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耳机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翼及耳机。
背景技术:2.耳翼为耳机的辅助配件,耳翼能够产生形变以抵接于人体的耳朵,用于减小耳机在佩戴至耳朵上时发生掉落的概率。然而,耳翼抵接于人耳,会对人耳产生压迫,甚至导致疼痛感。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耳翼及耳机,其能够解决用户佩戴耳翼的舒适度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翼,包括:
5.本体部,用于连接所述耳机的耳机本体;以及
6.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包括惰性层,惰性层设于所述本体部的至少部分表面上,所述接触部的柔性大于所述本体部的柔性,所述接触部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以减轻所述本体部对人体皮肤的压迫。
7.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耳翼,在本体部上设置接触部后,用户在佩戴使用该耳翼的耳机时,本体部上的接触部的外表面将接触人体耳朵的皮肤,由于,接触部的柔性大于本体部的柔性,以及接触部具有独特的压力缓解特点,抵消反作用力,为身体提供最均匀、真实的支撑,减小身体接触接触部的部位受到的压力,使身体接触接触部的部位不易产生疲劳及酸痛;在用户佩戴耳翼后,接触部使本体部在慢慢的回弹过程中会适应不同用户的耳朵,从而达到对用户耳朵没有压迫感的自适应状态,提高了用户佩戴该耳翼时的舒适度。
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惰性层为多孔惰性层。
9.基于上述实施例,多孔惰性材料因其自身的多孔特性,使得气体进出多孔惰性材料内微孔的情况决定了惰性海绵的主要力学性能,一是,多孔结构决定了接触部具有优良的柔性,具体地,在多孔惰性材料产生形变后,多孔惰性材料恢复形变主要依靠气体进入至多孔惰性材料内的微孔以使多孔惰性材料恢复形变,而非多孔惰性材料自身的弹性,在接触部接触人体皮肤后气体进入至多孔材料内的微孔受到限制,仅存在多孔惰性材料自身弹性对人体皮肤产生的压迫感,但由于气体进出多孔惰性材料内微孔的情况决定了惰性海绵的主要力学性能,多孔惰性材料自身弹性对人体皮肤产生的压迫感非常小,减轻了接触部对人体皮肤的压迫感,进而减轻了该耳翼对人体皮肤产生的压迫感。
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惰性层为惰性海绵层;或,
11.所述多孔惰性层为惰性硅胶层;或,
12.所述多孔惰性层包括惰性海绵层和惰性硅胶层,所述惰性海绵层连接于所述惰性硅胶层,所述惰性硅胶层连接于所述本体部至少部分表面;
13.所述本体部为硅胶本体部。
14.基于上述实施例,硅胶具有寿命长、柔软舒适以及环保无毒的特点,硅胶制成的本
体部化学性能,具有较长的寿命,极具柔韧性,在发生形变后可完全恢复至原形;惰性海绵因蜂巢式构造具有独特的压力缓解特点,与普通海绵内小单元间的气体通畅或隔绝有巨大的不同,在大气压力作用下,气体进出蜂巢空腔的情况决定了惰性海绵的主要力学性能,空气被压出惰性海绵的蜂巢空腔,此时,蜂巢空腔内的空气被挤出,虽然外力已经去除,蜂巢结构的惰性海绵也有还原的弹力,但是由于蜂巢空腔气孔细小,一是空气并不能很快地回到蜂巢空腔内,则惰性海绵不能很快地恢复形状,回弹的力量被抑制,材料变形复原的时间就被延长了,在惰性海绵接触人耳后受人耳的压迫,空气将更不易进入至惰性海绵的蜂巢空腔内,减小了该耳翼对人耳施加的压力;
15.惰性硅胶为多孔结构,同理,也可对人体皮肤产生很小的压迫感,进而减轻该耳翼对人体皮肤产生的压迫感。
16.硅胶具有开放的多孔结构,能够减轻本体部对接触部产生的压迫,进而减小该耳翼对人体皮肤产生的压迫感。
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本体部一体注塑成型;或,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本体部粘接。
18.基于上述实施例,本体部与接触部一体注塑成型增强了本体部与接触部之间的连接强度;接触部与本体部分别成型后再粘接,简化了接触部与本体部的加工工艺。
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包括:
20.组装部,设置于所述耳机本体上;
21.弹性部,与所述组装部连接;
22.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弹性部至少部分表面连接;和/或,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组装部至少部分表面连接。
23.基于上述实施例,组装部设置于耳机本体上,以使本体部与耳机本体连接,弹性部与组装部连接,在用户佩戴使用该耳翼的耳机后,弹性部将接触用户的耳朵以减小耳机本体从耳朵内脱落的可能性;
24.由于耳翼在使用时,弹性部与人体的耳朵产生接触,因此,将接触部设置在弹性部至少部分表面,可使弹性部在接触用户的耳朵后减小弹性部对人体的耳朵产生的压力,保证用户的舒适度;接触部设在组装部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后,由于组装部安装至耳机本体上时需要产生形变,接触部可减小组装部在发生形变过程中因形变过大而发生撕裂的可能性,提高了组装部的结构强度;将接触部同时设置在组装部和弹性部的至少部分外表面后,设于弹性部上的接触部将提高用户的舒适度,设于组装部上的接触部用于使组装部在拆装过程中不易发生撕裂。
2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翼还包括:
26.弹性套接件,所述本体部套设于所述弹性套接件外围,所述弹性套接件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本体部的弹性模量,且所述弹性套接件具有沿第一预设方向贯穿所述弹性套接件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壁面用于与所述耳机本体连接,以使所述本体部通过所述弹性套接件与所述耳机本体可拆卸连接。
27.基于上述实施例,弹性套接件在套接至耳机本体后,由于弹性套接件与本体部连接,如此,实现了耳翼与耳机本体的连接;弹性套接件的弹性模量不大于本体部的弹性模量,保证了弹性套接件在发生形变时不对因应形变过大而使本体部发生撕裂。
28.另外,弹性套接件围设出第一安装孔的壁面,在将该耳翼安装至耳机本体上时,弹性套接件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安装孔扩大,此时,组装部随弹性套接件一同发生形变,随后可通过扩大的第一安装孔将弹性套接件套接至耳机本体上,在撤去外力后弹性套接件将恢复形变并套接至耳机本体上且勒紧耳机本体,完成了耳翼与耳机本体的可拆卸连接。
2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套接件包括:
30.连接部,所述第一安装孔设于所述连接部;及
31.至少一个的卡接部,凸设于所述连接部外围,所述本体部至少部分套设于所述卡接部外围。
32.基于上述实施例,连接部用于发生形变并套接至耳机本体上,在连接部发生形变时第一安装孔扩大,以使连接部可套接至耳机本体上;连接部的弹性模量不大于本体部的弹性模量,保证了连接部在发生形变时不对因应形变过大而使本体部发生撕裂;同时,在连接部的外围凸设卡接部,在本体部套设至卡接部的外围,即卡接部嵌入至本体部内,卡接部将与本体部之间形成卡接,增强了卡接部与本体部之间的连接强度。
3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卡接部沿所述连接部的周向分布。
34.基于上述实施例,卡接部数量为两个,两个卡接部进一步增强了弹性套接件和本体部之间的连接强度;卡接部沿连接部的周向分布以使卡接部与本体部之间形成多个连接点,如此,进一步提高了弹性套接件和本体部之间的连接强度。
3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连通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卡接部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壁面与所述耳机本体连接。
36.基于上述实施例,耳机本体上对应第二安装孔具有定位件,在耳翼套接至耳机本体上后定位件将处于第二安装孔内,如此,不仅可以实现对耳翼在耳机本体上的定位,而且定位件处于第二安装孔后可以加强耳翼与耳机本体之间的连接关系,防止耳翼从耳机本上脱落。
37.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如上所述的耳翼及耳机本体,耳机本体与所述耳翼可拆卸连接。
38.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耳机,由于具有上述耳翼,用户在佩戴该耳机时能够减小耳机从用户耳朵内脱出的可能性;且由于耳翼的表面设有接触部,耳翼可适应不同用户的耳朵,提高了用户佩戴该耳机时的舒适度。
39.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耳翼及耳机,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耳翼,在本体部上设置接触部,用户在佩戴使用该耳翼的耳机后,由位于表层的接触部与人体耳朵的皮肤接触,接触部具有压力缓解特点,抵消反作用力,为身体提供最均匀、真实的支撑,减小身体接触接触部的部位受到的压力,使身体接触接触部的部位不易产生疲劳及酸痛,在用户佩戴耳翼后,耳翼在慢慢的回弹过程中会适应不同用户的耳朵,从而达到对用户耳朵没有压迫感的自适应状态,提高了用户使用该耳翼时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耳翼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2.图2为图1所示的耳翼的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3.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弹性套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44.附图标记:10、本体部;11、组装部;12、弹性部;13、接触部;20、弹性套接件;21、连接部;211、第一安装孔;22、卡接部;221、第二安装孔;a、第一预设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6.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耳翼,应用于耳机,能够提高用户佩戴该耳翼时的舒适度。
47.耳翼包括本体部10和接触部13,本体部10用于连接耳机的耳机本体;接触部13包括惰性层,惰性层设于本体部10的至少部分表面上,接触部13的柔性大于本体部10的柔性,接触部13的外表面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以减轻本体部10对人体皮肤的压迫。
48.本体部10和接触部13均能够产生形变,用户佩戴具有该耳翼的耳机时,本体部10和接触部13发生形变以适应人体耳朵形状,同时本体部10和接触部 13恢复形变能够抵接于用户耳朵,且由设置在本体部10表面的接触部13接触用户的耳朵。
49.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本体部10的材质、形状以及弹性大小等均不做限定;对于本体部10的材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10为硅胶本体部;对于本体部10的形状,本体部10的形状应当依据人体工程学进行设计,以使耳翼可更好的贴合人耳的形状。
50.接触部13设于本体部10的表面,在用户佩戴具有该耳翼的耳机时接触部 13接触人耳的皮肤,以减小耳翼对人耳的压迫感,进而提升用户佩戴使用该耳翼的耳机时的舒适感;对于接触部13的具体位置,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10包括组装部11和弹性部12,组装部11设置于耳机本体上,弹性部12与组装部11连接,用户佩戴耳机时,则主要由弹性部12发生形变以适应人耳的形状。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在佩戴耳机时,本体部 10的组装部11也存在与人体皮肤接触的情况,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接触部13设于弹性部12和组装部11两者中至少一个的表面,以防止弹性部12和组装部11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当接触部13连接于弹性部12表面时,接触部 13可局部或全部覆盖弹性部12的表面,当接触部13连接于组装部11表面时,接触部13可局部或全部覆盖组装部11的表面。
51.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接触部13局部覆盖弹性部12的表面和局部覆盖组装部11的表面,例如,接触部13覆盖弹性部12的外周壁和组装部11的外周壁,且避让弹性部12和组装部11交界处的凹陷区域,以使用户佩戴耳翼时,仅由接触部13与人体皮肤接触,通过接触部13减小耳翼对人耳的压迫感,同时,还可减少接触部13的用量,降低了该耳翼的成本,也减小了弹性部12 与接触部13之间的连接面积,降低了该耳翼的工艺难度。接触部13覆盖组装部11的部分表面,在组装部11发生形变时,接触部13可减小组装部11在发生形变过程中因形变过大而发生撕裂的可能性,如此,提高了该耳翼的结构强度。
52.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13覆盖了弹性部12的全部表面,在用户佩戴该耳翼时,无论弹性部12如何形变,均由接触部13与人耳皮肤接触,提高了用户佩戴该耳翼时的舒适度。
53.组装部11用于与耳机本体连接以实现耳翼与耳机本体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对组装部11的形状不做限定,只要组装部11能够实现耳翼与耳机本体的连接即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组装部11的形状可以是环形;对于组装部 11的大小,使具有组装部11的耳翼能够佩戴至人耳内即可满足本技术的要求。
54.在用户佩戴该耳翼时使弹性部12发生形变,随后将耳翼放入至耳朵内,弹性部12因自身弹力逐渐恢复原形并最终使接触部13接触人体耳朵的皮肤;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本体部10的材质、形状以及弹性大小等均不做限定;对于本体部10的材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10为硅胶本体部10;对于本体部10的形状,本体部10应当依据人体工程学进行设计,以使耳翼可更加贴合人耳的形状。
55.对于接触部13的材料,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13为多孔惰性层,多孔惰性材料因其自身的多孔特性,使得气体进出多孔惰性材料内微孔的情况决定了惰性海绵的主要力学性能,而多孔惰性材料自身的弹性对人体皮肤产生的压迫感较小;具体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多孔惰性层为惰性海绵层;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多孔惰性层为惰性硅胶层,在本技术的又一些实施例中,多孔惰性层惰性海绵层和惰性硅胶层,惰性海绵层连接于惰性硅胶层,惰性硅胶层与本体部连接,惰性海绵层和惰性硅胶均为多孔材料。
56.本技术实施例的耳翼,在本体部10表面设置接触部13,用户在佩戴使用该耳翼的耳机后,由接触部13与人耳皮肤接触,接触部13具有独特的压力缓解特点,接触部13具有压力缓解特点,抵消反作用力,为身体提供最均匀、真实的支撑,减小身体接触接触部13的部位受到的压力,使身体接触接触部13的部位不易产生疲劳及酸痛,在用户佩戴该耳翼后,耳翼在慢慢的回弹过程中会适应不同用户的耳朵,从而达到对用户耳朵没有压迫感的自适应状态,提高了用户使用该耳翼时的舒适度。
5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10与接触部13一体设置,提高本体部 10与接触部13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10与接触部13一体注塑成型,具体的,本体部10成型后将本体部10放入模具中,在本体部10的表面继续注塑成型接触部13,如此,本体部10与接触部13融合度好,两者之间连接强度高,对于接触部13覆盖本体部10的部分表面,接触部13覆盖本体部10不同的位置,则需要不同的模具;因此,更适用于接触部13覆盖本体部10的所有表面。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10与接触部13粘接为一体,如此,本体部10与接触部13的连接工艺简单,便于接触部13覆盖本体部10的部分表面。
58.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耳翼还包括弹性套接件20,弹性套接件20的弹性模量大于本体部10的弹性模量,也即在相同大小的外力下,弹性套接件20的形变量小于本体部10的形变量;弹性套接件20分别连接于本体部10和耳机本体,以使本体部10通过弹性套接件20与耳机本体可拆卸连接。
59.弹性套接件20的弹性模量大于本体部10的弹性模量,使弹性套接件20能够为本体部10提供支撑,将弹性套接件20套接至耳机本体上后即可实现耳翼与耳机本体的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对弹性套接件20的形状、大小、材质以及弹性套接件20与本体部10的连接方式等均不做限定;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套接件20由硅胶制成。
6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组装部11与弹性套接件20可拆卸连接,例如,组装部11具有套接孔,弹性套接件20位于套接孔内,且与组装部11连接。弹性套接件20的弹性模量大于组装部11的弹性模量,在组装部11套接至弹性套接件20时,不至于因组装部11的形变量过大或者组装部11挤压弹性套接件20,而导致组装部11和弹性套接件20发生不可逆的形变。
61.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套接件20具有沿第一预设方向a贯穿弹性套接件20的第一安装孔211,弹性套接件20围设出第一安装孔211的壁面用于与耳机本体连接,本体部10套设于弹性套接件20外围。
62.弹性套接件20与耳机本体连接时弹性套接件20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安装孔211扩大,进而使耳机本体可从第一安装孔211内穿过,随后弹性套接件20 恢复形变并套接至耳机本体上,实现弹性套接件20与耳机本体的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对第一安装孔211的成孔工艺、形状以及大小等均不做限定,例如,第一安装孔211可以是方孔、圆孔等;应保证的是,弹性套接件20未发生形变时,在第一预设方向a,弹性套接件20的横截面对应第一安装孔211的面积应当小于耳机本体与弹性套接件20配合处的尺寸,以使弹性套接件20恢复形变后可与耳机本体固定套接。
63.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套接件20包括连接部21以及至少一个卡接部22,第一安装孔211设于连接部21。卡接部22凸设于连接部21外围,本体部10至少部分套设于弹性套接件20外围,以通过卡接部22限制本体部10相对连接部21以平行于第一预设方向a的方向为中心轴转动,以及防止本体部10在第一预设方向a相对连接部21活动,提高本体部 10安装于弹性套接件20的安装稳定性。
64.将第一安装孔211开设于连接部21上,连接部21用于与耳机本体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对连接部21的形状以及大小等均不做限定,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21设置为圆环型,即第一安装孔211设置为圆孔。
65.卡接部22用于加强连接部21与本体部10的连接强度,本技术实施例中对卡接部22的形状、大小以及数量等均不做限定,只要卡接部22能够加强连接部21与本体部10的连接强度即可;对于卡接部22的数量,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卡接部22的数量为两个;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卡接部22的数量为三个;可以确定的是本体部10的体积越大,则卡接部22的数量可适当增多,以增强连接部21与本体部10之间的连接强度,结合上述连接部22设置为圆环型,多个卡接部22与连接部22的外周壁连接且沿连接部22的周向分布;对于卡接部22的形状,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卡接部22设置为柱形,本体部10对应每个卡接部22开设有卡接槽,卡接部22处于卡接槽内且与本体部 10连接。
66.为进一步加强卡接部22与本体部10的连接强度,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各卡接部22沿第二预设方向延伸以凸设于连接部21外围,第二预设方向与第一预设方向a呈夹角设置,如此,进一步增强了卡接部22与本体部10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卡接部22沿连接部 21的周向分布,以便于分配安装空间,降低耳翼在第一预设方向a的厚度。
67.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卡接部22具有与第一安装孔211连通的第二安装孔221,卡接部22用于形成第二安装孔221的壁面与耳机本体连接。
68.耳机本体上对应第二安装孔221具有定位件,在耳翼套接至耳机本体上后定位件将处于第二安装孔221内,如此,不仅可以实现对耳翼在耳机本体上的定位,而且定位件处于第二安装孔221后可以加强耳翼与耳机本体之间的连接关系,防止耳翼从耳机本上脱落;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再参阅图1,第二安装孔221包括相互连通的安装区域和防呆区域,防呆区域的轴线与安装区域的轴线呈夹角设置,如此,在耳翼装配至耳机本体上时可以起到防呆的作用,同时便区分左耳翼、右耳翼;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防呆区域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防呆区域分别连通安装区域的两端且每个防呆区域的轴线均与安装区域的轴线垂直;防呆是一种预防矫正的行为约束手段,运用避免产生错误的限制方法,让操作者不需要花费注意力、也不需要经验与专业知识即可直接无误地完成正确的操作,在工业设计上,为了避免使用者的操作失误造成机器或人身伤害(包括无意识的动作或下意识的误动作或不小心的肢体动作),会有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情况来做预防措施,称为防呆。
69.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如上的耳翼及耳机本体,耳机本体与耳翼可拆卸连接。
70.本技术实施例中对耳机的类型、大小以及形状等均不做限定;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可以是蓝牙耳机;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可以是有线耳机,只要该耳机可以装配耳翼即可。
71.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耳机,由于具有上述耳翼,用户在佩戴该耳翼时能够减小耳机从用户耳朵内脱出的可能性;且由于耳翼的表面设有接触部13,耳翼可适应不同用户的耳朵,提高了用户佩戴该耳机时的舒适度。
72.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73.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