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46142发布日期:2022-12-30 22:13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车身结构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车身结构指构成车身整体的各个部件的布置形式以及部件之间装配的方式,不论是民用汽车还是特种专用汽车均对车身结构具有一定的强度要求,特别是军事用车,因此为实现车内乘员更安全的防护,提出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
3.经检索,2021年9月24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113428088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车身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其大致描述为,包括外车身结构,外车身结构具有第一腔室,内车身结构具有第二腔室,内车身结构设置于第一腔室中,内车身结构的外侧壁与第一腔室的内侧壁之间间隔开,顶置悬置连接内车身结构的顶部与外车身结构的顶部,其在使用时,当车辆遭遇地雷爆炸时,顶置悬置可以延长爆炸载荷的传递路径,起到对爆炸载荷的衰减,地雷爆炸后,爆炸载荷经过底部的防护组件到达外车身结构的底板,然后经过外车身结构的侧围和顶部到达顶置悬置,经过顶置悬置达到内车身结构的顶部、侧围和底板传递至乘员脚部,爆炸载荷传递路径的加长,极大的衰减了爆炸载荷的强度,实现了对车内乘员的安全保护。
4.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中的车身结构,在使用过过程中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防雷效果,但是其地雷爆炸时车身结构的底部的缓冲防护较差,同时实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其配套有缓冲液体,能够较好的吸收地雷爆炸时的冲击力,车身容量能够调节,实用较为灵活,并且车内空间调节较为简单,实用性较好。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包括外车身结构,还包括底盘体系和移动车身结构,所述外车身结构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箱体,且所述防护箱体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边箱体,且两个所述边箱体均与防护箱体连通,两个边箱体均与外车身结构固定连接,两个边箱体的顶端均设置有多个顶口,多个所述顶口内均设置有顶板,且防护箱体和两个边箱体内均设置有缓冲液体,所述底盘体系包括两个纵梁,两个所述纵梁之间通过多个横梁固定连接,外车身结构固定连接在两个纵梁的顶端,防护箱体和两个边箱体配合形成半包围结构,所述纵梁位于所述半包围结构内,所述移动车身结构包括车身后围和两个移动梁,两个所述移动梁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纵梁内,两个移动梁均固定连接在所述车身后围的底端,所述车身后围靠近外车身结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通车壳,所述连通车壳滑动连接在外车身结构内,两个纵梁之间安装有用于车身后围调节的驱动结构。
9.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驱动结构包括安装架和尾架,所述安装架安装在两个所述纵梁之间,所述尾架安装在两个移动梁的远离所述外车身结构的一端,安装架上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伸缩杆与所述尾架固定连接。
10.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外车身结构的顶端开设天窗口,所述天窗口内转动连接有第一防弹玻璃板和第二防弹玻璃板,所述第一防弹玻璃板和第二防弹玻璃板之间连接有折叠架。
11.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折叠架均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均与所述第一防弹玻璃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均与所述第二防弹玻璃板固定连接,两个第一连接板均通过第一连接轴连接有连接架,两个第二连接板均连接有第二连接轴,两个所述第二连接轴分别与两个连接架连接,两个连接架的底端均连接有升降防护板,所述外车身结构内安装有用于升降防护板滑动储存和导向的竖套。
12.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防弹玻璃板和第一防弹玻璃板分别连接有上封闭板和下封闭板,第一防弹玻璃板和第二防弹玻璃板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堵缝板和第二堵缝板,两个所述第一堵缝板分别与两个升降防护板匹配,两个所述第二堵缝板也分别与两个升降防护板匹配。
13.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弹玻璃板上和第二防弹玻璃板上均固定连接有操作手杆。
14.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多个所述顶板的顶端均设置有辅助开启槽。
15.作为上述方案再进一步的,所述外车身结构的前后两端和车身后围上均安装有防弹门,所述防弹门上均设置有观察窗。
16.作为上述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外车身结构上设置有多个强光灯,外车身结构上设置有两个前轮眉和两个后轮眉,两个所述前轮眉分别与两个边箱体固定连接,两个后轮眉也分别与两个边箱体连接,车身后围上固定连接有两个调节轮眉,两个所述调节轮眉分别与两个后轮眉滑动配合。
17.(三)有益效果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发明中,通过防护箱体和边箱体的配合,便于形成对外车身结构的底部的驾驶位置的遮挡防护,同时便于缓冲液体的存储,当遭遇地雷爆炸时,能够较好的阻隔和吸收地雷爆炸时的冲击力,提高对于外车身结构内乘员的防护。
20.2.本发明中,通过移动车身结构的设计,可以配合外车身结构形成车内空间的伸缩调节,从而便于特殊情况下实现对于车身容量的增大,使用较为灵活。
21.3.本发明中,通过驱动结构的设计,便于移动车身结构相对于外车身结构调节时的动力驱动,车内空间调节较为简单,实用性较好。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发明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发明第一防弹玻璃板和第二防弹玻璃板相互转动关闭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发明整体的仰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发明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发明纵梁、横梁和车身后围等配合的仰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本发明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外车身结构;2、防护箱体;3、边箱体;4、顶板;5、纵梁;6、横梁;7、车身后围;8、移动梁;9、连通车壳;10、安装架;11、尾架;12、第一防弹玻璃板;13、第二防弹玻璃板;14、第一连接板;15、第二连接板;16、第一连接轴;17、第二连接轴;18、连接架;19、升降防护板;20、竖套;21、上封闭板;22、下封闭板;23、第一堵缝板;24、第二堵缝板;25、操作手杆;26、辅助开启槽;27、防弹门;28、观察窗;29、强光灯;30、前轮眉;31、后轮眉;32、调节轮眉。
具体实施方式
31.实施例
32.请参阅图1-8,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包括外车身结构1,还包括底盘体系和移动车身结构,外车身结构1的顶端开设天窗口,便于车内乘员从外车身结构1的顶端出入,天窗口内转动连接有第一防弹玻璃板12和第二防弹玻璃板13,可以实现天窗口的开启与封闭,第一防弹玻璃板12和第二防弹玻璃板13之间连接有折叠架,两个折叠架均包括第一连接板14和第二连接板15,两个第一连接板14均与第一防弹玻璃板12固定连接,两个第二连接板15均与第二防弹玻璃板13固定连接,两个第一连接板14均通过第一连接轴16连接有连接架18,两个第二连接板15均连接有第二连接轴17,两个第二连接轴17分别与两个连接架18连接,两个连接架18的底端均连接有升降防护板19,外车身结构1内安装有用于升降防护板19滑动储存和导向的竖套20,能够配合第一防弹玻璃板12和第二防弹玻璃板13,辅助实现第一防弹玻璃板12和第二防弹玻璃板13转动开启后的围挡,第二防弹玻璃板13和第一防弹玻璃板12分别连接有上封闭板21和下封闭板22,能够在第一防弹玻璃板12和第二防弹玻璃板13相对闭合后,两者之间的接触缝隙处的防护遮挡,同时上封闭板21和下封闭板22均具备一定的变形韧性,使第一防弹玻璃板12和第二防弹玻璃板13相对关闭的过程中能够产生部分形变,从而能够满足第一防弹玻璃板12和第二防弹玻璃板13的转动空间,并且当第一防弹玻璃板12和第二防弹玻璃板13完全相对关闭后,上封闭板21和下封闭板22会恢复形变,第一防弹玻璃板12和第二防弹玻璃板13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堵缝板23和第二堵缝板24,两个第一堵缝板23分别与两个升降防护板19匹配,两个第二堵缝板24也分别与两个升降防护板19匹配,能够在第一防弹玻璃板12和第二防弹玻璃板13相对开启后,将第一防弹玻璃板12、第二防弹玻璃板13和两个升降防护板19共同围挡而成的区域的缝隙进行封堵,外车身结构1的前后两端和车身后围7上均安装有防弹门27,防弹门27上均设置有观察窗28,便于乘员的出入,以及乘员进入车体后对外车身结构1外部的观察,外车身结构1内设置有内燃机仓,在内燃机仓内安装内燃机后加配传动变速箱既可以实现对于车轮的动力驱动。
33.还需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防弹玻璃板12上和第二防弹玻璃板13上均固定连接有操作手杆25外车身结构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箱体2,且防护箱体2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边箱体3,且两个边箱体3均与防护箱体2连通,两个边箱体3均与外车身结构1固定连
接,两个边箱体3的顶端均设置有多个顶口,多个顶口内均设置有顶板4,多个顶板4的顶端均设置有辅助开启槽26,便于顶板4的转动开启,且防护箱体2和两个边箱体3内均设置有缓冲液体,通过防护箱体2和边箱体3的配合,便于形成对外车身结构1的底部的驾驶位置的遮挡防护,同时便于缓冲液体的存储,当遭遇地雷爆炸时,能够较好的阻隔和吸收地雷爆炸时的冲击力,提高对于外车身结构1内乘员的防护,同时,必要情况下,两个边箱体3的底部配套有带通断阀的排液管,便于使用后缓冲液体的排空,缓冲液体优选水,同时也可以根据使用需要选取其他适宜的缓冲液体,底盘体系包括两个纵梁5,两个纵梁5之间通过多个横梁6固定连接,两个纵梁5底端安装有车轮,外车身结构1固定连接在两个纵梁5的顶端,防护箱体2和两个边箱体3配合形成半包围结构,纵梁5位于半包围结构内,移动车身结构包括车身后围7和两个移动梁8,两个移动梁8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纵梁5内,两个移动梁8均固定连接在车身后围7的底端,车身后围7靠近外车身结构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通车壳9,连通车壳9滑动连接在外车身结构1内,通过移动车身结构的设计,可以配合外车身结构1形成车内空间的伸缩调节,从而便于特殊情况下实现对于车身容量的增大,使用较为灵活,两个纵梁5之间安装有用于车身后围7调节的驱动结构,驱动结构包括安装架10和尾架11,安装架10安装在两个纵梁5之间,尾架11安装在两个移动梁8的远离外车身结构1的一端,安装架10上安装有液压缸,液压缸的伸缩杆与尾架11固定连接,通过驱动结构的设计,便于移动车身结构相对于外车身结构1调节时的动力驱动,车内空间调节较为简单,实用性较好,外车身结构1内配套有与液压缸匹配的液压泵,液压泵配套有液压油箱,液压泵通过管路系统与液压缸连通,通过控制液压泵即可实现对于液压缸的伸长和缩短控制,外车身结构1上设置有多个强光灯29,外车身结构1上设置有两个前轮眉30和两个后轮眉31,两个前轮眉30分别与两个边箱体3固定连接,两个后轮眉31也分别与两个边箱体3连接,车身后围7上固定连接有两个调节轮眉32,两个调节轮眉32分别与两个后轮眉31滑动配合,实现对于车轮的防护。
34.该实施例中的液压缸、液压泵、车轮和内燃机均为市面上购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常规设备,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制,本专利中我们只是对其进行使用,并未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改进,其设定方式、安装方式和电性连接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只要按照其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调试操作即可,在此不再对其进行赘述。
35.综上所述,该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的工作过程为,在使用之前,首先开启顶板4,然后在边箱体3注入缓冲液体,使缓冲液体能够在边箱体3和防护箱体2内形成一定的容量,最后关闭顶板4,乘员进入外车身结构1内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边箱体3辅助登高进入,乘员驾驶过程中,在驶过的路上遭遇地雷爆炸时,边箱体3和防护箱体2首先承受地雷的爆炸冲击,同时缓冲液体可以吸收爆炸冲击,并对爆炸承受部位进行降温,当需要加大车内空间时,通过控制液压缸工作使车身后围7向远离外车身结构1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外车身结构1、连通车壳9和车身后围7三者配合形成的车内空间的增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