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触点装置、听力设备和听力设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154455发布日期:2023-08-18 08:10阅读:27来源:国知局
充电触点装置、听力设备和听力设备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听力设备系统的充电触点装置。此外,本技术涉及一种听力设备以及一种听力设备系统。


背景技术:

1、听力设备通常用于将声音信号输出到该听力设备的佩戴者的听觉器官上。在此,输出借助输出转换器进行,通常在声学路径上通过空气声借助扬声器(也称为“听筒”或“接收器”)进行。在此,这种听力设备经常作为所谓的听力辅助装置(也简称:助听器)使用。为此,听力设备通常包括声学输入转换器(特别是麦克风)和信号处理器,该信号处理器被设置为,在应用至少一种通常特定于用户存储的信号处理算法的情况下处理由输入转换器根据环境声音产生的输入信号(也称为麦克风信号),使得至少部分地补偿听力设备的佩戴者的听力减弱。尤其在听力辅助装置的情况下,输出转换器除了扬声器之外也替换地是所谓的骨传导听筒或人工耳蜗植入物,该骨传导听筒或人工耳蜗植入物设置用于将声音信号机械地或电地耦合输入到佩戴者的听觉器官中。术语“听力设备”附加地尤其也包括如下装置,例如所谓的耳鸣掩蔽器、头戴式耳机、耳机等。

2、听力设备、特别是助听器的典型的结构形式是耳后式(“bte”)和耳内式(“ido”或“ite”)听力设备。这些名称针对的是常规的佩戴位置。因此,耳后式听力设备具有(主)壳体,其被佩戴在耳廓后面。这里可以区分出扬声器布置在该壳体中的模式。在此,通常借助佩戴在耳道中的声音软管,以及以具有放置在耳道中的外部扬声器的模式实现对耳朵的声音输出。反之,耳内听力设备具有壳体,该壳体被佩戴在耳廓中或者甚至完全佩戴在耳道中。

3、现代的听力设备通常具有集成的、即固定安装的二次电池、即“蓄电池”作为能量源。为了再充电,除了使用例如usb电缆之外还使用充电座或充电盒,其具有电流充电触点系统。在此,电流接触通常具有的优点是,与非接触式充电系统相比,该实现一方面相对简单,但也经常能够使用更少或更小构造的组件。

4、在大多数情况下,听力设备被设置为,在充电过程期间,即当听力设备定位在充电座或充电盒中并且与相应的触点接触时,听力设备被停用(关断)。对于助听器来说,除了别的之外适宜的是,例如在封闭的充电盒中避免反馈噪声,该反馈噪声由于采集自身的声学输出信号而产生。为此,通常评估充电电流或充电电压。如果将听力设备从充电座或充电盒中取出,则听力设备再次激活。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能够实现特别可靠地检测听力设备与充电装置的接触。

2、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问题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触点装置来解决。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问题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听力设备来解决。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问题也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听力设备系统来解决。本实用新型的有利的和部分本身具有创造性的实施方式和改进方案在下面的描述中进行阐述。

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触点装置被设计和设置用于在听力设备系统中使用。在此,充电触点装置具有第一充电触点,该第一充电触点是在外侧(在充电触点装置的外侧,并且因此在例如听力设备的、承载充电触点装置的元件上)可接近的,以与配合触点装置的第一配合触点接触。此外,充电触点装置具有第二充电触点,该第二充电触点是在外侧可接近的,以与配合触点装置的第二配合触点接触。在此,第一和第二充电触点尤其形成用于常规充电过程的电流接触所需的触点对(“正”和“负”触点,具体地,与两个不同电位相关联的两个触点)。此外,充电触点装置具有控制触点,该控制触点在外侧上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充电触点电流隔离(布置)。此外,充电触点装置还具有充电控制器,该充电控制器被设置为,在控制触点桥接到第一充电触点上的情况下,引起(听力设备系统的)听力设备的停用,该听力设备与第一和第二充电触点相关联(即该听力设备包括该第一和第二充电触点或连接到该第一和第二充电触点以进行充电)。

4、对于第一和第二充电触点以及控制触点(因此充电触点装置)是听力设备的一部分的优选情况,充电控制器因此设置用于停用听力设备,即尤其关断至少一个音频信号处理。

5、因此,充电控制器根据所识别的桥接尤其是有利地推断出,由于听力设备定位在充电装置中(或与充电装置连接),存在第一和第二充电触点与相应的配合触点的常规接触。该检测有利地与充电装置的电流供应无关并且因此特别可靠。因此,本实用新型有利地还实现了对听力设备系统或仅对听力设备的特别可靠的控制。因此,例如只有识别到常规的接触时,才由充电装置(例如充电座或充电盒)启动充电过程,该充电装置优选地(至少针对常规的充电过程)形成听力设备系统的一部分。同样地,听力设备可以有利地可靠地被停用或在失去接触时被重新激活。

6、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中,控制触点如此定位,使得该控制触点在常规的接触状态下被第一配合触点接触。因此,该第一配合触点将第一充电触点桥接到控制触点上,即将其彼此连接。由此,不需要在配合触点装置上设置附加的、与控制触点相对应的另外的配合触点。这又使得可能已经存在的配合触点装置的“改型”是不必要的。

7、进一步优选地,控制触点具有与第一充电触点的接触面水平相同地布置的接触面。换言之,控制触点和第一充电触点的接触面位于相同的平面中。由此简化了这两个触点通过第一配合触点的共同接触。

8、与此相反,在适宜的实施中,第一和第二充电触点的接触面处于不同的水平上。由此,例如可以避免第一充电触点和第二充电触点通过同一个配合触点的无意接触。

9、在另外的适宜的实施中,控制触点高阻抗地连接。可选地,为此使用所谓的“三态(tri-state)”、尤其是数字电路元件,其输出不能像通常那样仅采用两个(“0”和“1”),而是附加地还能够采用通常用“z”或也用“高阻抗(hochohmig)”表示的第三态。替换地,也使用下拉电阻或上拉电阻。可选地,控制触点如此连接,使得该控制触点在未桥接的(即在未接触的)状态下高阻抗地与充电控制器连接,而在桥接时借助第一配合触点将控制触点拉至另一电位。特别地,当不使用三态时,控制触点如此连接,使得控制触点在未桥接的状态下高阻抗地连接,例如相对于“正”(即,正电位或更高电位,也称为“逻辑1”)以100kohm连接,优选地,第二充电触点位于“正”。如果控制触点桥接到第一充电触点,则控制触点被拉至“逻辑零”。

10、在优选的实施中,充电控制器被设置用于识别控制触点到第一充电触点的桥接并且由此识别出常规的接触,即控制触点(尤其是如上所述)被拉到另一电位上、尤其是第一充电触点也处于的电位上。该电位例如取决于在配合触点之间是否施加充电电压(具有相关联的充电电压值)或者第一充电触点例如是否位于待充电的二次电池(例如听力设备的二次电池)的电位。因此,识别是否存在与第一配合触点的接触,不取决于充电装置是在运行中还是未运行。在充电触点装置与听力设备相关联并且配合触点装置与充电装置相关联的情况下,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听力设备被插入到充电装置中并且与配合触点装置接触,而充电装置没有运行(例如没有连接到电网等)。由于听力设备在充电期间经常被停用,在此,如果停用仅基于对充电电压的检测,则可能发生听力设备被激活并因此二次电池进行放电的情况,或者在听力辅助装置的情况下甚至出现反馈啸声。由于上面描述的对接触的检测,两者都可以避免。

11、在适宜的实施中,第一充电触点和控制触点布置在围绕第二充电触点的圆线上。由此,可以使用旋转对称的配合触点装置,该配合触点装置能够实现易于制造的、充电触点装置与配合触点装置之间的接触。

12、在优选的改进方案中,第一充电触点和控制触点的接触面分别构造为圆弧区段。特别地,两个接触面放在一起考虑与沿着直径线分开的圆环类似。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听力设备具有上面描述的充电触点装置。

14、通过在识别到桥接的情况下的停用也实现了听力设备的重新启动功能。这在不再具有机械“关断”开关的现代听力设备中是特别合适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听力设备不再正常工作并且对通常的输入没有进行响应(“软件复位”),则可以强制重新启动。

15、充电控制器在此优选地集成到听力设备的控制器中。

16、在可选的设计方案中,控制器和/或充电控制器至少在核心中通过具有处理器和数据存储器的微控制器形成,在该微控制器中以运行软件(固件)的形式在程序技术上实现用于识别接触的功能。替换地,控制器或充电控制器也通过电路技术装置、可选地不可编程的电子构件、例如asic形成。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听力设备系统具有上面提到的听力设备和(尤其是上面提到的)充电装置。因此,听力设备(优选地)具有充电触点装置或者替换地具有配合触点装置,并且充电装置相应相反地具有配合触点装置或充电触点装置。

18、因此,听力设备和听力设备系统与充电触点装置共享这些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优点。

19、连接词“和/或”在此和下文中尤其应理解为,借助该连接词连接的特征既可以共同地构成,也可以作为彼此的替换方案构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