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38480447发布日期:2024-06-27 11:39阅读:24来源:国知局
图像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本技术主要涉及控制,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图像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目前,在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照相机以及录像机等电子设备进行图像采集过程中,通常会基于人脸识别算法对预览图像进行人脸识别,从而针对识别到的人脸区域进行自动对焦和自动曝光等处理,完成图像拍摄。

2、然而,在人员流动较大的拍摄环境中,往往会因预览图像中人脸数量和位置频繁变化,导致电子设备对预览图像进行频繁自动对焦,从而产生较大资源消耗,且会影响拍摄图像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2、一种图像拍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3、获得当前环境的图像;

4、对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进行对象识别,得到相应的对象识别结果;

5、基于所述对象识别结果,从电子设备支持的多种拍摄模式中,确定针对所述当前环境的目标拍摄模式;

6、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入所述目标拍摄模式,获得所述当前环境的目标图像;

7、其中,所述多种拍摄模式包括第一拍摄模式和第二拍摄模式,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一拍摄模式下基于第一对焦逻辑执行拍摄操作,在所述第二拍摄模式下基于第二对焦逻辑执行拍摄操作,所述第一对焦逻辑包括基于所述对象识别结果调整对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的对焦参数,所述第二对焦逻辑与所述第一对焦逻辑不同。

8、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对象识别结果,从电子设备支持的多种拍摄模式中,确定针对所述当前环境的目标拍摄模式,包括:

9、基于所述对象识别结果,确定所述当前环境所属的目标场景类型;

10、从电子设备支持的多种拍摄模式中,确定与所述目标场景类型对应的目标拍摄场景;

11、其中,不同场景类型对应的所述拍摄模式不同。

12、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对象识别结果,从电子设备支持的多种拍摄模式中,确定针对所述当前环境的目标拍摄模式,包括:

13、基于所述对象识别结果,确定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中存在的至少一个对象的对象数量;

14、至少基于所述对象数量,从电子设备支持的多种拍摄模式中,确定针对所述当前环境的目标拍摄模式。

15、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对象识别结果,从电子设备支持的多种拍摄模式中,确定针对所述当前环境的目标拍摄模式,还包括:

16、基于所述对象识别结果,确定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中存在的至少一个对象的对象属性信息;所述对象属性信息包括相应对象识别区别的区域面积,以及所述对象识别区域与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的显示区域之间的位置关系;

17、所述至少基于所述对象数量,从电子设备支持的多种拍摄模式中,确定针对所述当前环境的目标拍摄模式,包括:

18、如果所述对象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区域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和所述位置关系为特定位置关系,将电子设备支持的第一拍摄模式确定为针对所述当前环境的目标拍摄模式;

19、如果所述对象数量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将所述电子设备支持的第二拍摄模式确定为针对所述当前环境的目标拍摄模式;

20、其中,所述特定位置关系包括所述对象识别区域的中心点与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的显示区域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阈值。

21、优选的,如果所述目标拍摄模式为所述第一拍摄模式,所述获得所述当前环境的目标图像包括:

22、基于所述对象识别结果,确定针对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中存在的至少一个对象的初始对焦区域和辅助对焦区域;所述初始对焦区域和所述辅助对焦区域均包含相应所述对象的对象识别区域的至少部分;

23、基于所述辅助对焦区域,对所述初始对焦区域进行校准,得到相应所述对象的目标对焦区域;

24、基于所述目标对焦区域,调整对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中的相应所述对象的对焦参数,利用调整后的对焦参数,获得所述当前环境的目标图像。

25、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对象识别结果,确定针对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中存在的至少一个对象的初始对焦区域和辅助对焦区域,包括:

26、确定所述对象识别结果中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存在的至少一个对象的对象识别区域;

27、按照不同的第一调整比例,分别调整所述对象识别区域的各边长,得到相应所述对象的初始对焦区域;

28、按照不同的第二调整比例,分别调整所述对象识别区域的各边长,得到针对所述初始对焦区域的辅助对焦区域;

29、其中,所述初始对焦区域未包含相应所述对象识别区域中的背景数据,所述辅助对焦区域包含相应所述对象识别区域中的对象数据与背景数据相邻的混淆区域,且所述初始对焦区域关于相应所述对象的中心线对称。

30、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对象识别结果,确定针对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中存在的至少一个对象的初始对焦区域和辅助对焦区域,包括:

31、确定所述对象识别结果中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存在的至少一个对象的对象识别区域;

32、基于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中的背景数据和对象数据,对相应所述对象识别区域的各边长进行缩放调整,将得到的未包含所述背景数据的最大调整区域确定为针对相应所述对象的初始对焦区域;

33、基于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中的背景数据和对象数据,增大相应所述对象识别区域的第一边长,并将第二边长向所述对象中心位置调整,得到针对所述初始对焦区域的辅助对焦区域;

34、其中,所述对象识别区域的第一边长大于所述初始对焦区域的第一边长,且小于所述辅助对焦区域的第一边长;所述目标对焦区域的第一边长大于所述初始对焦区域的第一边长,且小于所述辅助对焦区域的第一边长;各所述第一边长是指对应区域水平方向的边长;

35、所述辅助对焦区域包含位于所述对象识别区域内的所述对象数据与所述背景数据相邻最多的混淆区域。

36、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辅助对焦区域,对所述初始对焦区域进行校准,得到相应所述对象的目标对焦区域,包括:

37、对所述辅助对焦区域内的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得到相应的像素值;

38、基于所述像素值,从所述辅助对焦区域确定针对所述初始对焦区域的边界对焦点;

39、基于所述边界对焦点,对所述初始对焦区域进行校准,得到相应所述对象的目标对焦区域。

40、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像素值,从所述辅助对焦区域确定针对所述初始对焦区域的边界对焦点,包括:

41、基于所述初始对焦区域和所述辅助对焦区域,确定针相应对象的第一检测区域和第二检测区域;所述第一检测区域和所述第二检测区域分别是指所述辅助对焦区域与所述初始对焦区域的非重叠区域;

42、基于所述像素值,确定所述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检测区域内对象轮廓中的第一边界对焦点,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检测区域内对象轮廓中的第二边界对焦点。

43、又一方面,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44、图像采集器,用于采集当前环境的图像;

45、处理器,用于执行多个计算机指令,实现以下步骤:

46、获得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

47、对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进行对象识别,得到相应的对象识别结果;

48、基于所述对象识别结果,从电子设备支持的多种拍摄模式中,确定针对所述当前环境的目标拍摄模式;

49、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入所述目标拍摄模式,获得所述当前环境的目标图像;

50、其中,所述多种拍摄模式包括第一拍摄模式和第二拍摄模式,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一拍摄模式下基于第一对焦逻辑执行拍摄操作,在所述第二拍摄模式下基于第二对焦逻辑执行拍摄操作,所述第一对焦逻辑包括基于所述对象识别结果调整对所述当前环境的图像的对焦参数,所述第二对焦逻辑与所述第一对焦逻辑不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