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面料,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人造丝加捻双面布。
背景技术:2.双面布又叫棉毛布,也叫双罗纹,平时最常见到的棉毛衫内衣都是这种面料做的,它是一种纬编针织物,织物的两面都只能看到正面线圈。面料柔软厚实,横向弹性较好,适宜制作棉毛衫内衣和运动服装等;双面布(棉毛布)种类:棉毛布的原料大多采用线密度为14~28tex的棉纱,捻度略小于汗布用纱,以增加棉毛衫裤的柔软度,还有如竹纤维棉毛布,全涤棉毛布。
3.为提高双面布的强度和特点,常采用缝合的方式在双面布的一侧复合一层织物,为提高复合的连接强度,缝合纱线常选用较为粗且沿经向或纬向依次交错缝合,在复合制得的双面布在与皮肤接触时,凸于织物表面的缝合纱线与皮肤接触,凸出的缝合纱线易在摩擦过程中造成异物感,且在裁剪布料制备衣物时,断裂的纱线易影响复合双面布的连接强度。
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造丝加捻双面布。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7.一种人造丝加捻双面布,包括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所述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均由面纱和垫纱交织成双罗纹组织,所述第一面层与第二面层通过若干缝合纱线连接,若干所述缝合纱线沿螺旋轨迹依次穿过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形成缝合点,若干所述缝合点阵列排布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上。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层设置制作方便,而且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均为双罗纹组织,双罗纹组织厚实保暖,尺寸稳定性好,不易脱散,第一面层与第二面层通过若干缝合纱线连接,若干缝合纱线沿螺旋轨迹依次穿过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形成缝合点,保证了一定的连接强度,若干缝合点阵列排布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上,缝合点与皮肤接触面积小,不易造成异物感,穿着舒适,而且抗剥离性能力好,即便在裁剪双面布时造成缝合纱线断裂,也有其他缝合纱线起到连接作用,这样设置解决了传统双面布中凸于织物表面的缝合纱线与皮肤接触造成异物感,在裁剪时容易使面层脱离的问题。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缝合纱线包含第一主纱、第二主纱、第一副纱和第二副纱,所述第一副纱和第二副纱依次沿着第一主纱和第二主纱交替缠绕,所述第一副纱和第二副纱交替缠绕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缝合纱线由第一主纱、第二主纱、第一副纱和第二副纱组成,并且第一副纱和第二副纱依次沿着第一主纱或第二主纱分段缠绕且交错设置,这样大大提高了缝合纱线的强度,牢固可靠,具有较高的耐剥离性,第一副纱和第二副纱的捻向反
向设置,第一副纱和第二副纱的缠绕段的作用力相互抵消,提高了缝合纱线的抗起球能力。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主纱和第二主纱为涤纶长丝,所述第一副纱和第二副纱由若干股锦纶纤维加捻而成。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涤纶长丝材质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回弹能力,坚固耐用,提高了缝合纱线的强度效果,通过锦纶纤维材质具有很高的耐磨性,重量轻耐疲劳破坏,提高了缝合纱线的耐磨效果。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双罗纹组织由双面四针道编织而成,所述双罗纹组织的花型以六路为一循环,其组织结构依次为:
14.第一路依次为成圈组织、浮线、浮线、成圈组织;
15.第二路依次为成圈组织、浮线、浮线、浮线;
16.第三路依次为浮线、浮线、浮线、成圈组织;
17.第四路依次为浮线、成圈组织、浮线、浮线;
18.第五路依次为浮线、浮线、成圈组织、浮线;
19.第六路依次为浮线、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浮线。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面层采用六路纱线以四针道编织成双罗纹组织,能通过两个拉伸的罗纹组织复合而成,比罗纹更厚实、表面更平整,结构更稳定,从而具有良好的舒适性,且较多的浮线的组织结构,能使布料具有蓬松柔软的质地,同时能减轻布料的质量。
2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路和第六路编织成双罗纹结构;第二路和第四路的下针编织成横列正面线圈;第三路和第五路的上针编织成横列反面线圈。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六路循环的第一路和第六路选用双罗纹结构,使得面层具有良好的编织强度,同时位于第一路和第六路之间的第二路、第三路、第四路以及第五路编织形成横列正面线圈或横列反面线圈,由于横列反面线圈和横列正面线圈密切接触,层内线圈以变化平针的浮线相连,正反面横列分别由两根纱线形成,不易脱散。
2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路和第六路的纱线采用若干股聚酯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第二路和第四路的纱线采用若干股莫代尔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第三路和第五路的纱线采用若干股腈纶纤维加捻而成。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路和第六路采用聚酯纤维材质,使得面层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抗形变能力,能有效分担第二路至第五路的拉力,且第二路和第四路、第三路和第五路分别采用莫代尔纤维和腈纶纤维,使得面层具有蓬松、柔软且保暖的质地和性能,有效提高面料表面的舒适度。
2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层设置制作方便,而且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均为双罗纹组织,双罗纹组织厚实保暖,尺寸稳定性好,不易脱散,第一面层与第二面层通过若干缝合纱线连接,若干缝合纱线沿螺旋轨迹依次穿过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形成缝合点,保证了一定的连接强度,若干缝合点阵列排布在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上,缝合点与皮肤接触面积小,不易造成异物感,穿着舒适,而且抗剥离性能力好,即便在裁剪双面布时造成缝合纱线断裂,也有其他缝合纱线起到连接作用,这样设置解决了传统双面布中凸于织物表面的缝合纱线与皮肤接触造成异物感,在裁剪时容易使面层脱离的问题。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缝合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缝合纱线的编织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面层的三角配置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面层的编织图。
33.图中:1、第一面层;2、第二面层;3、缝合纱线;4、第一主纱;5、第二主纱;6、第一副纱;7、第二副纱。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35.一种人造丝加捻双面布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第一面层1和第二面层2,第一面层1和第二面层2均由面纱和垫纱交织成双罗纹组织,第一面层1与第二面层2通过若干缝合纱线3连接,若干缝合纱线3沿螺旋轨迹依次穿过第一面层1和第二面层2形成缝合点,若干缝合点阵列排布在第一面层1和第二面层2上。
36.参见图4,缝合纱线3包含第一主纱4、第二主纱5、第一副纱6和第二副纱7,第一副纱6和第二副纱7依次沿着第一主纱4和第二主纱5交替缠绕,第一副纱6和第二副纱7交替缠绕设置,第一主纱4和第二主纱5为涤纶长丝,第一副纱6和第二副纱7由若干股锦纶纤维加捻而成。
37.参见图5和图6,双罗纹组织由双面四针道编织而成,双罗纹组织的花型以六路为一循环,其组织结构依次为:第一路依次为成圈组织、浮线、浮线、成圈组织;第二路依次为成圈组织、浮线、浮线、浮线;第三路依次为浮线、浮线、浮线、成圈组织;第四路依次为浮线、成圈组织、浮线、浮线;第五路依次为浮线、浮线、成圈组织、浮线;第六路依次为浮线、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浮线;第一路和第六路编织成双罗纹结构;第二路和第四路的下针编织成横列正面线圈;第三路和第五路的上针编织成横列反面线圈,第一路和第六路的纱线采用若干股聚酯纤维加捻而成,第二路和第四路的纱线采用若干股莫代尔纤维加捻而成,第三路和第五路的纱线采用若干股腈纶纤维加捻而成。
38.穿上该产品制成的内衣,两层设置,第一面层1和第二面层2均采用双罗纹组织,双罗纹组织厚实保暖,尺寸稳定性好,不易脱散,第一面层1与第二面层2通过若干缝合纱线3连接,若干缝合纱线3沿螺旋轨迹依次穿过第一面层1和第二面层2形成缝合点,既保证了一定的连接强度,若干缝合点阵列排布在第一面层1和第二面层2上,又减少了缝合点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不易造成异物感,穿着舒适,而且抗剥离性能力好,即便在裁剪双面布时造成缝合纱线3断裂,也有其他缝合纱线3起到连接作用,这样设置解决了传统双面布中凸于织物表面的缝合纱线3与皮肤接触造成异物感,在裁剪时容易使面层脱离的问题。
39.缝合纱线3由第一主纱4、第二主纱5、第一副纱6和第二副纱7组成,第一副纱6先与第二副纱7缠绕一次之后,第一副纱6沿着第一主纱4的长度方向进行一次缠绕,同时第二副纱7也沿着第二主纱5的长度方向进行一次缠绕,之后又到了第一副纱6与第二副纱7再次缠绕的时候,第一副纱6又沿着第一主纱4的长度方向进行二次缠绕,同时第二副纱7又沿着第
二主纱5的长度方向进行二次缠绕,之后重复以上操作即可,这样设置大大提高了缝合纱线3的强度,牢固可靠,具有较高的耐剥离性,第一副纱6和第二副纱7的捻向反向设置,第一副纱6和第二副纱7的缠绕段的作用力相互抵消,提高了缝合纱线3的抗起球能力,第一主纱4和第二主纱5为涤纶长丝,第一副纱6和第二副纱7由若干股锦纶纤维加捻而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涤纶长丝材质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回弹能力,坚固耐用,提高了缝合纱线3的强度效果,通过锦纶纤维材质具有很高的耐磨性,重量轻耐疲劳破坏,提高了缝合纱线3的耐磨效果。
40.由于第一面层1和第二面层2均采用六路纱线以四针道编织成双罗纹组织,能通过两个拉伸的罗纹组织复合而成,比罗纹更厚实、表面更平整,结构更稳定,从而具有良好的舒适性,且较多的浮线的组织结构,能使布料具有蓬松柔软的质地,同时能减轻布料的质量,六路循环的第一路和第六路选用双罗纹结构,使得面层具有良好的编织强度,同时位于第一路和第六路之间的第二路、第三路、第四路以及第五路编织形成横列正面线圈或横列反面线圈,由于横列反面线圈和横列正面线圈密切接触,层内线圈以变化平针的浮线相连,正反面横列分别由两根纱线形成,不易脱散;
41.第一路和第六路采用聚酯纤维材质,使得面层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抗形变能力,能有效分担第二路至第五路的拉力,且第二路和第四路、第三路和第五路分别采用莫代尔纤维和腈纶纤维,使得第一面层1和第二面层2具有蓬松、柔软且保暖的质地和性能,有效提高面料表面的舒适度。
4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