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加工食品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373500发布日期:2018-09-07 23:11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加工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加工食品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菌是指可供食用的真菌,常见的食用菌有香菇、草菇、蘑菇、猴头菇、金针菇、杏鲍菇等。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其干品中蛋白质含量可达8.87%,碳水化合物可达60.2%,纤维素可达7.4%。金针菇中氨基酸含量非常丰富,高于一般菇类,尤其是赖氨酸含量,赖氨酸具有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功能,经常食用金针菇还可以防止溃疡病。杏鲍菇是一种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其肉质肥厚、口感鲜嫩、味道清香、营养丰富。杏鲍菇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促进肠胃消化、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逐渐增高,各类保健食品应运而生,这些保健食品通常针对不同的需求添加不同的原料,比如发酵型酸奶,其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还利用乳酸菌来改善肠道功能;铁皮石斛酒,其不仅可以满足部分人群喜欢饮酒的爱好,还利用铁皮石斛中多种活性成分来补肾强腰。虽然现有技术中以金针菇或者杏鲍菇为原料制成的食品比较多,但是大多数仅限于食品功能,主要作用是丰富人们对不同口味食物的需求,缺乏对金针菇或者杏鲍菇中营养成分的科学利用。鉴于金针菇或者杏鲍菇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原料廉价且来源丰富,因此开发一种以金针菇或者杏鲍菇为原料的保健食品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食用菌加工食品及其加工方法,食用该食品时,可直接吸收利用食用菌中的多糖等活性组分,人体吸收率高。从而为食用菌的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开发了新的保健食品类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食用菌加工食品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食用菌干燥、粉碎后,得到食用菌粉末,向所述食用菌粉末中加入橡木片和体积分数0.5~1%的醋酸溶液,煮沸40~60min,去除橡木片,将余下的混合液过滤,分别收集滤液和滤渣;

其中,食用菌粉末、橡木片和醋酸溶液的质量比例为1000:2000~3000:1~2;

s2,调节s1中滤液的ph至7.0,然后减压干燥至膏状,再40~50℃干燥至水分含量≤7%,粉碎,得到食用菌提取物;

s3,将s1中所得滤渣于100~105℃干燥至水分含量≤7%,粉碎,得到食用菌微粉;

s4,将所述食用菌提取物、所述食用菌微粉与辅料粉末混合,充分拌匀,将得到的混合物粉末压片成型,得到食用菌加工食品。

优选的,上述食用菌加工食品的加工方法中,所述食用菌为金针菇、杏鲍菇或者二者任意质量比例的混合物。

s1中,干燥的条件是40~50℃干燥至水分含量≤10%,粉碎的条件是粉碎成20目的粉末。

优选的,上述食用菌加工食品的加工方法中,所述橡木片为厚度3~5mm、长1cm、宽1cm。

优选的,上述食用菌加工食品的加工方法中,所述辅料粉末为薄荷粉末或者茶叶粉末。

优选的,上述食用菌加工食品的加工方法中,所述薄荷粉末的制备方法如下:将采集的薄荷叶干燥至水分含量≤10%,粉碎成300~400目粉末;所述茶叶粉末是直接将市售的茶叶粉碎成300~400目粉末而得。

优选的,上述食用菌加工食品的加工方法中,所述食用菌提取物和所述食用菌微粉均是300~400目粉末。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由上述方法加工而成的食用菌加工食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食用菌加工食品及其加工方法,具有以下

有益效果:

(1)本发明以金针菇、杏鲍菇为原料制备了新型的食用菌加工食品,类似咀嚼片,先利用试剂高效提取出食用菌原料中的多糖等活性组分,然后再与原料滤渣混合制成压片,从而在食用该压片时,人体可直接吸收利用多糖等活性组分,吸收率高。从而为食用菌的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开发了新的保健食品类型。

(2)制备过程中,原料经40~50℃的低温干燥可以使食用菌具有一定脆性易于粉碎,低温干燥避免局部温度过高导致部分碳化变焦,也可多保留一些活性物质,避免其活性丧失。膏状物经40~50℃低温干燥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导致部分碳化变焦。橡木片是酒陈酿过程中常用到的材料,可以增加香味物质,本发明首次以醋酸溶液和橡木片作为活性组分提取试剂和助剂,可使原料中多糖的活性组分高效溶出;也利用橡木片的增香作用来改善食用菌加工食品的口感,另外,橡木片起到与沸石相似的防沸腾作用,防止煮沸过程中气泡不均匀的情况,避免原料或试剂溅出。添加薄荷粉末或者茶叶粉末作为辅料,可以调节食品味道,也可以清新口气。本发明的方法中干燥至水分含量≤7%,一方面便于粉碎,另一方面防止过程中物料霉变或被细菌污染,提高各阶段物料的保质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不应理解为本发明的限制。下面实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均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方法和条件进行。下述实施例中水分含量的“%”是水分占总物料的质量百分比,下述实施例中所用设备和材料如未特殊说说明,则均为市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食用菌加工食品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食用菌粉碎后,得到食用菌粉末,向所述食用菌粉末中加入体积分数0.5~1%的醋酸溶液和橡木片,煮沸40~60min,去除橡木片,将余下的混合液过滤,分别收集滤液和滤渣;

其中,食用菌粉末、橡木片和醋酸溶液的质量比例为1000:1~2:2000~3000;

s2,调节s1中滤液的ph至7.0,然后减压干燥至膏状,再40~50℃干燥至水分含量≤7%,粉碎,得到食用菌提取物;

s3,将s1中所得滤渣于100~105℃干燥至水分含量≤7%,粉碎,得到食用菌微粉;

s4,将所述食用菌提取物、所述食用菌微粉与辅料粉末混合,充分拌匀,将得到的混合物粉末压片成型,得到食用菌加工食品。

具体包括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食用菌加工食品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食用菌金针菇40℃干燥至水分含量≤10%,粉碎成20目粉末后,得到食用菌粉末,向所述食用菌粉末中加入橡木片和体积分数0.5%的醋酸溶液,煮沸45min,期间搅拌15次,用孔直径2mm的筛网过滤去除橡木片,将去除橡木片后余下的混合液(包括食用菌粉末)继续用孔直径40目筛网过滤,分别收集滤液和滤渣;所述橡木片为厚度3mm,长1cm、宽1cm;

其中,食用菌粉末、橡木片和醋酸溶液的质量比例为1000:2:3000;

s2,用碳酸氢钠调节s1中滤液的ph至7.0,然后减压干燥至膏状,再40℃干燥至水分含量≤7%,粉碎成300目粉末,得到食用菌提取物;

s3,将s1中所得滤渣于100℃干燥至水分含量≤7%,粉碎成300目粉末,得到食用菌微粉;

s4,将所述食用菌提取物、所述食用菌微粉与辅料粉末混合,充分拌匀,将得到的混合物粉末用压片机(市售咀嚼片压片机)压片成型,得到食用菌加工食品。所述辅料粉末为薄荷粉末,所述薄荷粉末的制备方法如下:将采集的薄荷叶105℃干燥至水分含量≤10%,粉碎成300目粉末。

实施例2

一种食用菌加工食品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食用菌金针菇45℃干燥至水分含量≤10%,然后再粉碎成20目的粉末,得到食用菌粉末,向所述食用菌粉末中加入橡木片和体积分数0.75%的醋酸溶液,煮沸45min,期间搅拌15次,用孔直径2mm的筛网过滤去除橡木片,将去除橡木片后余下的混合液(包括食用菌粉末)继续用孔直径40目筛网过滤,分别收集滤液和滤渣;所述橡木片为厚度3mm,长1cm、宽1cm;

其中,食用菌粉末、橡木片和醋酸溶液的质量比例为1000:2:3000;

s2,用碳酸氢钠调节s1中滤液的ph至7.0,然后减压干燥至膏状,再40℃干燥至水分含量≤7%,粉碎成300目粉末,得到食用菌提取物;

s3,将s1中所得滤渣于100℃干燥至水分含量≤7%,粉碎成300目粉末,得到食用菌微粉;

s4,将所述食用菌提取物、所述食用菌微粉与辅料粉末混合,充分拌匀,将得到的混合物粉末用压片机(市售咀嚼片压片机)压片成型,得到食用菌加工食品。所述辅料粉末为薄荷粉末,所述薄荷粉末的制备方法如下:将采集的薄荷叶105℃干燥至水分含量≤10%,粉碎成300目粉末。

实施例3

一种食用菌加工食品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食用菌杏鲍菇先切成2mm的薄片,经40℃干燥至水分含量≤10%,然后再粉碎成20目的粉末,得到食用菌粉末,向所述食用菌粉末中加入橡木片和体积分数1%的醋酸溶液,煮沸60min,期间搅拌20次,用孔直径2mm的筛网过滤去除橡木片,将去除橡木片后余下的混合液(包括食用菌粉末)继续用孔直径40目筛网过滤,分别收集滤液和滤渣;所述橡木片为厚度5mm,长1cm、宽1cm;

其中,食用菌粉末、橡木片和醋酸溶液的质量比例为1000:1:2000;

s2,用碳酸氢钠调节s1中滤液的ph至7.0,然后减压干燥至膏状,再50℃干燥至水分含量≤7%,粉碎成400目粉末,得到食用菌提取物;

s3,将s1中所得滤渣于105℃干燥至水分含量≤7%,粉碎成400目粉末,得到食用菌微粉;

s4,将所述食用菌提取物、所述食用菌微粉与辅料粉末混合,充分拌匀,将得到的混合物粉末用压片机(市售咀嚼片压片机)压片成型,得到食用菌加工食品。所述辅料粉末为茶叶粉末,所述茶叶粉末是直接将市售的茶叶粉碎成400目粉末而得。

实施例4

一种食用菌加工食品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食用菌菌杏鲍菇先切成2mm的薄片,然后与金针菇按照1:1的质量比例混合(杏鲍菇和金针菇的质量均以鲜重计),经45℃干燥至水分含量≤10%,然后再粉碎成20目的粉末,得到食用菌粉末,向所述食用菌粉末中加入橡木片和体积分数0.75%的醋酸溶液,煮沸40min,期间搅拌10次,用孔直径2mm的筛网过滤去除橡木片,将去除橡木片后余下的混合液(包括食用菌粉末)继续用孔直径40目筛网过滤,分别收集滤液和滤渣;所述橡木片为厚度4mm,长1cm、宽1cm;

其中,食用菌粉末、橡木片和醋酸溶液的质量比例为1000:1.5:2500;

s2,用碳酸氢钠调节s1中滤液的ph至7.0,然后减压干燥至膏状,再45℃干燥至水分含量≤7%,粉碎成300~350目粉末,得到食用菌提取物;

s3,将s1中所得滤渣于105℃干燥至水分含量≤7%,粉碎成300~350目粉末,得到食用菌微粉;

s4,将所述食用菌提取物、所述食用菌微粉与辅料粉末混合,充分拌匀,将得到的混合物粉末用压片机(市售咀嚼片压片机)压片成型,得到食用菌加工食品。所述辅料粉末为茶叶粉末,所述茶叶粉末是直接将市售的茶叶粉碎成300~350目粉末而得。

为了探究不同加工方法对原料中有效活性组分的溶出率,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下述实验中以金针菇和杏鲍菇为实验材料,参照参考文献(徐亚杰等,金针菇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9):70-71)的方法测定金针菇原料中金针菇多糖含量。参考中国专利cn105111326b的方法测定杏鲍菇原料中杏鲍菇多糖的含量。测定金针菇原料中金针菇多糖的含量为0.12%(鲜重计),测定杏鲍菇原料中杏鲍菇多糖的含量为4.68%(干重计)。

一、不同提取试剂对多糖的提取率的影响

实验1组:取1000g金针菇鲜品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得食用菌提取物;测得金针菇多糖的为1.05g,与金针菇原料相比金针菇多糖的溶出率为87.5%。

对照1a组:按照实验1组的方法制得待测样品,区别在于s1中仅添加食用菌粉末、醋酸溶液,且食用菌粉末、醋酸溶液的质量比例为1000:3000;测得金针菇多糖为1.00g,与金针菇原料相比金针菇多糖的溶出率为83.3%。

对照1b组:按照实验1组的方法制得待测样品,区别在于s1中以等质量蒸馏水替换醋酸溶液;测得金针菇多糖为0.99g,与金针菇原料相比金针菇多糖的溶出率为82.5%。

对照1c组:按照对照1a组的方法制得待测样品,区别在于s1中以等质量蒸馏水替换橡木片和醋酸溶液,测得金针菇多糖为0.94g,与金针菇原料相比金针菇多糖的溶出率为78.3%。

实验2组:按照实验1组的方法制得待测样品,区别在于将金针菇替换为1000g杏鲍菇干品然后粉碎,测得杏鲍菇多糖为40.7g,与杏鲍菇原料相比杏鲍菇多糖的溶出率为87.0%。

对照2a组:按照对照1a组的方法制得待测样品,区别在于将金针菇替换为1000g杏鲍菇干品然后粉碎;测得杏鲍菇多糖为39.5g,与杏鲍菇原料相比杏鲍菇多糖的溶出率为84.4%。

对照2b组:按照对照1b组的方法制得待测样品,区别在于将金针菇替换为1000g杏鲍菇干品然后粉碎;测得杏鲍菇多糖为38.9g,与杏鲍菇原料相比杏鲍菇多糖的溶出率为83.1%。

对照2c组:按照对照1c组的方法制得待测样品,区别在于将金针菇替换为1000g杏鲍菇干品然后粉碎;测得杏鲍菇多糖为36.6g,与杏鲍菇原料相比杏鲍菇多糖的溶出率为77.7%。

上述数据说明不同提取试剂对金针菇多糖和杏鲍菇多糖的提取率均有影响,但是醋酸溶液和橡木片的使用均可促进金针菇多糖和杏鲍菇多糖的溶出。

二、不同试剂比例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实验3组:按照实验2组的方法制得待测样品,区别在于将s1中将食用菌粉末、橡木片和醋酸溶液的质量比例替换为1000:3:3000;测得杏鲍菇多糖为40.6g,与杏鲍菇原料相比杏鲍菇多糖的溶出率为86.8%。溶出率与实验2组并无显著差异,但从节约用料考虑,应当选择实验2组的含量。

实验4组:按照实验2组的方法制得待测样品,区别在于将s1中将食用菌粉末、橡木片和醋酸溶液的质量比例替换为1000:2:1000;测得杏鲍菇多糖为38.9g,与杏鲍菇原料相比杏鲍菇多糖的溶出率为83.1%。溶出率较实验2组低,考虑是醋酸溶液用量不够造成的溶出率降低的问题。

实验5组:按照实验2组的方法制得待测样品,区别在于将s1中将食用菌粉末、橡木片和醋酸溶液的质量比例替换为1000:3:5000;测得杏鲍菇多糖为40.5g,与杏鲍菇原料相比杏鲍菇多糖的溶出率为86.5%。溶出率与实验2组并无显著差异,但从节约用料考虑,应当选择实验2组的含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中涉及数值范围时,应理解为每个数值范围的两个端点以及两个端点之间任何一个数值均可选用,由于采用的步骤方法与实施例相同,为了防止赘述,本发明描述了优选的实施例,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