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1457936发布日期:2022-09-07 15:08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计算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介质以及产品。


背景技术:

2.随着网络大数据应用的不断扩大,各类网络系统对云资源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但是,尽管云资源需求较高,现有的云资源的利用率却始终较低,导致云资源浪费问题较为严重。
3.研究人员发现,导致云资源利用率低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申请时存在云资源服务器申请超量的问题。
4.因此,业界亟需一种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申请适当的云资源服务器,从而提高云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云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可以根据多种因素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提高云资源的利用率。本技术还提供了该方法对应的装置、设备、介质以及程序产品。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7.获取业务需求处理能力、系统预留处理能力、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以及系统指标预留能力;
8.基于所述业务需求处理能力和所述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以及基于所述系统预留处理能力和所述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内部能力;
9.根据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
1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业务需求处理能力和所述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包括:
11.基于所述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所述系统除所述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
12.基于所述除所述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与所述业务需求处理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
1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系统预留处理能力和所述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内部能力,包括:
14.基于所述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所述系统除所述系统指标预留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
15.基于所述除所述系统指标预留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与所述系统预留处理能力确
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内部能力。
1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包括:
17.根据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服务器所需要的能力;
18.根据所述定完成目标业务服务器所需要的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
19.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包括:
20.根据所述系统目标运行负荷确定目标运行负荷条件下服务器的冗余比例;
21.根据所述目标运行负荷条件下服务器的冗余比例、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
2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包括:
23.根据所述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单台服务器的处理能力;
24.根据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所述单台服务器的处理能力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
2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业务需求处理能力、系统预留处理能力通过每分钟内系统处理的订单个数tpmc值进行表示,所述业务需求处理能力为完成目标业务理论上所需要的tpmc值,所述系统预留处理能力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内部进程消耗的tpmc值。
2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27.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业务需求处理能力、系统预留处理能力、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以及系统指标预留能力;
28.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业务需求处理能力和所述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以及基于所述系统预留处理能力和所述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内部能力;
29.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
3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31.基于所述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所述系统除所述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
32.基于所述除所述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与所述业务需求处理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
3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34.基于所述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所述系统除所述系统指标预留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
35.基于所述除所述系统指标预留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与所述系统预留处理能力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内部能力。
3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37.根据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服务器所需要的能力;
38.根据所述定完成目标业务服务器所需要的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
39.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40.根据所述系统目标运行负荷确定目标运行负荷条件下服务器的冗余比例;
41.根据所述目标运行负荷条件下服务器的冗余比例、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
4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43.根据所述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单台服务器的处理能力;
44.根据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所述单台服务器的处理能力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
4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业务需求处理能力、系统预留处理能力通过每分钟内系统处理的订单个数tpmc值进行表示,所述业务需求处理能力为完成目标业务理论上所需要的tpmc值,所述系统预留处理能力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内部进程消耗的tpmc值。
46.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设备,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处理器、存储器进行相互的通信。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以使得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中的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
47.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指令指示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
48.第五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设备上运行时,使得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
49.本技术在上述各方面提供的实现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组合以提供更多实现方式。
50.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5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获取业务需求处理能力、系统预留处理能力、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以及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然后基于业务需求处理能力和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以及基于系统预留处理能力和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能力,最后根据目标能力、内部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如此,该方法可以基于不同的业务模式于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进行准确预测,综合考虑影响云资源服务器利用的多种因素,从而能够提高云资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5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法,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云资源申请评估过程的示意图;
5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cpu控制示意图;
5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存控制示意图;
5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云资源利用率短板分类统计示意图;
5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的开发示意图;
5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描述。
61.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62.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多个应用的登录可用于网络安全领域或金融领域。上述仅为示例,并不对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多个应用的登录的应用领域进行限定。
63.随着网络大数据应用的不断扩大,各类网络系统对云资源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但是,尽管云资源需求较高,现有的云资源的利用率却始终较低,导致云资源浪费问题较为严重。
64.研究人员发现,导致云资源利用率低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申请时存在云资源服务器申请超量的问题。
65.因此,业界亟需一种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申请适当的云资源服务器,从而提高云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云资源浪费。
66.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其中,电子设备是指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设备,例如可以是服务器,或者是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
67.具体地,电子设备获取业务需求处理能力、系统预留处理能力、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以及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然后基于业务需求处理能力和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以及基于系统预留处理能力和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能力,最后根据目标能力、内部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如此,该方法可以基于不同的业务模式于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进行准确预测,综合考虑影响云资源服务器利用的多种因素,从而能够提高云资源的利用率。
68.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图1对本技术提供的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进行介绍。
69.参见图1所示的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70.s102:电子设备获取业务需求处理能力、系统预留处理能力、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以及系统指标预留能力。
71.其中,处理能力可以通过每分钟内系统处理的订单个数(tpmc值)进行表示。tpmc值在国内外被广泛用于衡量计算机系统的事务处理能力。
72.具体地,业务需求处理能力li可以为完成目标业务理论上所需要的tpmc值,系统预留处理能力s可以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内部进程消耗的tpmc值。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αi可
以为业务系统自监控程序所消耗的tpmc值占比,系统指标预留能力β可以为保留冗余处理能力的占比。
73.s104:电子设备基于业务需求处理能力和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
74.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可以表示应用负荷,即不同业务所需要的事务处理能力。
75.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系统除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然后基于除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与业务需求处理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即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αi确定系统除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1-αi),然后基于除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1-αi)与业务需求处理能力li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li/(1-αi),从而获取应用负荷。
76.s106:电子设备基于系统预留处理能力和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内部能力。
77.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内部能力可以表示系统预留,即处理系统内部进程所需要的事务处理能力。
78.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系统除系统指标预留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然后基于除系统指标预留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与系统预留处理能力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内部能力。即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系统指标预留能力β确定系统除系统指标预留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1-β),然后基于除系统指标预留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1-β)与系统预留处理能力s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内部能力s/(1-β),从而获得系统预留。
79.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并不限制s104和s106的执行顺序,电子设备可以先基于业务需求处理能力和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然后基于系统预留处理能力和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内部能力。电子设备也可以先基于系统预留处理能力和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内部能力,再基于业务需求处理能力和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电子设备也可以同时执行s104和s106,即电子设备基于业务需求处理能力和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的同时,基于系统预留处理能力和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内部能力。
80.s108:电子设备根据目标能力、内部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
81.系统目标运行负荷表示表示运行要求,即系统设计的目标负荷,通常情况下可以为60%,可以通过γ表示。
82.业务未来发展系数表示发展趋势,即业务未来所需的事务处理能力,该能力可能回根据规划业务的发展情况增加或者降低。具体地,业务未来发展系数可以通过θi表示,其中i表示不同的业务类型。
83.电子设备可以根据目标能力li/(1-αi)、内部能力s/(1-β)、系统目标运行负荷γ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θi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具体地,电子设备可以根据目标能力li/(1-αi)、内部能力s/(1-β),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服务器所需要的能力li/(1-αi)+
s/(1-β)。完成目标业务服务器所需要的能力li/(1-αi)+s/(1-β)表示完成某个业务服务器整体所需要的tpmc值。电子设备根据系统目标运行负荷γ确定目标运行负荷条件下服务器的冗余比例1/γ。目标运行负荷条件下服务器的冗余比例1/γ表示在达到目标运行负荷条件下,服务器整体所需要的tpmc值的冗余比例。电子设备根据业务未来发展系数θi确定单台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即单台服务器的tpmc值。
84.进一步地,电子设备可以根据计算值与公布值(最优值)的偏差经验值1+δ,由目标能力li/(1-αi)、内部能力s/(1-β)、系统目标运行负荷γ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θi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n,如公式所示:
[0085][0086]
针对于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业内提出了对于资源利用率的目标值,例如35%≤cpu平均利用率≤80%,50%≤内存平均利用率≤90%。在该评价标准下,相关技术中存在很多资源利用率不满足该标准的情况,如表1所示。
[0087]
表1主要系统云资源情况
[0088][0089][0090]
表1提供了一种未使用本方案确定申请服务器数量的主要系统云资源情况,其中系统a、系统b、系统f以及系统h的cpu利用率均不满足大于35%的上述标准,系统b、系统c、系统d、系统g以及系统h的内存占用率均不满足上述大于50%的标准。而基于本方案中所提供的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可以重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如表2所示。
[0091]
表2重新确定的服务器数量
[0092][0093]
基于表2重新确定的服务器数量,可以检验该假设。
[0094]
h0表示新模型评估结果与原有方法相同,h1表示新模型评估结果与原有方法不同。显著性水平α=0.05。基于此计算t值,计算获得t=-1.984,然后通过查t值表确定接受h1假设拒绝h0假设,因此可以认为新模型评估结果与原有评估方法存在显著差异,即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0095]
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模型对本方案所提出的方法进行试点评估。示例性地,可以选择分析型服务器-模型1、高端应用服务器-模型7a两种。
[0096]
ps域xdr数据及cs域mc口xdr数据,节假日峰值已达到30tb左右,经评估预计到后期会有10tb左右的处理瓶颈(平均每分钟信令话采集数据:21083333条左右),处理能力缺口约:2945万tpmc,根据数据处理需求不同,共需申请分析型服务器-模型1合计20台,高端应用服务器-模型7a合计5台。具体评估过程如图2所示。
[0097]
经过如图2所示的离线分析与流式处理后,可以采用随机抽样、利用控制图检验措施对综合性能分析系统云资源上线后的cpu占用率、内存占用率分别进行统计。其中cpu占用率控制图样本数据及控制图参数如表3所示。
[0098]
表3 cpu占用率控制图样本
[0099][0100][0101]
其中,如图3所示,控制图中,中心线(cl)为:上控制界限(ucl)为:下控制界限(lcl)为:r控制图中,中心线(cl)为:上控制界限(ucl)为:下控制界限(lcl)为:
[0102]
由于cpu占用率控制图没有越出控制界线,也没有出现排列缺陷,可以认为有效cpu占用率指标满足上述预设条件,即在35%-80%之间。
[0103]
内存占用率控制图样本数据及控制图参数可以如表4所示。
[0104]
表4内存占用率控制图样本
[0105][0106][0107]
其中,如图4所示,控制图中,中心线(cl)为:上控制界限(ucl)为:下控制界限(lcl)为:r控制图中,中心线(cl)为:上控制界限(ucl)为:下控制界限(lcl)为:
[0108]
由于内存占用率没有越出控制界线,也没有出现排列缺陷,可以认为有效内存占用率指标满足上述预设条件,即在50%-90%之间。
[0109]
进一步地,在按照本方案所提出的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确定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之后,在活动实施后对网络云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类型进行了分类汇总,如表5所示。
[0110]
表5云资源利用率短板按资源分类统计表
[0111]
利用率短板资源类型资源数量所占比例累计占比集中存储28360.99%60.99%cpu8919.18%80.17%其他5311.42%91.59%内存398.41%100.00%合计464100.00%100.00%
[0112]
按照表5对应绘制的排列图如图5所示,活动后云资源利用低的主叫症结“cpu占用率低”及“内存占用率低”已不再成为主要原因,因此本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0113]
本方案的方法可以应用在paas云平台中,在开发过程中,如图6所示,通过采集层采集机架式服务器与虚拟机的cpu与内存使用情况,然后导入至处理层的数据库中进行处理,最终在展示层展示统计报表、分析视图以及告警呈现,在一些情况下展示集中故障。
[0114]
基于以上内容的描述,本技术提高了这一种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电子设备获取业务需求处理能力、系统预留处理能力、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以及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然后基于业务需求处理能力和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以及基于系统预留处理能力和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能力,最后根据目标能力、内部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如此,该方法可以基于不同的业务模式于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进行准确预测,综合考虑影响云资源服务器利用的多种因素,从而能够提高云资源的利用率。
[0115]
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对应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装置,参见图7,该装置700包括:获取模块702、第一确定模块704和第二确定模块706。
[0116]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业务需求处理能力、系统预留处理能力、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以及系统指标预留能力;
[0117]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业务需求处理能力和所述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以及基于所述系统预留处理能力和所述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内部能力;
[0118]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
[0119]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0120]
基于所述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确定所述系统除所述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
[0121]
基于所述除所述系统自监控消耗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与所述业务需求处理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所需要的目标能力。
[0122]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0123]
基于所述系统指标预留能力确定所述系统除所述系统指标预留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
[0124]
基于所述除所述系统指标预留能力之外的剩余能力与所述系统预留处理能力确定完成内部进程所需要的内部能力。
[0125]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0126]
根据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确定完成目标业务服务器所需要的能力;
[0127]
根据所述定完成目标业务服务器所需要的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
[0128]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0129]
根据所述系统目标运行负荷确定目标运行负荷条件下服务器的冗余比例;
[0130]
根据所述目标运行负荷条件下服务器的冗余比例、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以及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
[0131]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0132]
根据所述业务未来发展系数确定单台服务器的处理能力;
[0133]
根据所述目标能力、所述内部能力、系统目标运行负荷以及所述单台服务器的处理能力确定需要申请的云资源服务器的数量。
[0134]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业务需求处理能力、系统预留处理能力通过每分钟内系统处理的订单个数tpmc值进行表示,所述业务需求处理能力为完成目标业务理论上所需要的tpmc值,所述系统预留处理能力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内部进程消耗的tpmc值。
[0135]
本技术提供一种设备,用于实现基于多个应用的登录方法。该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处理器、存储器进行相互的通信。该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以使得设备执行上述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
[0136]
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设备上运行时,使得设备执行上述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
[0137]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设备上运行时,使得设备执行上述云资源服务器的确定方法。
[0138]
另外需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本技术提供的装置实施例附图中,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表示它们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具体可以实现为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或信号线。
[0139]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技术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专用硬件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专用cpu、专用存储器、专用元器件等来实现。一般情况下,凡由计算机程序完成的功能都可以很容易地用相应的硬件来实现,而且,用来实现同一功能的具体硬件结构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专用电路等。但是,对本技术而言更多情况下软件程序实现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训练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0140]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0141]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训练设备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训练设备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训练设备、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