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功能性服装无缝贴合防剥离结构及其制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64064发布日期:2020-05-15 18:37阅读:8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功能性服装无缝贴合防剥离结构及其制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功能性服装无缝贴合防剥离结构及其制造工艺,属于面料无缝贴合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功能性服装,也称为冲锋衣,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必备的装备之一,功能性服装的无缝贴合部位的牢固度是整件衣服的关键所在,其功能性在于防风、防水、透气,也有人称它风衣或者雨衣,外文产品目录上被称为parka。单看表面字眼,顾名思义就是登山冲顶时所要穿着的衣服,无论你是坐在潮湿的地方,还是行走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都能够有效地阻挡雨水和霜雪的入侵,令水不能渗透入衣服内让你感到潮湿和寒冷。冬天天气经常变化多端,尤其是冷风几乎天天都有,当冷风靠近我们身体时,冲锋衣会很有效地防止风从外部灌入。

若要保证功能性服装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其所有的无缝贴合部位不能出现脱胶、脱离以及撕裂情况,否则雨水和冷风会伤害到穿着者的身体。然而,目前常规的无缝贴合做法,均存在脱胶剥离的风险。随机取件市场上的冲锋衣,对其进行模拟家庭常规水洗测试:常温水洗,每次45分钟,水洗15次,在洗涤过程中发现,袖口、下摆、帽檐、贴合口袋等部位容易出现剥离甚至是脱落情况。

究其原因,传统的无缝贴合做法是面料贴合处通过高温性双面胶附在面料的背层,然后通过镭射或切刀的方式将其裁剪切割,然后将切好的部位再通过高温补压的方式贴合到相应部位上。防水面料一般都是复合面料,三层结构,二层结构等,通过贴合的方式黏贴在一起。面料自身都有一定的厚度,加上背面附着一层高温双面胶,这样面料切口便会出现横截面,而且传统生产工艺中,双面胶在高温定型过程后的冷却过程中,因为双面胶胶体本身会有部分回弹,这样的截面随之为四层或三层,面料在贴合在平面材料或本身材料上以后,会出现了高低落差,导致外露层面料横切面外露,而外露的切口正好是穿着者在穿着过程中最容易摩擦的地方,如(袖口,下摆,帽檐,贴合口袋)等部位。这类部位在运动中产生相对性的外力摩擦,使其切口层面料自身出现分离。面料一旦出现分离或脱落,它本身的防风和防水效果便失去了,也影响了整体服装的外观。

分析冲锋衣无缝贴合处出现的脱离,得出主要原因是面料在贴合后使其出现了高低落差,本身平面的状态下出现了“台阶”,如图1所示。因为“台阶”的的存在,在水洗和穿着过程中正面切口带来了很大的外界摩擦力,摩擦力的聚中使其出现分离。而想减少这个过程,解决的办法就是尽量降低摩擦力,主要通过降低高低落差。

因此,发明了一种功能性服装无缝贴合防剥离结构及其制造工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功能性服装贴合处容易剥离的问题,找到了一种功能性服装无缝贴合防剥离结构及其制造工艺。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功能性服装无缝贴合防剥离结构,该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底部面料层、粘合层和防水面料层;所述粘合层与防水面料层的横截面处设置有滑坡,所述滑坡的高度大于所述粘合层的厚度。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滑坡与所述粘合层材料相同且一体式设置。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滑坡的内侧面与所述防水面料层的横截面贴合。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为高温胶。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滑坡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防水面料层的高度。

一种功能性服装无缝贴合防剥离结构的制造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底部面料层与防水面料层之间设置高熔性胶体层,获得复合面料半成品;

步骤2:将半成品放置在一辅助垫板上,通过热压机对其进行热压处理;

步骤3:保持热压状态,待胶体熔化至流体胶受压从横截面处溢出;

步骤4:对复合面料进行低温急速冷却防止胶体回弹,待复合面料横截面处形成滑坡,完成对复合面料横截面封边;

步骤5:对封边后的复合面料进行常规水洗以及撕裂实验,观察是否又脱胶、脱离以及撕裂的情况并记录。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步骤1中,所述胶体层的横截面切口位于所述防水面料层横截面切口的外侧0.2~0.8cm处。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步骤2中,所述辅助垫板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光滑耐温层、柔软耐高温硅胶层、支持层和压力缓冲层。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步骤2中,所述热压处理的参数为:温度150℃,压力3.2kg,热压时间18s。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步骤4中,低温急速冷却采用冷压处理,冷压处理的参数为:温度5~8℃,压力3kg,热压时间5s。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本发明采用了高熔性、冷镜面的胶体材料,贴附于溢出复合面料切口处,热压处理后得到切口封边同时消除“台阶”,之后增加一个低温急速冷却工艺,使得胶体一次成型,从而避免了胶体的回弹力,从而使切口贴合处产生滑坡,结构上减少外力的正面摩擦,通过降低高低落差的原理减少外力摩擦,使面料切口处得到封边,切口不外露,避免了复合面料贴合处脱胶、脱离以及撕裂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底部面料层1,粘合层2,防水面料层3,滑坡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和图2。须知,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如图2所示,一种功能性服装无缝贴合防剥离结构,该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底部面料层1、粘合层2和防水面料层3;粘合层2与防水面料层3的横截面处设置有滑坡4,滑坡4的高度大于粘合层2的厚度。横截面处设置滑坡4,可以减少外力的正面摩擦,通过降低高低落差的原理减少外力摩擦,使面料切口处通过滑坡4实现封边,切口不外露,避免了复合面料贴合处脱胶、脱离以及撕裂的情况。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如图2所示,滑坡4与粘合层2材料相同且一体式设置。滑坡4通过将粘合层2的材料熔化溢出来形成,保证结构牢固,切口处封边完整,避免了贴合处脱胶、脱离以及撕裂的情况。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如图2所示,滑坡4的内侧面与防水面料层3的横截面贴合。通过热压处理熔化胶体后贴合于防水面料层3的横截面,保证结构牢固耐摩,避免了贴合处脱胶、脱离以及撕裂的情况。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粘合层2的材料为高温胶。采用高熔性、冷镜面的胶体材料,可选用进口permatex流体高温胶。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滑坡4的高度大于或等于防水面料层3的高度。滑坡4高度与防水面料层3高度一致为最佳,此时无落差,可以避免了贴合处脱胶、脱离以及撕裂的情况,不过加工时要在工艺方面多次测试,保证产品效果最佳。

一种功能性服装无缝贴合防剥离结构的制造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底部面料层1与防水面料层3之间设置高熔性胶体层,获得复合面料半成品;其中,胶体层的横截面切口位于防水面料层3横截面切口的外侧0.2~0.8cm处(也就是将胶体层贴附于溢出复合面料切口0.2cm—0.8cm处)。胶体层可选用进口permatex流体高温胶。

步骤2:将半成品放置在一辅助垫板上,整体结构分四层,表层无气孔光滑耐温层厚度4mm;第二层柔软耐高温硅胶层厚度4mm;第三层支持层,耐高温硬度较高,厚度3mm;第四层压力缓冲层材料和第二层一样,厚度2mm。然后通过热压机对其进行热压处理;热压处理的参数为:温度150℃,压力3.2kg,热压时间18s。采用辅助垫板的作用是:使得胶体充分溶解,保证滑坡4成型均匀。

步骤3:保持热压状态,待胶体熔化至流体胶受压从横截面处溢出;

步骤4:对复合面料进行低温急速冷却防止胶体回弹,待复合面料横截面处形成滑坡4,完成对复合面料横截面封边;其中,低温急速冷却采用冷压处理,冷压处理的参数为:温度5~8℃,压力3kg,热压时间5s。

步骤5:对封边后的复合面料进行常规水洗以及撕裂实验,观察是否又脱胶、脱离以及撕裂的情况并记录。

为了保证工艺效果,热压处理和冷压处理可以采用装有冷压板和热压板的同一压机,热压板在规定时间内热压结束,冷压板会及时转换过来,迅速冷却受压表层。

本发明采用了高熔性、冷镜面的胶体材料,贴附于溢出复合面料切口处,热压处理后得到切口封边同时消除“台阶”,之后增加一个低温急速冷却工艺,使得胶体一次成型,从而避免了胶体的回弹力,从而使切口贴合处产生滑坡,结构上减少外力的正面摩擦,通过降低高低落差的原理减少外力摩擦,使面料切口处得到封边,切口不外露,避免了复合面料贴合处脱胶、脱离以及撕裂的情况。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