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锁钩件2与第一滑动部11之间的枢接部30。此外,帽盖本体4具有一设置在第一支撑体IlA上的第一侧端部41及一与第一侧端部41相对且设置在第二支撑体IIB上的第二侧端部42,并且帽盖本体4设置在第一支撑体IlA及第二支撑体IlB上,以覆盖锁钩件2。再者,弹性件5设置在帽盖本体4的内表面与锁钩件2之间,并且帽盖本体4的内表面上具有连接至帽盖本体4的最底端的多个凹槽400 (如图2所示)。
[0078]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图4、图5及图6所示,第一滑动部11的顶端上具有一向下凹陷的弧形外表面110,锁钩件2的连接部13与第一滑动部11的弧形外表面110之间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S2,并且拉动件3的枢接部30容置于第二容置空间S2。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第一滑动部11的顶端形成向下凹陷的弧形外表面110”的设计,以加大第二容置空间S2的可容置体积,进而使得拉动件3的枢接部30的尺寸(例如直径)也可被加大,以有效提升拉动件3的抗扭强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拉动件3能够通过更严格的抗扭力测试。
[0079]更进一步来说,弧形外表面110可为单一弧面或是由多个弧面所构成。举例来说,配合图5及图6所示,弧形外表面110具有一邻近或连接第一支撑体IlA的第一弧面1101、一邻近或连接第二支撑体IlB的第二弧面1102、一连接于第一弧面1101与第二弧面1102之间第三弧面1103。另外,第一弧面1101具有一第一预定半径R1,第二弧面1102具有一第二预定半径R2,第三弧面1103具有一第三预定半径R3,其中第一弧面1101的第一预定半径Rl小于第三弧面1103的第三预定半径R3,并且第三弧面1103的第三预定半径R3小于第二弧面1102的第二预定半径R2。
[0080]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图5及图7所示,其中图7为图1的A-A剖切线的剖面示意图。第一滑动部11具有一第一左侧挡部111、一连接于第一左侧挡部111的左侧补强肋112、一对应于第一左侧挡部111的第一右侧挡部113及一连接于第一右侧挡部113且对应于左侧补强肋112的右侧补强肋114。另外,第一左侧挡部111及左侧补强肋112都从第一滑动部11的其中一侧端朝向第二滑动部12的方向延伸而出,并且第一右侧挡部113及右侧补强肋114都从第一滑动部11的另外一侧端朝向第二滑动部12的方向延伸而出。
[0081]承上所述,第二滑动部12具有一面向第一左侧挡部111的第二左侧挡部121、一连接于第二左侧挡部121且面向左侧补强肋112的左侧倾斜面122、一面向第一右侧挡部113且对应于第二左侧挡部121的第二右侧挡部123及一连接于第二右侧挡部123且面向右侧补强肋114的右侧倾斜面124。另外,第二左侧挡部121从第二滑动部12的其中一侧端朝向第一滑动部11的方向延伸而出,且第二右侧挡部123从第二滑动部12的另外一侧端朝向第一滑动部11的方向延伸而出。
[0082]值得注意的是,如图5所示,第一右侧挡部113与第二右侧挡部123两者之间的最大距离dl要小于右侧补强肋114的最底端与弧形外表面110两者之间的最小距离d2。另夕卜,第一左侧挡部111 (被第一右侧挡部113遮挡而以虚线表示)与第二左侧挡部121 (被第二右侧挡部123遮挡而以虚线表示)两者之间的最大距离dl (同上述最大距离dl)小于左侧补强肋112 (被右侧补强肋114遮挡而以虚线表示)的最底端与弧形外表面110两者之间的最小距离d2(同上述最小距离d2)。藉此,当多个滑动件放在一起进行毛边清除时,由于第一滑动部11可通过左侧补强肋112与右侧补强肋114的设计来增加厚度,所以两两滑动件就不会产生互咬的情况。
[0083]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图7、图8及图9所示,其中图8为图1的B-B剖切线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图1的C-C剖切线的剖面示意图。
[0084]首先,如图8所示,滑动件I具有一第一中心轴线Cl,滑动件I的连接部13具有一第二中心轴线C2,第二支撑体IlB的卡钩孔IlOB具有一第三中心轴线C3,连接部13的第二中心轴线C2朝向一第一预定方向水平偏移一第一预定距离,并且卡钩孔IlOB的第三中心轴线C3朝向一与第一预定方向相反的第二预定方向水平偏移一第二预定距离。
[0085]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7及图8所示,第一左侧挡部111的第一厚度Hll大于第一右侧挡部113的第二厚度H12,并且第一左侧挡部111相距第一中心轴线Cl的第一最短距离Dll小于第一右侧挡部113相距第一中心轴线Cl的第二最短距离D12。配合图7及图9所示,第二左侧挡部121的第一厚度H21大于第二右侧挡部123的第二厚度H22,并且第二左侧挡部121相距第一中心轴线Cl的第一最短距离D21小于第二右侧挡部123相距第一中心轴线Cl的第二最短距离D22。
[0086]〔实施例的可能效果〕
[008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拉链头组合结构Z及其滑动件1,其可通过“所述第一滑动部11的顶端上具有一向下凹陷的弧形外表面110,所述锁钩件2的所述接触部23与所述第一滑动部11的所述弧形外表面110之间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S2,且所述拉动件3的所述枢接部30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S2内”的设计,以加大所第二容置空间S2的可容置体积,进而使得拉动件3的枢接部30的尺寸(例如直径)也可被加大,以有效提升拉动件3的抗扭强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拉动件3能够通过更严格的抗扭力测试。
[008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提升抗扭强度的拉链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链头组合结构包括: 一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具有一第一滑动部、一与所述第一滑动部彼此相对应地设置的第二滑动部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之间的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之间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滑动部具有一第一支撑体及一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体的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具有一卡钩槽,且所述第二支撑体具有一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卡钩孔; 一锁钩件,所述锁钩件能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体及所述第二支撑体上,其中所述锁钩件具有一设置在所述卡钩槽内的第一末端部、一贯穿所述卡钩孔的第二末端部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末端部与所述第二末端部之间的接触部; 一拉动件,所述拉动件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能活动地设置在所述锁钩件与所述第一滑动部之间的枢接部; 一帽盖本体,所述帽盖本体具有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体上的第一侧端部及一与所述第一侧端部相对且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体上的第二侧端部;以及 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帽盖本体的内表面与所述锁钩件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滑动部的顶端上具有一向下凹陷的弧形外表面,所述锁钩件的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滑动部的所述弧形外表面之间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且所述拉动件的所述枢接部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 其中,所述第一滑动部具有一第一左侧挡部、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挡部的左侧补强肋、一对应于所述第一左侧挡部的第一右侧挡部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右侧挡部且对应于所述左侧补强肋的右侧补强肋,所述第一左侧挡部及所述左侧补强肋都从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其中一侧端朝向所述第二滑动部的方向延伸而出,且所述第一右侧挡部及所述右侧补强肋都从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另外一侧端朝向所述第二滑动部的方向延伸而出; 其中,所述第二滑动部具有一面向所述第一左侧挡部的第二左侧挡部、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侧挡部且面向所述左侧补强肋的左侧倾斜面、一面向所述第一右侧挡部且对应于所述第二左侧挡部的第二右侧挡部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右侧挡部且面向所述右侧补强肋的右侧倾斜面,所述第二左侧挡部从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其中一侧端朝向所述第一滑动部的方向延伸而出,且所述第二右侧挡部从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另外一侧端朝向所述第一滑动部的方向延伸而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升抗扭强度的拉链头组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