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闭自如地连结2个夹设部133、134的连结部135 ;从2个夹设部133、134中的一方向径向外侧突出而用于与防倒转爪20卡合的突起(卡合部)136。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摩擦夹设体131是各构成(2个夹设部133、134和连结部135及突起136)以树脂成形一体形成的单元部件,各构成不可分离地形成。
[0097]2个夹设部133、134分别形成为从前方看呈大致C字状,其内周面(接触部137)与驱动轴筒10的外周面抵接(参照图12)。将2个夹设部133、134中相对于连结部135配置于正转方向的一方称为第I夹设部133,而将相对于连结部135配置于倒转方向的一方称为第2夹设部134。
[0098]在第I夹设部133及第2夹设部134的基部,形成有用于收容扭簧132的各端132a、132b的卡定槽133a、134a。扭簧132能够从无载状态起以两端扩展的状态收容于卡定槽133a、134a。由此,第I夹设部133和第2夹设部134被常时地向闭合方向施力,而能够利用该施力从第I夹设部133及第2夹设部134向驱动轴筒10作用摩擦力。
[0099]在第I夹设部133和第2夹设部134上形成有从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而与驱动轴筒10接触的3个接触部137 (第I接触部137a?第3接触部137c)。利用该接触部137,第I夹设部133和第2夹设部134对驱动轴筒10的接触面积减小,第I夹设部133和第2夹设部134的夹设力集中于接触部137(第I接触部137a?第3接触部137c)。S卩,凸轮130避免自身大型化而能够提高夹设力。
[0100]如图12所示,第I接触部137a位于第I夹设部133的顶端部侧。第2接触部137b位于第I夹设部133的基端部侧。第3接触部137c位于第2夹设部134的大致中央部。SP,第I接触部137a?第3接触部137c沿周向大致等间隔配置,因此能够利用摩擦夹设体131稳定地夹设驱动轴筒10。
[0101]连结部135在第I夹设部133的基端部与第2夹设部134的基端部之间延伸于周向,是具有挠性而形成为薄壁的带状部分。由连结部135、第I夹设部133及第2夹设部134形成的连续的外周面呈圆弧状而难以钩挂于筒部2b的内周面。
[0102]本实施方式的突起136设于第I夹设部133的外周面的顶端侧。突起136与防倒转爪20的收容槽26卡合,用于将凸轮130的旋转运动向防倒转爪20传递。
并且,突起136位于开口部2e内(突出)而配置为能够与防倒转爪20的收容槽26卡合。在将凸轮130收容于筒部2b内时,使突起136沿着筒部2b的切口槽2h(参照图8)而使突起136通过,从而能够将凸轮130收容在筒部2b内并将突起136配置在开口部2e内。
[0103]此外,凸轮130 (除去突起136)如图8所示,形成为比筒部2b上装设的轴承1b的外径小,因此能够将凸轮130收容于筒部2b。因此,在将驱动轴筒10及凸轮130收容于筒部2b内之后,能够将轴承1b从外侧嵌入筒部2b。因此,凸轮130及轴承1b的装配作业性好。
并且,如图12所示,摩擦夹设体131形成为能够在与筒部2b的内周面之间产生间隙S。因此,夹设于驱动轴筒10的第I夹设部133和第2夹设部134能够在筒部2b内开启。
[0104]接下来,对防倒转机构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0105]〈可倒转状态〉
如图12所示,当切换杆(不图示)设定为转子3的可倒转状态时,则动作片50顺时针转动(参照图12的箭头Dl)而推压被动作部25。由此,防倒转爪20逆时针转动而爪部24从防倒转齿轮12的齿的轨道上脱离。并且,被动作部25被筒部2b和动作片50夹入而能够限制防倒转齿轮12的旋转。由此,能够保持爪部24从防倒转齿轮12的齿的轨道上脱离的状态。
[0106]〈防倒转状态〉
如图13所示,当切换杆(不图示)设定为转子3的防倒转状态时,则动作片50逆时针转动(参照图13的箭头D2)。由此,被动作部25不与动作片50卡合,而防倒转爪20能够转动。
[0107]〈防倒转状态一倒转〉
并且,在送出钓线而转子3倒转时,驱动轴筒10及凸轮130也倒转(参照箭头B),凸轮130的突起136推压收容槽26的第2面26b (参照图13的箭头El)。
[0108]这里,突起136从第2面26b承受与卡合方向(推压方向)反方向的反力(参照图13的箭头Fl)。因此,在设有突起136 (力点)的第I夹设部133 (作用点)上,作用向以连结部135为支点闭合的方向的载荷(参照图13的箭头F2),驱动轴筒10与第I夹设部133的摩擦力增大。由此,凸轮130尽管从防倒转爪20承受反力,但是不会空转而是确实地与驱动轴筒10共转。
[0109]并且,被凸轮130推压的防倒转爪20顺时针转动,防倒转爪20的顶端部24a侵入防倒转齿轮12的齿的轨道内(参照图13的箭头E2)。其结果是,即使转子3具有进一步倒转的趋势,也会如图14所示,防倒转爪20的顶端部24a与防倒转齿轮12的壁面12b卡合,能够限制驱动轴筒10及转子3的倒转。
[0110]〈防倒转状态一正转〉
另一方面,在该防倒转状态下,当驱动轴筒10因手柄的卷收操作而正转时(参照箭头A),则防倒转爪20的顶端部24a越上防倒转齿轮12的斜面12a而越过齿。由此,不会限制驱动轴筒10的旋转,而容许转子3的正转。
[0111]并且,如图15所示,当凸轮130伴随驱动轴筒10的正转而正转时(参照箭头A),则凸轮130的突起136推压防倒转爪20的第I面26a (参照图15的箭头E3),而防倒转爪20逆时针转动(参照图15的箭头E4)。其结果是,如图16所示,顶端部24a从防倒转齿轮12的齿的轨道上脱离,因此能够防止防倒转爪20与防倒转齿轮12的接触所引起的接触音的发生。并且,当顶端部24a从防倒转齿轮12的齿的轨道上脱离时,则被动作部25与筒部2b的外周面抵接,而能够限制防倒转爪20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
[0112]并且,在该图16所示状态下,当凸轮130进一步正转时,则突起136从第I面26a承受与卡合方向(推压方向)反方向的反力(参照图16的箭头F3)。因此,在设有突起136(力点)的第I夹设部133 (作用点)上,作用向以连结部135为支点开启的方向的载荷(参照图16的箭头F4)。其结果是,第I夹设部133与驱动轴筒10的摩擦力减小,驱动轴筒10的正转顺畅。
[0113]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当作用于第I夹设部133的载荷比扭簧132的作用力大时,则第I夹设部133克服扭簧132的作用力而向开启方向移动,第I接触部137a及第2接触部137b不与驱动轴筒10接触。
[0114]以上对防倒转状态的转子3的正转时和倒转时进行了说明,而接下来则对可倒转状态的转子3的正转时及倒转时的防倒转机构动作进行说明。
[0115]〈可倒转状态一正转时〉
如图12所示,在可倒转状态下,维持如上所述爪部24从防倒转齿轮12的齿的轨道上脱离的状态。由此,当驱动轴筒10及凸轮130因手柄操作而正转时(参照箭头A),则突起136从收容槽26的第I面26a承受与卡合方向(推压方向)反方向的反力,在第I夹设部133 (作用点)上作用向以连结部135为支点开启的方向的载荷。其结果是,驱动轴筒10与第I夹设部133的摩擦力减小,驱动轴筒10顺畅地旋转。
[0116]〈可倒转状态一倒转时〉
另一方面,当驱动轴筒10及凸轮130因转子3的倒转而倒转时(参照箭头B),则突起136从收容槽26的第2面26b承受与卡合方向(推压方向)反方向的反力,在第I夹设部133上作用向闭合方向的载荷。其结果是,凸轮130对驱动轴筒10的摩擦力增加,在刹车状态下驱动轴筒10倒转。由此,能够在利用转子3的倒转进行钓线放出操作时或钓组准备作业中的转子3倒转时等情况下作用适度的制动而防止转子3意外的过旋转引起麻烦。
[0117]接下来,对因突起136与收容槽26的卡合而作用于第I夹设部133的载荷的详情进行说明。
[0118]如图12所示,突起136位于第I夹设部133的顶端部侧,因此与将突起136形成于第I夹设部133的基端侧时相比,构成为承受反力的突起136 (力点)与连结部135 (支点)的距离较长,作用于第I夹设部133(作用点)的载荷更大。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第I夹设部133与驱动轴筒10的摩擦力显著变化。
[0119]并且,第I夹设部133构成为能够以连结部135为支点开闭(倾倒),因此作用于第I夹设部133的载荷在第I夹设部133整体上显著作用于距离支点(连结部)最远的顶端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I夹设部133的顶端部配置第I接触部137a,能够更加有效地使摩擦力变化。
[012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因与收容槽26的卡合而作用向开启方向或闭合方向的载荷一方的第I夹设部133上设有较多的接触部137。因此,在承受载荷时增减的摩擦力变大,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第I夹设部133与驱动轴筒10的摩擦力显著变化。接触部137在2个夹设部133、134的内周面沿周向等间隔形成有3个而成为压接驱动轴筒(旋转体)10的外周面的构成,因此就维持稳定的接触状态而言较为理想。
[0121]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突起136与防倒转爪20 (收容槽26)的卡合,能够有效地使凸轮130 (摩擦夹设体131)与驱动轴筒10(旋转体)的摩擦力变化,并在驱动轴筒10倒转时维持确实的防倒转性能。特别是在驱动轴筒10因手柄的钓线卷收操作而正转时,凸轮130 (摩擦夹设体131)与驱动轴筒10的摩擦力显著减小,而能够提供手柄操作性轻快的钓鱼用卷线器。并且,能够大幅地抑制凸轮130 (摩擦夹设体131)的摩耗而零件更换的次数减少且能够提高维护性。
[0122]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第I挟持部133的突起(卡合部)136作为对防倒转爪20的切换控制部发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