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及其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466680发布日期:2022-09-09 21:36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及其检测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电子设备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出现了可伸缩的电子设备,即,在电子设备伸缩的过程中,柔性屏显示界面的面积改变,从而满足用户的多种显示需求。然而,柔性屏展开长度的测量精度,将对显示界面显示效果的控制产生影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测量精度较高的电子设备。同时还提供一种检测方法。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5.壳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及与所述第一壳体滑动连接的第二壳体;
6.柔性屏,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并随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相对运动而调整展开长度;
7.检测装置,包括用于发射检测信号的发射器及用于接收所述检测信号的接收器;随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相对运动,所述接收器所接收到的所述检测信号的强度改变;
8.处理器,设于所述壳组件,并与所述检测装置相耦合;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9.获得所述检测信号被所述发射器发射时的强度与所述检测信号被所述接收器接收时的强度之间的差值,并作为实际强度差值;
10.根据所述实际强度差值、以及预设的所述柔性屏的展开长度和强度差值的函数关系,得到所述柔性屏的实际展开长度。
11.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组件、柔性屏及检测装置,所述壳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及与所述第一壳体滑动连接的第二壳体;柔性屏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并随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相对运动而调整展开长度;检测装置包括用于发射检测信号的发射器及用于接收所述检测信号的接收器;随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相对运动,所述接收器所接收到的所述检测信号的强度改变;所述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所述发射器发射检测信号,所述接收器接收所述检测信号;
13.获得所述检测信号被所述发射器发射时的强度与所述检测信号被所述接收器接收时的强度之间的差值,并作为实际强度差值;
14.根据所述实际强度差值、以及预设的所述柔性屏的展开长度和强度差值的函数关系,得到所述柔性屏的实际展开长度。
15.本技术电子设备中,通过使发射器发射检测信号、接收器接收检测信号,且随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相对运动,接收器所接收到的检测信号的强度改变,通过对检测信号的强度改变情况进行量化,可以确定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运动至任意位置时柔性屏的展
开长度。而对检测信号强度改变情况的量化,可以使得检测精度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进而提高柔性屏展开长度的检测精度,进而便于电子设备根据柔性屏的展开长度适应性地调整显示界面,继而提升电子设备的柔性屏伸缩过程的显示画面质感。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收缩状态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伸展状态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剖视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21.图5为另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内部检测信号的传导示意图;
22.图6为再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内部检测信号的传导示意图;
23.图7为再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内部检测信号的传导示意图;
24.图8为一实施方式的检测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26.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指包括但不限于经由以下任意一种或者数种连接方式连接的能够接收和/或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
27.(1)经由有线线路连接方式,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s,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
28.(2)经由无线接口方式,如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
29.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电子设备可以被称为“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电子设备:
30.(1)卫星电话或蜂窝电话;
31.(2)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终端;
32.(3)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配备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
33.(4)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
34.(5)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等。
35.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收缩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伸展状态示意图。
36.本技术的电子设备100包括壳组件10及柔性屏20,柔性屏20与壳组件10相连接。壳组件10内部形成有收容腔10a(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电路板(未图示)和电池(未图示),电路板和电池均设置于壳组件10的收容腔10a内。电路板可以集成电子设备100的处理器、控制器、电源管理模块、存储单元等。电池能够为柔性屏20及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供电。当然,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摄像头模组(未图示),摄像头模组与电路板通信连接,电池能够为摄像头模组供电。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电子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或者其它便携式电子设备10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37.具体地,壳组件10包括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滑动连接。换言之,第二壳体12能够相对第一壳体11滑动。例如,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其中一个可以设有滑轨,另一个可沿滑轨滑动,以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能够相互滑动,进而使壳组件10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滑动方向的整体尺寸增大或缩短。定义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滑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为图1所示x轴的方向,而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的平面内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为图1所示y轴的方向。
38.柔性屏20连接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柔性屏20随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而调整展开长度。可以理解,柔性屏20露出于壳组件10之外的部分能够用于显示画面,该部分柔性屏20可被称为显示界面20a。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可以理解为显示界面20a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随壳组件10沿第一方向尺寸的增大而增大,随壳组件10沿第一方向尺寸的缩短而减小。因而,通过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滑动来调整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同时也能够对柔性屏20显示界面20a的大小进行调整。
39.需要说明的是,柔性屏20作为电子设备100中可用来显示或触控的结构件,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彼此相对滑动的过程中,部分柔性屏20被收容在壳组件10内部而不外露,从而此部分不会显示画面。而显示界面20a作为柔性屏20的外露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部分,在被点亮或者显示画面时,电子设备100的外部能够观察到显示界面20a所显示画面。可以理解,随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显示界面20a也是变化的。
40.继续参阅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界面20a上画面的点亮是随着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滑动同步进行的。确切的说,由于显示界面20a是由柔性屏20外露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部分所界定的区域,因而通过控制显示界面20a的显示画面与壳组件10的伸缩运动同步,可以使显示画面的整体流畅度较好,能够产生视觉的冲击感,提高用户体验。
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电子设备100包括设于壳组件10的检测装置30。检测装置30位于收容腔10a。检测装置30包括发射器31及接收器32,其中,发射器31用于发射检测信号,接收器32用于接收检测信号,随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接收器32所接收到的检测信号的强度改变。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均与处理器连接,以便处理器能够从发射器31获取检测信号被发射时的强度,并能够从接收器32获取检测信号被接收
时的强度,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
42.对于处理器,其设于壳组件10,并与检测装置30相耦合以实现信号传输。处理器被配置为:获得检测信号被发射器31发射时的强度与检测信号被接收器32接收时的强度之间的差值,并作为实际强度差值;根据实际强度差值、以及预设的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和强度差值的函数关系,得到柔性屏20的实际展开长度。可以理解,在特定的电子设备100中,强度差值与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之间存在预设的函数关系,利用该预设的函数关系,可以根据检测得到的实际强度差值,直接获得柔性屏20的实际展开长度。
43.电子设备100中,通过使发射器31发射检测信号、接收器32接收检测信号,且随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接收器32所接收到的检测信号的强度改变,通过对检测信号的强度改变情况进行量化,可以确定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至任意位置时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而对检测信号强度改变情况的量化,可以使得检测精度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进而提高柔性屏20展开长度的检测精度。
44.在本技术中,检测信号为光波或声波。当检测信号为声波时,发射器31为声波发射器,接收器32为声波接收器。检测信号为光波时,发射器31为led,接收器32为感光传感器。
45.在本技术中,当检测信号为声波时,检测信号的传播介质可以为空气,也可以为其他实体结构。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之间的供检测信号传播的路径为专门的传播通道,传播通道内为空气时,声波以空气为传播介质进行传播,或者,传播通道内填充铜、铁等可对声波进行传导的介质。
46.本技术中,检测信号为声波时,可在检测信号的传导路径外围使用吸波材料,以起到屏蔽作用,从而避免检测信号受到外界环境或电子设备100内部其他器件所产生声波的干扰,使得检测精度较高。而检测信号为光波时,可在检测信号的传导路径外围使用吸光或者遮光材料,避免外界环境光线或电子设备100内部其他光线信号对检测信号造成干扰,使得检测精度较高。
47.检测信号为光波时,检测信号可以为红外光,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光。
48.此外,发射器31可以一直发射检测信号,或者,发射器31可以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持续发射检测信号,又或者,发射器31也可以以一定的频率间歇性的发射检测信号。
49.检测信号为光波时,可结合传统的相机拍摄获得物体的三维轮廓景深图形,通过计算光线发射和反射时产生的深度信息来获得检测信号的强度。
50.检测信号为声波时,检测信号的强度可以为声波的响度。
51.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包括吸收结构40,吸收结构40能够在检测信号自发射器31向接收器32传导的过程中吸收部分检测信号,使得检测信号从被发射到被接收其强度有较大的变化,如此可以增大实际强度差值,从而提高检测精度。
52.具体地,如图3、图4所示,吸收结构40铺设于检测信号的传导通道内壁面。进一步地,吸收结构40呈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件,其设于检测信号的传导通道内壁面上,并不阻挡检测信号的传导,而是从检测信号的外围对检测信号进行吸收。或者,可以理解为,吸收结构40构成了检测信号传导通道的部分内壁面或者全部内壁面,从而在检测信号在传导通道内传导的过程中对部分检测信号进行吸收,达到使接收器32接收到的检测信号的强度减小
的目的。
53.具体地,检测信号为声波时,吸收结构40的材质可以为玻璃棉、金属纤维棉等多孔性吸声材料。检测信号为光波时,吸收结构40的材质可以为石墨烯等黑色材料。
54.在本技术中,如图3、图4所示,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的其中一个设于第一壳体11,另一个设于第二壳体12,随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检测信号的传导路径的长度改变。可以理解,由于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分别设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随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之间的间距改变,如此就使得检测信号传导的路径缩短或延长,而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吸收结构40的面积改变来改变检测信号的衰减程度,及/或可以通过检测信号传导路程的改变来改变检测信号的衰减程度,进而达到接收器32所接收到的检测信号的强度随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而改变的目的。
55.具体地,在图3、图4中,发射器31设置于第一壳体11,而接收器32设于第二壳体12,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发射器31直接向接收器32发射检测信号,在检测信号的传导路径上铺设有吸收结构40。随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之间的间距改变,且同时吸收结构40能够在检测信号的外围对部分检测信号进行吸收,从而减小接收器32所接收到的检测信号的强度,同时,检测信号被吸收结构40所吸收的程度改变。吸收结构40设于第一壳体1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吸收结构40设置于第二壳体12。
56.如图5、图6所示,吸收结构40设于检测信号自发射器31向接收器32传导的路径上,检测信号在透过吸收结构40后传导至接收器32,而在透过吸收结构40的过程中,部分检测信号能够被吸收结构40所吸收,从而使接收器32接收到的检测信号的强度减小。
57.具体地,检测信号为声波时,吸收结构40的材质可以为玻璃棉、金属纤维棉等多孔性吸声材料。检测信号为光波时,吸收结构40可以为含有吸光材料的玻璃。
58.进一步地,如图5、图6所示,随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检测信号透过吸收结构40的厚度改变。可以理解,发射器31发射的检测信号在透过吸收结构40而强度减小之后被接收器32所吸收,而随着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检测信号被吸收结构40所吸收的程度改变,从而达到接收器32所接收到的检测信号的强度随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而改变的目的。
59.进一步地,如图5、图6所示,随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吸收结构40沿既定方向运动,且吸收结构40沿既定方向延伸且厚度逐渐变化呈楔形结构。可以理解,随着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通过使吸收结构40沿既定方向运动,而由于吸收结构40在既定方向呈楔形结构,如此就可以吸收结构40的不同厚度位置供检测信号透过,从而使吸收结构40对检测信号的吸收程度改变。
60.可以理解,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方向(即第一方向)与吸收结构40的运动方向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吸收结构40可以沿第一方向运动,或者还可以沿第二方向运动。
61.具体地,可以是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中的一个固设有发射器31及接收器32,另一个固设有吸收结构40。如图5所示,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均固设于第一壳体11,且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而吸收结构40固设于第二壳体12,吸收结构40沿第
一方向延伸呈厚度逐渐变化的楔形结构。由于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位于同一壳体,随着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变,如此可以使吸收结构40沿第一方向运动。由于吸收结构40在第二方向的厚度尺寸沿第一方向逐渐变化,可以使得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检测信号能够透过吸收结构40上厚度不同的位置,进而使得吸收结构40对检测信号的吸收程度改变,因而能够确定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至任意位置时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此外,由于吸收结构40沿第一方向延伸,可以使得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的过程中,能始终确保有部分吸收结构40位于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之间供检测信号透过。
62.具体地,还可以是发射器31及接收器32中的一个设于第一壳体11,另一个设于第二壳体12,而吸收结构40活动设于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并能够随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而运动。如图6所示,发射器31设于第一壳体11,接收器32设于第二壳体12,吸收结构40活动安装于第一壳体11,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第二壳体12可通过楔形块作用于吸收结构40,使吸收结构40沿第二方向相对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运动,由于吸收结构40沿第二方向厚度逐渐变化而呈楔形结构,从而使得检测信号能够透过吸收结构40上厚度不同的位置,进而使得吸收结构40对检测信号的吸收程度改变,因而能够确定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至任意位置时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
63.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在本技术中,发射器31可以直接朝向接收器32发射检测信号,而接收器32直接接受发射器31所发射的检测信号,或者接收器32接收透过吸收结构40后的检测信号,即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信号的方向大致不变。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对于检测信号,还可以使检测信号在从发射器31发射之后经过换向后再传导至接收器32,如此能够延长检测信号的传导路径,增大检测信号的衰减程度,减小接收器32所接收到的检测信号的强度,尽量增大实际强度差值,从而提高检测精度。
64.如图7所示,在本技术中,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换向件50,经发射器31发射的检测信号经第一换向件50换向后传导至接收器32。
65.可以理解,发射器31朝向第一换向件50发射检测信号,检测信号经由第一换向件50的换向后传导至接收器32。具体地,第一换向件50可以有一个,此时,发射器31发射的检测信号只需要经过一个第一换向件50的换向后即可到达接收器3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换向件50的数量还可以为2、3、4等正整数,如此,发射器31发射的检测信号需要依次经过多个第一换向件50的换向后到达接收器32。如此设置,可以延长检测信号的传导路径,尽量增大实际强度差值,从而提高检测精度。可以理解,第一换向件50的数量越多,检测信号的传导路径越长,但第一换向件50的数量过多也将占用较大的体积,不利于电子设备100的小型化设计,而且各第一换向件50的布设精度也要求更高。
66.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对检测信号传输路径的影响,故而各第一换向件50的布设需要根据反射要求进行设计,确保发射器31发射的检测信号能够最终传导至接收器32。
67.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换向件50可以为额外设置于壳组件10的能够对检测信号进行反射的反射结构,例如镜面。第一换向件50还可以为对壳组件10围成收容腔的内壁面进行处理后形成的具有反射功能的平面或曲面。
68.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发射器31设置于第一壳体11,而接收器32
设于第二壳体12,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随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之间的间距改变。壳组件10还设置有一个第一换向件50,发射器31向第一换向件50发射检测信号,第一换向件50在对检测信号换向后传导至接收器32。与从发射器31直接向接收器32发射检测信号的方案相比,通过设置第一换向50,可以延长检测信号的传导路径。
69.在前述的基础上,还可以在检测信号的传导路径上设置吸收结构40,或者在检测信号的传导通道的内侧面铺设吸收结构40,以使吸收结构40吸收部分检测信号,从而减小接收器32所接收的检测信号的强度。此时,吸收结构40可设于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
70.在特定的电子设备100中,强度差值与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之间存在预设的函数关系,利用该预设的函数关系,可以根据检测得到的实际强度差值,直接获得柔性屏20的实际展开长度。而该预设的函数关系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71.通过试验的方式,设定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过程中的多个预设位置,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至预设位置,并获得预设位置所对应的强度差值及柔性屏的实际展开长度,从而形成一组对应关系,通过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获得多组对应关系,之后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来构建强度差值与柔性屏的展开长度之间的预设的函数关系式,从而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至任意位置时,都能够通过所获得的实际强度差值,并结合预设的函数关系式,来得到柔性屏的实际展开长度。
72.在本技术中,电子设备100的控制器与处理器相耦合。具体地,控制器与处理器电连接或者无线通讯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调整柔性屏20的显示界面20a的长度。可以理解,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与柔性屏20的显示界面20a的长度相等,也就是说,根据柔性屏20的展开量,显示界面20a显示对应量的内容,控制器通过控制显示界面20a维持与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保持一致,可以使得柔性屏20伸缩运动的过程中,显示界面20a的显示画面流畅,获得良好的视觉感受。由于电子设备100中可以有效提高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的检测准确性,从而在根据该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调整柔性屏20的显示界面20a的长度时,可以确保柔性屏20的显示界面20a的调整准确性,以便改善画面质感。
73.结合图3、图4所示,在本技术中,电子设备100包括驱动机构70,驱动机构70设于壳组件10,并能够驱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具体地,驱动机构70具有固定部和活动部,驱动机构70工作时,活动部能够相对固定部运动。固定部与第一壳体11相连接,活动部与第二壳体12相连接,并用于带动第二壳体12相对第一壳体11运动。
74.驱动机构70可以是传统的皮带驱动结构或齿轮驱动结构,也可以是如气缸的伸缩驱动结构,对于驱动机构70的结构,在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驱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以调整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即可。
75.具体地,控制器与驱动机构70相耦合,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控制驱动机构70的启停。可以理解,若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达到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70停止动作,从而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无法再相对运动。若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70继续动作,从而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继续相对运动,而使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得以改变,直至达到预设值。
76.如图8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检测方法包括:
77.步骤s101,发射器31发射检测信号,接收器32接收检测信号。
78.发射器31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接收器32发射检测信号。
79.步骤s102,获得检测信号被发射器31发射时的强度与检测信号被接收器32接收时的强度之间的差值,并作为实际强度差值。
80.从发射器31发射检测信号到接收器32接收检测信号,检测信号的强度会发生改变,通过获得检测信号的强度的改变差值,实现对检测信号强度改变情况的量化,进而有助于对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进行精准计算,提高检测精度。
81.步骤s103,根据实际强度差值、以及预设的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和强度差值的函数关系,得到柔性屏20的实际展开长度。
82.上述检测方法,随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发射器31所发射的检测信号在传导至接收器32后被接收器32所接收,其强度会发生改变,通过对发射时的强度与接收时的强度做差处理,从而可以对检测信号的强度改变情况进行量化,进而确定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至任意位置时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且由于检测信号的强度改变量可以得到精确的检测,检测精度较高,因而也能够使所获得的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精度较高。
83.进一步地,在s103之后,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84.s104,根据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调整柔性屏20的显示界面20a的长度。
85.基于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控制器可对柔性屏20的显示界面20a进行控制,使得柔性屏20所显示的画面恰好与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保持相一致,从而可以确保柔性屏20的显示界面20a的调整准确性,以便改善画面质感。
86.s105,根据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控制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的启停。
87.根据该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可以在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达到预设值时,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运动停止,在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未达到预设值时,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而改变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从而可以对柔性屏20的展开长度进行准确调整。
88.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8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9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