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伸高弹缠绕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5128发布日期:2019-01-02 22:06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伸高弹缠绕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拉伸高弹缠绕膜。



背景技术:

拉伸缠绕膜,是在常温下,利用机械拉伸装置或手工将薄膜强行拉伸所产生的变形应力,将货物裹紧便于运输,贮藏的一种包装方式,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包装形式。可广泛用于化工原料、化肥、食品、机电产品、轻纺制品等单件或托盘包装和其他捆扎包装。

现有技术中,拉伸缠绕膜都是挤出裁边后直接卷成产品,有毛边,使得拉伸缠绕膜很容易在使用时拉伸就从毛边处发生撕裂、断裂,同时仍存在静电和弹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研制一种具有拉伸性好,边缘不易撕裂,防静电,高弹性的拉伸高弹缠绕膜是非常重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伸高弹缠绕膜。本实用新型拉伸高弹缠绕膜具有拉伸性好,边缘不易撕裂,防静电,高弹性等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拉伸高弹缠绕膜,包括上基层、弹性层、有机硅压敏胶层和下基层,依次按顺序复合,所述上基层粘贴弹性层,所述弹性层粘贴所述有机硅压敏胶层,所述机硅压敏胶层粘贴下基层,所述上基层上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六边形微型凸块,通过高温融合在所述上基层的表面上;所述下基层上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六边形微型凸块,通过高温融合在所述下基层的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缠绕膜边缘形成折叠边。

进一步的,所述六边形微型凸块外切圆周直径为0.5-1.0mm。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层为尼龙线制得的网格布层。

进一步的,所述上基层与下基层为聚氯乙烯层。

进一步的,所述聚氯乙烯层的厚度为8-12μm。

进一步的,所述六边形微型凸块为中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拉伸高弹缠绕膜采用六边形微型凸块,整齐美观,提高收缩率。

(2)本实用新型拉伸高弹缠绕膜采用折叠边设计,增加了边缘的厚度,使用拉伸缠绕膜时,避免了薄膜毛边拉伸撕裂的情况。

(3)本实用新型拉伸高弹缠绕膜采用弹性层和有机硅压敏胶层,具有更好的防静电性能和高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层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六边形微型凸块、2为上基层、3为弹性层、4为机硅压敏胶层、5为下基层、6为加厚折叠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限制。

实施例1。

根据图1和图2可知:本实用新型拉伸高弹缠绕膜,包括上基层聚氯乙烯层(厚度9μm)、尼龙线制得的网格布层、有机硅压敏胶层和下基层聚氯乙烯层(厚度9μm),依次按顺序复合,所述上基层聚氯乙烯层粘贴弹性层,所述尼龙线制得的网格布层粘贴所述机硅压敏胶层,所述有机硅压敏胶层粘贴下基层聚氯乙烯层,所述上基层聚氯乙烯层上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六边形微型凸块,通过高温融合在所述上基层的表面上;所述下基层聚氯乙烯层上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六边形微型凸块,通过高温融合在所述下基层的表面上;所述六边形微型凸块为中空结构;所述六边形微型凸块外切圆周直径为0.6mm。所述缠绕膜边缘形成折叠边。

实施例2。

根据图1和图2可知:本实用新型拉伸高弹缠绕膜,包括上基层聚氯乙烯层(厚度10μm)、尼龙线制得的网格布层、有机硅压敏胶层和下基层聚氯乙烯层(厚度10μm),依次按顺序复合,所述上基层聚氯乙烯层粘贴弹性层,所述尼龙线制得的网格布层粘贴所述机硅压敏胶层,所述有机硅压敏胶层粘贴下基层聚氯乙烯层,所述上基层聚氯乙烯层上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六边形微型凸块,通过高温融合在所述上基层的表面上;所述下基层聚氯乙烯层上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六边形微型凸块,通过高温融合在所述下基层的表面上;所述六边形微型凸块为中空结构;所述六边形微型凸块外切圆周直径为0.8mm。所述缠绕膜边缘形成折叠边。

实施例3。

根据图1和图2可知:本实用新型拉伸高弹缠绕膜,包括上基层聚氯乙烯层(厚度11μm)、尼龙线制得的网格布层、有机硅压敏胶层和下基层聚氯乙烯层(厚度11μm),依次按顺序复合,所述上基层聚氯乙烯层粘贴弹性层,所述尼龙线制得的网格布层粘贴所述机硅压敏胶层,所述有机硅压敏胶层粘贴下基层聚氯乙烯层,所述上基层聚氯乙烯层上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六边形微型凸块,通过高温融合在所述上基层的表面上;所述下基层聚氯乙烯层上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六边形微型凸块,通过高温融合在所述下基层的表面上;所述六边形微型凸块为中空结构;所述六边形微型凸块外切圆周直径为0.9mm。所述缠绕膜边缘形成折叠边。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