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声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71814发布日期:2022-11-05 02:49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声器件的制作方法
一种发声器件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发声器件。


背景技术:

2.在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或手提电脑)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产品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娱乐效果更突出,因此扬声器也越来越多的使用扬声器结合box的结构形成扬声器箱,以获得更好的低频体验。
3.而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如手机等的来电无声提示需要靠机身的振动来提醒用户,而产生振动的部件为内置的振动马达。
4.但是相关技术中扬声器与马达独立分离,占据了大量空间以及装配工序,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声器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声器件,包括具有收容腔的壳体和置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包括位于所述收容腔内的振动系统和驱动所述振动系统振动沿第一方向发声的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包括主磁钢和环绕所述主磁钢设置以形成磁间隙的副磁钢;所述发声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收容腔内的箱体、设置于所述磁路系统的远离所述振动系统侧且与所述磁路系统间隔设置的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朝向所述线圈侧且与所述线圈电连接的线路板以及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箱体连接的弹性组件,所述振动系统与所述磁路系统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线圈固定于所述壳体以驱动所述发声单体沿第二方向振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设置,所述弹性组件用于将所述箱体悬置于所述收容腔内。
7.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包括与所述振动系统连接的盆架、与所述盆架连接的上箱体以及与所述上箱体的远离所述盆架侧连接的下箱体,所述弹性组件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弹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箱体连接,所述线圈设置于所述下箱体的远离所述上箱体侧。
8.进一步地,所述下箱体的远离所述上箱体侧朝上箱体方向凹陷形成安装槽,所述线圈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9.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箱体的远离所述线圈侧的密封膜组件,所述密封膜组件一侧与所述壳体连接且另一侧与所述箱体连接的密封膜组件。
10.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膜组件包括密封件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贴设于所述壳体的远离所述线圈侧的内壁,所述密封件一侧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密封件的另一侧与所述箱体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线圈有两个,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固定连接所述主磁钢和所述副
磁钢的磁轭、贴附于所述主磁钢上的主极芯和环绕所述主极芯并贴附于所述副磁钢上的副极芯,所述磁轭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中,两所述线圈相对设置于所述磁轭的两侧。
12.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相对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箱体连接的第二弹性臂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弹力部,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第三弹性臂、与所述箱体连接的第四弹性臂以及连接所述第三弹性臂、所述第四弹性臂的第二弹力部。
13.进一步地,所述振动系统包括连接于所述盆架的上振膜、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上振膜相对设置的下振膜、设置于所述上振膜和所述下振膜之间的骨架、设置于所述骨架与所述上振膜之间的球顶、与所述下振膜连接的柔性电路板以及插设于所述磁间隙中且与所述骨架连接的音圈,所述上振膜的外沿与所述盆架连接且所述上振膜的内沿与所述球顶连接,所述下振膜的外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连接且所述下振膜的内沿与所述骨架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远离所述线圈侧开设有开孔,所述柔性电路板一端与所述下振膜连接且另一端自所述开孔伸出以固定于所述箱体上。
15.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线圈与所述磁路系统之间的透气膜。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线圈设置于发声单体的一侧以及通过弹性组件将发声单体悬置于壳体内,并且线圈与磁路系统相对间隔设置,使得发声器件具备扬声性能以及马达性能;其中,线圈与振动系统共用一个磁路系统,可以最大程度的共用部件,节省总部件数量,简化装配工序,节省成本;由于线圈与振动系统共用一个磁路系统,且发声单体直接作为线圈的质量单元,无需增加多余的质量单元,可在兼顾具备扬声性能以及马达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释放空间。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声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沿图1的a-a方向的剖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声器件的爆炸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去掉下壳体后的仰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振动系统的爆炸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磁路系统以及箱体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声器件,可用于电子设备中,通过发声来起反馈提示作用,也可以通过振动来起反馈提示作用;包括具有收容腔01的壳体1和置于收容腔01内的发声单体2,发声单体2包括位于收容腔01内的振动系统21和驱动振动系统21振动沿第一方向发声的磁路系统22,磁路系统22包括主磁钢221和环绕主磁钢221设置以形成磁间隙21a的副磁钢222;发声器件还包括位于收容腔01内的箱体3、设置于磁路系统22的远离振动系统21侧且与磁路系统22间隔设置的线圈4、设置于壳体1的朝向线圈4侧且与线圈4电连接的线路板5以及一端与壳体1连接且另一端与箱体3连接的弹性组件6,振动系统21与磁路系统22
设置于箱体3内,线圈4固定于壳体1以驱动发声单体2沿第二方向振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设置,弹性组件6用于将箱体3悬置于收容腔01内。
25.本实施例中将线圈4设置于发声单体2的一侧以及通过弹性组件6将发声单体2悬置于壳体1内,并且线圈4与磁路系统22相对间隔设置;振动系统21在主磁钢221和副磁钢222的作用下振动以实现振动系统21的振动,从而实现器件的语音反馈提示;通过线圈4与主磁钢221、副磁钢22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驱动发声单体2振动来实现器件的振动反馈,使得发声器件具备扬声性能以及马达性能;其中,线圈4与振动系统21共用一个磁路系统22,可以最大程度的共用部件,节省总部件数量,简化装配工序,节省成本;由于线圈4与振动系统21共用一个磁路系统22,且发声单体2直接作为线圈4的质量单元,无需增加多余的质量单元,可在兼顾具备扬声性能以及马达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释放空间。
26.具体的,壳体1由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围合形成,在下壳体12上开设有与线路板5匹配的容置槽121,线路板5容置于容置槽121内,线路板5通过向线圈4输送电能,以使线圈4能够产生磁场,线圈4产生的磁场与主磁钢221、副磁钢222产生的磁场互相作用,从而驱动发声单体2在收容腔01内沿振动方向往复振动。
27.进一步地,箱体3包括与振动系统21连接的盆架31、与盆架31连接的上箱体32以及与上箱体32的远离盆架31侧连接的下箱体33,弹性组件6一端与壳体1连接,弹性组件6的另一端与下箱体33连接,线圈4设置于下箱体33的远离上箱体32侧;下箱体33的远离上箱体32侧朝上箱体32方向凹陷形成安装槽33a,线圈4至少部分位于安装槽33a内。
28.本实施例中,盆架31、上箱体32与下箱体33依次连接围合形成箱体3,箱体3的一侧为敞口,用于安装磁路系统22以及振动系统21;在下箱体33的远离上箱体32侧凹陷形成安装槽33a,使得线圈4至少部分位于安装槽33a内,将线圈4的厚度与发声单体2的厚度进行部分重叠,从而可以减小器件的厚度,可以节省线圈4占用的空间,有利于轻薄化的发展;同时箱体3与振动系统21、磁路系统22组成质量单元,将整个发声单体2作为一个动子,线圈4作为一个定子,通过线圈4与主磁钢221、副磁钢22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驱动发声单体2振动来实现器件的振动反馈。
29.进一步地,线圈4有两个,磁路系统22还包括固定连接主磁钢221和副磁钢222的磁轭223、贴附于主磁钢221上的主极芯224和环绕主极芯224并贴附于副磁钢222上的副极芯225,磁轭223设置于安装槽33a中,两线圈4相对设置于磁轭223的两侧。还包括设置于线圈4与磁路系统22之间的透气膜7。
30.本实施例中,主磁钢221朝向线圈4的一端的极性与副磁钢222朝向线圈4的一端的极性相反,以使得线圈4可以发生振动;线圈4具有绕线孔41,在第一方向上,绕线孔41与磁间隙21a正对设置,优化线圈4与主磁钢221、副磁钢222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增大线圈4与主磁钢221、副磁钢222之间的相对作用力,保证对发声单体2的驱动。本实施例中,线圈4为两个,两个线圈4排列于磁轭223的两侧。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有限空间内增加线圈4的数量,增加线圈4与主磁钢221的相对面积、线圈4与副磁钢222的相对面积,从而增大线圈4与主磁钢221、副磁钢22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磁轭223位于安装槽33a内,在保证磁轭223对线圈4的避让同时,可以减小器件的厚度,可以节省线圈4占用的空间,有利于轻薄化的发展;其中,透气膜7安装于安装槽33a处,防止空气中的灰尘等杂质进入发声单体2中。
31.进一步地,弹性组件6包括第一弹性件61与第二弹性件62,第一弹性件61与第二弹
性件62相对设置于箱体3的两侧,第一弹性件61包括与壳体1连接的第一弹性臂611、与箱体3连接的第二弹性臂612以及连接第一弹性臂611、第二弹性臂612的第一弹力部613,第二弹性件62包括与壳体1连接的第三弹性臂621、与箱体3连接的第四弹性臂622以及连接第三弹性臂621、第四弹性臂622的第二弹力部623。
32.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61与第二弹性件62均呈v型,第一弹性臂611、第三弹性臂621分别与壳体1的相对两侧固定连接,第二弹性臂612、第四弹性臂622分别与箱体3的相对两侧固定连接,以将发声单体2稳定的悬置于收容腔01中。发声单体2在振动过程中,第一弹性臂611与第二弹性臂612通过第一弹力部613发生相互靠近移动和相互远离移动,第三弹性臂621与第四弹性臂622通过第二弹力部623发生相互靠近移动和相互远离移动。可以理解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61与第二弹性件62还可以呈u型,其两端分别与壳体1和箱体3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611与第二弹性臂612相对的表面均设置有第一垫片614,第三弹性臂621与第四弹性臂622相对的表面均设置有第二垫片624。该第一垫片614、第二垫片624采用泡沫、橡胶、硅胶等弹性材料制成,以缓冲第一弹性件61、第二弹性件62变形时的碰撞。
33.进一步地,振动系统21包括连接于盆架31的上振膜211、沿第一方向与上振膜211相对设置的下振膜212、设置于上振膜211和下振膜212之间的骨架213、设置于骨架213与上振膜211之间的球顶214、与下振膜212连接的柔性电路板215以及插设于磁间隙21a中且与骨架213连接的音圈216,上振膜211的外沿与盆架31连接且上振膜211的内沿与球顶214连接,下振膜212的外沿与柔性电路板215连接且下振膜212的内沿与骨架213连接;箱体3一侧开设有开孔34,柔性电路板215一端与下振膜212连接且另一端自开孔34伸出以固定于箱体3上。
34.本实施例中,在发声的过程中,音圈216在变化电流以及磁路系统22的共同作用下,音圈216带动上振膜211与下振膜212振动,从而使上振膜211与下振膜212附近的空气振动而发声,在第上振膜211与下振膜212振动的过程中,通过骨架213与球顶214的协同作用,从而增强扬声器的整个球顶214的强度,达到抑制扬声器的球顶214上产生的分割振动,提升扬声器的声学性能,提高了扬声器的整体发声质量,降低了扬声器的球顶214的共振频率。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一个柔性电路板215包括与下振膜212连接的第一支部2151、贴设于箱体3外壁的伸出部2153以及连接第一支部2151与伸出部2153的第二支部2152,第二支部2152自第一支部2151远离下振膜212侧朝外延伸形成且第二支部2152穿过开孔34至箱体3外壁,伸出部2153由第二支部2152远离第一支部2151侧延伸形成且伸出部2153贴设于箱体3外壁设置,可以节省柔性电路板215占用的空间。
35.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箱体3的远离线圈4侧的密封膜组件8,密封膜组件8一侧与壳体1连接且另一侧与箱体3连接的密封膜组件8;密封膜组件8包括密封件81以及连接件82,连接件82贴设于壳体1的远离线圈4侧的内壁,密封件81一侧与连接件82连接,密封件81的另一侧与箱体3连接。
36.本实施例中,在下箱体33的靠近线圈4侧形成有配合凹槽33b,配合凹槽33b的形状与第一弹性件61、第二弹性件62相匹配,用于第一弹性件61、第二弹性件62的容置以及减小器件的厚度,可以节省第一弹性件61、第二弹性件62占用的空间,有利于轻薄化的发展。密封件81一侧与壳体1密封连接且密封件81另一侧与箱体3密封连接,实现发声单体2与壳体1
之间的密封防水要求;同时在第一方向上,收容腔01经密封件81分隔成前腔01a和后腔01b,具体地,密封件81凹陷形成有弯折部811,当线圈4驱动发声单体2振动时,密封件81受发声单体2的推拉更容易发生形变,从而使得发声单体2更容易发生振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81还包括自弯折部811的内边缘延伸形成的与发声单体2中的箱体3固定的第一连接部812以及自弯折部811的外边缘延伸形成的与连接件82固定的第二连接部813,连接件82设置于壳体1内壁。通过第一连接部812实现密封件81与发声单体2的密封连接,通过第二连接部813实现密封件81与壳体1的密封连接。
37.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