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粘弹力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46785发布日期:2020-03-03 03:53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棉粘弹力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弹力布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棉粘弹力布。



背景技术:

弹力布顾名思义是有弹力的坯布,通过罗纹组织,让坯布具有较大的弹性,常用作于手袋、钱包的内里夹层定型物,还可用于t恤的领边、袖口,使之有较好的收身效果罗纹组织派生出来的复合组织很多,主要有罗纹空气层组织与点纹组织等。罗纹空气层组织由罗纹组织和平针组织复合而成。这种组织的横向延伸性较小,尺寸稳定性较好,具有厚实、挺刮等优点。点纹组织由不完全罗纹组织与不完全平针组织复合而成。根据一个完全组织中两种线圈的配置次序,有瑞士式与法国式等,且一般只做成衣领和袖口处,现有的棉粘弹力布虽然具有很好的弹性,但是与皮肤接触的位置经常会产生摩擦,所以造成了整体使用寿命不长,影响了使用者的使用。

传统的棉粘弹力布,不能够对皮肤进行很好的接触,且在长期与皮肤接触后会因为摩擦而起球,大大的降低了整体的摩擦性,难以保证使用者的正常使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整体的使用寿命,增加了使用者的损失,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棉粘弹力布,解决了棉粘弹力布耐磨性不强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棉粘弹力布,包括基层、透气层和耐磨块,所述基层的内壁与透气层的表面通过粘合剂粘合,并且基层的顶部与耐磨块的底部车缝连接,所述耐磨块包括涤纶层、锦纶层和腈纶层,所述涤纶层的底部与锦纶层的顶部通过粘合剂粘合,并且锦纶层的底部与腈纶层的顶部通过粘合剂粘合,所述基层包括棉纤维层、超细粘胶层和氨纶弹性层,所述棉纤维层的内壁与超细粘胶层的表面通过粘合剂粘合,并且超细粘胶层的内部与氨纶弹性层的表面通过粘合剂粘合。

优选的,所述透气层包括冰丝层、麻布层和雪纺层。

优选的,所述冰丝层的底部与麻布层的顶部通过粘合剂粘合,并且麻布层的底部与雪纺层的顶部粘合。

优选的,所述耐磨块整体呈圆柱形,且数量至少设置有100个。

优选的,所述耐磨块的高度为2-3mm。

优选的,所述棉纤维层是由双根经丝和双根纬丝交织而成。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棉粘弹力布。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棉粘弹力布,通过基层的内壁与透气层的表面通过粘合剂粘合,并且基层的顶部与耐磨块的底部车缝连接,耐磨块包括涤纶层、锦纶层和腈纶层,涤纶层的底部与锦纶层的顶部通过粘合剂粘合,并且锦纶层的底部与腈纶层的顶部通过粘合剂粘合,基层包括棉纤维层、超细粘胶层和氨纶弹性层,棉纤维层的内壁与超细粘胶层的表面通过粘合剂粘合,并且超细粘胶层的内部与氨纶弹性层的表面通过粘合剂粘合,透气层包括冰丝层、麻布层和雪纺层,冰丝层的底部与麻布层的顶部通过粘合剂粘合,并且麻布层的底部与雪纺层的顶部粘合,能够对皮肤进行很好的接触,且在长期与皮肤接触后不会因为摩擦而起球,大大的提高了整体的摩擦性,保证了使用者的正常使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整体的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者的损失,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透气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耐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层;11、棉纤维层;12、超细粘胶层;13、氨纶弹性层;2、透气层;21、冰丝层;22、麻布层;23、雪纺层;3、耐磨块;31、涤纶层;32、锦纶层;33、腈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棉粘弹力布,包括基层1、透气层2和耐磨块3,基层1的内壁与透气层2的表面通过粘合剂粘合,透气层2包括冰丝层21、麻布层22和雪纺层23,冰丝层21的底部与麻布层22的顶部通过粘合剂粘合,并且麻布层22的底部与雪纺层23的顶部粘合,耐磨块3整体呈圆柱形,且数量至少设置有100个,耐磨块3的高度为2-3mm,棉纤维层11是由双根经丝和双根纬丝交织而成,并且基层1的顶部与耐磨块3的底部车缝连接,耐磨块3包括涤纶层31、锦纶层32和腈纶层33,涤纶层31的底部与锦纶层32的顶部通过粘合剂粘合,并且锦纶层32的底部与腈纶层33的顶部通过粘合剂粘合,基层1包括棉纤维层11、超细粘胶层12和氨纶弹性层13,棉纤维层11的内壁与超细粘胶层12的表面通过粘合剂粘合,并且超细粘胶层12的内部与氨纶弹性层13的表面通过粘合剂粘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