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耳机的,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防风噪功能的耳夹式耳机。
背景技术:
1、随着无线通讯和可穿戴设备的普及,耳夹式耳机以其轻盈美观、佩戴舒适、健康安全等特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已成为市场上的热门产品。
2、常见的耳夹式耳机通常包括两个仓体,以及连接两个仓体并具备弹性的连接件,其中一个仓体用于容纳麦克风结构,通常佩戴时位于耳廓背面,另一个仓体用于容纳扬声器结构,通常佩戴时位于耳廓前侧靠近耳孔的位置。
3、其中,由于麦克风结构设置在耳廓背面,且以开设于对应仓体外壳的收音孔来接收声音,现有的耳夹式耳机在户外或有风的环境中使用时,风噪会对麦克风收音效果产生严重影响,降低了通话质量和语音识别准确性,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使得耳夹式耳机的麦克风收音效果更佳,能够减少风噪的影响,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防风噪功能的耳夹式耳机。
2、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防风噪功能的耳夹式耳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具有防风噪功能的耳夹式耳机,包括第一仓体、第二仓体,以及用于连接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的连接件,所述第一仓体还包括:
4、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内腔;
5、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安装于第一内腔内,且表面上设置有麦克风,麦克风上开设有拾音孔;
6、电池,所述电池能够为麦克风和电路板供电;
7、导风件,所述导风件安装于第一内腔内,且开设有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两端贯穿所述导风件,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和导风通道端部连通的吸音孔,所述导风通道开设有正对拾音孔的引导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耳廓周边的声音可以通过吸音孔进入至第一仓体内,并通过麦克风转化为电信号,实现声音的获取,而转化的电信号或者通信传递的电信号可以通过设置于第二仓体内的扬声器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释放出,实现耳机的基础声音传递功能;
9、当获取周边声音时,声音需要跟随气流流动进入第一仓体内,在户外或者有风的环境中时,容易产生风噪,而本技术的耳机,声音跟随气体从吸音孔进入至导风通道内时,通过导风通道内壁和引导孔内壁降低风速,并调整声音和气流的移动方向,进而降低风速对声音的干扰。
10、可选的,所述导风通道开设路径为弧形,且两端部的朝向相平行,所述吸音孔具有两个,且和导风通道端部一一相对,两个所述吸音孔位于所述连接件两侧。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的导风通道内壁能够在气体流动时削减风速,降低风噪的影响,而导风通道端部平行并且位于连接件两侧,便于将两个吸音孔设置在第一仓体同一侧,方便生产,并且可以更均匀的拾取周边的声音。
12、可选的,所述导风件包括远离电路板的顶壁,所述导风通道开设在顶壁上,且导风通道远离顶壁的内壁为底壁;
13、所述底壁包括位于导风通道中部位置的安装台面、位于安装台面两端的第一抬升面,以及位于第一抬升面远离安装台面一侧的第二抬升面;
14、从导风通道端部至安装台面的方向上,底壁至电路板的距离逐渐增大,或通过第一抬升面和第二抬升面间歇增大,所述引导孔开设于安装台面上。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导孔朝向电路板方向开设,和第一抬升面、第二抬升面提升底壁的方向相反,当气流进入至导风通道内后,通过第一抬升面和第二抬升面阻隔进一步降低风速,并且使得气流逐渐远离拾音孔,当气流移动至安装台面上方,及气流朝向拾音孔方向转向的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流的流速。
16、可选的,所述顶壁倾斜设置,且朝远离吸音孔所在壳体内壁的方向到电路板距离逐渐增大。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底壁可以朝远离吸音孔的方向逐渐远离电路板,提供了结构设计空间,并且能够使得导风通道深度不易因为底壁的变化而变窄。
18、可选的,所述导风件远离顶壁的一端开设有用于容纳麦克风的安装槽,所述引导孔一端和安装槽相连通。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导风通道和导风件的结构,安装台面至电路板之间距离较远,且导风件于该部分厚度较厚,可以用来开设容纳麦克风的安装槽,实现导风件结构的进一步利用,并且能够降低第一内腔的空间占用,第一仓体体积可以进一步降低,结构可以更为紧凑。
20、可选的,还包括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导风件远离顶壁的一端的第一定位柱,所述电路板上开设有供第一定位柱插接的第一定位槽;
21、所述顶壁上开设有和导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定位槽,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壁上用于插接至第二定位槽的第二定位柱;
22、所述顶壁上开设有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槽一端和安装槽相连通,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内壁上用于插接至第三定位槽内的第三定位柱。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定位结构能够便于导风件和第一仓体内部结构的安装;第一定位柱和开设于电路板上的第一定位槽配合,使得麦克风和导风件能够准确定位,第二定位柱设置于导风通道内,也能够起到引导气流流向和降低流速的作用。
24、可选的,所述壳体内壁设置有用于容纳于导风通道端部内的凸起部,所述吸音孔贯穿凸起部。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凸起部容纳于导风通道端部,起到定位的作用,并且便于引导从吸音孔进入的声音和气流直接进入至导风通道内。
26、可选的,所述麦克风于拾音孔内设置有声音过滤膜;
27、所述安装台面上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中部设置有正对引导孔的过滤膜。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麦克风中增加声音过滤结构,增强麦克风自身的过滤效果,进一步降低风噪;而在安装台面上设置密封垫,对气流起到缓冲的作用,且密封垫中部的过滤膜能够降低导风通道内风速和减少灰尘进入麦克风内。
29、可选的,所述壳体外壁上滑动设置有用于遮挡吸音孔开口的调节件,所述导风件能够沿靠近及远离电路板方向滑动于所述壳体内,当所述调节件移动使得吸音孔被遮挡面积减小时,所述壳体可以沿靠近电路板方向移动。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不同使用环境中,对于声音拾取效果有不同的要求,此时,可以移动调节件,以增大或减小吸音孔用于获取声音的面积,由于此时导风件也可以随之移动以调整导风通道的深度以及单位时间通过的气流量,实现第一仓体拾音效果的调节。
31、所述壳体外壁上开设有连通吸音孔的长孔,所述调节件包括滑动于所述长孔内的连接条;
32、所述导风件通过所述定位结构滑动于第一内腔内;
33、所述导风件外壁上设置有相较于长孔长度方向倾斜的导向槽,所述连接条端部滑动于所述导向槽内。
3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风件通过定位结构实现定向移动,而调节件也通过长孔实现定向移动,当调节件移动时,能够推动导向槽内壁,进而带动导风件的移动,实现同步调节的作用。
3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36、1.通过导风件的设置及其内部导风通道的设计,能够有效减弱风噪声直接进入拾音孔的可能性,从而提升麦克风在高风速环境下的拾音质量;
37、2.导风通道开设路径为弧形且两端部朝向相平行的设计,使得风噪声在经过导风件时可以得到有效分散,减少了风噪对拾音孔的影响;
38、3.安装台面、第一抬升面、第二抬升面以及顶壁的特殊设计,进一步优化了风噪声在导风件内的传播路径,增强了对风噪声的削弱效果;
39、4.调节件和导风件可以调整位置,以实现导风通道内的单位气流流动量,能够实现不同使用需求时,拾音效果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