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在控制核盘菌属真菌中的应用_3

文档序号:8948547阅读:来源:国知局
要 注意在特定施用率的情况下可能具有植物毒性效应的活性成分。
[0051]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优选氟吡菌酰胺,可以直接施用,即无需含有任何额外的 成分,也无需稀释。通常,优选以适宜的制剂形式将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优选氟吡菌酰 胺,施用于种子。适宜的制剂及种子的处理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且描述于例如 下列文献中:US4,272,417A、US4,245,432A、US4,808,430A、US5,876,739A、US 2003/0176428AUWO2002/080675AUWO2002/028186A2〇
[0052] 本发明可使用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优选氟吡菌酰胺,可被转化成常规拌种 剂,如溶液、乳剂、悬浮液、散剂、泡沫剂、浆液或其它种子包衣材料,以及超低容量喷雾剂 (ULV)〇
[0053] 这些制剂可以将活性成分或活性成分组合物与常规添加剂混合通过已知方式制 备,常规添加剂为,例如常规填充剂和溶剂或稀释剂、着色剂、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消泡 剂、防腐剂、二次增稠剂、粘合剂、赤霉素以及水。
[0054] 本发明使用的拌种剂中还可以含有适宜的着色剂,包括为此目的常规使用的所有 着色剂。可使用微溶于水的颜料和溶于水的染料。实例包括如下已知的着色剂:玫瑰红 (Rhodamine)B、C.I.颜料红(PigmentRed) 112 以及C.I.苏丹红(SolventRed) 1〇
[0055] 本发明使用的拌种剂中还可以含有适宜的润湿剂,包括能提升湿度且在农用化学 活性成分制剂中常规使用的所有物质,优选可用的为烷基萘磺酸盐,如二异丙基磺酸盐或 二异丁基萘磺酸盐。
[0056] 本发明使用的拌种剂中还可以含有适宜的分散剂和/或乳化剂,包括在农用化学 活性成分制剂中常规使用的所有的非离子、阴离子及阳离子分散剂。优选使用非离子或阴 离子分散剂或者非离子或阴离子分散剂的混合物。适合的非离子分散剂优选包括环氧乙 烷-环氧丙烷嵌段聚合物、烷基酚聚乙二醇醚和三苯乙烯酚聚乙二醇醚,及其磷酸盐或硫 酸盐衍生物。适合的阴离子分散剂优选木质素磺酸盐、聚丙烯酸盐,以及芳基磺酸酯-甲醛 缩合物。
[0057] 本发明使用的拌种剂中还可以含有的适宜的消泡剂,包括为此目的用于农用化学 活性成分制剂的所有泡沫抑制物。优选使用硅胶消泡剂和硬脂酸镁。
[0058] 本发明使用的拌种剂中还可以含有适宜的防腐剂,包括为此目的常规用于农用化 学制剂的所有物质。实例包括二氯酚和苯甲醇半缩甲醛。
[0059] 本发明使用的拌种剂中还可以含有适用的二次增稠剂,包括为此目的用于农用化 学制剂的所有物质。优选的实例包括纤维素衍生物、丙烯酸衍生物、黄原胶、改性粘土和细 磨二氧化硅。
[0060] 本发明使用的拌种剂中还含有适用的粘合剂,包括能用于拌种剂组合物的所有 常规粘合剂。优选的实例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和羟乙基纤维素 (tylose)〇
[0061] 本发明使用的拌种剂中还含有适宜的赤霉素,优选赤霉素Al、A3(=伪赤霉 酸)、A4和A7,特别优选伪赤霉酸。赤霉素是已知的(参见,R.Weglaer"Chemieder Pflanzenschutz-undSchiidlingsbekiimpfung_-smittel" [作物保护化学和害虫控制组合 物(ChemistryofCropProtectionandPestControlCompositions)],Vol. 2,Springer Verlag, 1970,pp. 401-412)〇
[0062] 本发明使用的拌种剂可以直接使用或用水稀释后处理众多不同种类的种子。例 如,可用浓缩物或用水稀释该浓缩物制得的制剂对谷物类种子进行拌种,如小麦、大麦、黑 麦、燕麦和黑小麦的种子,以及玉米、水稻、油菜、豌豆、黄豆、棉花、向日葵和甜菜的种子,或 其它众多不同种类的蔬菜种子。本发明使用的拌种剂或它们的稀释剂也可用于转基因植物 种子的拌种。在这种情况下,与通过表达所形成物质的相互作用还可产生另外的协同效应。
[0063] 用本发明使用的拌种剂或对上述拌种剂加水制备的制剂处理种子,所有常规用于 拌种的混合设备都可使用。具体的拌种程序为:将种子置于混合器中,加入拌种制剂本身或 事先用水稀释后的具体所需的用量,然后进行混合直到制剂均匀分布到种子上。接下来可 以进行干燥操作。
[0064] 本发明使用的拌种剂的施用率可以在相对较宽的范围内变化。这取决于制剂中活 性成分的具体浓度和种子。通常,活性成分组合物的施用率为每千克种子中〇. 〇〇1~50g, 优选每千克种子中0. 01~15g。
[0065] 本发明尤其优选的是处理可商业获得或使用的植物或植物栽培品种。植物栽培品 种应被理解为具有新的特性("性状")并通过常规育种、通过诱变育种或借助重组DNA技 术获得的植物。因此,作物植物可以是通过常规育种和优化方法,或者通过生物技术和基因 工程方法或其结合的方法获得的植物,包括转基因植物以及可以或不可以获得植物品种权 保护的植物品种。
[0066] 因此,本发明的方法可以用于处理基因改良的生物体(GMOs),例如植物或种子。基 因改良的植物(或转基因植物)是外源基因稳定的整合到染色体组的植物。术语"外源基 因"本质上是一种基因,该基因是在植株体外提供或重组的,其一旦导入到细胞核基因组, 通过表达目的蛋白质或多肽,或者通过植物中存在的另一个基因或植物中存在的其它基因 被下调或者沉默(例如通过:反义技术、共抑制技术或RNAi技术(RNA干扰)),在转化的植 物的叶绿体基因组或粒线体基因组中赋予新的或改良的农艺或其它性状。存在于基因组中 的外源基因也称为转移基因。根据其在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置,转移基因被称为基因转 化或转基因事件(event)。
[0067] 本发明优选处理的植物和植物栽培品种包括所有的植物,所述植物具有能将特定 的有利和有用的性状传递给其它植物的遗传信息(是否通过育种和/或生物技术方式培育 获得并不重要)。
[0068] 本发明还可处理的植物与植物栽培品种为对一种或多种非生物胁迫具有抗性的 植物。非生物胁迫的因素可以包括如干旱、低温暴露、热暴露、渗透压力、水涝、土壤高盐分、 高矿物浓度、臭氧、强光暴露、氮营养元素供给受限、磷营养元素供给受限或荫避。
[0069] 本发明可处理的植物与植物栽培品种为具有增加的产量这一性状特征的植物。 所述植物中增加的产量可为如改善植物生理、生长与发育,如水分利用率、保水率、改善氮 利用率、提高碳同化作用、改善光合作用、提高发芽率和加快成熟的结果。可通过改善株 型(胁迫下与非胁迫条件下)来进一步影响产量,包括但不限于,提早开花、控制开花以产 生杂交种子、幼苗活力、植物大小、节间数量与距离、根部生长、种子大小、果实大小、果荚大 小、果荚或穗数量、每荚或每穗的种子数量、种子质量、加强种子饱满度、减少种子散落、减 少果荚开裂与抗倒伏。其它产量性状包括种子成分,如碳水化合物含量、蛋白质含量、油含 量与成分、营养价值、降低不良营养素化合物、改善可加工性和提高贮存稳定性。
[0070] 可根据本发明处理的植物为已表现出异源或杂种优势性状的杂交植物,所述杂交 植物一般可为高产量、活力、健康及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因素具有抗性。所述植物通常为通 过将雄性不育自交系亲本(母本)与其它雄性可育自交系亲本(父本)杂交制得。杂交种 子通常收获自雄性不育亲本,然后出售给种植者。雄性不育植物(例如玉米)有时可通过去 雄制得,即通过机械去除雄性繁殖器官(或雄花),但更为常见的是植物基因组中基因决定 子造成雄性不育。这种情况下,尤其当杂交植物中收获的种子为所需产物时,其通常可确保 含有负责雄性可育性的基因决定子的杂交植物完全恢复雄性可育性。这可以通过确保父本 具有适当育性恢复基因,其可使含有负责雄性不育的基因决定子的杂交植物恢复雄性可育 性来完成。雄性不育基因决定子可以位于细胞质中。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的实例在如芸 苔属(Brassica)植物中已有描述(TO1992/005251、TO1995/009910、TO1998/27806、TO 2005/002324、WO2006/021972andUS6,229,072)。然而,雄性不育基因决定子也可位于 细胞核基因组中。雄性不育植物也可采用植物生物技术方法获得,如基因工程。获得雄性 不育植物的特别适用的方法公开于W0 89/10396,其中例如核糖核酸酶,如芽孢杆菌RNA酶 (barnase)选择性地在雄蕊的绒毯层细胞中进行表达。通过核糖核酸酶抑制子,如芽孢杆菌 RNA酶抑制剂(barstar)在绒毡层细胞中的表达即可恢复育性(例如W0 1991/002069)。
[0071] 本发明可处理的植物或者植物栽培品种(可由植物生物技术方法,如基因工程获 得)为除草剂耐受性植物,即可以耐受一种或多种特定除草剂的植物。所述植物可采用转 基因方法或筛选包含除草剂抗性突变的植物获得。
[0072] 除草剂_抗性植物为例如草甘膦抗性植物,即可以抗草甘膦除草剂或其盐的植 物。例如,草甘膦抗性植物可通过在植物中转化编码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酯合 酶(EPSPS)的基因获得。所述EPSPS基因的实例为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 的AroA基因(突变株CT7)(Comai等人,Science(1983),221,370-371)、农杆菌属 (Agrobacteriumsp.)细菌的CP4 基因(Barry等人,Curr.TopicsPlantPhysiol. (1992),7, 139-145)、编码矮牵牛EPSPS(Shah等人,Science(1986),233, 478-481)、西 红柿EPSPS(Gasser等人,J.Biol.Chem. (1988),263, 4280-4289)或牛筋草EPSPS(TO 2001/66704)的基因。其也可为突变的EPSPS,例如描述于EP-A0837944、W0 2000/066746、 TO2000/066747或WO2002/026995。草甘膦抗性植物也可通过表达编码草甘膦氧化还 原酶的基因获得,描述于US5, 776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