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19006发布日期:2024-07-12 11:22阅读:52来源:国知局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近年来,同时具备防抖能力和对焦能力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在各类电子产品中逐渐得到应用。该类型的摄像模组通常配置有防抖马达和对焦马达,其中,防抖马达用来驱动反射元件和/或图像传感器进行抖动补偿以实现光学防抖功能,对焦马达用来驱动位于反射元件像侧的对焦透镜组沿着光轴前后移动以实现对焦功能。然而,以上对焦方式以及防抖方式会增大模组的体积和成本,使得当前技术中的摄像模组的体积较大且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实现摄像模组的低成本与小型化。

2、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沿着光路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组、反射件以及图像传感器,所述反射件用于将来自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图像传感器,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防抖对焦马达,所述防抖对焦马达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透镜组沿着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轴进行移动,还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透镜组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进行移动。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包括第一透镜组、反射件、图像传感器以及防抖对焦马达,其中,第一透镜组位于反射件的物侧,反射件用于将来自于第一透镜组的光线反射至图像传感器。防抖对焦马达用于驱动第一透镜组沿着光轴进行移动以实现对焦功能,还用于驱动该第一透镜组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进行移动以实现防抖功能。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防抖对焦马达不仅可以被用作对焦马达,还可以被用作防抖马达,实现“一物多用”的目的,并且防抖对焦马达被用于驱动同一个透镜组来实现防抖功能和对焦功能,使得摄像模组所需配置的马达数量得以减少,摄像模组的集成度更高,使摄像模组的体积变得紧凑小巧,并且实施成本更低,进而实现摄像模组的低成本与小型化。

4、此外,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至少部分透镜设置于反射件的物侧以形成第一透镜组,防抖对焦马达被用来驱动该第一透镜组来实现防抖和对焦功能,由于第一透镜组位于整个模组的外侧边缘,而不是位于模组的内部,由此能够为防抖对焦马达的设计带来便利,即能够降低防抖对焦马达的设计难度,有利于提高防抖对焦马达的工作性能,帮助摄像模组获得更佳的成像质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中部具有镂空部的底板,所述防抖对焦马达包括:悬丝,用于将所述第一透镜组悬置于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底板的另一侧设有所述反射件,来自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线通过所述镂空部射入所述反射件。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包括具有镂空部的底板,第一透镜组悬置于底板的一侧面,反射件设置(例如贴合)于底板的另一侧面,来自第一透镜组的光线能够通过该镂空部射入反射件,通过以上设置,能够使整个模组的尺寸更加小巧紧凑。此外,本技术通过悬丝来悬置第一透镜组,悬丝方案简单可靠,技术方案成熟度高,在实施成本、尺寸和运行稳定性等方面均可满足设计需求,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摄像模组的小型化与低成本。

7、可选地,该镂空部可以是设于顶板上的通孔结构或者缺口结构。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抖对焦马达还包括:防抖支架,通过所述悬丝悬置于所述底板上;对焦支架,弹性连接于所述防抖支架上,并承载所述第一透镜组;致动部,用于驱动所述防抖支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进行摆动或者转动,还用于驱动所述对焦支架沿着所述光轴进行移动。

9、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多根(例如四根)悬丝将防抖支架弹性悬置于底板上,防抖支架弹性托举对焦支架,对焦支架上承载或者安装第一透镜组。这样,当需要进行对焦操作时,致动部可以克服弹力驱动对焦支架(即驱动第一透镜组)沿着光轴进行移动,进而实现对焦功能;而当需要进行防抖操作时,致动部克服悬丝的弹力依次通过防抖支架、对焦支架带动第一透镜组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进行摆动或者旋转,进而实现防抖功能,例如实现x/y/roll轴防抖。以上设计简单巧妙,运行稳定性高,并且结构小巧紧凑,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摄像模组的小型化与低成本。

10、在一些示例中,防抖支架与对焦支架可以均为框架状、环状结构或者两端通透的筒状结构,第一透镜组被固定安装于对焦支架的内部,对焦支架被弹性安装于防抖支架内,多根悬丝被间隔均匀的分布于防抖支架的外周。

11、通过以上设置,能够提高安装的稳定性和连接的可靠性,进而能够提高模组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防抖对焦马达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帮助摄像模组获得更佳的成像质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2、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透镜组包括镜筒,多片透镜被固定安装于该镜筒内,镜筒通过粘接、焊接、卡接或者螺接等方式固定安装于对焦支架的内部。

13、在一些示例中,镜筒与对焦支架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例如注塑)形成一体结构。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致动部包括:致动磁石,被设置于所述防抖支架;防抖线圈,被设置于所述底板,并与所述致动磁石相对;对焦线圈,被设置于所述对焦支架,并与所述致动磁石相对。

15、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防抖对焦马达可以为音圈马达,或者说,可以通过音圈马达作为致动部来驱动第一透镜组以实现对焦功能和防抖功能。音圈马达方案简单可靠,技术成熟度高,在实施成本、尺寸和运行稳定性等方面均可满足设计需求,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摄像模组的小型化与低成本。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致动磁石包括第一磁石、第二磁石以及第三磁石,所述防抖线圈包括第一防抖线圈、第二防抖线圈以及第三防抖线圈,所述对焦线圈包括第一对焦线圈、第二对焦线圈,其中,所述第二磁石和所述第三磁石相对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磁石的两侧,所述第一防抖线圈、所述第二防抖线圈以及所述第三防抖线圈被固定于所述底板并依次与所述第一磁石、所述第二磁石以及所述第三磁石一一相对,所述第一对焦线圈、所述第二对焦线圈被固定于所述对焦支架并依次与所述第二磁石以及所述第三磁石一一相对。

17、本技术通过对以上磁石数量的选取以及磁石位置的布局设计,在可靠实现对焦与防抖功能的同时,能够降低实施成本以及减小模组尺寸。此外,通过磁石复用,使第二磁石和第三磁石同时用于驱动防抖线圈和对焦线圈,能够优化致动部的结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摄像模组的小型化与低成本。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射件为棱镜并具有入光口和出光口,所述入光口与所述出光口形成于所述反射件的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透镜组与所述入光口相对,所述图像传感器与所述出光口相对,所述第一磁石设置于所述防抖支架远离所述出光口的一侧。

19、也就是说,入光口与出光口形成于反射件的同一平面上,通过入光口进入反射件内部的光线先后经过两个反射面一共偏折180度后从出光口出射,第一透镜组与图像传感器并列设置并且分别与入光口、出光口相对,这样能够使得模组的结构更加小巧紧凑。此外,本技术中的第一磁石设置于防抖支架远离出光口的一侧,第二磁石与第三磁石相对地设置于图像传感器的两侧,由此能够为图像传感器的设置预留位置,降低整个模组的结构设计难度。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抖支架靠近所述出光口的一侧设有配重块。

21、由于防抖支架靠近出光口的一侧未设置磁石,本技术通过设置配重块来进行重量平衡,保证重心位置在致动部的中心位置,防止模组在进行对焦操作或者防抖操作时因不平衡发生支架倾覆等问题。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焦支架通过簧片弹性连接于所述防抖支架上,所述对焦支架的内部埋设有导电引线,所述底板上设有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依次通过所述悬丝、所述簧片以及所述导电引线与所述对焦线圈电连接。

23、本技术通过采用悬线+簧片+金属埋线的方案来实现对焦线圈的电连接,而无需通过柔性电路板来实现电连接,由此能够简化电连接方式,降低实施成本,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确保防抖对焦马达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帮助摄像模组获得更佳的成像质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抖对焦马达还包括: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对焦支架上,并电连接所述导电引线与所述防抖线圈,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电路和对焦位置检测传感器,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根据所述对焦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对输入至所述对焦线圈的电流进行控制。

25、通过以上设置,能够对输入至对焦线圈的电流进行闭环控制,从而能够加快对焦速度、提升(对焦)成像质量。

26、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前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用于获取图像数据并将所述图像数据输入到所述处理器中,所述处理器用于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处理。

27、由于电子设备采用了前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摄像模组,因此使得电子设备也具有与该摄像模组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