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辐射复合玻璃及天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25055发布日期:2022-02-16 14:06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辐射复合玻璃及天窗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复合玻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辐射复合玻璃及天窗。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天窗或边窗的位置为了满足用户的隐私和遮光需求,往往会额外设计遮阳帘的结构来降低可见光的透过率,然而遮阳帘的结构一来影响天窗的美观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在车内额外加装遮阳帘势必会提高车辆生产成本,因此各大厂商致力于追求能够降低可见光透射率和红外线透射率的玻璃,如申请号为201880003329.x的专利文件就公开了名为“具有防晒涂层和反射热射线的涂层的复合玻璃板”,具体公开了“外玻璃板的内室侧表面和内玻璃板的外侧表面彼此面对,并通过热塑性中间层相互接合。热塑性中间层通过一个或多个热塑性薄膜形成。所述至少一个热塑性聚合物薄膜,特别是所述至少一个pvb薄膜是着色的热塑性聚合物薄膜,特别是着色的pvb薄膜,其透光率为2至80%。”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主要是通过在两层透明玻璃板之间设置着色的热塑性中间层来降低可见光的透过率。然而对于玻璃生产企业来说,采购添加着色剂的薄膜的成本远高于生产可见光透过率低的玻璃的成本。
3.此外,对于用作车窗的玻璃来说,除了要求具有较低的可见光透过率以外,还需要具有足够低的辐射率以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各项光学参数水平不低于现有产品且生产成本较低的低辐射复合玻璃及天窗。
5.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采用了如下的一种技术方案:
6.一种低辐射复合玻璃,包括:
7.外片玻璃,所述外片玻璃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8.内片玻璃,所述内片玻璃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
9.热塑性夹层,所述热塑性夹层夹在外片玻璃的第二表面和内片玻璃的第三表面之间;
10.所述外片玻璃和热塑性夹层之间设有第一低辐射层,所述内片玻璃的第四表面上设有第二低辐射层;
11.所述外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所述内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40%,所述热塑性夹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20%,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太阳能总透过率小于或等于25%,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辐射率小于或等于0.3。
12.进一步地,所述第四表面的可见光反射率小于或等于5%。
13.进一步地,所述热塑性夹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90%。
14.进一步地,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10%。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低辐射层的厚度范围为50~400nm,所述第二低辐射层的厚度范围为100~500nm。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低辐射层包括至少一个金属层,所述第二低辐射层包括至少一个透明导电氧化物层,所述第一低辐射层和/或所述第二低辐射层还包括至少一个可见光阻挡层。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低辐射层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介质层,所述金属层位于两个第一介质层之间,所述第一介质层为选自zn、sn、ti、si、al、ni、cr、nb、mg、zr、ga、y、in、sb、v、ta中至少一种元素的氮化物、氧化物、氮氧化物。
18.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层为选自ag、au、cu、al、pt中至少一种元素的金属或合金。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低辐射层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二介质层为选自zn、sn、ti、si、al、mg、zr中至少一种元素的氮化物、氧化物、氮氧化物。
20.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导电氧化物层为选自掺杂的氧化锌、ito、nicrox、fto、znsnox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掺杂的氧化锌为铝、钨、铪、镓、钇、铌、钕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掺杂的氧化锌。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低辐射层包括至少一个可见光阻挡层时,所述可见光阻挡层与所述金属层直接接触且比所述金属层更远离所述第二表面。
2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低辐射层包括至少一个可见光阻挡层时,所述可见光阻挡层与透明导电氧化物层直接接触。
2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低辐射层包括至少一个“可见光阻挡层/透明导电氧化物层/可见光阻挡层”的叠层结构。
24.进一步地,所述可见光阻挡层的厚度为4nm-20nm,所述可见光阻挡层为选自nicr、nial、nisi、cr、tin、nbn、moti中的至少一种。
2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低辐射层包括至少三个金属层,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红外线透过率小于或等于1%。
26.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还采用了如下的另一种技术方案:
27.一种天窗,包括如上所述的低辐射复合玻璃。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低辐射复合玻璃通过降低内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并结合外片玻璃和低辐射层对可见光及太阳能的削减效果,从而使低辐射复合玻璃整体的可见光透过率保持在车内乘员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利用低可见光透过率的玻璃来代替现有利用着色热塑性夹层降低可见光透过率的产品,有效地降低了玻璃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一低辐射层能够对红外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复合玻璃的辐射率和红外线透过率降低,进而使车内能够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第二低辐射层除了能够进一步降低红外线的透过率,还能够降低第四表面的可见光反射率,从而使复合玻璃在可见光透过率低的情况下减小玻璃第四表面的镜面反射程度,从而增加乘员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低辐射复合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30.标号说明:
31.1、外片玻璃;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2、内片玻璃;21、第三表面;22、第四表
面;3、热塑性夹层;4、第一低辐射层;5、第二低辐射层。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3.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低辐射复合玻璃,包括:
34.外片玻璃,所述外片玻璃的厚度小于或等于5mm,其中,外片玻璃的厚度优选为小于或等于2.1mm,所述外片玻璃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35.内片玻璃,所述内片玻璃的厚度小于或等于5mm,其中,内片玻璃的厚度优选为小于或等于2.5mm,所述内片玻璃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
36.热塑性夹层,所述热塑性夹层夹在外片玻璃的第二表面和内片玻璃的第三表面之间,其中热塑性夹层的材料可以选自聚乙烯缩丁醛(pvb)、离子性中间膜(sgp)、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氨酯(pu)等,优选为聚乙烯缩丁醛(pvb);
37.所述外片玻璃和热塑性夹层之间设有第一低辐射层,所述第一低辐射层的厚度范围为50~400nm,其中,玻璃的传热系数与其膜面的辐射率有着直接的联系,辐射率越小时,对远红外线的反射率越高,玻璃的传热系数也会越低,第一低辐射层主要功能是降低复合玻璃的辐射率,从而实现对红外线的反射,减少红外线从低辐射复合玻璃中透射,因此第一低辐射层中包括至少一个的金属层,其中,金属层优选为两层及两层以上,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金属层的层数优选为三层,金属层可以选用任何能够反射红外能量的材料作为膜层基材,例如(但不局限于)选自银(ag)、金(au)、铜(cu)、铝(al)、铂金(pt)中至少一种元素的金属或合金,在本发明中优选为银或含银的合金,其中含银的合金在本发明中优选为银与金、铝、铜、铂金中至少一种的合金,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均选用了银,
38.所述内片玻璃的第四表面上设有第二低辐射层,所述第二低辐射层的厚度范围为100~500nm,其中,第二低辐射层主要功能是进一步降低复合玻璃的辐射率,同时减小内片玻璃第四表面的可见光反射率,因此第二低辐射层中包括至少一个的透明导电氧化物层,透明导电氧化物层可以选自掺杂的氧化锌、氧化铟锡(ito)、镍铬氧化物(nicrox)、掺杂氟的二氧化锡(fto)、锌锡氧化物(znsnox)中至少一种,所述掺杂的氧化锌为铝、钨、铪、镓、钇、铌、钕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掺杂的氧化锌,具体可以为铝掺杂的氧化锌(azo)、钇掺杂的氧化锌(yzo)、铪和铝掺杂的氧化锌(hazo)、钨和铝掺杂的氧化锌(w-azo)、镓掺杂的氧化锌(gzo)中的至少一种;
39.此外,所述第一低辐射层和/或所述第二低辐射层还包括至少一个可见光阻挡层,可见光阻挡层与可见光透过率低的灰玻相互配合能够使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降低至20%以下,所述可见光阻挡层的厚度为4nm-20nm,所述可见光阻挡层为选自镍铬合金(nicr)、镍铝合金(nial)、镍硅合金(nisi)、金属铬(cr)、氮化钛(tin)、氮化铌(nbn)、钛钼合金(moti)中的至少一种;
40.当所述第一低辐射层包括至少一个可见光阻挡层时,所述可见光阻挡层与所述金属层直接接触且比所述金属层更远离所述第二表面;
41.当所述第二低辐射层包括至少一个可见光阻挡层时,所述可见光阻挡层与透明导电氧化物层直接接触,且所述第二低辐射层包括至少一个“可见光阻挡层/透明导电氧化物层/可见光阻挡层”的叠层结构;
42.所述外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0%,其中,外片玻璃可以选自白玻(透明玻璃)或绿玻,外片玻璃优选为白玻,所述内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40%,其中,内片玻璃可以选自灰玻、绿玻、蓝玻、茶玻等深色着色玻璃,内片玻璃优选为灰玻,所述热塑性夹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20%,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太阳能总透过率小于或等于25%,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辐射率小于或等于0.3。
43.其中,随着复合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以及红外透过率的降低,往往会对车内环境造成较大的镜面反射的光学干扰,降低乘车舒适感,而本技术中的第二低辐射层能够使四表面的可见光反射率小于或等于5%。
44.优选的,所述外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所述内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30%。
45.优选的,所述热塑性夹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90%,其中,热塑性夹层可以是在经过加热后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90%,热塑性夹层的可见光透过率越高则其价格越便宜。
46.优选的,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10%。
47.具体的,所述第一低辐射层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介质层,所述金属层位于两个第一介质层之间,以形成“第一介质层/金属层/第一介质层”的层叠结构,其中,金属层优选为两层及两层以上,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金属层的层数优选为三层。
48.具体的,所述第一介质层为选自锌(zn)、锡(sn)、钛(ti)、硅(si)、铝(al)、镍(ni)、铬(cr)、铌(nb)、镁mg、锆(zr)、镓(ga)、钇(y)、铟(in)、锑(sb)、钒(v)、钽(ta)中至少一种元素的氮化物、氧化物、氮氧化物。
49.具体的,所述第二低辐射层还包括至少两个的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二介质层为选自锌(zn)、锡(sn)、钛(ti)、硅(si)、铝(al)、镁mg、锆(zr)中至少一种元素的氮化物、氧化物、氮氧化物。
50.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天窗,包括上述的低辐射复合玻璃。低辐射复合玻璃作为天窗被安装至机动车上时,外片玻璃的第一表面朝向车外侧,内片玻璃的第四表面朝向车内侧。由于内片玻璃采用灰玻,其可见光透过率较低,因此能够达到良好的隐蔽和隔绝可见光的效果。由于第二表面和热塑性夹层之间设置第一低辐射层,第一低辐射层的金属层可以对车外进入车内的红外线进行反射,从而减少了车外对车内的热辐射,特别是在高的外部温度下,能够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而设置于第四表面的第二低辐射层不仅能够进一步对由车外射入车内的红外线进行阻隔,同时还能够减小由于可见光透过率降低而导致在第四表面上形成的镜面反射的程度。
51.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和对比例来对本发明不同的低辐射复合玻璃的性能进行对比说明。
52.实施例1
53.一种低辐射复合玻璃,包括:
54.外片玻璃,所述外片玻璃为白玻,所述外片玻璃的厚度为2.1mm,所述外片玻璃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55.内片玻璃,所述内片玻璃为灰玻,所述外片玻璃的厚度为2.1mm,所述内片玻璃具
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
56.热塑性夹层,所述热塑性夹层的材质为透明pvb,所述热塑性夹层夹在外片玻璃的第二表面和内片玻璃的第三表面之间;
57.所述外片玻璃和热塑性夹层之间设有第一低辐射层,所述第一低辐射层的厚度为262.4nm,所述第一低辐射层由以下膜层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如蒸发镀膜、溅射镀膜等)、化学气相沉积、化学溶胶镀膜(如sol-gel法)等各种方法依次在外片玻璃的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一低辐射层膜层组成依次为:znsnox(26nm)/azo(10.8nm)/ag(13nm)/azo(8.6nm)/znsnox(56.8nm)/azo(8.8nm)/ag(14.4nm)/azo(8.4nm)/znsnox(54.8nm)/azo(8.6nm)/ag(13nm)/azo(9nm)/znsnox(19.9nm)/sin(10.3nm),其中括号内为各膜层厚度,ag层为金属层,其余均为第一介质层;
58.所述内片玻璃的第四表面上设有第二低辐射层,所述第二低辐射层的厚度为224.9nm,所述第二低辐射层由以下膜层依次通过磁控溅射的方式在内片玻璃的第四表面上形成,第二低辐射层的膜层组成依次为:sin(45.3nm)/nicr(8nm)/ito(106.2nm)/nicr(10nm)/sin(55.4nm),其中括号内为各膜层厚度,ito层为透明导电氧化物层,nicr层为可见光阻挡层,其余均为第二介质层;
59.如表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所述内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30%,所述第四表面的可见光反射率为2.88%,所述热塑性夹层加热后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90%,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为5.79%,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红外透过率为0.18%,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太阳能总透过率为16.05%,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辐射率为0.21。
60.实施例2
61.一种低辐射复合玻璃,包括:
62.外片玻璃,所述外片玻璃为白玻,所述外片玻璃的厚度为2.1mm,所述外片玻璃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63.内片玻璃,所述内片玻璃为灰玻,所述外片玻璃的厚度为2.1mm,所述内片玻璃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
64.热塑性夹层,所述热塑性夹层的材质为透明pvb,所述热塑性夹层夹在外片玻璃的第二表面和内片玻璃的第三表面之间;
65.所述外片玻璃和热塑性夹层之间设有第一低辐射层,所述第一低辐射层的厚度为262.4nm,所述第一低辐射层由以下膜层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如蒸发镀膜、溅射镀膜等)、化学气相沉积、化学溶胶镀膜(如sol-gel法)等各种方法依次在外片玻璃的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一低辐射层的膜层组成依次为:znsnox(26nm)/azo(10.8nm)/ag(13nm)/azo(8.6nm)/znsnox(56.8nm)/azo(8.8nm)/ag(14.4nm)/azo(8.4nm)/znsnox(54.8nm)/azo(8.6nm)/ag(13nm)/azo(9nm)/znsnox(19.9nm)/sin(10.3nm),其中括号内为各膜层厚度,ag层为金属层,其余均为第一介质层;
66.所述内片玻璃的第四表面上设有第二低辐射层,所述第二低辐射层的厚度为224.9nm,所述第二低辐射层由以下膜层依次通过磁控溅射的方式在内片玻璃的第四表面上形成,第二低辐射层的膜层组成依次为:sin(54.1nm)/nicr(11.1nm)/znsnox(75.1nm)/nicr(16nm)/sin(57.2nm),其中括号内为各膜层厚度,znsnox层为透明导电氧化物层,nicr
为可见光阻挡层,其余均为第二介质层;
67.如表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所述内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30%,所述第四表面的可见光反射率为1.3%,所述热塑性夹层加热后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90%,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为3.13%,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红外透过率为0.11%,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太阳能总透过率为15.43%,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辐射率为0.27。
68.实施例3
69.一种低辐射复合玻璃,包括:
70.外片玻璃,所述外片玻璃为白玻,所述外片玻璃的厚度为2.1mm,所述外片玻璃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71.内片玻璃,所述内片玻璃为灰玻,所述外片玻璃的厚度为2.1mm,所述内片玻璃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
72.热塑性夹层,所述热塑性夹层的材质为透明pvb,所述热塑性夹层夹在外片玻璃的第二表面和内片玻璃的第三表面之间;
73.所述外片玻璃和热塑性夹层之间设有第一低辐射层,所述第一低辐射层的厚度为262.4nm,所述第一低辐射层由以下膜层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如蒸发镀膜、溅射镀膜等)、化学气相沉积、化学溶胶镀膜(如sol-gel法)等各种方法依次在外片玻璃的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一低辐射层的膜层组成依次为:znsnox(26.8nm)/azo(15.1nm)/ag(14.5nm)/azo(11.1nm)/znsnox(65nm)/azo(8.4nm)/ag(13.5nm)/nicr(4.1mm)/azo(8.1nm)/znsnox(42.9nm)/azo(10.9nm)/ag(12nm)/nicr(4.1nm)/azo(13.8nm)/znsnox(20.3nm)/sin(11.8nm),其中括号内为各膜层厚度,ag层为金属层,nicr为可见光阻挡层,其余均为第一介质层;
74.所述内片玻璃的第四表面上设有第二低辐射层,所述第二低辐射层的厚度为224.9nm,所述第二低辐射层由以下膜层依次通过磁控溅射的方式在内片玻璃的第四表面上形成,第二低辐射层的膜层组成依次为:sin(45.3nm)/nicr(6.6nm)/ito(186.2nm)/nicr(10nm)/sin(58.1nm),其中括号内为各膜层厚度,ito层为透明导电氧化物层,nicr为可见光阻挡层,其余均为第二介质层;
75.如表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所述内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30%,所述第四表面的可见光反射率为1.8%,所述热塑性夹层加热后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90%,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为2.04%,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红外透过率为0.13%,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太阳能总透过率为14.57%,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辐射率为0.15。
76.对比例1
77.一种低辐射复合玻璃,包括:
78.外片玻璃,所述外片玻璃为绿玻,所述外片玻璃的厚度为2.1mm,所述外片玻璃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79.内片玻璃,所述内片玻璃为白玻,所述外片玻璃的厚度为2.1mm,所述内片玻璃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
80.热塑性夹层,所述热塑性夹层的材质为灰膜pvb,所述热塑性夹层夹在外片玻璃的
第二表面和内片玻璃的第三表面之间;
81.本对比例1中,所述外片玻璃和热塑性夹层之间未设置第一低辐射层;
82.所述内片玻璃的第四表面上设有第二低辐射层,所述第二低辐射层为在内片玻璃上通过在线fto镀膜的方式形成;
83.如表1所示,本对比例中,所述外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所述内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所述第四表面的可见光反射率为7.07%,所述热塑性夹层加热后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20%,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为1.81%,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红外透过率为0.13%,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太阳能总透过率为24.44%,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辐射率为0.27。
84.对比例2
85.一种低辐射复合玻璃,包括:
86.外片玻璃,所述外片玻璃为白玻,所述外片玻璃的厚度为2.1mm,所述外片玻璃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87.内片玻璃,所述内片玻璃为灰玻,所述外片玻璃的厚度为2.1mm,所述内片玻璃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
88.热塑性夹层,所述热塑性夹层的材质为透明pvb,所述热塑性夹层夹在外片玻璃的第二表面和内片玻璃的第三表面之间;
89.本对比例2中,所述外片玻璃和热塑性夹层之间设有第一低辐射层,所述第一低辐射层的厚度为262.4nm,所述第一低辐射层由以下膜层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如蒸发镀膜、溅射镀膜等)、化学气相沉积、化学溶胶镀膜(如sol-gel法)等各种方法依次在外片玻璃的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一介质层的膜层组成依次为:znsnox(26nm)/azo(10.8nm)/ag(13nm)/azo(8.6nm)/znsnox(56.8nm)/azo(8.8nm)/ag(14.4nm)/azo(8.4nm)/znsnox(54.8nm)/azo(8.6nm)/ag(13nm)/azo(9nm)/znsnox(19.9nm)/sin(10.3nm),其中括号内为各膜层厚度,ag层为金属层,其余均为第一介质层;
90.所述内片玻璃的第四表面上未设有第二低辐射层;
91.如表1所示,本对比例中,3所述外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所述内片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30%,所述第四表面的可见光反射率为5.33%,所述热塑性夹层加热后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90%,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为23.41%,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红外透过率为1.41%,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太阳能总透过率为21.22%,所述低辐射复合玻璃的辐射率为0.9。
92.表1
[0093][0094]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至3中,均使用灰玻来对可见光进行阻隔,而对比例1中则是用灰膜pvb材质的热塑性夹层来对可见光进行阻隔,对比例1的成本相比于实施例1至3来说更高,而实施例1至3的可见光透过率与对比例1相近,差距均在5%的范围内。
[0095]
通过对实施例1和对比例1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对比例1是通过选用透光率较低的灰玻并结合第一低辐射层来对可见光进行阻隔,而实施例1主要是通过灰膜pvb材质的热塑性夹层来实现对可见光的阻隔,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红外透过率以及辐射率相近,因此二者对红外线的反射能力和隔热能力基本相近,实施例1的可见光透过率略高于对比例1的可见光透过率,因此实施例1的复合玻璃对于可见光的遮挡效果会略低于对比例1,同时实施例1的第四面可见光反射率则低于对比例1的第四面可见光反射率,因此实施例1的复合玻璃在装车后车内出现镜面反射的程度会小于或等于对比例1,带给乘员的乘车体验会更好。
[0096]
通过对实施例1和对比例2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实施例1和对比例2所使用的玻璃和热塑性夹层的材质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对比例2中缺少第二低辐射层,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比例2的辐射率较高,因此对比例2的复合玻璃的传热系数较高,隔热和保温性能较差,此外,对比例2的可见光透过率远高于实施例1的可见光透过率,因此对比例2的复合玻璃对于可见光的遮挡较差,带给乘员的乘车体验会更好,由此可见,本发明的复合玻璃中不含第二低辐射层则无法满足辐射率和可见光透过率的要求。
[0097]
通过对实施例1和实施例2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仅在于第二低辐射层中的透明导电氧化物层的材质不同,实施例1中使用的是ito,而实施例2中使用的是znsnox,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各项性能均较为相近,实施例1的可见光透过率和第四面可见光反射率略高于实施例2。
[0098]
通过对实施例1和实施例3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3中的第一低辐射层中加入了nicr的可见光阻挡层,因此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施例3的可见光透过率相较于实施例1进一步降低,因此实施例3的复合玻璃对于可见光的阻隔能力更好,且实施例3的辐射率相比于实施例1也有一定的降低,从而使实施例3的复合玻璃的隔热保温性能更好。
[0099]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