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气复合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8540发布日期:2019-01-13 16:42阅读:8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气复合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气复合膜。



背景技术:

无纺布是一种非织造布,它是直接利用高聚物切片、短纤维或长丝纤维通过气流或机械成网,然后经过水刺、针刺、热风或热轧加固,最后经过后整理形成的无编织的布料。热风无纺布具有蓬松、柔软、弹性好和保暖性强等特点,但其强度偏低,易于变形,适于即用即弃产品的制造,如婴儿尿布、成人失禁垫和妇女卫生用品等。

以无纺布作为婴儿尿布、成人失禁垫和妇女卫生用品的面料时,由于无纺布和位于其下层的吸收芯体(包含卫生纸)均有蓬松、柔软、易于变形等特点,存在两者糅杂在一起的可能性,造成两者不能各自发挥其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一般在无纺布的底部通过粘合剂粘合一层透气的隔离膜,以使无纺布和吸收芯体均能独立的发挥效果。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通过粘合剂将隔离膜和无纺布粘合,影响无纺布的柔软性,降低了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气复合膜,解决无纺布在复合隔离膜时引起的柔软性变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透气复合膜,包括从下到上设置的含有亲水基的亲水性PP薄膜、含有亲水基的亲水性PE薄膜、由PP纤维与复合纤维混合热风加工而成的无纺布;复合纤维为皮芯结构,复合纤维包括PP纤维材料的芯部和缠绕在芯部外的PE纤维材料的皮部。

在纤维梳理后,利用烘燥设备上的热风穿透纤维,使之受热而得以粘合生产的无纺布。复合纤维上的皮部(PE纤维材料)为低熔点组分,在无纺布热粘法加工中,该低熔点组分为点状粘合形式,即:皮部在纤维的交叉点上形成熔融粘着,而冷却后,非交叉点的纤维仍保持原来的状态。与区粘合的形式相比,这种点状粘合形式得到的无纺布的蓬松度和柔软性更好。

在无纺布的一侧依次设置亲水性PE薄膜和亲水性PP薄膜,亲水性PE薄膜和亲水性PP薄膜可起到较好的隔离和塑形作用,其中亲水性PP薄膜起到主要作用而亲水性PE薄膜起到辅助作用。同时,利用亲水性PE薄膜在加热后自身的低软化点以及其与亲水性PP薄膜、无纺布的结构相似性,通过热压法将亲水性PP薄膜、亲水性PE薄膜和无纺布复合在一起,替代粘合剂的使用,大大的改善柔软性,保持优良的体验感。

使用时,液体自无纺布的上表面渗入,依次通过无纺布、亲水性PE薄膜和亲水性PP薄膜,起到较好的导液和透气作用,而由于相邻的层之间的结构相似所以可保持优良的导液和透气作用,解决了粘合剂的额外加入引起的透气性和透液性变差的问题。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芯部和所述皮部处于偏心位置。

采用上述结构,偏心皮芯结构赋予纤维三维卷曲性能,改善了纤维蓬松性。

进一步优选为:亲水性PE薄膜和亲水性PP薄膜的厚度分别为0.01mm和0.03mm,无纺布的规格为60g/m2

采用上述结构,亲水性PE薄膜的厚度过小,则无纺布与亲水性PP薄膜之间的热压粘合效果差;亲水性PE薄膜的厚度过大,则无纺布的柔软性变差;亲水性PP薄膜的厚度过小,则塑形作用变差;亲水性PP薄膜的厚度过大,则无纺布的柔软性变差;无纺布的克重过大,则过密,影响蓬松感;无纺布的克重过小,则影响无纺布的制作工艺;无纺布的克重还受其一侧的薄膜的类型和厚度影响,采用本申请的设置可平衡柔软性、塑形效果和蓬松感。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无纺布上开设有多个通液孔,所述通液孔贯穿无纺布的上表面和无纺布的下表面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在克重相同的情况下,与未开孔无纺布比相比,开孔无纺布有以下优势:①立体厚度增大,厚实感更好,更为柔软;②液体或排泄物可通过通液孔快速地渗入,提高渗透速度;③由于有开孔结构,皮肤接触面积更小,透气性更好;④结合②和③,更干爽。

进一步优选为:自无纺布的上表面至无纺布的下表面的方向上,所述通液孔的孔径逐渐缩小。

采用上述结构,无纺布的上方有液体和排泄物流入时,在压力作用下,液体和排泄物可快速的通过通液孔进入无纺布下方,起到较好的排液作用;位于无纺布的下方(如吸收芯体)有液体存在时,由于通液孔下端的开口较小,可改善液体的回渗性。

进一步优选为:自无纺布的上表面至无纺布的下表面的方向上,所述通液孔为倒置圆锥形或倒置圆台状。

采用上述结构,通液孔为倒置圆锥形时,可大大的改善回渗性;而通液孔为倒置圆台状时,可保持较好的液体和排泄物通过率,可根据需求设置。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无纺布的开孔率为30%。

采用上述结构,提高渗透性和透气性。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无纺布的上表面向下凹陷设置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和所述通液孔连通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无纺布上表面上未开设通液孔处可通过导流槽将液体导入通液孔处,提高通液速度和通液量。

进一步优选为:自无纺布的上表面至无纺布的下表面的方向上,所述导流槽为倒置圆台状;所述导流槽和所述通液孔同圆心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可通过两个圆台或一圆台一圆锥叠加而成的针刺,一步完成打孔和打槽的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柔软、蓬松、透气、透液,体验感佳。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复合纤维结构示意图。

图中,1、无纺布;2、亲水性PE薄膜;3、亲水性PP薄膜;4、通液孔;5、导流槽;6、芯部;7、皮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一种透气复合膜,参照图1,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无纺布1、含有亲水基的亲水性PE薄膜2和含有亲水基的亲水性PP薄膜3。无纺布1的规格为60g/m2。含有亲水基的亲水性PE薄膜2和含有亲水基的亲水性PP薄膜3的厚度分别为0.01mm和0.03mm。

无纺布1上开设有多个通液孔4,通液孔4贯穿无纺布1的上表面和无纺布的下表面设置。无纺布1的开孔率为30%。自无纺布1的上表面至无纺布1的下表面的方向上,通液孔4的孔径逐渐缩小,一般将通液孔4设置为倒置圆锥形或倒置圆台状。

无纺布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设置有导流槽5,导流槽5和通液孔4连通设置。自无纺布1的上表面至无纺布1的下表面的方向上,导流槽5为倒置圆台状。导流槽5和通液孔4同圆心设置,导流槽5上端面的孔径大于通液孔4上端面的孔径。

无纺布1由PP纤维与复合纤维混合热风加工而成而成。本实施例中,PP纤维与复合纤维的混合比为95:5(干重)。参照图2,复合纤维为皮芯结构,复合纤维包括PP纤维材料的芯部6和缠绕在芯部6外的PE纤维材料的皮部7。芯部6和皮部7处于偏心位置。

制备过程:

(1)无纺布的制备

在纤维梳理后,利用烘燥设备上的热风穿透纤维,使之受热而得以粘合生产的无纺布。复合纤维上的皮部(PE纤维材料)为低熔点组分,在无纺布热粘法加工中,该低熔点组分为点状粘合形式,即:皮部在纤维的交叉点上形成熔融粘着,而冷却后,非交叉点的纤维仍保持原来的状态。与区粘合的形式相比,这种点状粘合形式得到的无纺布的蓬松度和柔软性更好。

然后将无纺布送入打孔设备中,其在打孔辊的作用下,形成通液孔和导流槽。

(2)无纺布与高分子膜的复合

在无纺布的一侧依次放置亲水性PE薄膜和亲水性PP薄膜,通过热压法将亲水性PP薄膜、亲水性PE薄膜和无纺布复合在一起,替代粘合剂的使用,大大的改善柔软性,保持优良的体验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