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戴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30031发布日期:2022-11-18 19:23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头戴耳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头戴耳机。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电子产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电子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例如,人们会用到耳机进行学习及休闲娱乐活动。耳机作为一种接受音频信号或电讯号的转换单元,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越发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耳机的种类多种多样,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耳机若按传输方式可以分为有线耳机和无线耳机;若按佩戴方式可以分为耳塞式耳机、耳挂式耳机、后挂式耳机、头戴式耳机等。其中,头戴式耳机以其密闭性好,具有较好的隔绝噪音的效果而备受使用者的青睐。
3.调研显示,无论使用哪一种耳机进行听音,多年来,使用者最关注的元素一直都是耳机的音质,在多数情况下音质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价格因素。这就反映出:不管耳机的形态及种类如何变化,音质对于使用者一直都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需求。而音响的高频表现对于音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于人们的听觉对于音响的高频表现最为敏感,过多的起伏或者起伏的幅度过大都会让人感觉到声音尖锐刺耳。因此,如果耳机发出的音响的高频表现较差,使用者感受到的声音将缺乏感染力和活力,从而大大影响使用者的听音体验。
4.有鉴于此,需要提出一种技术方案,以改善耳机的高频表现。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头戴耳机的新技术方案。
6.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耳机,包括:
7.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
8.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前壳、后壳以及位于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之间的容纳空间;
9.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容纳空间在所述扬声器单体与所述前壳之间形成前声腔,所述容纳空间在所述扬声器单体与所述后壳之间形成后声腔;
10.出声管,所述出声管与所述前声腔连通;所述出声管包括第一声管及第二声管,所述第一声管与所述第二声管互相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声管与所述第二声管之间以预定夹角连接。
11.可选地,所述预定夹角的范围为85
°
~95
°

12.可选地,所述第一声管具有靠近所述前壳设置的第一端部及远离所述前壳设置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声管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位置处。
13.可选地,所述第一声管具有靠近所述前壳设置的第一端部及远离所述前壳设置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声管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
14.可选地,所述第二声管的宽度范围为3cm-6cm。
15.可选地,所述第二声管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声管的宽度的1.5-3倍。
16.可选地,所述第二声管与所述第一声管为一体成型设置。
17.可选地,所述第一声管位于所述第二声管的轴向方向的中部位置处。
18.可选地,所述主体部还包括耳罩,所述耳罩与所述出声管连接。
19.可选地,所述头戴耳机还包括头戴部,所述头戴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主体部。
20.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耳机中,通过将出声管设置为包括互成预定夹角并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声管和第二声管,其中,第二声管对高频声波进行滤波。从而使得头戴耳机的滤波曲线更为平滑,改善了使用者采用该头戴耳机进行听音的效果。
21.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22.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23.图1’所示为未设置第二声管的头戴耳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4.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头戴耳机的主体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头戴耳机中出声管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所示为频率响应测试图;
27.图4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头戴耳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主体部;11、外壳;110、前壳;111、后壳;112、中壳;101、前声腔;102、后声腔;12、扬声器单体;13、出声管;131、第一声管;132、第二声管;14、耳罩;2、头戴部。
具体实施方式
30.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31.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32.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33.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34.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35.参考图1-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头戴耳机,所述头戴耳机包括主体部1,所述主体部1包括外壳11,所述外壳11具有前壳110、后壳111以及前壳110与后壳111之间的中壳112,前壳110、后壳111及中壳112围合形成容纳空间;所述主体部1还
包括扬声器单体12,所述扬声器单体12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容纳空间在所述扬声器单体12与所述前壳110之间形成前声腔101,所述容纳空间在所述扬声器单体12与所述后壳111之间形成后声腔102;所述主体部1还包括出声管13,所述出声管13与所述前声腔101连通;所述出声管13包括第一声管131及第二声管132,所述第一声管131与所述第二声管132互相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声管131与所述第二声管132之间以预定夹角连接。
36.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耳机中,外壳11的容纳空间内安装有扬声器单体12,扬声器单体12将容纳空间划分为前声腔101和后声腔102。具体地,扬声器单体12前端的空间,即前壳110与扬声器单体12之间的空间为前声腔101;扬声器单体12后端的空间,即后壳111与扬声器单体12之间的空间为后声腔102。出声管13设置在前壳110的前端,并且出声管13与前声腔101相连通。以上,所述的“前”是指该头戴耳机在工作状态下,即该头戴耳机被使用者佩戴的状态下,靠近人耳的一侧;所述的“后”则是背离人耳的一侧。在该头戴耳机中,当使用者采用该头戴耳机进行听音时,扬声器单体12发出的声音经过前声腔101及出声管13进入使用者的耳中。
37.出声管13与前声腔101连通,可以认为出声管13内的空间与前声腔101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总前声腔。该总前声腔使扬声器单体12发出的声波出现高声压级的频率。进一步地,出声管13包括互成预定夹角并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声管131和第二声管132,其中,第一声管131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主声管,而第二声管132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副声管。当扬声器单体12发出的声波在出声管13中传递时,第二声管132对高声压级的频率的声波(高频声波)进行滤波。第二声管132对于第一声管131相当于声负载,第二声管132可以引起部分高频声波的反射和透射。高频声波经过第二声管132的反射和透射作用后有所削弱,即第二声管132对高频声波起到了近似于消音器的作用,也就是对声波中的高频声波起到滤波的作用,从而使得头戴耳机的滤波曲线更为平滑,改善了使用者采用该头戴耳机进行听音的效果。
38.进一步地,对于头戴耳机来讲,由于物理腔体的设计已经基本上大同小异,物理频响曲线的测试结果也基本趋同;其中,声波中低频的频率响应基本靠后声腔的设计决定,而中高频的频率响应则与前声腔的设计息息相关。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耳机中,如前所述,整个总前声腔主要包含两部分,即出声管13与前声腔101,所以这两部分的物理设计方式也就决定了该头戴耳机的中高频的频率响应特性。由于总前声腔的阻抗特性影响以及高频谐振,频响曲线在10khz附近的声波一般会有较大的波动,而这种波动恰恰不利于听感体验。具体地,频响曲线在8khz~12khz的声波是音乐的高音区,人耳对于音响的高频表现感觉最为敏感。过多的起伏或者起伏的幅度过大都会让人感觉到声音尖锐刺耳。因此,如果耳机发出的音响的高频表现较差,使用者感受到的声音将缺乏感染力和活力,从而大大影响使用者的听音体验。
39.对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耳机,声波在包括第一声管131和第二声管132的出声管13中的传播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声波的透射系数有如下原理公式:
40.其中,l为第二声管132的宽度尺寸,k为波数常数,图2中的a1代表第一声管131的截面积,a2代表第二声管132的截面积;公式中的a
12
代表第一声管131的截面积与第二声管132的截面积之比,a
21
代表第二声管132的截面积与第一声管131的截面积之比;由此可以得
出:
41.当时,透射系数t最小,为t=4/(a
12
+a
21
)2。
42.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耳机的总前声腔的设计中,采用了包括第一声管131和第二声管132的出声管13,通过对第二声管132的宽度尺寸进行设计,可以达到对中高频的声波进行滤波的目的。
43.例如,参照图3所示为第二声管132的宽度为9mm左右时的测试结果;其中,a对应于图1’的头戴耳机的测试结果,即图1’中的声管13’不包括第二声管的头戴耳机的测试结果;而b对应于图1的头戴耳机的测试结果,即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耳机的测试结果。通过图3的对比可知,以9.5khz为中心频率的频段(图3中a处)被“平滑”滤波,而这无疑可以让耳机高频的听感得到提升和优化。
44.例如,参照图2所示,由于10000hz声波对应的波长λ=0.034m=3.4cm;所以当第二声管132的宽度l=λ/4=8.5mm时,对应的滤波频段为10000hz附近。
45.参照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定夹角的范围为85
°
~95
°

46.在该具体的例子中,第一声管131和第二声管132近乎于垂直连接,第一声管131和第二声管132之间的预定夹角的范围为85
°
~95
°
。在这样的连接方式下,不仅第二声管132对高频声波的滤波效果较好,并且可以使出声管13的占用面积较小,并且便于出声管13的安装。
47.参照图1所示,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所述第一声管131具有靠近所述前壳110设置的第一端部及远离所述前壳110设置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声管132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位置处。
48.或者,在另一个具体的例子中,所述第一声管131具有靠近所述前壳110设置的第一端部及远离所述前壳110设置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声管132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
49.在该具体的例子中,第二声管132可以连接在第一声管131的沿轴向方向的两端之间的位置处,即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位置处。第二声管132还可以连接在第一声管131的沿轴向方向的端部位置处,即第二声管132与第一声管131的远离前壳110的第二端部连接。这两种连接方式都可以达到较好的对高频声波的滤波效果。
5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声管132的宽度范围为3-6cm。
5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声管132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声管131的宽度的1.5-3倍。
52.如果第二声管132的宽度与第一声管131的宽度相差不大,则第二声管132达不到良好的对高频声波的滤波效果;如果第二声管132的宽度相较第一声管131的宽度太大,则会造成出声管13的整体尺寸过大,这样不仅会使出声管13占据太大的空间,并且会使出声管13安装不便。因此,在该具体的例子中,设计使第二声管132的宽度为第一声管131的宽度的1.5-3倍。
5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声管132与所述第一声管131为一体成型设置。
54.在该具体的例子中,第一声管131与第二声管132一体成型形成出声管13;这样第一声管131与第二声管132之间不会存在连接松动的情况,并且出声管13的制作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
55.参照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声管131位于所述第二声管132的轴向方
向的中部位置处。
56.在该具体的例子中,在第二声管132的轴向方向上,第二声管132关于第一声管131对称设置,这样可以对高频声波达到较为均匀的滤波效果。
57.参照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1还包括耳罩14,所述耳罩14与所述出声管13连接。
58.进一步具体地,耳罩14环绕设置在出声管13远离外壳11的端部位置的外周。耳罩14可以提高使用者佩戴该头戴耳机的舒适度,并且提高主体部1与人耳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漏音。
59.参照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戴耳机还包括头戴部2,所述头戴部2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主体部1。
60.当使用者采用该头戴耳机进行听音时,头戴部2戴在使用者的头部位置,两个主体部1分别对应使用者的两只耳朵。
61.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技术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