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刺、防弹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89860发布日期:2020-10-13 07:59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刺、防弹服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防护装备,具体涉及一种防刺、防弹服。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各种形式的暴力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警务人员在任务过程中,会面临来自犯罪分子的伤害。防刺服和防弹服可以有效避免警务人员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受到伤害。现有防刺服和防弹服多采用背心式,对穿戴者的侧面起不到保护作用。防刺服和防弹服采用的防护材料分为硬性材料和软性材料。硬性材料为钢板,加工时将硬性材料放入防刺服和防弹服的夹层内。软性材料为纤维材料,加工时将软性材料缝制在防刺服的内侧。由于采用不同的材料,导致防刺服的设计加工都存在差别。

现有的方案,采用背心式的防刺服和防弹服。采用硬性材料或软性材料作为防护部。这样的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采用背心式的防刺服和防弹服,导致穿戴时极为不方便;(2)硬性材料和软性材料之间无法互换,增加了制造成本;(3)采用背心式的防刺服和防弹服,对穿戴者的侧面起不到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刺、防弹服,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背心式的防刺服导致穿戴时极为不方便、硬性材料和软性材料之间无法互换增加了制造成本和采用背心式的防刺服对穿戴者的侧面起不到保护作用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刺、防弹服;

包括后端开口的服装套和置于所述服装套内的防护部;所述服装套开口处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开合连接;所述防护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服装套的开口处设置有拉链;所述拉链包括相对设置的拉链牙、设置于所述拉链牙两端的止头和滑动安装在所述拉链牙上的拉头;所述拉头接合或分开所述拉链牙;所述止头相互磁吸。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拉链上设置有凸台和扣住所述凸台的凹台;所述凸台嵌入所述凹台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服装套上所述拉链的外侧和/或所述拉链的内侧设置有副板。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防护部分别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压紧所述防护部的第一压紧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压紧所述防护部的第二压紧板。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压紧板通过第一螺钉将所述防护部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一螺钉带动所述第一压紧板压紧所述防护部;所述第二压紧板通过第二螺钉将所述防护部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所述第二螺钉带动所述第二压紧板压紧所述防护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压紧板压紧所述防护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压齿;所述第二压紧板压紧所述防护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压齿。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连接板上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嵌入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板嵌入所述安装槽内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片;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吸附所述连接片的磁吸块。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防刺服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一锁紧装置;所述第一锁紧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固定凸台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的连接凸台;所述连接凸台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固定凸台嵌入所述连接槽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防刺服设置还有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二锁紧装置;所述第二锁紧装置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锁紧槽、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的移动件和带动所述移动件移动的键帽;所述移动件嵌入所述锁紧槽内;所述移动件上设置有推动所述移动件嵌入所述锁紧槽内的弹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防刺、防弹服采用拉链的设计方便穿戴者穿脱。采用压紧板将防护部压紧在连接板上,提高了防刺、防弹服的灵活性。防刺、防弹服带来了如下效果:(1)采用拉链的设计方便穿戴者穿脱;(2)采用压紧板将防护部压紧在连接板上,防护部可以为硬性材质也可以为软性材质,提高了了防刺、防弹服的灵活性,降低了生产成本;(3)采用拉链设置,防护部可以设置在防刺服侧端,对穿戴者的侧面起到保护作用;(4)采用凸台和凹台锁住拉链,防止拉链松动;(5)采用副板对穿戴者靠近拉链的位置起到保护作用;(6)采用第一锁紧装置和第二锁紧装置,保证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稳固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连接板的右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连接板的左视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连接板的左视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连接板的右视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第一连接板的左视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第二连接板的右视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b处的放大图。

图12为图10中c处的放大图。

图中:1、服装套;2、防护部;3、第一连接板;31、第一压紧板;32、第一螺钉;33、第一压齿;4、第二连接板;41、第二压紧板;42、第二螺钉;43、第二压齿;5、拉链;51、拉链牙;52、止头;53、拉头;54、凸台;55、凹台;6、副板;7、安装槽;71、连接片;72、磁吸块;81、固定凸台;82、连接凸台;83、连接槽;91、移动件;92、键帽;93、锁紧槽;94、弹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连接板的右视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连接板的左视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连接板的左视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连接板的右视结构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刺、防弹服。图中x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的前端,图中y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的右端。防刺、防弹服包括后端开口的服装套1和置于服装套1内的防护部2。服装套1开口处设置有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开合连接。防护部2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

服装套1的开口上下设置于服装套1的后端。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分别设置于服装套1开口处的左右两端。第一连接板3设置于服装套1开口处的左端。第二连接板4设置于服装套1开口处的右端。

服装套1的开口处设置有拉链5。拉链5包括相对设置的拉链牙51、设置于拉链牙51两端的止头52和滑动安装在拉链牙51上的拉头53。拉头53接合或分开拉链牙51。

止头52相互磁吸。服装套1的开口处的开合通过拉链5实现。拉链5上下方向设置于服装套1的开口处。止头52设置于拉链牙51的上下两端。拉头53沿拉链牙51上下滑动。止头52相互磁吸。

当需要将防刺、防弹服穿上时,止头52相互磁吸。拉头53沿拉链牙51向上移动,将拉链牙51接合。当需要将防刺、防弹服脱下时,拉头53沿拉链牙51向下移动,将拉链牙51分开。通过拉链5可以方便且快速的穿脱防刺、防弹服。止头52相互磁吸保证了防刺、防弹服穿好后,拉链5不会出现松动。

拉链5种类的选择包括但不限定于尼龙拉链、树脂拉链或金属拉链。

拉链5型号的选择属于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装置的工作情况选择,例如可以选型号为5号成品树脂拉链的ideal拉链。

服装套1上拉链5的外侧和/或拉链5的内侧设置有副板6。

优选的,副板6为直板。副板6为上下设置。由于拉链5防刺能力较弱,通过副板6可以提升拉链5处的防刺能力。

副板6的数量和安装位置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进行设置。副板6可以设置在拉链5的外侧。副板6可以设置在拉链5的内侧。副板6还可以同时设置在拉链5的内外两侧。

第二连接板4靠近第一连接板3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7。第一连接板3上靠近第二连接板4的一端嵌入安装槽7内。第一连接板3嵌入安装槽7内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片71。安装槽7内设置有吸附连接片71的磁吸块72。

安装槽7开设于第二连接板4的左表面。安装槽7上下方向开设于第二连接板4的左表面。安装槽7为左端开口。

第一连接板3的右端嵌入安装槽7内。第一连接板3从安装槽7的左端嵌入安装槽7内。第一连接板3的右端设置有连接片71。优选的,连接片71为铁片。优选的,磁吸块72为吸铁石。当第一连接板3嵌入安装槽7内时,磁吸块72吸附住连接片71。保证了第一连接板3与第二连接板4之间稳固的连接。

防护部2分别放置在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上。第一连接板3上设置有压紧防护部2的第一压紧板31。第二连接板4上设置有压紧防护部2的第二压紧板41。

第一压紧板31通过第一螺钉32将防护部2安装在第一连接板3上。第一螺钉32带动第一压紧板31压紧防护部2。第二压紧板41通过第二螺钉42将防护部2安装在第二连接板4上。第二螺钉42带动第二压紧板41压紧防护部2。

优选的,第一螺钉32为多个。第一螺钉32依次穿过第一压紧板31和防护部2后旋入第一连接板3上。当第一螺钉32拧紧后,第一螺钉32带动第一压紧板31靠近防护部2,第一压紧板31压紧防护部2。

优选的,第二螺钉42为多个。第二螺钉42依次穿过第二压紧板41和防护部2后旋入第二连接板4上。当第二螺钉42拧紧后,第二螺钉42带动第二压紧板41靠近防护部2,第二压紧板41压紧防护部2。

通过第一压紧板31和第二压紧板41可以将防护部2完全固定住。通过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使得防护部2可以为硬性材质也可以为软性材质。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可以更换不同材质的防护部2,提高了防刺、防弹服的灵活性,降低了防刺、防弹服的生产制造成本。

防护部2为硬性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铝合金或钢。防护部2为软性材质包括但不限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纶纤维或碳纤维。

第二实施例: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

拉链5上设置有凸台54和扣住凸台54的凹台55。凸台54嵌入凹台55内。

在拉链5上靠近止头52的位置设置有凸台54和凹台55。优选的,凹台55为u字形。凹台55上设置有嵌入凸台54的凹槽。凹槽朝向凸台54开设。拉链5接合后凸台54嵌入凹台55的凹槽内。当拉链5接合后,由于穿戴者激烈的活动,拉链5上靠近止头52的位置会出现松动。通过凸台54和凹台55可以防止拉链5出现松动。

第三实施例: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第一连接板的左视结构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第二连接板的右视结构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

第一压紧板31压紧防护部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压齿33。第二压紧板41压紧防护部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压齿43。

优选的,第一压齿33为多个。第一压齿33设置于第一压紧板31的前表面。当第一压紧板31压紧防护部2时,第一压齿33顶住防护部2。

优选的,第二压齿43为多个。第二压齿43设置于第二压紧板41的前表面。当第二压紧板41压紧防护部2时,第二压齿43顶住防护部2。

第一压齿33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齿形、锥形、柱形或方形。第二压齿43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齿形、锥形、柱形或方形。

通过第一压齿33和第二压齿43可以固定住防护部2,防止防护部2出现松动。

第四实施例: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b处的放大图。图12为图10中c处的放大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

防刺服设置有连接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的第一锁紧装置。第一锁紧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上的固定凸台81和设置在第二连接板4上的连接凸台82。连接凸台82上开设有连接槽83。固定凸台81嵌入连接槽83内。

防刺服设置还有连接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的第二锁紧装置。第二锁紧装置包括开设在第一连接板3上的锁紧槽93、移动设置在第二连接板4上的移动件91和带动移动件91移动的键帽92。移动件91嵌入锁紧槽93内。移动件91上设置有推动移动件91嵌入锁紧槽93内的弹性装置94。优选的,弹性装置94为弹簧。

第一锁紧装置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板3的上端和第二连接板4的上端。连接槽83开设于连接凸台82的下表面。连接槽83的形状与固定凸台81的形状相似。

当第一连接板3嵌入安装槽7内时,固定凸台81从连接槽83的下端嵌入连接槽83内。通过第一锁紧装置可以对第一连接板3的上端和第二连接板4的上端进行锁紧。保证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稳固连接。

第二锁紧装置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板3的下端和第二连接板4的下端。锁紧槽93开设于第一连接板3的下表面。弹性装置94设置在移动件91的下端。弹性装置94推动移动件91向上移动。

当第一连接板3嵌入安装槽7内时,弹性装置94推动移动件91向上移动,移动件91的上端嵌入锁紧槽93内。当第一连接板3远离安装槽7内时,键帽92带动移动件91向下移动,移动件91的上端远离锁紧槽93。

通过第二锁紧装置可以对第一连接板3的下端和第二连接板4的下端进行锁紧。保证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稳固连接。通过弹性装置94和键帽92,可以实现第二锁紧装置的快速锁紧和松开。

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副板6为直板,但不限定于此,可以是能够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其他副板。

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连接片71为铁片,但不限定于此,可以是能够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其他连接片。

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磁吸块72为吸铁石,但不限定于此,可以是能够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其他磁吸块。

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弹性装置94为弹簧,但不限定于此,可以是能够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其他弹性装置。

此外,本说明书中,使用了“u字形”、“齿形”和“锥形”等词语,它们并不是精确的“u字形”、“齿形”和“锥形”,可以是能够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大致u字形”、“大致齿形”和“大致锥形”的状态。

此外,本说明书中,使用了“多个”等数量,但不限定于此,可以是能够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其他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