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材料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钢带热压机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2.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工业对多层的复合材料性能、生产效率、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双钢带热压机因其高生产效率、能耗低、精度高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
3.但是在目前的双钢带热压机生产线中,上下钢带在热压过程中,由于受力无法保证始终平衡,在复合材料的作用力下,上下钢带容易在转轴上发生偏移摆动,造成上下钢带的压合面积并不重合、上下层材料边缘不完全对准、热压效果差、容易产生废品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钢带热压机生产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下钢带容易发生侧向偏移、热压面积不重合、上下层材料边缘不完全对准等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钢带热压机生产系统,用于对复合材料进行热压定型,包括:
7.第一热压组件,包括上钢带、第一上辊筒和第二上辊筒,所述第一上辊筒通过所述上钢带与所述第二上辊筒传动连接;
8.第二热压组件,包括下钢带、第一下辊筒和第二下辊筒,所述第一下辊筒通过所述下钢带与所述第二下辊筒传动连接,所述上钢带和下钢带之间设有供所述复合材料传输的配合间隙;
9.第一纠偏感应模组,用于检测所述上钢带的任一侧边缘;
10.第二纠偏感应模组,用于检测所述下钢带的任一侧边缘;
11.第一调节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上辊筒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上辊筒的水平摆动位置;
12.第二调节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下辊筒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下辊筒的水平摆动位置;
13.电控装置,通过光纤导线分别与所述第一纠偏感应模组、第二纠偏感应模组信号连接,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调节驱动装置、第二调节驱动装置电连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纠偏感应模组和第二纠偏感应模组的检测数据、分别控制所述第一调节驱动装置和第二调节驱动装置作出对应调节动作。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驱动装置包括第一上液压缸和第二上液压缸,所述第一上液压缸和第二上液压缸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上辊筒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所述第一上液压缸和第二上液压缸的压杆伸缩方向与所述复合材料的传输方向平行。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节驱动装置包括第一下液压缸和第二下液压缸,所述第一下液压缸和第二下液压缸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下辊筒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所述第一下液压缸和第二下液压缸的压杆伸缩方向与所述复合材料的传输方向平行。
16.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液压站,所述第一调节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一液压阀台,所述第二调节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液压阀台,所述液压站的第一出口通过第一液压阀台液压连接至所述第一上液压缸、第二上液压缸的进油口,所述液压站的第二出口通过第一液压阀台液压连接至所述第一下液压缸、第二下液压缸的进油口。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纠偏感应模组设于所述上钢带的上沿侧的边缘,所述第二纠偏感应模组设于所述下钢带的下沿侧的边缘。
18.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热源组件和冷源组件;
19.所述热源组件包括第一热源部和第二热源部,所述第一热源部设于所述上钢带的下沿侧的上部,所述第二热源部设于所述下钢带的上沿侧的下部,所述第一热源部和第二热源部隔空相对,所述第一热源部和第二热源部内分别容置有压力恒定的热媒质;
20.所述冷源组件包括第一冷源部和第二冷源部,所述第一冷源部设于所述上钢带的下沿侧的上部,所述第二冷源部设于所述下钢带的上沿侧的下部,所述第一冷源部和第二冷源部隔空相对,所述第一冷源部和第二冷源部内分别容置有压力恒定的冷媒质。
21.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钢带热压机张力调节系统,根据第一纠偏感应模组对上钢带边缘检测所反馈的检测数据,当上钢带在第一上辊筒发生侧向偏移时,通过第一调节驱动装置控制第一上辊筒进行相应的水平摆动,调节上钢带重新回归合适的热压位置,第二纠偏感应模组和第二调节驱动装置的工作方式同理,有效防止上下钢带的侧向偏移,保证被热压材料精准对齐、提高有效热压面积、提高产品质量、避免材料浪费。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4.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钢带热压机生产系统的正视简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钢带热压机生产系统的俯视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当描述到特定器件连接其它器件时,该特定器件可以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不具有居间器件,也可以不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具有居间器件。
30.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31.发明人发现,在双钢带热压机生产线中,上下钢带在热压过程中容易在转轴上发生偏移,原本上下相对的上下钢带会形成错位,造成热压面积不重合,上下层材料边缘不完全对准,影响热压效果和产品质量,而且由于在热压过程中,整个环境温度较高,常规的光电纠偏传感器很容易出现故障,主要是其内部的电子元件耐高温性能差,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失效。
32.鉴于此,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钢带热压机生产系统,用于对复合材料90进行热压定型,包括:
33.第一热压组件10,包括上钢带11、第一上辊筒12和第二上辊筒13,第一上辊筒12通过上钢带11与第二上辊筒13传动连接;
34.第二热压组件20,包括下钢带21、第一下辊筒22和第二下辊筒23,第一下辊筒22通过下钢带21与第二下辊筒23传动连接,上钢带11和下钢带21之间设有供复合材料90传输的配合间隙,由上游工序传输而来的复合材料90会经过上钢带11和下钢带21之间,上钢带11和下钢带21分别对复合材料90的上侧和下侧施加压合力;
35.第一纠偏感应模组30,用于检测上钢带11的任一侧边缘;
36.第二纠偏感应模组40,用于检测下钢带21的任一侧边缘,由于上下钢带在沿着水平方向循环转动时,其左右侧为边缘侧,因此分别利用第一纠偏感应模组30和第二纠偏感应模组40进行边缘纠偏检测;
37.第一纠偏感应模组30和第二纠偏感应模组40均属于耐高温型纠偏感应系统,可安装在高温环境中使用;
38.第一调节驱动装置50,与第一上辊筒12连接,第一调节驱动装置50可作伸缩动作,用于调节第一上辊筒12的水平摆动位置;
39.第二调节驱动装置60,与第一下辊筒22连接,第二调节驱动装置60可作伸缩动作,用于调节第一下辊筒22的水平摆动位置;
40.电控装置70,通过光纤导线71分别与第一纠偏感应模组30、第二纠偏感应模组40信号连接,并分别与第一调节驱动装置50、第二调节驱动装置60电连接,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一纠偏感应模组30和第二纠偏感应模组40的检测数据、分别控制第一调节驱动装置50和第二调节驱动装置60作出对应调节动作,该调节动作可以调节钢带的位置和张力。
41.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第一纠偏感应模组30对上钢带11边缘检测所反馈的检测数据,当上钢带11在第一上辊筒12发生侧向偏移时,通过第一调节驱动装置50控制第一上辊筒12进行相应的水平摆动,调节上钢带11重新回归合适的热压位置,第二纠偏感应模组40和第二调节驱动装置60的工作方式同理,通过第一调节驱动装置50和第二调节驱动装置60
可以实现对钢带张力预紧调节和位置调节,有效防止上下钢带的侧向偏移,保证被热压材料精准对齐、提高有效热压面积、提高产品质量、避免材料浪费。
42.在第一纠偏感应模组30和第二纠偏感应模组40中,均只保留用于发射红外光信号的红外光发射部和用于接收红外光信号的红外光接收部,红外光发射部和红外光接收部中只存在光信号,并且红外光发射部和红外光接收部分别通过光纤导线71与电控装置70连接,即在上下钢带对应的高温区不存在使用电信号的元件,将容易受高温影响的电子元件放置在电控装置70中,而不容易受高温影响的光信号元件则放置在第一纠偏感应模组30和第二纠偏感应模组40内,保证在高温的检测环境中,第一纠偏感应模组30和第二纠偏感应模组40能正常使用。
4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驱动装置50包括第一上液压缸51和第二上液压缸52,第一上液压缸51和第二上液压缸52分别连接第一上辊筒12的左端部和右端部,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上液压缸51和第二上液压缸52分别设有可伸缩的压杆,第一上液压缸51的压杆与第一上辊筒12的左端部的侧面连接,第二上液压缸52的压杆与第二上辊筒13的右端部的侧面连接,第一上液压缸51和第二上液压缸52的压杆伸缩方向与复合材料90在上下钢带之间的传输方向平行。在生产之前,调节驱动装置处于钢带的张力调整模式。先通过电控装置70的操作按键对第一调节驱动装置50中的第一上液压缸51和第二上液压缸52做同向伸缩运动,对上钢带11的张力进行预调节,调整到钢带具有合适的预紧张力之后,再通过液压流体闭锁阀锁定液压缸的压杆位置。正常生产时,调节驱动装置处于钢带的位置纠偏调整模式。当上钢带11在第一上辊筒12上的位置向左端部侧偏移时,控制第一上液压缸51伸长或者第二上液压缸52回缩,使得上钢带11重新回到第一上辊筒12上的合适位置,反之亦然。
44.第二调节驱动装置60包括第一下液压缸和第二下液压缸,第一下液压缸和第二下液压缸分别连接第一下辊筒22的左端部和右端部,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下液压缸和第二下液压缸分别设有可伸缩的压杆,第一下液压缸的压杆与第一下辊筒22的左端部的侧面连接,第二下液压缸的压杆与第二下辊筒23的右端部的侧面连接,第一下液压缸和第二下液压缸的压杆伸缩方向与复合材料90在上下钢带之间的传输方向平行。在生产之前,调节驱动装置处于钢带的张力调整模式。先通过电控装置70的操作按键对第二调节驱动装置60中的第一下液压缸和第二下液压缸做同向伸缩运动,对下钢带21的张力进行预调节,调整到钢带具有合适的预紧张力之后,再通过液压流体闭锁阀锁定液压缸的压杆位置。正常生产时,调节驱动装置处于钢带的位置纠偏调整模式。当下钢带21在第一下辊筒22上的位置向左端部侧偏移时,控制第一下液压缸伸长或者第二下液压缸回缩,使得下钢带21重新回到第一下辊筒22上的合适位置,反之亦然。
4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液压站80,第一调节驱动装置50还包括第一液压阀台53,第二调节驱动装置60还包括第二液压阀台63,液压站80负责提供高压液体,液压站80的第一出口通过第一液压阀台53液压连接至第一上液压缸51、第二上液压缸52的进油口,第一液压阀台53用于控制高压液体是否通向第一上液压缸51和第二上液压缸52,并控制第一上液压缸51和第二上液压缸52作出对应的伸出和收缩动作,液压站80的第二出口通过第一液压阀台53液压连接至第一下液压缸、第二下液压缸的进油口,第二液压阀台63用于控制高压液体是否通向第一下液压缸和第二下液压缸,并控制第一下液压缸和第二下液压缸作出对应的伸出和收缩动作。
4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纠偏感应模组30设于上钢带11的上沿侧的边缘,第二纠偏感应模组40设于下钢带21的下沿侧的边缘,远离复合材料90的热压部分,远离热区,且在经过调节后,保证经由第一上辊筒12的上钢带11压合位置正确,调节完后随即进入压合区域,下钢带21同理。
47.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热源组件和冷源组件;
48.热源组件包括第一热源部81和第二热源部82,第一热源部81设于上钢带11的下沿侧的上部,第二热源部82设于下钢带21的上沿侧的下部,第一热源部81和第二热源部82隔空相对,第一热源部81和第二热源部82内分别容置有压力恒定的热媒质83,第一热源部81和第二热源部82的位置是固定的,热媒质83可将热量传递至途经第一热源部81和第二热源部82之间的那一部分复合材料90,使得当复合材料90在经过第一热源部81和第二热源部82之间得到升温和热压;
49.冷源组件包括第一冷源部84和第二冷源部85,第一冷源部84设于上钢带11的下沿侧的上部,第二冷源部85设于下钢带21的上沿侧的下部,第一冷源部84和第二冷源部85隔空相对,第一冷源部84和第二冷源部85内分别容置有压力恒定的冷媒质86,第一冷源部84和第二冷源部85的位置是固定的,冷媒质86可将途经第一冷源部84和第二冷源部85之间的那一部分复合材料90的热量吸收,使得当复合材料90在经过第一冷源部84和第二冷源部85之间得到降温。
50.复合材料90先经过第一热源部81和第二热源部82之间,吸收热量得到升温,再经过第一冷源部84和第二冷源部85之间,散发出热量得到降温,同时也影响了上下钢带的温度,降低上下钢带从热压区域出来后的温度,降低对第一纠偏感应模组30和第二纠偏感应模组40的热影响。
51.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钢带热压机生产系统,根据第一纠偏感应模组30对上钢带11边缘检测所反馈的检测数据,当上钢带11在第一上辊筒12发生侧向偏移时,通过第一调节驱动装置50控制第一上辊筒12进行相应的水平摆动,调节上钢带11重新回归合适的热压位置,第二纠偏感应模组40和第二调节驱动装置60的工作方式同理,有效防止上下钢带的侧向偏移,保证被热压材料精准对齐、提高有效热压面积、提高产品质量、避免材料浪费。
52.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3.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