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湿透气梭织面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83823发布日期:2018-06-02 04:33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湿透气梭织面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级纺织面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湿透气梭织面布。



背景技术:

随着化学纤维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于对服装面料的色彩、手感、风格、功能和舒服度等的追求,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采用新技术制造的各种新合成纤维不断问世,各种各样的功能性整理也层出不穷,异形纤维针织面料是一种具有吸湿排汗、干燥凉爽功能的针织面料,良好的透气、导湿、柔软性能,被广泛用于运动装、休闲装及夏季服装等,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市场上开发的产品,主要是从吸湿排汗功能性纤维、织物后整理等方面开发吸湿透气性能的纺织品,通过织造技术开发的吸湿透气纺织品是两层或多层结构,对于夏装面料而言多层结构织物显然不适用,现有技术中,运用吸湿排汗功能性纤维纱线开发的织物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利用织物后整理处理成的吸湿透气织物,其生产过程不环保且易污染,吸湿透气性能随着服用程度的加剧也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吸湿透气梭织面布。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吸湿透气梭织面布,包括面布布体,所述面布布体的一侧设置有纯棉多股线纱,所述纯棉多股线纱的底部一侧设置有羊绒透气层,所述羊绒透气层的一侧设置有吸湿棉混纺纱盘,所述吸湿棉混纺纱盘的一侧设置有交叉纯粘纤纱组,所述交叉纯粘纤纱组的底部设置有内贴绒毛保暖层,所述内贴绒毛保暖层的一侧设置有柔性皮肤接触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纯棉多股线纱的内部设置有莱赛尔棉混纺纱,所述莱赛尔棉混纺纱的一侧设置有纯粘纤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莱赛尔棉混纺纱中的棉比例是70%,莱赛尔比例为3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交叉纯粘纤纱组与吸湿棉混纺纱盘进行棉纱连接,所述内贴绒毛保暖层与柔性皮肤接触层采用棉纱编排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吸湿棉混纺纱盘采用吸湿面料制作而成,所述柔性皮肤接触层采用柔性毛绒材料制作而成。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纯棉多股线纱和吸湿棉混纺纱盘进行交叉编织可对汗湿等液体进行快速吸湿和提高面布的抗拉性,羊绒透气层和莱赛尔棉混纺纱提高了面布的透气效果,并且可对面布接触面进行保护,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面布布体;2、纯棉多股线纱;3、羊绒透气层;4、吸湿棉混纺纱盘;5、交叉纯粘纤纱组;6、内贴绒毛保暖层;7、柔性皮肤接触层;8、莱赛尔棉混纺纱;9、纯粘纤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湿透气梭织面布,包括面布布体1,面布布体 1的一侧设置有纯棉多股线纱2,纯棉多股线纱2的底部一侧设置有羊绒透气层3,羊绒透气层3的一侧设置有吸湿棉混纺纱盘4,吸湿棉混纺纱盘4的一侧设置有交叉纯粘纤纱组5,交叉纯粘纤纱组5的底部设置有内贴绒毛保暖层6,内贴绒毛保暖层6的一侧设置有柔性皮肤接触层7。

纯棉多股线纱2的内部设置有莱赛尔棉混纺纱8,莱赛尔棉混纺纱8的一侧设置有纯粘纤纱9,提高了面料的抗拉性,同时增强了透气吸湿的效果。

莱赛尔棉混纺纱8中的棉比例是70%,莱赛尔比例为30%,适合的材料混合比例有助于提高吸湿和透气的效果。

交叉纯粘纤纱组5与吸湿棉混纺纱盘4进行棉纱连接,内贴绒毛保暖层6与柔性皮肤接触层7采用棉纱编排连接,交叉纯粘纤纱组5与吸湿棉混纺纱盘4可对汗液进行有效的吸收,同时可进行散去,提高了使用效果。

吸湿棉混纺纱盘4采用吸湿面料制作而成,柔性皮肤接触层7采用柔性毛绒材料制作而成,多种材料混合使用可提高面布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减少对皮肤造成的伤害。

具体的,当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吸湿棉混纺纱盘4和交叉纯粘纤纱组5可增加吸湿的面积,同时便于进行吸湿,并且有利于进行透气,莱赛尔棉混纺纱8的有效混合比例有助于提高吸湿和透气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纯棉多股线纱和吸湿棉混纺纱盘进行交叉编织可对汗湿等液体进行快速吸湿和提高面布的抗拉性,羊绒透气层和莱赛尔棉混纺纱提高了面布的透气效果,并且可对面布接触面进行保护,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