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耐撕裂硅橡胶复合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03827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高强耐撕裂硅橡胶复合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硅橡胶材料。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强耐撕裂硅橡胶复合膜。



背景技术:

硅橡胶为线型聚合物,机械强度较差,虽然可通过化学交联或辐射交联的方式提高其机械性能,但由于其分子间的作用力微弱,因而用硅橡胶很难制成的具有理想机械强度的自支撑膜材料。通常情况下,通过在硅橡胶固化体系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掺杂用以有效提高其机械性能(如拉伸强度),从而制备硅橡胶复合膜。但是,通过加入纳米二氧化硅的方式对硅橡胶材料力学性能的提升幅度也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对于提升材料的耐撕裂性能,且加入量过多时也必然造成材料柔韧性的急剧降低。同时,由于通过现有技术手段使二氧化硅颗粒非常均匀分散于硅橡胶基体中是很难得,因而也常常导致所制得硅橡胶材料批次间的力学性质不稳、工艺重现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强耐撕裂硅橡胶复合膜,其通过多层膜的结构,实现了机械强度高、耐撕裂的同时具有很好的柔韧性,且力学性质稳定。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高强耐撕裂硅橡胶复合膜,包括:

碳纤维织物层;

第一硅橡胶层,其粘附在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上表面;

第二硅橡胶层,其粘附在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下表面;

耐磨基层,其粘压在所述第二硅橡胶层的下表面;

铸膜层,其贴附在所述第一硅橡胶层的上表面。

优选的是,所述耐磨基层与所述第二硅橡胶层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半圆形凸起。

优选的是,还包括:若干个连接条,其纵向贯穿于所述铸膜层、所述第一硅橡胶层、所述碳纤维织物层、所述第二硅橡胶层、所述耐磨基层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碳纤维织物层厚度为0.1~0.5mm。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硅橡胶层与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厚度比为1:1~5,所述第二硅橡胶层与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厚度比为1:1~5。

优选的是,所述铸膜层的厚度为0.25~0.40mm。

优选的是,所述耐磨基层的厚度为0.20~0.45mm。

优选的是,所述半圆形凸起的的高度为所述耐磨基层厚度的三分之一。

优选的是,所述若干个连接条的相邻的两个连接条首尾对接。

优选的是,所述若干个连接条均采用硅橡胶连接条或乙丙硅胶连接条。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碳纤维织物层为由3K碳纤维丝束编织而成的任意类型经纬双向以上织物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硅橡胶层由液体硅橡胶原料直接在模具中压制后经过适当辐射交联得到;所述第二硅橡胶层由液体硅橡胶与功能剂经混炼后再经适当辐射交联得到,所述功能剂为喹啉、氧化铜等,其目的用于防腐;所述硅橡胶原料为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二甲基硅橡胶、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等常见市售硅橡胶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铸膜层由聚二甲基硅氧烷与氨基硅油溶于正己烷经浇铸制得,其粘附性良好,稳定性好;所述耐磨基层由氧化二苯甲酞为交联剂对聚乙烯进行交联改性后在模具中热压后得到,将所述铸膜层、所述第一硅橡胶层、所述碳纤维织物层、所述第二硅橡胶层、所述耐磨基层按顺序紧贴在一起后,放入模具内,热压后即得到高强耐撕裂硅橡胶复合膜。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将多层结构进行加压制得硅橡胶复合膜,有效且极大地提高了硅橡胶复合膜的机械强度和耐撕裂性能,同时柔韧性优异且批次间的力学性质稳定;将若干个连接条纵向贯穿于所述铸膜层、所述第一硅橡胶层、所述碳纤维织物层、所述第二硅橡胶层、所述耐磨基层之间,能更好的提高各层之间的粘附程度的同时耐撕裂性能大大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强耐撕裂硅橡胶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高强耐撕裂硅橡胶复合膜,包括:碳纤维织物层1;第一硅橡胶层2,其粘附在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上表面;第二硅橡胶层3,其粘附在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下表面;耐磨基层4,其粘压在所述第二硅橡胶层的下表面;铸膜层5,其贴附在所述第一硅橡胶层的上表面。

上述碳纤维织物层厚度为0.1mm;

上述第一硅橡胶层与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厚度比为1:1;

上述第二硅橡胶层与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厚度比为1:1;

上述铸膜层的厚度为0.25mm;

上述耐磨基层的厚度为0.2mm。

实施例2:

高强耐撕裂硅橡胶复合膜,包括:碳纤维织物层1;第一硅橡胶层2,其粘附在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上表面;第二硅橡胶层3,其粘附在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下表面;耐磨基层4,其粘压在所述第二硅橡胶层的下表面;铸膜层5,其贴附在所述第一硅橡胶层的上表面。

上述碳纤维织物层厚度为0.5mm;

上述第一硅橡胶层与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厚度比为1:5;

上述第二硅橡胶层与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厚度比为1:1;

上述铸膜层的厚度为0.35mm;

上述耐磨基层的厚度为0.3mm。

实施例3:

如图2~图3所示,高强耐撕裂硅橡胶复合膜,包括:碳纤维织物层1;第一硅橡胶层2,其粘附在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上表面;第二硅橡胶层3,其粘附在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下表面;耐磨基层4,其粘压在所述第二硅橡胶层的下表面;铸膜层5,其贴附在所述第一硅橡胶层的上表面,所述耐磨基层4与所述第二硅橡胶层3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半圆形凸起6,若干个连接,7,其纵向贯穿于所述铸膜层、所述第一硅橡胶层、所述碳纤维织物层、所述第二硅橡胶层、所述耐磨基层之间。

上述碳纤维织物层厚度为0.3mm;

上述第一硅橡胶层与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厚度比为1:1;

上述第二硅橡胶层与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厚度比为1:5;

上述铸膜层的厚度为0.4mm;

上述耐磨基层的厚度为0.45mm。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耐磨基层与所述第二硅橡胶层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半圆形凸起且半圆形凸起的的高度为所述耐磨基层厚度的三分之一,采用这样的结构和高度是在增大了层与层之间的接触面积的同时保证了复合膜不断裂,以获得更好的耐撕裂效果的硅橡胶复合膜。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若干个连接条的相邻的两个连接条首尾对接,所述若干个连接条均采用硅橡胶连接条或乙丙硅胶连接条。采用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让硅橡胶复合膜层与层之间贴合的更紧密,稳定性更好;另一方面利用这样的材质增强了硅橡胶复合膜的弹性。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碳纤维织物层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一硅橡胶层与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厚度比为1:1~5,所述第二硅橡胶层与所述碳纤维织物层的厚度比为1:1~5,所述铸膜层的厚度为0.25~0.40mm,所述耐磨基层的厚度为0.20~0.45mm,采用这样的厚度和比例,满足了硅橡胶复合膜在工业使用中厚度适宜的同时耐撕裂效果更优、复合性好。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高强耐撕裂硅橡胶复合膜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