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板材复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16398发布日期:2021-01-24 05:46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板材复合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板材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板材复合机。


背景技术:

[0002]
板材产品外形扁平,宽厚比大,单位体积的表面积也很大,其材料也多种多样,有木质板材、金属板材和塑料板材,这种外形特点带使得其表面积大,故包容覆盖能力强,在化工、容器、建筑、金属制品、金属结构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且可以任意剪裁、弯曲、冲压、焊接、制成各种制品构件,使用灵活方便,在汽车、航空、造船及拖拉机制造等部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合板材指的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板材,即利用不同板材的综合特性,复合出性能更好的板材,例如将较薄塑料板复合至较厚木板上,以木板提供有力的强度支撑作为较厚基板,并利用塑料板形成较薄面板,可以在塑料板上写字打印修改等;
[0003]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双层板材复合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使用大量设备,且复合效率较低,工步较多,能源浪费较大,进而导致加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板材复合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板材复合机,包括机座,所述机座顶部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所述机座中部的底侧固定连接有下延板,所述机座顶部靠近下延板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两个夹板,所述机座靠近下延板的位置处设置有长方形槽,靠近所述下延板一侧的夹板的内部开设有下弯槽,所述下弯槽的两端设置为平直状,所述下弯槽的中部设置为下弯弧形状,另一个所述夹板的内部设置有平直槽,两个所述夹板的内部设置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外端固定安装有取放架,所述驱动杆远离取放架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导柱,所述第一导柱滑动连接于下弯槽的内部,所述下延板的底端转动连接有摆杆,所述下延板的中部转动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摇杆,所述摇杆远离驱动轴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摆杆的内部开设有长滑槽,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长滑槽的内部,所述驱动轴远离摇杆的一端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摆杆的顶端穿过机座内的长方形槽,并延伸至机座的顶部,所述驱动杆远离第一导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柱,且所述第二导柱与第一导柱异轴设置,所述摆杆的顶端开设有短滑槽,所述第二导柱的一端贯穿平直槽和短滑槽,并分别与平直槽和短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均包括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的外部安装有多个板材卡座,所述板材卡座外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条,所述取放架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拨动杆,所述取放架远离驱动杆的一侧边缘处固定连接有卡边,所述取放架的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取放架远离驱动杆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多个橡胶吸盘,所述橡胶吸盘与空腔连通,所述滑块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波纹管气囊,所述波纹管气囊的另一端固定安装于长滑槽的底部,所述波纹管气囊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吸气管,所述吸气管的另一端连通至空腔的内
部,两组所述输送带的内部均设置有驱动轴辊,所述驱动轴辊的底端贯穿机座,并与机座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轴辊的底端设置有间隔驱动筒,所述机座底部靠近间隔驱动筒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连接筒座,所述间隔驱动筒转动连接于连接筒座的外部,所述驱动轴辊底端位于间隔驱动筒内部的位置处固连接有棘齿轮,所述间隔驱动筒底端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弹性卡板,所述弹性卡板远离间隔驱动筒的一端与棘齿轮啮合,所述间隔驱动筒顶部的内壁与连接筒座底部的外壁之间安装有扭力弹簧,两个所述间隔驱动筒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拉绳,两个所述拉绳远离间隔驱动筒的一端分别与摆杆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机座中心处的顶部通过安装架固定安装有涂胶机构,所述第一输送组件一端的内侧设置有覆膜机组。
[0006]
优选的,所述机座顶壁两侧靠近位于内侧板材卡座的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凸条。
[0007]
优选的,所述涂胶机构包括涂胶箱,所述涂胶箱位于夹板中心处的上方,所述涂胶箱的底端设置为半圆筒状,所述涂胶箱内腔的底部设置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与涂胶箱的底壁滑动连接,所述弧形板与出胶孔的底壁分别交错设置有多个出胶孔,所述弧形板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扇形板,所述扇形板的顶部与涂胶箱的端壁转动连接。
[0008]
优选的,所述涂胶箱底部开设的出胶孔均位于其底部靠近第二输送组件的一侧。
[0009]
优选的,所述扇形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短轴,所述短轴远离弧形板的一端贯穿涂胶箱的端壁,并与涂胶箱转动连接,所述短轴的外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底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一转杆靠近第一输送组件一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挡片,所述涂胶箱端壁外壁远离挡片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挡块。
[0010]
优选的,所述弹性卡板设置为弧形金属弹性板,且每个所述间隔驱动筒内部的弹性卡板均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弹性卡板沿间隔驱动筒的中心轴线中心对称分布。
[0011]
优选的,所述机座底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导向环,两个所述拉绳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导向环的内部。
[0012]
优选的,所述覆膜机组包括覆膜移动座,所述机座的顶部设置有平移导向槽,所述覆膜移动座的底端滑动连接于平移导向槽的内部,且所述覆膜移动座的顶部和底部设置有自动收膜卷组;
[0013]
优选的,所述覆膜移动座靠近驱动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外伸卡板,且所述外伸卡板竖直设置;
[0014]
优选的,所述覆膜移动座远离第一输送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安装于机座的顶部,所述固定板与覆膜移动座之间安装有拉力弹簧。
[001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6]
1、本发明通过利用摇杆对摆杆的摆动驱动,以及平直槽和下弯槽对驱动杆的限制,从而实现对驱动杆的运动控制,不仅实现了向右移动取料的功能,还通过带动取放架翻转,并与第一转杆、第二转杆配合实现了自动涂胶功能,再利用驱动杆的左移,实现材复合的功能,同时,利用在驱动轴辊的底部设置间隔驱动筒,利用摆杆的不断摆动驱动,通过两个拉绳拉动两个间隔驱动筒不断的轮番间隔转动,以及利用间隔驱动筒内部弹性卡板与驱动轴辊底端棘齿轮的单向啮合,还实现了对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的轮番间隔驱动,使得两种板材复合更加自动化、便捷化,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加工效率,且设备整体仅通过一个驱动电机进行驱动运行,极大地降低了能源消耗,降低了加工成本;
[0017]
2、本发明通过在第一输送组件的一侧后方设置覆膜移动座,并将覆膜移动座滑动安装在机座的顶部,进而当前方粘合好的板材在间隔驱动筒的驱动下回向后输送,并到达覆膜移动座的加工工位,从而在下一次的板材复合运转中,取放架一端的拨动杆在驱动杆翻转水平并向左移时,可以推动覆膜移动座一侧的外伸卡板,带动覆膜移动座整体向第一输送组件处移动,并对复合后的板材表面进行覆膜工作,而当驱动杆和取放架回程时,覆膜移动座也会在拉力弹簧的拉动下复位,极大地提高了设备使用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0020]
图2为本发明的后视图。
[0021]
图3为本发明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22]
图4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0023]
图5为本发明图1的a部结构放大图。
[0024]
图6为本发明间隔驱动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
图7为本发明间隔驱动筒的横向剖视图。
[0026]
图8为本发明涂胶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7]
图9为本发明图2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0028]
图10为本发明覆膜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0029]
附图标记说明:
[0030]
1、机座;11、下延板;12、夹板;13、平直槽;14、下弯槽;15、摆杆;151、长滑槽;152、短滑槽;16、驱动轴;161、驱动电机;17、摇杆;171、滑块;18、波纹管气囊;181、吸气管;19、支撑凸条;2、第一输送组件;3、第二输送组件;4、驱动杆;41、第一导柱;42、第二导柱;43、取放架;431、卡边;432、空腔;433、橡胶吸盘;44、拨动杆;5、输送带;51、板材卡座;511、卡条;52、驱动轴辊;521、棘齿轮;6、间隔驱动筒;61、拉绳;62、导向环;63、连接筒座;64、弹性卡板;65、扭力弹簧;7、涂胶机构;71、涂胶箱;72、第一转杆;73、第二转杆;74、挡片;75、挡块;76、弧形板;761、扇形板;77、出胶孔;78、短轴;8、覆膜机组;81、覆膜移动座;82、自动收膜卷组;83、外伸卡板;84、固定板;85、拉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32]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10所示的一种双层板材复合机,包括机座1,所述机座1顶部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输送组件2和第二输送组件3,所述机座1中部的底侧固定连接有下延板11,所述机座1顶部靠近下延板11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两个夹板12,所述机座1靠近下延板11的位置处设置有长方形槽,靠近所述下延板11一侧的夹板12的内部开设有下弯槽14,所述下弯槽14的两端设置为平直状,所述下弯槽14的中部设置为下弯弧形状,另一个所
述夹板12的内部设置有平直槽13,两个所述夹板12的内部设置有驱动杆4,所述驱动杆4的外端固定安装有取放架43,所述驱动杆4远离取放架43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导柱41,所述第一导柱41滑动连接于下弯槽14的内部,所述下延板11的底端转动连接有摆杆15,所述下延板11的中部转动连接有驱动轴16,所述驱动轴1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摇杆17,所述摇杆17远离驱动轴16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滑块171,所述摆杆15的内部开设有长滑槽151,所述滑块171滑动连接于长滑槽151的内部,所述驱动轴16远离摇杆17的一端设置有驱动电机161,所述摆杆15的顶端穿过机座1内的长方形槽,并延伸至机座1的顶部,所述驱动杆4远离第一导柱4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柱42,且所述第二导柱42与第一导柱41异轴设置,所述摆杆15的顶端开设有短滑槽152,所述第二导柱42的一端贯穿平直槽13和短滑槽152,并分别与平直槽13和短滑槽15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输送组件2和第二输送组件3均包括输送带5,所述输送带5的外部安装有多个板材卡座51,所述板材卡座51外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条511,所述取放架43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拨动杆44,所述取放架43远离驱动杆4的一侧边缘处固定连接有卡边431,所述取放架43的内部设置有空腔432,所述取放架43远离驱动杆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多个橡胶吸盘433,所述橡胶吸盘433与空腔432连通,所述滑块17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波纹管气囊18,所述波纹管气囊18的另一端固定安装于长滑槽151的底部,所述波纹管气囊18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吸气管181,所述吸气管181的另一端连通至空腔432的内部,两组所述输送带5的内部均设置有驱动轴辊52,所述驱动轴辊52的底端贯穿机座1,并与机座1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轴辊52的底端设置有间隔驱动筒6,所述机座1底部靠近间隔驱动筒6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连接筒座63,所述间隔驱动筒6转动连接于连接筒座63的外部,所述驱动轴辊52底端位于间隔驱动筒6内部的位置处固连接有棘齿轮521,所述间隔驱动筒6底端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弹性卡板64,所述弹性卡板64远离间隔驱动筒6的一端与棘齿轮521啮合,所述间隔驱动筒6顶部的内壁与连接筒座63底部的外壁之间安装有扭力弹簧65,两个所述间隔驱动筒6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拉绳61,两个所述拉绳61远离间隔驱动筒6的一端分别与摆杆15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机座1中心处的顶部通过安装架固定安装有涂胶机构7,所述第一输送组件2一端的内侧设置有覆膜机组8;
[0033]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座1顶壁两侧靠近位于内侧板材卡座51的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凸条19,进而可以对两个板材的底部外缘进行支撑,保证板材输送的平稳性;
[0034]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涂胶机构7包括涂胶箱71,所述涂胶箱71位于夹板12中心处的上方,所述涂胶箱71的底端设置为半圆筒状,所述涂胶箱71内腔的底部设置有弧形板76,所述弧形板76与涂胶箱71的底壁滑动连接,所述弧形板76与出胶孔77的底壁分别交错设置有多个出胶孔77,所述弧形板76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扇形板761,所述扇形板761的顶部与涂胶箱71的端壁转动连接,进而在弧形板76移动时,使得两组出胶孔77对齐,即可使涂胶箱71内部的粘胶流出至较薄面板的粘合面上;
[0035]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涂胶箱71底部开设的出胶孔77均位于其底部靠近第二输送组件3的一侧,从而使涂胶时可以第一时间涂至板材表面;
[0036]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扇形板76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短轴78,所述短轴78远离弧形板76的一端贯穿涂胶箱71的端壁,并与涂胶箱71转动连接,所述短轴78的外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杆72,所述第一转杆72底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73,所述第一转杆72
靠近第一输送组件2一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挡片74,所述涂胶箱71端壁外壁远离挡片74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挡块75,当取放架43抓取较薄面板,并向上翻转时,拨动杆44会不断与第二转杆73触碰,带动第二转杆73和第一转杆72整体向左摆动,从而带动涂胶箱71内部的弧形板76进行移动,使得两组出胶孔77对齐,即可使涂胶箱71内部的粘胶流出至较薄面板的粘合面上,而当取放架43带动较薄面板粘合回程时,拨动杆44回程触动第二转杆73,在挡块75对第一转杆72的限定下,只会带动第二转杆73摆动并通过涂胶箱71的底部,并不会带动第一转杆72以及弧形板76移动,所以取放架43回程时并不会触动第一转杆72进行涂胶;
[0037]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卡板64设置为弧形金属弹性板,且每个所述间隔驱动筒6内部的弹性卡板64均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弹性卡板64沿间隔驱动筒6的中心轴线中心对称分布,从而提高联动效果;
[0038]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座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导向环62,两个所述拉绳61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导向环62的内部;
[0039]
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在机座1的顶部安装两个夹板12,并在两个夹板12的内部分别开设夹板12和下弯槽14,通过驱动电机161对驱动轴16的驱动,带动摇杆17不断转动,进而可以利用滑块171与长滑槽151的滑动配合带动摆杆15不断摆动,而利用短滑槽152以及平直槽13与第二导柱42的配合,可以带动第二导柱42不断移动,同时利用驱动杆4另一侧第一导柱41与下弯槽14的配合,当摆杆15从最右端开始向左摆动时,初始利用下弯槽14平直段与平直槽13的同时限定,可以先带动驱动杆4水平左移,而当第一导柱41经过下弯槽14中部的下弯段时,由于第一导柱41第二导柱42不同轴,即可利用杠杆原理带动驱动杆4进行向上翻转,并翻转至左侧,待到第一导柱41通过下弯槽14的下弯段后,又会水平向左移动,以此利用摆杆15的循环摆动,即可带动驱动杆4不断的平移、翻转,再平移,而通过在机座1顶部的两侧设置第一输送组件2和第二输送组件3,进而将较厚基板放置在第一输送组件2中板材卡座51的一侧,并利用卡条511的卡合,不断带动较厚基板进行输送移动,同时,将需要粘合的较薄面板通过第二输送组件3进行输送,进而在摆杆15摆动时,可以使驱动杆4先摆向第二输送组件3的一侧,再水平右移,利用取放架43外围的卡边431对第二输送组件3一侧板材卡座51内运输的较薄面板进行对接卡合,而通过在长滑槽151的内部安装波纹管气囊18,当摆杆15由竖直状态向第二输送组件3摆动以及重新回到竖直状态的过程中,滑块171会对波纹管气囊18进行拉伸,进而使空腔432内形负压,并利用橡胶吸盘433即可对较薄面板进行吸附,且虽然摆杆15由竖直开始向第一输送组件2摆动时,滑块171会对波纹管气囊18进行一定压缩,但未压缩完全前,空腔432内一直处于负压状态,即取放架43对较薄面板进行卡合吸附后,会在持续负压的状态下带动较薄面板先左移,再翻转,再左移,且在翻转时,可以通过涂胶机构7对较薄面板进行涂胶,随后在继续左移的过程中,伴随着取放架43的推动,会使较薄面板与第一输送组件2运输的较厚基板进行对接粘合,而当摆杆15完全摆动至左侧时,波纹管气囊18压缩至初始对较薄面板进行吸附的状态,空腔432以及橡胶吸盘433的负压消失,即可解除对较薄面板的吸附,进而在摆杆15和驱动杆4返回时,不会再带动较薄面板移动,以此循环即可利用驱动杆4的运动进行面板抓取、移动和粘合的过程,同时,通过在两组输送带5的内部均设置驱动轴辊52,并在驱动轴辊52的底部设置间隔驱动筒6,当摆杆15摆动时,也会间隔拉动两个拉绳61带动两个间隔驱动筒6轮番转动,例如,当取放架43抓取较薄面板,并开始向左翻转时,此时摆杆15向左摆动,即可拉动第二输送组件3底
部的间隔驱动筒6进行转动,而利用间隔驱动筒6内部弹性卡板64与棘齿轮521的啮合,即可带动第二输送组件3内的驱动轴辊52移动,进而驱动第二输送组件3的输送带5进行运动,并带动较薄面板进行换位输送,而摆杆15到达最左侧后,第二输送组件3底部的间隔驱动筒6停止转动,完成对较薄面板的间隔输送,同理,当一次粘合对接后,驱动杆4和摆杆15右移时,即可带动第一输送组件2的驱动轴辊52转动,对较厚基板进行间隔定距输送,同时,利用扭力弹簧65对间隔驱动筒6的弹力扭动,当摆杆15右摆时,可以带动间隔驱动筒6反向回转,而利用棘齿轮521的单向卡合,此时不会带动第二输送组件3内驱动轴辊52转动,使第二输送组件3整体保持静止,等待下一次取料,以此反复,可以实现第一输送组件2和第二输送组件3的轮番间隔输送,保证设备的持续运转,而通过在机座1的顶部设置安装涂胶箱71,并在涂胶箱71的外端设置第一转杆72和第二转杆73,当取放架43抓取较薄面板,并向上翻转时,取放架43两端的拨动杆44会不断与第二转杆73触碰,而由于第一转杆72的底端设置有挡片74,当取放架43取料后,并向上翻转时,可以利用拨动杆44带动第二转杆73和第一转杆72整体向左摆动,从而带动涂胶箱71内部的弧形板76进行移动,使得两组出胶孔77对齐,即可使涂胶箱71内部的粘胶流出至较薄面板的粘合面上,而当取放架43带动较薄面板粘合回程时,取放架43会再次经过涂胶箱71的底部,而由于第一转杆72底部另一侧没有挡片74,当拨动杆44回程触动第二转杆73时,在挡块75对第一转杆72的限定下,只会带动第二转杆73摆动并通过涂胶箱71的底部,并不会带动第一转杆72以及弧形板76移动,所以取放架43回程时并不会触动第一转杆72进行涂胶,从而避免胶水的浪费,因此,通过利用摇杆17对摆杆15的摆动驱动,以及平直槽13和下弯槽14对驱动杆4的限制,从而实现对驱动杆4的运动控制,不仅实现了向右移动取料的功能,还通过带动取放架43翻转,并与第一转杆72、第二转杆73配合实现了自动涂胶功能,再利用驱动杆4的左移,实现材复合的功能,同时,利用在驱动轴辊52的底部设置间隔驱动筒6,利用摆杆15的不断摆动驱动,通过两个拉绳61拉动两个间隔驱动筒6不断的轮番间隔转动,以及利用间隔驱动筒6内部弹性卡板64与驱动轴辊52底端棘齿轮521的单向啮合,还实现了对第一输送组件2和第二输送组件3的轮番间隔驱动,即对两种板材的不断间隔运输功能,进而配合驱动杆4形成一个整体运行机制,使得两种板材复合更加自动化、便捷化,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加工效率,且设备整体仅通过一个驱动电机161进行驱动运行,极大地降低了能源消耗,降低了加工成本。
[0040]
如图1-4和10所示的一种双层板材复合机,所述覆膜机组8包括覆膜移动座81,所述机座1的顶部设置有平移导向槽,所述覆膜移动座81的底端滑动连接于平移导向槽的内部,且所述覆膜移动座81的顶部和底部设置有自动收膜卷组82;
[0041]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覆膜移动座81靠近驱动杆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外伸卡板83,且所述外伸卡板83竖直设置,进而在取放架43一端的拨动杆44在驱动杆4翻转水平并向左移时,可以推动覆膜移动座81一侧的外伸卡板83,带动覆膜移动座81整体向第一输送组件2处移动,并对复合后的板材表面进行覆膜工作;
[0042]
进一步的,所述覆膜移动座81远离第一输送组件2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板84,所述固定板84固定安装于机座1的顶部,所述固定板84与覆膜移动座81之间安装有拉力弹簧85,当驱动杆4和取放架43回程时,覆膜移动座81也会在拉力弹簧85的拉动下复位;
[0043]
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在第一输送组件2的一侧后方设置覆膜移动座81,并将覆膜移动座81滑动安装在机座1的顶部,进而当前方粘合好的板材在间隔驱动筒6的驱动下回向
后输送,并到达覆膜移动座81的加工工位,从而在下一次的板材复合运转中,驱动杆4会带动取放架43将较薄面板再次推向第一输送组件2处的较厚基板,而与此同时,取放架43一端的拨动杆44在驱动杆4翻转水平并向左移时,可以推动覆膜移动座81一侧的外伸卡板83,带动覆膜移动座81整体向第一输送组件2处移动,并对复合后的板材表面进行覆膜工作,而当驱动杆4和取放架43回程时,覆膜移动座81也会在拉力弹簧85的拉动下复位,并配合间隔驱动筒6对输送带5的驱动,使第一输送组件2对复合加工好的板材进行输送,从而利用摆杆15对驱动杆4发的驱动,还实现了对板材覆膜的驱动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设备使用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0044]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