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论,literati painting theory
New Literati Paintings新论文人画
3)On"The New Scholar Drawings""新文人画"论
4)On paintings by amateur literati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论北宋文人画
5)On the Value of Literate Painting文人画价值简论
6)Of the New Literati Painting and the Restoring Ancient Ways论新文人画与复古
延伸阅读

日本文人画  日本17~19世纪受中国明清文人画影响而形成的画风总称。以清雅淡逸、信笔遣兴为特点。其中,一部分着重从技法上模仿,格调较为俗气,称为南画;一部分着重以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尊崇和修养为前提,讲究诗情画意,格调高雅,称为文人画。但南画和文人画的范畴界限不清,也常常混为一体,所以述及日本文人画流派及画家时,往往与日本南画史难于截然划分。    中国清代画家伊孚九等将《八种画谱》、《芥子园画传》等木版画谱和清代画家的作品带到长崎,这些画被泛称为南宗画。南宗画与一批具有较深的汉诗、汉文教养的武士如祇园南海、柳泽淇园兴味相投,他们开始模仿这些南宗画,在作品中传播着南宗画风。这种画风的新鲜感觉,引起了社会上和绘画界的广泛注意。不久,又吸引了对守旧的狩野派、土佐派等强烈不满的市民画家彭城百川、池大雅、与谢芜村等人,从而形成独立的日本文人画风,即由诚实的自然观察和随意的描绘技法而产生的诗趣横溢的画风。在画风和技法的探求上,日本文人画与中国文人画相比,也别具一格。    自从大雅、芜村等确立了日本文人画之后,在日本各地都出现了不少追随者,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画家。特别是1810~1840年间,京都、大阪一带,冈田米山人、浦上玉堂、青木木米、田能村竹田等富于个性的画家相继争雄,形成日本文人画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在江户出现谷文晁、渡边华山,他们将清朝画家沈铨(沈南)的写实作风和西洋画风糅合一起,与关西文人画派并立。    日本文人画持续发展到19世纪末,终因其程式化的局限而逐渐枯竭。明治时期可称为文人画家的只能举出田崎草云、田能村直入、富冈铁斋等。其中富冈铁斋的作品面貌别具一格,颇富影响。日本文人画家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修养和学识,故撰述画论者为数不少。如田能村竹田的《山中人饶舌》,中山高阳的《画谭鸡肋》,桑山玉洲的《玉洲画趣》、《绘事鄙言》,中林竹洞的《画法金刚杵》、《竹洞画论》,金井乌洲的《无声诗话》等。日本文人画在近代文化史中可说是加深中日文化关系的一条纽带。他们在把握中国的文人画时,对汉学、汉诗、中国绘画理论都下过一番功夫,他们不仅能充分理解中国明清文人画之要谛,更能在消化日本古典艺术的基础上充实其精神和技法,留下了不少优秀作品。明治以后,日本文人画迅速衰落,至今虽有南画院等团体,但其作品面貌已名实两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