f=nf0得知,而不需要通过其他的测试方式测试得知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简化骨传导振子测试的操作步骤。并且,可以选择将卡扣21卡入确定的卡孔101内,以保证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在阈值范围内。
61.例如,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的阈值范围为0.6n-1.2n,即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的最小阈值为0.6n,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的最大阈值为1.2n。f0为0.6n,即弹性固定部10的变形量与相邻卡孔101之间的距离相同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变化量为0.6n。在图1b所示场景中,可以选择将卡扣21卡入在弹性固定部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位置背离固定件20一侧的第1个卡孔101内或第2个卡孔101。当将卡扣21卡入在弹性固定部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位置背离固定件20一侧的第1个卡孔101内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为0.6n;将卡扣21卡入在弹性固定部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位置背离固定件20一侧的第2个卡孔101内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为1.2n,从而保证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在阈值范围0.6n-1.2n内。本实施方式中,m可以为1或2,即在弹性固定部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位置背离固定件20一侧的第1个卡孔101及第2个卡孔101均为本实施方式的固定卡孔。
62.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当调整相邻的两个卡孔101之间的距离,和/或调整弹性固定部10的弹性系数k,从而使得f0值改变,则固定卡孔的位置也会相应的变化。例如,一些实施方式中,调整f0值为0.3n。此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即为0.3n,当n为2、3或4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在阈值范围0.6n-1.2n内。本实施方式中,m可以等于2、3或4,即在弹性固定部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位置背离固定件20一侧的第2个卡孔101、第3个卡孔101及第4个卡孔101均为本实施方式的固定卡孔。卡扣21卡入在弹性固定部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位置背离固定件20一侧的第2个卡孔101、第3个卡孔101或第4个卡孔101内时,均能够保证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在阈值范围,进而保证骨传导振子的对测试对象的压力在阈值范围内。并且,当卡扣21卡入该第2个卡孔101,并可以容易的得知此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为0.6n;当卡扣21卡入该第3个卡孔101,并可以容易的得知此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为0.9n;当卡扣21卡入该第4个卡孔101,并可以容易的得知此时弹性固定部10的张紧力为1.2n。
6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卡孔101之间的距离可以为卡孔1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卡孔101与第一位置之间的距离,可以为弹性固定部10环绕测试对象,且当弹性固定部10处于自然状态时,卡孔101的中心至卡扣21的中轴线的距离。
64.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阈值为0.2牛顿,第二阈值为2牛顿,即骨传导振子对测试对象的压力f介于0.2n-2n。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压力f的范围还可为0.3n-1.8n、0.4n-1.6n、0.5n-1.5n或0.6n-1.2n,可根据测试对象的不同调整压力f的范围。其中,压力f的优选值为0.6n-1.2n,即第一阈值为0.6牛顿,第二阈值为1.2牛顿。本实施例通过将弹性固定部10与固定件20配合设置,使弹性固定部10产生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的压力f,保证弹性固定部10能够产生阈值范围的压力f。
65.同时,本实施例通过调节弹性固定部10的弹性系数以及相邻设置的两个卡孔101的孔间距l,能够调节压力f的大小以及压力f的变化范围,提供更精准的压力f,提高弹性固定部10的固定效果。
66.其中,固定组件1还包括连接部(图未示),用于连接骨传导振子和固定组件1。可选地,连接部设置于骨传导振子上。具体地,连接部可设置于骨传导振子背离测试对象的一侧,或设置于骨传导振子与测试对象相互垂直的侧面上。
67.可选地,连接部可以为用于固定弹性固定部10的固定座,连接部也可为胶水,用于将固定件20固定于骨传导振子背离测试对象的一侧。当连接部为固定座时,连接部设置于骨传导振子上;当连接部为胶水时,连接部可设置于骨传导振子或固定件20上。
68.结合图1a和图1b,进一步参阅图2-图4,图2是本技术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固定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弹性固定部与固定件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69.如图2所示,弹性固定部10包括第一带体11、第二带体12和连接带体13,连接带体13用于连接第一带体11和第二带体12。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带体11、第二带体12以及连接带体13组合形成可弹性伸缩的工字带。当第一带体11和第二带体12弹性环绕于测试对象时,两侧的拉伸距离相同,以使第一带体11和第二带体12整体变形相对均匀。
70.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带体13可分别设置于第一带体11和第二带体12的两端,或其他实现连接第一带体11和第二带体12的位置。
71.第一带体11沿第一带体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四卡孔111。具体地,多个第四卡孔111以连接带体13为中心,对称设置于第一带体11的两端,对称设置的两个第四卡孔111为一组。
72.第二带体12沿第二带体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五卡孔121。具体地,多个第五卡孔121以连接带体13为中心,对称设置于第二带体12的两端,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五卡孔121为一组。
73.其中,沿第一带体11与第二带体12的间隔方向彼此间隔设置的第四卡孔111与第五卡孔121为一组,即一组卡孔101包括一组第四卡孔111与一组第五卡孔121,其中第四卡孔111与第五卡孔121沿第一带体11与第二带体12的间隔方向彼此间隔设置。
74.如图3与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0为卡扣件,卡扣件上设置有背离测试对象延伸的卡扣21,多个第四卡孔111和多个第五卡孔121以供卡扣21插入,进而调节弹性固定部10的压力f的大小。
75.具体地,当卡扣21卡入对应的两个第四卡孔111和个第五卡孔121时,即相当于卡扣21卡入如图1a和图1b所示的其中一个卡孔101。
76.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卡扣21包括蘑菇头与连接柱,其中蘑菇头为半球体,蘑菇头的直径大于第四卡孔111和第五卡孔121的直径,使得卡扣21插入第四卡孔111与第五卡孔121时,防止弹性固定部10与固定件20脱离。
77.其中,固定件20固定设置于骨传导振子上。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为将固定件20固定于骨传导振子背离测试对象的一侧的固定材料,具体地,固定材料可为胶水或其它实现卡扣21与骨传导振子固定连接的材料。
78.结合图1a和图1b,进一步参阅图5-图9,图5是本技术骨传导振子的固定组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固定座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中固定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5中弹性固定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5中弹性固定部、固定座与固定件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79.如图5所示,弹性固定部10包括第一带体11、第二带体12、第三带体13,固定组件1进一步包括固定件20。其中,第一带体11的一端和第二带体12的一端共同连接第三带体13,第一带体11的另一端和第二带体12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固定件20。
80.第三带体13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六卡孔14。具体地,第三带体13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组第六卡孔14,每组卡孔101包括沿第三带体13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六卡孔14,同一组第六卡孔14之间设置有指示标识15。
81.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指示标识15为盲孔。可选地,第六卡孔14可为三角形、方形或多边形等,多个第六卡孔14的形状可以全部相同或部分相同。
82.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带体13可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六卡孔14,第六卡孔14为跑道型卡孔。
83.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0为卡扣件,卡扣件上进一步设置有卡扣21,第六卡孔14供卡扣21插入,进而调节弹性固定部10的压力f的大小。
84.其中,卡扣21配合第六卡孔14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卡扣21的数量为两个,以使卡扣21对应插入同一组的两个第六卡孔14。具体地,双排卡扣的方式可以使第一带体11和第二带体12整体变形相对均匀。
85.具体地,当卡扣21卡入对应的两个第六卡孔14时,即相当于卡扣21卡入如图1a和图1b所示的其中一个卡孔101。
86.如图5所示,弹性固定部10进一步包括固定连接部16,用于连接第一带体11的另一端和第二带体1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部16上设置有固定卡孔17,固定卡孔17供卡扣21插入。
87.其中,固定卡孔17配合第六卡孔14与卡扣21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卡孔1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扣21分别插入两个固定卡孔17与两个第六卡孔14。
88.如图5和图8所示,第一带体11和第二带体12呈弧形设置,第一带体11的弧长为l1,第二带体12的弧长为l2,且第一带体11的弧长l1大于第二带体12的弧长l2。第三带体13的长度为l3,固定连接部16的长度为l4。
89.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带体11的弧长l1为115mm-125mm,第二带体12的弧长l2为105mm-115mm,第一带体11的弧长l1与第二带体12的弧长l2的差值为6mm-10mm。优选地,第一带体11的弧长l1为120mm,第二带体12的弧长l2为112mm。
90.第一带体11的宽度为d1,第二带体12的宽度为d2,弹性固定部10的宽度为d3。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带体11的宽度d1等于第二带体12的宽度d2,具体为3mm,弹性固定部10的宽度d3为16mm。
91.进一步地,第一带体11和第二带体12为同心的圆弧设置,由第一带体11的弧长l1、第二带体12的弧长l2、第一带体11的宽度d1、第二带体12的宽度d2以及弹性固定部10的宽度d3,即可计算得到第一带体11的圆心角,计算公式如下:
[0092][0093][0094]
由公式(4)-公式(5)可得:
[0095][0096]
其中,x为第一带体11的圆心角,r为第一带体11的圆心角对应的半径。同理,利用上述公式可计算得到第二带体12的圆心角。
[0097]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带体11的圆心角为32度-36度,第一带体11的圆心角与第二带体12的圆心角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2度。
[0098]
进一步地,沿第三带体13的长度方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第六卡孔14的孔间距为l,同一组第六卡孔14之间的孔间距为d4。
[0099]
如图6所示,固定组件1还包括固定座30,设置于骨传导振子背离测试对象的一侧,固定座30上进一步设置有背离骨传导振子延伸的第一钩状件31与第二钩状件32。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座30即为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连接部。
[0100]
其中,第一钩状件31与第二钩状件32沿第一带体11与第二带体12的间隔方向彼此间隔设置。第一钩状件31与固定座30固定设置的一端为第一钩状件31的固定端311,第一钩状件31远离固定座30的一端向第二钩状件32延伸,形成第一钩状件31的自由端312;第二钩状件32与固定座30固定设置的一端为第二钩状件32的固定端321,第二钩状件32远离固定座30的一端向第一钩状件31延伸,形成第二钩状件32的自由端322;第一钩状件31的自由端311与第二钩状件32的自由端322之间形成一开口33。
[0101]
具体地,如图6与图8所示,开口33为第一钩状件31的自由端312与第二钩状件32的自由端322之间的最短距离;第一钩状件31的固定端311和第二钩状件32的固定端32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第一钩状件31的固定端311距离第二钩状件32的固定端321最近的一点,与第二钩状件32的固定端321距离第一钩状件31的固定端311最近的一点之间的距离;第一带体11与第二带体12的间隔距离即为弹性固定部10的宽度d3。
[0102]
其中,开口33小于第一带体11与第二带体12的间隔距离,以使第一带体11与第二带体12通过开口33设置于第一钩状件31与第二钩状件32之间时,弹性固定部10不易脱离固定座30。
[0103]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钩状件31的固定端311和第二钩状件32的固定端321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第一带体11与第二带体12的间隔距离。
[0104]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钩状件31以及第二钩状件32可通过凸台与固定座30固定,设置有第一钩状件31的凸台与设置有第二钩状件32的凸台相对两侧之间的距离可大于或小于或等于第一带体11与第二带体12的间隔距离。
[0105]
如图9所示,当弹性固定部10与固定座30配合设置时,第一带体11与第二带体12设置于第一钩状件31的自由端、第二钩状件32的自由端以及固定座30形成的容置空间内,第一钩状件31与第二钩状件32用于限制第一带体11与第二带体12的位置。
[0106]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测试装置,请参阅图10,如图10所示,测试装置40包括固定组件41与骨传导振子42,固定组件41用于将骨传导振子42固定于测试对象50。该固定组件41为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固定组件1,在此不再赘述。
[0107]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以实验鼠为测试对象50,测试装置40通过固定组件41将骨传导振子42固定于实验鼠的头顶,以实现对实验鼠的骨传导振子测试。
[0108]
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
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