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防护无纺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21082发布日期:2021-07-20 15:58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阻燃防护无纺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纺布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阻燃防护无纺布。



背景技术:

无纺布又称不织布,是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是新一代环保材料,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容易分解、无毒无刺激性、色彩丰富、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等特点,如多采用聚丙烯(pp材质)粒料为原料,经高温熔融、喷丝、铺纲、热压卷取连续步骤生产而成,因具有布的外观和某些性能而称其为布,无纺布的基本原料主要为聚丙烯,由于其薄而轻,手感好;具有多孔性,透气性好,易保持布面干爽;对酸、碱具有优异的耐久性;而且,由于聚丙烯的化学结构不牢固,易降解,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有些特殊应用场合,除了一般的性能外,还要求无纺布具有良好的防火阻燃性能,目前现阶段公开技术中的阻燃防护无纺布功能较为单一,只是使得原有布料功能上增加一定的阻燃效果,但是在无纺布制成成本使用途中在特定调节下,例如焊接车间或是装配下料金属管材切割产生火花迸溅时,因穿着人员疏忽导致无纺布成本衣物局部烧损情况出现,无法抑制烧损范围,不利于无纺布制成品的长久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燃防护无纺布,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现阶段公开技术中的阻燃防护无纺布功能较为单一,只是使得原有布料功能上增加一定的阻燃效果,但是在无纺布制成成本使用途中在特定调节下,例如焊接车间或是装配下料金属管材切割产生火花迸溅时,因穿着人员疏忽导致无纺布成本衣物局部烧损情况出现,无法抑制烧损范围,不利于无纺布制成品的长久使用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阻燃防护无纺布,包括无纺布基层,所述无纺布基层的外侧设有抑燃机构;

所述抑燃机构包括芳纶纤维层、软筒、无纺布筒和缝合线;

所述芳纶纤维层的上表面与无纺布基层的下表面固定相连,多个所述软筒从左到右依次等距设置在无纺布基层的上表面,所述软筒的外侧套接有无纺布筒,所述无纺布筒通过缝合线与无纺布基层的相连接。

优选的,每个所述软筒之间的相对距离为3-5cm。

优选的,多个所述缝合线相对于无纺布筒的外侧均匀等距分布。

优选的,所述缝合线的内侧混纺有聚酰胺纤维。

优选的,所述芳纶纤维层的下方设有复合机构;

所述复合机构包括抑菌层、第一编织层、第二编织层、纯棉布层和竹炭纤维层;

所述抑菌层位于芳纶纤维层的下方,所述抑菌层的上表面固接有第一编织层,所述第一编织层的内侧混纺有第二编织层,所述抑菌层的下表面固接有纯棉布层,所述纯棉布层的内侧混纺有竹炭纤维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采取经纬混纺形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阻燃防护无纺布,相对于传统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无纺布基层和抑燃机构之间的配合,在阻燃防护无纺布制成成品进行使用途中,抑燃机构中的芳纶纤维层能够阻隔外侧火花透过布料整体与使用人员肌肤相接触,利于穿着人员降低被火势的侵害,且一但出现布料制成成品外侧产生有火花溅射导致无纺布筒和软筒局部烧损时,软筒内部中的抑火气体会排出,对烧损部位迅速抑制,能够抑制火花烧损范围,利于无纺布制品的长久使用。

通过无纺布基层和抑燃机构和复合机构之间的配合,复合机构中的纯棉布层和竹炭纤维层能够起到一定的吸汗性能,能够增加穿着者的舒适度,且竹炭纤维层可以起到一定的抑菌作用,可以起到对穿着者肌肤保护作用,同时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分别由碳素纤维、竹纤维、甲壳素纤维和天丝纤维混纺而成,其中而竹纤维和天丝纤维具有较佳的吸湿性可进一步保持服装一定的湿度,能够起到抗静电的作用,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无纺布基层、抑燃机构和复合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无纺布基层、软筒和无纺布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抑菌层、第二编织层和纯棉布层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无纺布基层,2、抑燃机构,201、芳纶纤维层,202、软筒,203、无纺布筒,204、缝合线,3、复合机构,301、抑菌层,302、第一编织层,303、第二编织层,304、纯棉布层,305、竹炭纤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阻燃防护无纺布,包括无纺布基层1,无纺布基层1的外侧设有抑燃机构2,抑燃机构2包括芳纶纤维层201、软筒202、无纺布筒203和缝合线204,芳纶纤维层201的上表面与无纺布基层1的下表面固定相连,芳纶纤维层201的主要制成材质制为芳纶纤维制成,具有超高强度、高模量和耐高温、耐酸耐碱、重量轻等优良性能,多个软筒202从左到右依次等距设置在无纺布基层1的上表面,软筒202的材质与现有技术中的包装气囊袋材质相同,且软筒202的内部注入有适量的二氧化碳,软筒202为收缩状态,以满足软筒202外侧受压后的形变量,软筒202的外侧套接有无纺布筒203,无纺布筒203通过缝合线204与无纺布基层1的相连接,每个软筒202之间的相对距离为3-5cm,以保障每个软筒202对内侧的均匀防护,多个缝合线204相对于无纺布筒203的外侧均匀等距分布,使得缝合线204对无纺布筒203均匀施力,缝合线204的内侧混纺有聚酰胺纤维,能够提高缝合线204的耐磨性。

芳纶纤维层201的下方设有复合机构3,复合机构3包括抑菌层301、第一编织层302、第二编织层303、纯棉布层304和竹炭纤维层305,抑菌层301位于芳纶纤维层201的下方,抑菌层301为氢氧化钙颗粒镀层,氢氧化钙颗粒镀层具有优异的杀菌、抗菌功效,抑菌层301的上表面固接有第一编织层302,第一编织层302的内侧混纺有第二编织层303,第一编织层302和第二编织层303分别由碳素纤维、竹纤维、甲壳素纤维和天丝纤维混纺而成,抑菌层301的下表面固接有纯棉布层304,纯棉布层304的内侧混纺有竹炭纤维层305,第一编织层302和第二编织层303采取经纬混纺形成,使得第一编织层302和第二编织层303之间的连接强度性得以保障。

当阻燃防护无纺布阻燃防护无纺布制成成品进行使用途中,防护机构3中的纯棉布层304和竹炭纤维层305能够起到一定的吸汗性能,能够增加穿着者的舒适度,且竹炭纤维层305可以起到一定的抑菌作用,可以起到对穿着者肌肤保护作用,同时第一编织层302和第二编织层303分别由碳素纤维、竹纤维、甲壳素纤维和天丝纤维混纺而成,其中而竹纤维和天丝纤维具有较佳的吸湿性可进一步保持服装一定的湿度,能够起到抗静电的作用,能够提升使用者的舒适度,长久使用途中抑燃机构2中的芳纶纤维层201能够阻隔外侧火花透过布料整体与使用人员肌肤相接触,利于穿着人员降低被火势的侵害,且一但出现布料制成成品外侧产生有火花溅射导致无纺布筒203和软筒202局部烧损时,软筒202内部中的抑火气体会排出,对烧损部位迅速抑制,能够抑制火花烧损范围,便于生产制造商推广销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