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性炭面膜基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8249发布日期:2019-07-17 05:27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性炭面膜基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及化妆品材料领域,具体是一种活性炭面膜基材。



背景技术:

面膜是一种护肤产品,因着其使用和携带方便、护肤性能较佳、价格较为大众化等优点得到广泛的使用。面膜是由基材和附着在基材上的面膜液制成。现有面膜基材一般使用无纺布材料,面膜液浸润到无纺布基材内。但是现有无纺布基材存在吸附容量小,导致面膜覆盖时间短,护理效果差;另外面膜液及面部微量重金属的物质只会积累,无法吸附及置换。另外,无纺布面膜的最大问题是敷在脸上有刺痛感,一般是由防腐剂引起。所以面膜内液中要加入一些抗刺激的成分,如红没药醇。

活性炭纤维是一种高效、多功能吸附材料,具有大比表面积 (1000-3000m2/g)和丰富的微孔,微孔体积占总孔体积90%以上。活性炭纤维具有比粒状活性炭更大的吸附容量和更快的吸附动力学性能,在液相、气相中对有机物和阴、阳离子吸附效率高,吸、脱附速度快,可再生循环使用,同时耐酸、碱,耐高温,适应性强,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环保材料。

活性炭是一种经过活化处理的多孔炭,为粉末状或颗粒状,而活性炭纤维则为纤维状,纤维上布满微孔,其对有机气体吸附能力比颗粒活性炭在空气中高几倍至几十倍,在水溶液中高5-6倍,吸附速率快100-1000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抑菌能力强、吸附容量大、且对面膜液中微量成分色素、臭气物质、重金属等等具有高度去除能力的活性炭面膜基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活性炭面膜基材,由底层、活性炭储层和面层组成,所述活性炭储层设置于底层和面层之间,所述活性炭储层至少由两片活性炭纤维层组成,在相邻的活性炭纤维层之间填充活性炭粒子,所述活性炭粒子渗入活性炭纤维层间隙内。

所述面层可以是活性炭纤维层

所述面层可以是无纺布层,用于代替活性炭纤维层,节约成本。

所述活性炭粒子可以是杏壳活性炭粒子和竹炭活性炭粒子。

所述活性炭粒子的尺寸优选为100-800纳米,可以有效的填充活性炭纤维层内部间隙,提高面膜液的吸附量。

所述活性炭储层的厚度为0.3-0.8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优点是:基材由多层活性炭纤维层组成,具有极强的面膜液吸附量,且能够起到较好的清洁皮肤的作用,同时具有极强的抑菌能力和重金属吸附去除功能;另外,令底层为活性炭纤维和面层为白色无纺布,则可以清楚将底层和面层区分开,免去使用者辨别底层和面层的麻烦。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活性炭面膜基材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活性炭面膜基材,如图1所示,其由底层1、活性炭储层和面层2组成,所述活性炭储层设置于底层1和面层2之间;所述活性炭储层至少由两片活性炭纤维层(第一活性炭纤维层3和第二活性炭纤维层4)组成,在相邻的活性炭纤维层之间(第一活性炭纤维层3和第二活性炭纤维层4)填充活性炭粒子5,所述活性炭粒子5 渗入活性炭纤维层(第一活性炭纤维层3和第二活性炭纤维层4) 间隙内,可以提高对面膜液的吸附量,提高抑菌能力和重金属吸附能力。其中,所述底层1可以是活性炭纤维层,具有一定的吸附和过滤除害能力。所述面层2可以是无纺布层,用于代替活性炭纤维布,节约成本。所述活性炭粒子5可以是杏壳活性炭粒子和竹炭活性炭粒子。所述活性炭粒子的粒径尺寸优选为200-600纳米,可以有效的填充活性炭纤维层内部间隙,提高面膜液的吸附量。所述活性炭储层的厚度为0.4-0.5mm,优选的,所述述活性炭储层的厚度为0.45mm。两个所述活性炭纤维层之间填充活性炭粒子5的厚度为 0.03-0.1mm之间,优选的厚度为0.05mm,这样可以吸附适量得面膜液,释放时间适中,使保养效果明显。

所述活性炭纤维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纤维原料开松混和,并梳理杂乱成网;

(2)预湿

经成形的纤网送入水刺机加固,首先是预加湿处理。预湿的目的是压实蓬松的纤网,排除纤网中的空气,使纤网进入水刺区后能有效地吸收水射流的能量,以加强纤维缠结效果。

(3)正反水刺

经预湿的纤网进入水刺区,水刺头喷水板的喷水孔喷射出多股微细水射流,垂直射向纤网。水射流使纤网中一部分表层纤维发生位移,包括向纤网反面的垂直运动,当水射流穿透纤网后,受到托网帘或转鼓的反弹作用,以不同的方位散射到纤网的反面。在水射流直接冲击和反弹水流的双重作用下,纤网中的纤维发生位移、穿插、缠结、抱合,形成无数个柔性缠结点,从而使纤网得到加固。水射流对纤网垂直喷射可防止破坏纤网结构,并最大程度地利用水射流的能量,从而有利于提高水刺法非织造材料的性能。水刺加固方式主要有平网水刺加固、转鼓水刺加固和转鼓与平网相结合的水刺加固三种形式。转鼓水刺加固工艺中,水刺头沿着转鼓圆周排列,纤网吸附在转鼓上,接受水刺头喷出的水射流的喷射。纤网吸附在转鼓上,不存在跑偏现象,有利于高速生产,同时纤网在水刺区内呈曲面运动,接受水刺面放松,反面压缩,这样有利于水射流穿透,有效地缠结纤维。转鼓为金属圆筒打孔结构,内设脱水装置,与平网水刺加固的托网帘相比,对水流有很好的反弹作用。

在水刺加固工艺中,平面式与转鼓式组合使用可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通常第一级、第二级为转鼓式水刺,第三级为平网式水刺。水刺加固工艺中常用水刺头数为7~12只,常用水压为 60~250Bar,视纤网单位面积质量、生产速度等而定,水刺头压力设置通常为低→高→低。

(4)后整理并脱水

脱水的目的是及时除去纤网中的滞留水,以免影响下道水刺时的缠结效果。当纤网中滞留水量较多时,将引起水射流能量的分散,不利于纤维缠结。水刺工序结束后将纤网中水分降至最低,有利于降低烘燥能耗。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