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考古,paleoethnobotany
1)paleoethnobotany植物考古
英文短句/例句

1.New Achievements of Archaeo-botanical Research in Shandong;山东地区植物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进展
2.The Tentative Criticisim on the Ancient Chinese Names of 20 Ornamental Plants观赏植物(20种)古汉名初步考证
3.fossil botany古植物学, 植物化石学
4.The following topics are considered together: neobotany and palaeobotany.把下面的论题一道加以考虑:新植物学和古植物学。
5.Peleontology deals with the ancient animals and plants.古生物学研究古代的动植物。
6.The branch of paleontology that deals with plant fossils and ancient vegetation.史前植物学古生物学的分支,研究植物化石以及古代植被
7.complete with animals, plants, and artifacts,连同动物,植物以及史前古器物,
8.Archaeological and Palaeontological Committee [Antiquities Advisory Committee]考古学及古生物学小组委员会〔古物咨询委员会〕
9.National Museum of Anthropologyand Archaeology国立人类考古学博物馆
10.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of Guangdong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1.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gained in archeological work in Tibet.文物考古工作成效卓著。
12.Ethnobotanical Study on Wild Plants of Allium L. in Inner Mongolia;内蒙古野生葱属(Allium L.)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13.Archaeologists agree that cannabis was among the first crops purposely cultivated by human beings at least over6,000 years ago.考古学家同意大麻是人类最早培植的作物之一,可以上溯到六千年前。
14.archeology of ancient Egyptian artifacts.对埃及史前古器物的考古学。
15.(3) between Holarctic zone and Paleotropical zone, but is preferablybelongs to Holarctic zone.3)位于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之交,应属于泛北极植物区。
16.The Type of Plant Communities and the Main Herbing Plants at the South Edge of Gurbantongut Desert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和饲用植物
17.Yixian Formation Palaeobotanic Fossil Strata Including Birds and Palaeoecological Relation Between Aves and Palaeobotany of Western Liaoning辽西义县组含鸟古植物化石层及鸟类与古植物生态关系
18.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Road Green Close Plant Communities Adjustment密植绿地植物群落调整的实践与思考
相关短句/例句

Archaeobotany考古植物学
3)zooarchaeology[zu:,ɑ:ki'?l?d?i]动物考古
4)archeolog ical material objects考古实物
5)archaeological remains考古遗物
6)bioarchaeology生物考古
延伸阅读

考古植物学  对考古遗址里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它是由考古学与古植物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考古植物学与古植物学有关系,但是二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古植物学侧重于植物的发生、发展和系统分类的研究,植物遗存不论是否采自与人类共存的遗址内的层位,都可作为研究的对象。而考古植物学是按照考古学的要求,对考古遗址里出土的、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系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揭示古代人们对植物食物的选择,栽培植物的起源,早期农业的出现等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概况,以及居址周围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    考古植物学研究植物遗存的手段有:孢子花粉分析,以及新发展起来的"浮选法"、"灰像法"和"碳-13(13C)测定"等方法。通过对考古遗址中的古代苔藓、蕨类植物的孢子和种子植物的花粉遗存的分析,可以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以划分时代,对石器时代的断代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复原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其文化发展,例如根据文化层中农作物花粉的显著增加,可以说明当地居民栽培植物经济的增长。将花粉分析应用于考古学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但是从考古遗址的文化层中取得大量植物遗存样品提供分析研究,还是在有了浮选法以后才得以实现的。    浮选法根据植物遗存及其他有机物质较诸土壤、沙石等无机物质轻的性质,把从人类居住遗址的灰坑、居住址和洞穴中发掘出来的堆积物,放入水或者氯化锌等溶剂中,使果实、种子、根和茎等植物遗存浮于液面,经过富集筛选,可以给考古植物学者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但是人类居址中的植物遗存往往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腐朽或者经过火烧成为灰烬,而难以从植物固有的形态上加以鉴别。20世纪初德国植物学者H.莫利施发明了灰象法,根据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二氧化硅骨架的化学性质稳定、耐酸碱及高温、在植物体被破坏之后仍保持原来的形状的原理,利用植物腐朽后的灰粉在显微镜下的不同图像,鉴定植物的类别。这种灰像法不受标本的限制,而且二氧化硅骨架的形态在禾本科植物的果实、皮壳及叶子中表现最为明显,因此对出土农作物的鉴定较有价值。    "碳-13(13C)测定"可通过遗址里植物残存的13C/12C比值与PDB标准的13C/12C比值的千分差值所表示的该物质的13C同位素丰度与标准物质的差值(δ13C值),来判别植物样品属于 C3植物或者C4植物。几乎所有的温带植物和大多数的树木,在光合作用固定和转换碳的过程中,首先形成的产物是含有3个碳原子的磷酰甘油酸,这类植物被称为C3植物。而大多数热带草本植物和肉质植物,在上述过程中首先形成的是含有 4个碳原子的苹果酸和天冬氨酸等,因此被称为C4 植物。这些C3植物和C4植物由于各自光合作用中碳的固定和转换过程中的分馏效应,也使得它们的δ13C值有了显著不同。通过对植物遗存δ13C值的测定可以区分C3与C4 植物。大豆、小麦、稻米、土豆及大多数树木均为C3 植物。上述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对于研究早期农作物的种植区域、农作物的变更时代,以及农业发展的水平都有一定的意义。考古植物学是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的原理和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参考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   蔡莲珍、仇士华:碳十三测定和古代食谱研究,《考古》1984年10期。   S. Champion, A Dictionary of Terms and Techniques in Archaeology, Phaidon Press,London,1980.   K.W. Butzer, Archaeology as Human Ec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