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鼻腔食道导通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876400阅读:624来源:国知局
经口鼻腔食道导通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导引管,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临床上,在行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时,往往需对部分病人留置鼻胆管进行胆管内胆汁引流。留置鼻胆管时,先通过口腔用十二指肠镜经消化道将鼻胆管的一端置于胆道内,另一端留在口腔外,再经口鼻转换将鼻胆管从鼻腔引出,以减轻病人留置鼻胆管的不适程度。
[0003]在进行鼻胆管的口鼻转换时,通常的做法是:将一根具有一定弹性的鼻导管一端从鼻腔插入至口腔内,再用手将其从口腔拉出并与留在口腔外的鼻胆管对接,也就是将鼻胆管的一端插入鼻导管的一端相互衔接,然后牵拉留在鼻腔外的鼻导管另一端并将鼻导管从鼻腔抽出,鼻胆管即随鼻导管由口腔转至鼻腔并从鼻腔伸出,将鼻胆管一端从鼻导管拔出,从而完成口鼻转换过程。
[0004]鼻胆管口鼻转换的难点在于鼻导管一端的置入和从口腔的取出:(I)鼻导管插入深度不易掌握,过深可能会触及或插入声门而导致呛咳甚至喉痉挛等风险;(2)鼻导管的一端从口腔的取出用的是手指夹持或锁环嵌套,操作困难;(3)鼻导管的一端从口腔的取出操作时增加病人的痛苦,还可能导致损伤;(4)操作中病人不能耐受而闭嘴时很可能会咬伤操作者手指,甚至引发传染病;(5)鼻导管的一端从口腔的取出时由于口腔较深,照明不足影响操作者观察,进而造成增加操作难度。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经口鼻腔食道导通器,通过鼻腔导引管形成经外鼻孔至口腔的导引通道,通过导引通道便捷快速的将导引芯经口导出。导引芯能传播尾端的光线,既便于手术医师对鼻腔导引管出后鼻孔时精确定位,又对口腔深部照明,便于手术医师操作。在解剖特殊的患者,导引芯头端设置的弹性环和勾杆配合使用,也能轻易完成导引操作。鼻腔导引管和导引芯亲水涂层设置,能减小摩擦力,减小患者不适及损伤。该发明解决了经口外将鼻胆管导入鼻腔内的操作难题,减轻了患者不适,降低了医务人员操作难度,及时在特殊解剖病人也能使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
[0006]所述一种经口鼻腔食道导通器,包括用于置入鼻咽腔道内在外鼻孔和后鼻孔出口处建立通道的柔质鼻腔导引管和用于经口腔引导鼻胆管进入鼻腔的弹性导引芯。所述鼻腔导引管内设置用于导引弹性导引芯的导引腔,所述导引腔在鼻腔导引管头端设置为J形弯曲,所述J形弯曲的两端成15° — 90°夹角。所述弹性导引芯受力后在受力部位能弯曲,受力消失后能快速复原。所述弹性导引芯截面和导引腔的截面相匹配,所述弹性导引芯能置入导引腔内沿导引腔长轴顺利滑动。所述弹性导引芯沿导引腔出J形弯曲后在J形弯曲的两侧近端成15° —90°夹角。
[0007]所述弹性导引芯为导光材料制成的直线外形导芯,在所述弹性导引芯头端l-2cm以外的外侧壁涂设反光材料。所述弹性导引芯尾端设置可脱卸光源,所述光源能与弹性导引芯尾端临时连接。
[0008]所述弹性导引芯的头端设置用于临时连接鼻胆管的导引接口,所述导引接口能与鼻胆管尾端匹配连接。
[0009]所述弹性导引芯头端设置弹性环,所述弹性环能收纳在鼻腔导引管的导引腔内,所述弹性环出导引腔后能快速回复为环状结构。
[0010]所述鼻腔导引管在导引腔头端J形弯曲的开口部位一侧的鼻腔导引管外侧面设置与鼻腔导引管长轴平行的定位线。
[0011 ] 所述经口鼻腔食道导通器还包括用于经口伸入口咽部位勾出弹性环的勾杆,所述勾杆一端设置软质勾头,另一端设置手持柄。
[0012]所述勾杆临近勾头一侧设置发光体,所述勾杆内设置为发光体供电的电源及用于控制发光体的开关。
[0013]所述弹性导引芯头端设置磁性材料或能被磁性材料所吸引的金属。
[0014]所述经口鼻腔食道导通器还包括用于经口咽部位用于利用磁性吸引力吸引并拉出所述弹性导引芯头端的吸拉杆,所述吸拉杆头端设置能被弹性导引芯头端吸引的的金属或磁性材料。
[0015]本发明的优点:通过鼻腔导引管形成经外鼻孔至口腔的导引通道,通过导引通道便捷快速的将导引芯经鼻外孔置入并经口导出;鼻腔导引管腔内壁及导引芯外壁涂设亲水层,减小摩擦力,既便于操作,又减小损伤;通过外部设置的光源盒和导管材料的导引芯配合,既能方便手术医师对鼻腔导引管J形弯曲出口位置定位,又能为口咽腔深部提供照明,便于观察;鼻腔导引管J形弯曲出口一侧设置定位线,能对鼻腔导引管置入鼻腔时的旋转方向做判断;弹性导引芯的头端设置导引接口便于与鼻胆管尾端连接,避免脱落;在弹性导引芯的头端设置弹性环与勾杆配合,便于在解剖异常的患者将导引芯拉出;所述勾杆头端设置光源,能对口腔深部照明,便于手术医师操作;磁性吸引的吸拉杆和弹性导引芯头端也利于将口腔深部的弹性导引芯取出。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发明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鼻腔导引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弹性导引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弹性导引芯为导管材料连接光源盒并经导引腔头端J形弯曲的开口出鼻腔导引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弹性导引芯在头端设置弹性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勾杆结构示意图。
[0017]标记说明:1_鼻腔导引管、11-导引腔、12-J形弯曲、2-弹性导引芯、21-导引接口、22-弹性环、23-光源、3-勾杆、31-勾头、32-手持柄、33-发光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9]如图1及图4所示,一种经口鼻腔食道导通器,包括用于置入鼻咽腔道内在外鼻孔和后鼻孔出口处建立通道的柔质鼻腔导引管I和用于经口腔引导鼻胆管进入鼻腔的弹性导引芯2。所述鼻腔导引管I内设置用于导引弹性导引芯2的导引腔11,所述导引腔11在鼻腔导引管I头端设置为J形弯曲12,所述J形弯曲12的两端成15° — 90°夹角。所述弹性导引芯2受力后在受力部位能弯曲,受力消失后能快速复原。所述弹性导引芯2截面和导引腔11的截面相匹配,所述弹性导引芯2能置入导引腔11内沿导引腔11长轴顺利滑动。所述弹性导引芯2沿导引腔11出J形弯曲12后在J形弯曲12的两侧近端成15°—90°夹角。
[0020]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使用时机在:经胃镜导引下鼻胆管成功置入胆道后,保持鼻胆管位置不动,经胃镜操作孔将胃镜成功脱出鼻胆管外部。此时,鼻胆管的头端置入在胆管内,鼻胆管管体经消化道出口腔,后段多余部分位于口腔外。为了使患者舒适耐受置入体内的鼻胆管,需要将口腔外部的多余部分鼻胆管管体经后鼻孔及鼻腔引出外鼻孔并将空腔内的鼻胆管理顺后固定。
[0021]具体实施时,所述鼻腔导引管I的外径优选小于7mm,最佳外径为5mm。使用时将鼻腔导引管I经外鼻孔置入鼻腔内,使头端出后鼻孔少许即停止。这时鼻腔导引管I的头端J形弯曲12的开口正处于后鼻孔与食道开口之间,然后旋转鼻腔导引管I使J形弯曲12的开口方向远离鼻咽腔后壁,使J形弯曲12的开口方向正对口腔空间方向。此时,鼻腔导引管I达到最佳使用状态。
[0022]所述鼻腔导引管I在导引腔11头端J形弯曲12的开口部位一侧的鼻腔导引管I外侧面设置与鼻腔导引管I长轴平行的定位线。通过定位线的设置,操作者将鼻腔导引管I经外鼻孔置入时对鼻腔导引管I的旋转角度有一定预判,操作者只需将保证鼻腔导引管I的定位线正对患者面部正前方,就可以确保J形弯曲12的开口部位不会正对口咽后壁,即使没能正对口腔空间内,也不会偏离太远,便于对鼻腔导引管I达到最佳使用状态操作时的定位完成。
[0023]为了进一步增加操作者的可操作性,所述鼻腔导引管I和弹性导引芯2外表面沿长轴设置长度刻度线。医务人员通过长度刻度线的设置,对鼻腔导引管I置入鼻腔内的深度精确掌握,有利于操作安全。一般来说,前鼻孔到后鼻孔的距离为外鼻孔到耳垂的距离,鼻腔导引管I置入鼻腔内的深度达到此距离时,应极为细心观察患者口腔内情况。此时可吩咐患者头后仰,张大口腔,持续发出“啊”的声音。弹性导引芯2外表面长度刻度线有利于对弹性导引芯2置入鼻腔导引管I的深度精确定位,从而判断弹性导引芯2的位置。如:当弹性导引芯2进入鼻腔导引管I的长度和鼻腔导引管I的长度一致时,弹性导引芯2的头端位于鼻腔导引管I的出口处。确保鼻腔导引管I达到最佳位置后,当弹性导引芯2进入鼻腔导引管I的长度比鼻腔导引管I的长度长出耳垂到口角的距离时,理论上弹性导引芯2的头端应该到达口唇处;若口腔内不能观察到弹性导引芯2,说明鼻腔导引管I的位置尚需调整,这时需要将所述弹性导引芯2头端后退到入鼻腔导引管I腔内,方可对鼻腔导引管I的位置进行调整。此时,弹性导引芯2表面的刻度至关重要。
[0024]正常生理状态下,鼻腔与声门口及食道开口位置对应,经鼻腔置入管道对应方向为食道或气道方向。为了使埋置在鼻腔导引管I导引腔11内的弹性导引芯2出鼻腔导引管I开口后前进方向远离声门和食道开口而是更改为指向口腔空腔方向,我们在鼻腔导引管I的导引腔11头端设置J形弯曲12,J形弯曲12的两端成15°—90°夹角,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