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第一phy模块,所述第一phy模块通过车载以太网接口连接车载以太网设备,所述第一phy模块能够将车载以太网信号从车载以太网接口转换到rgmii接口进行传输;第二phy模块,所述第二phy模块通过rgmii接口与所述第一phy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二phy模块能够将车载以太网信号从rgmii接口转换到usb接口进行传输,所述第二phy模块通过所述usb接口连接pc机,在传输车载以太网信号的同时通过usb接口进行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mcu模块,所述mcu模块与所述第一phy模块及所述第二phy模块相连接,用于切换所述第一phy模块对于千兆车载以太网信号和百兆车载以太网信号的支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mcu模块连接有第一拨码开关,所述第一phy模块通过所述第一拨码开关切换千兆车载以太网/百兆车载以太网的配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mcu模块连接有第二拨码开关,所述第二拨码开关用于切换车载以太网的master/slave工作模式。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hy模块包括第一phy芯片,所述第一phy芯片的型号为rtl9010,所述第二phy模块包括第二phy芯片,所述第二phy芯片的型号为lan780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第一phy模块包括phy芯片u3,phy芯片u3通过千兆车载以太网接口连接车载以太网设备,phy芯片u3的18、19端口分别连接到tvs二极管d2的1、4端口,tvs二极管d2的2、3端口连接到l2的1、4端口,l2的2、3端口分别连接电容c32、c33后连接到1000base-t1连接器j2的2、1端口,电感l2是用于大电流注入防护的共模电感,1000base-t1连接器j2的3、4、5、6、7、8端口接地,1000base-t1连接器j2的2端口连接电阻r35、电容c44连接并联的电阻r41、电阻r42后接地,1000base-t1连接器j2的1端口连接电阻r34、电阻r39连接并联的电阻r41、电阻r42后接地,电阻r35、电容c44之间还有线路连接到电阻r34、电阻r39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第二phy模块包括phy芯片u2,phy芯片u3与phy芯片u2相连接,phy芯片u3的29、28、27、26、25、23端口连接到phy芯片u2的12、14、15、16、17、13端口,phy芯片u3的36、35、34、33、32、31端口连接到phy芯片u2的8、6、5、4、9、10端口;phy芯片u2的38、39、40、41、43、44端口分别连接到usb连接器j1的2、3、8、9、5、6端口,usb连接器j1的4、7、10、11端口接地,usb连接器j1的1端口提供5v电压,给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进行供电。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mcu芯片u4的12、11端口分别与phy芯片u3的45、46端口以及phy芯片u2的55、56端口相连接,mcu芯片u14的18端口连接到第一拨码开关j4的2端口,第一拨码开关j4的1、3端口分别对应百兆车载以太网100base-t、千兆车载以太网1000base-t1的配置;mcu芯片u4的19端口连接到第二拨码开关j3的2端口,第二拨码开关j4的1、3端口分别对应了车载以太网的master和slave的模式,通过调节第二拨码开关j3,对应切换车载以太网的master/slave工作模式。9.一种多路车载以太网设备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多个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连接多路车载以太网设备,多路所述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分别通过
usb接口连接usb-hub设备,所述usb-hub设备与pc机相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及通讯系统,其通过将车载以太网信号转换到USB接口进行传输,方便PC机调试多路车载以太网,通过USB接口与PC机直接通讯,简化物理连接,提高稳定性,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PHY模块通过车载以太网接口连接车载以太网设备,第一PHY模块能够将车载以太网信号从车载以太网接口转换到RGMII接口进行传输;第二PHY模块通过RGMII接口与第一PHY模块相连接,第二PHY模块能够将车载以太网信号从RGMII接口转换到USB接口进行传输,第二PHY模块通过USB接口连接PC机,在传输车载以太网信号的同时通过USB接口进行供电。网信号的同时通过USB接口进行供电。网信号的同时通过USB接口进行供电。
技术研发人员:梁玮 吉明明 李贺 马新宝 马玉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茵沃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05
技术公布日:202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