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锁定装置及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49991发布日期:2021-04-06 12:02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向锁定装置及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向锁定装置及内窥镜。



背景技术:

内窥镜是一种具有直视功能的检测仪器,其通过人体天然孔道或者手术做的小切口进入人体,从而能够在内窥镜的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内窥镜的使用已逐渐被市场认可,例如胆道子系统使用时可通过其自带的摄像头观察胆道内的病变和结石情况,相较于传统的ercp手术(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道造影术),大大的提高了胆道疾病治疗的准确性,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没有增加,进一步证实了其安全性。

临床上使用胆道子镜系统时,需要对成像导管远端的转动方向进行控制,且调节后需将成像导管的远端锁定在当前位置,然而现有的胆道镜的采用同轴移动的方式,通过推抵转动件沿转动轴线移动以使转动件锁定,锁定效果差,不能实现成像导管的精确转动角度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转向锁定装置,其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锁定效果差、不能实现成像导管的精确转向角度控制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内窥镜,其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锁定效果差、不能实现成像导管的精确转向角度控制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锁定装置,用于内窥镜,所述转向锁定装置包括外壳、转向件以及锁定件,所述转向件用于操纵所述内窥镜的成像导管转向;所述转向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锁定件连接于所述外壳,且所述锁定件可相对靠近或远离所述转向件的转动轴线,以与所述转向件配合或者脱离;

所述锁定件用于与所述转向件配合,以使所述转向件处于锁止状态,所述转向件相对所述外壳固定,或者用于与所述转向件脱离,以使所述转向件处于解锁状态,所述转向件相对所述外壳可转动。

可选地,所述转向件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锁止件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合,以使所述转向件处于所述锁止状态,或者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接部脱离,以使所述转向件处于所述解锁状态。

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向件外周的多个齿槽,所述第二卡接部为设置于所述锁定件的卡齿,当所述齿槽与所述卡齿啮合时,所述转向件处于所述锁止状态。

可选地,所述卡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齿均用于与所述齿槽啮合。

可选地,所述卡齿的数量为三个;相邻两个所述卡齿之间成夹角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卡齿的中心线的交点位于所述卡齿的齿根至齿顶的延伸方向上。

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卡齿之间的夹角为a,相邻两个所述齿槽之间的夹角为b,a=b。

可选地,所述转向件具有第一接触面,所述锁定件具有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摩擦接触,以使所述转向件处于所述锁止状态,或者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脱离,以使所述转向件处于所述解锁状态。

可选地,所述转向锁定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压紧件,所述压紧件用于向所述锁定件施加指向所述转向件的力,以使所述锁定件与所述转向件配合。

可选地,所述压紧件沿预设轴线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且所述压紧件具有绕所述预设轴线设置的第一抵触面和第二抵触面,所述第一抵触面与所述预设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抵触面与所述预设轴线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抵触面用于与所述锁定件抵触,以使所述锁定件与所述转向件配合;所述第二抵触面用于与所述锁紧件抵触,以使所述锁定件与所述转向件脱离。

可选地,所述压紧件包括压紧块和手柄,所述压紧块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抵触面和所述第二抵触面均设置于所述压紧块;所述手柄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压紧块,所述手柄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外壳,以通过对所述手柄施加外力带动所述压紧块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抵触面和所述第二抵触面之间通过弧面圆滑过渡。

可选地,所述锁定件还包括弹性臂,所述弹性臂的一端用于与所述转向件配合,所述弹性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弹性臂用于使所述锁定件具有与所述转向件脱离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弹性臂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位于所述弹性臂的转动轨迹上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与所述弹性臂抵触,以在所述锁定件与所述转向件配合时,使所述弹性臂发生形变。

可选地,所述锁定件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转向锁定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壳和所述锁定件连接,以使所述锁定件具有与所述转向件脱离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转向件包括第一转向件和第二转向件,所述第一转向件和所述第二转向件同轴设置,所述锁定件用于同时与所述第一转向件和所述第二转向件配合,以使所述第一转向件和所述第二转向件均处于锁止状态。

可选地,所述转向锁定装置还包括止推件;沿所述转向件的轴向,所述止推件位于所述第一转向件和所述第二转向件之间,以隔离所述第一转向件和所述第二转向件。

可选地,所述止推件的外周设置有卡口,所述外壳上固定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卡设于所述卡口,以限制所述止推件相对所述外壳转动。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内窥镜。该内窥镜包括转向锁定装置,转向锁定装置包括外壳、转向件以及锁定件,所述转向件用于操纵所述内窥镜的成像导管转向;所述转向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锁定件连接于所述外壳,且所述锁定件可相对靠近或远离所述转向件的转动轴线,以与所述转向件配合或者脱离;所述锁定件用于与所述转向件配合,以使所述转向件处于锁止状态,所述转向件相对所述外壳固定,或者用于与所述转向件脱离,以使所述转向件处于解锁状态,所述转向件相对所述外壳可转动。

本发明实施例的转向锁定装置及内窥镜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锁定装置,其用于内窥镜。转向锁定装置包括外壳、转向件以及锁定件,转向件可转动地连接于外壳,且转向件用于操纵内窥镜的成像导管转向,具体地,通过操纵转向件相对外壳转动从而带动成像导管的远端转向。锁定件连接于外壳,且锁定件可相对靠近或远离转向件的转动轴线,以与转向件配合或者脱离。当锁定件与转向件配合时,转动件处于锁止状态,此时转向件相对外壳固定;当锁定件与转向件脱离时,转向件处于解锁状态,此时转向件可相对外壳转动。通过锁止件在转向件径向上的运动实现转向件的锁止,使得转向件的锁止更加稳定可靠,能够有效改善在诊疗过程中锁止失效造成的影响,实现成像导管的精确转动角度控制,进而有助于提高诊疗效率。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内窥镜,其包括上述的转向锁定装置。由于该内窥镜包括上述的转向锁定装置,因此也具有转向锁定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在第二视角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中转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中锁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中转向件处于解锁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转向锁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转向锁定装置;110-外壳;111-第一壳体;112-第二壳体;113-限位杆;114-容纳腔;115-开口;116-第一转轴;117-第二转轴;118-限位凸起;119-护线套;120-转向件;121-第一转向件;122-第二转向件;123-转向轮;1231-第一转向轮;1232-第二转向轮;124-齿轮部;1241-第一齿轮部;1242-第二齿轮部;125-第一卡接部;126-弧形槽;127-第一连接轴;128-第二连接轴;129-第一接触面;130-止推件;131-卡口;140-锁定件;141-弹性臂;142-第一端;143-第二端;144-第二卡接部;145-第一卡齿;146-第二卡齿;147-第三卡齿;148-第二接触面;150-压紧件;151-压紧块;152-第一抵触面;153-第二抵触面;154-手柄;161-第一手轮;162-第二手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100在第一视角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100在第二视角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锁定装置100,相应地,提供了一种内窥镜(图未示出)。

内窥镜包括转向锁定装置100,同时内窥镜还包括成像导管(图未示出),成像导管的近端连接于转向锁定装置100的外壳110,且成像导管内的控制线(图未示出)连接于转向锁定装置100的转向件120,从而当转向件120相对外壳110转动时,拉动控制线,以使成像导管的远端转向。

转向锁定装置100包括外壳110、转向件120以及锁定件140,转向件120可转动地连接于外壳110,且转向件120用于操纵内窥镜的成像导管转向,具体地,通过操纵转向件120相对外壳110转动从而带动成像导管的远端转向。锁定件140连接于外壳110,且锁定件140可相对靠近或远离转向件120的转动轴线,以与转向件120配合或者脱离。当锁定件140与转向件120配合时,转向件120处于锁止状态,此时转向件120相对外壳110固定;当锁定件140与转向件120脱离时,转向件120处于解锁状态,此时转向件120可相对外壳110转动。通过锁定件140在转向件120径向上的运动实现转向件120的锁止,使得转向件120的锁止更加稳定可靠,能够有效改善在诊疗过程中锁止失效造成的影响,实现成像导管的精确转动角度控制,进而有助于提高诊疗效率。

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100进行进一步说明:

请继续结合参照图1-图3,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10包括左右扣合的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如图2中所示视角),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扣合以通过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形成容纳腔114,转向件120和锁定件140均设置在该容纳腔114内。同时在外壳110的远端设置有与容纳腔114连通的开口115,成像导管的近端连接于外壳110的远端,且成像导管的控制线通过开口115伸入容纳腔114,以与容纳腔114内的转向件120连接。具体地,外壳110还包括安装在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远端的护线套119,开口115开设于护线套11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某部件的“近端”指该部件使用时相对靠近人体外的一端,相应地,某部件的“远端”即为该部件使用时相对靠近人体内的一端。同时,由于使用时转向锁定装置100位于人体外,因此成像导管靠近转向锁定装置100的一端即为成像导管的近端,成像导管相对远离转向锁定装置100的一端即为成像导管的远端。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100中转向件120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图4,转向件120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25,锁定件140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144,第二卡接部144用于与第一卡接部125卡合,以使转向件120处于锁止状态,此时转向件120相对外壳110固定,或者第二卡接部144用于与第一卡接部125脱离,以使转向件120处于解锁状态,此时转向件120相对外壳110可转动,即当第二卡接部144与第一卡接部125卡合时,转向件120处于锁止状态,当第二卡接部144与第一卡接部125脱离时,转向件120处于解锁状态。

可选地,第一卡接部125包括设置在转向件120外周的多个齿槽,第二卡接部144为设置于锁定件140的卡齿。当齿槽与卡齿啮合时,转向件120处于锁止状态。

具体地,转向件120包括转向轮123以及设置在转向轮123轴向一侧的齿轮部124,齿轮部124的外周均匀分布有多个齿轮齿,相邻齿轮齿之间即形成齿槽,换言之,多个齿槽沿转向件120的周向均匀分布于转向件120的外周。齿槽位于转向轮123的外周的径向外侧,即齿轮齿的齿顶到转向件120的轴线的距离大于转向轮123的外径尺寸。锁定件140设置在齿轮部124的径向外侧,且卡齿可相对外壳110活动,以使卡齿与齿槽啮合或脱离。可选地,转向轮123与齿轮部124为一体结构。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转向轮123和齿轮部124的固定连接,例如采用紧固件同时与转向轮123和齿轮部124连接,以使转向轮123和齿轮部124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齿槽通过齿轮部124上相邻两个齿轮齿之间形成,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齿槽的形状以及齿槽的位置,例如将齿槽设置为截面呈梯形,或者在转向轮123轴向的一侧设置齿扇部,齿槽即为齿扇部相邻齿之间形成的空间,其能够满足成像导管的远端的转向需求即可。

可选地,卡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齿均用于与齿槽啮合,即多个卡齿同时与多个齿槽啮合,以进一步保证锁止效果,锁定更加稳定可靠。在本实施例中,卡齿的数量为三个,相邻两个卡齿之间呈夹角设置,且相邻两个卡齿的中心线(如图5中点划线所示)的交点位于卡齿的齿根至齿顶的延伸方向上,换言之,相邻两个卡齿的中心线的交点位于锁定件140设置卡齿的一侧,亦即锁定件140靠近转向件120的一侧。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具体设置卡齿的数量,例如将卡齿的数量设置为一个、两个或四个等。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100中锁定件14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5,具体地,相邻两个卡齿之间呈夹角设置,即为相邻两个卡齿的中心线呈夹角设置。三个卡齿分别为依次设置的第一卡齿145、第二卡齿146和第三卡齿147。当第一卡接部125和第二卡接部144卡合时,第一卡齿145、第二卡齿146和第三卡齿147同时与相邻的三个齿槽啮合。同时第二卡齿146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与齿轮部124的轴线相交。第一卡齿145与第二卡齿146、第三卡齿147与第二卡齿146分别呈夹角设置,且第一卡齿145和第二卡齿146的中心线的交点位于锁定件140靠近转向件120的一侧,即第一卡齿145的齿顶向靠近第二卡齿146的方向倾斜;第二卡齿146和第一卡齿145的中心线的交点位于锁定件140靠近转向件120的一侧,即第三卡齿147的齿顶向靠近第二卡齿146的方向倾斜。

由于第一卡齿145向第二卡齿146倾斜设置,因此第一卡齿145与齿槽卡合的过程中,第一卡齿145对齿轮部124施加向第二卡齿146运动的作用力;同时由于第三卡齿147向第二卡齿146倾斜设置,因此第三卡齿147与齿槽卡合的过程中,第三卡齿147对齿轮部124施加向第二卡齿146运动的作用力,第一卡齿145和第三卡齿147分别位于第二卡齿146的两侧,因此第一卡齿145和第二卡齿146对齿轮部124施加的作用力方向相反,不仅能够保证卡合效果,而且有助于卡齿自动与齿槽对齐,以使卡齿顺利与齿槽啮合,使卡齿和齿槽完全匹配,更好地锁定转向件120。

可选地,相邻两个卡齿之间的夹角为a,相邻两个齿槽之间的夹角为b,a=b。具体地,第一卡齿145与第二卡齿146之间的夹角和第二卡齿146与第三卡齿147之间的夹角均为a,相邻两个齿槽之间的夹角均为b,a=b,以使卡齿与齿槽的卡合更加稳定,进而使转向件120的锁止更加稳定可靠。

可选地,转向轮123的外周壁设置有弧形槽126,该弧形槽126沿转向轮123周向延伸。沿转向轮123的周向,弧形槽126的两端设置有缺口,该缺口贯穿转向轮123轴向一端的端面。使用时,成像导管内的控制线绕设于缺口和弧形槽126,以使控制线与转向轮123连接,如此在转向轮123转动的过程中即可拉动控制线,以实现操纵成像导管的远端转向的目的。

请继续结合参照图1-图4,在本实施例中,转向件1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转向件120分别为第一转向件121和第二转向件122。第一转向件121和第二转向件122同轴设置,第一转向件121的第一卡接部125和第二转向件122的第一卡接部125用于同时与第二卡接部144卡合,以使第一转向件121和第二转向件122均处于锁止状态。

具体地,第一转向件121包括第一转向轮1231和第一齿轮部1241,第一转向件121的第一卡接部125即为第一齿轮部1241的齿槽;第二转向件122包括第二转向轮1232和第二齿轮部1242,第二转向件122的第一卡接部125即为第二齿轮部1242的齿槽。成像导管具有两组控制线,其中一组控制线与第一转向轮1231连接,以使成像导管的远端在第一转向轮1231的带动下沿上下方向转动,进而实现对成像导管的远端在上下方向的调节;另一组控制件与第二转向轮1232连接,以使成像导管的远端在第二转向轮1232的带动下沿左右方向转动,进而实现对成像导管的远端在左右方向的调节。

第一转向件121和第二转向件122同轴设置,卡齿同时位于第一齿轮部1241和第二齿轮部1242的径向外侧,以当卡齿向靠近第一齿轮部1241和第二齿轮部1242的转动轴线运动时,卡齿能够同时与第一齿轮部1241和第二齿轮部1242啮合,以使第一转向件121和第二转向件122同时处于锁止状态,换言之,第一转向件121和第二转向件122通过同一个锁定件140锁止或解锁。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将锁定件140的数量设置为与转向件120一一对应,即第一转向件121和第二转向件122通过不同的锁定件140锁止,如此便于第一转向件121和第二转向件122的独立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向件121具有第一连接轴127,第二转向件122具有第二连接轴128。第一连接轴127为管状轴,第二连接轴128穿设第一连接轴127,且第二连接轴128远离第二转向轮1232的一端从第一连接轴127伸出,同时第二连接轴128远离第二转向轮1232的一端以及第一连接轴127远离第一转向轮1231的一端均位于外壳110外。转向锁定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手轮161和第二手轮162。第一手轮161位于外壳110外,且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轴127,以通过转动第一手轮161实现对第一转向轮1231的操纵,进而实现对成像导管的远端在上下方向的调节。第二手轮162位于外壳110外,且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轴128,以通过转动第二手轮162实现对第二转向轮1232的操纵,进而实现对成像导管的远端在左右方向的调节。

可选地,转向锁定装置100还包括止推件130,沿转向件120的轴向,止推件130位于第一转向件121和第二转向件122之间,以隔离第一转向件121和第二转向件122。具体地,第一转向件121的第一转向轮1231相较于第一齿轮部1241靠近第二转向件122,即第一转向轮1231位于第一齿轮部1241靠近第二转向件122的一侧。第二转向件122的第二转向轮1232相较于第二齿轮部1242靠近第一转向件121,即第二转向轮1232位于第二齿轮部1242靠近第一转向件121的一侧。止推件130位于第一转向轮1231和第二转向轮1232之间,以将第一转向轮1231和第二转向轮1232隔离,进而在通过第一手轮161使第一转向轮1231转动时,能够避免第二转向轮1232受第一转向轮1231的影响而转动,同理地,在通过第二手轮162使第二转向轮1232转动时,能够避免第一转向轮1231受第二转向轮1232的影响而转动。

可选地,止推件130的外周设置有卡口131,外壳110上固定有限位杆113,限位杆113卡设于卡口131,以限制止推件130相对外壳110转动。具体地,止推件130为圆环状,在止推件130的径向外侧设置有沿止推件130的径向延伸的支部,卡口131开设于该支部,且卡口131呈u形。当限位杆113卡设于卡口131内时,止推件130相对外壳110的转动运动被锁止,以避免在第一转向轮1231或第二转向轮1232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止推件130转动。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100中转向件120处于解锁位置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3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转向锁定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外壳110的压紧件150,压紧件150用于向锁定件140施加指向转向件120的力,以使锁定件140向靠近转向件12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转动,进而使锁定件140与转向件120配合。具体地,沿转向件120的径向,压紧件150位于锁定件140外侧,即沿转向件120的径向,转向件120、锁定件140和压紧件150依次设置。通过压紧件150对锁定件140施加指向转向件120的力,以使第一卡接部125与第二卡接部144卡合。

可选地,压紧件150沿预设轴线与外壳110转动连接,且压紧件150具有绕预设轴线设置的第一抵触面152和第二抵触面153,第一抵触面152与预设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抵触面153与预设轴线之间的距离。第一抵触面152用于与锁定件140抵触,以使锁定件140与转向件120配合。第二抵触面153用于与锁定件140抵触,以使锁定件140与转向件120脱离。

具体地,压紧件150包括压紧块151和手柄154,压紧块151与外壳110转动连接,且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均设置于压紧块151。手柄15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压紧块151,手柄154的另一端伸出外壳110,以通过对手柄154施加外力操纵压紧块151转动。压紧块151通过第一转轴116与外壳110转动连接,预设轴线即为第一转轴116的轴线。第一抵触面152和第二抵触面153绕第一转轴116设置,因此通过压紧块151的转动,可使压紧块151与锁定件140抵触的壁面在第一抵触面152和第二抵触面153之间切换。当第一抵触面152与锁定件140抵触时,第一卡接部125与第二卡接部144卡合;当第二抵触面153与锁定件140抵触时,第二卡接部144与第一卡接部125脱离。

第一抵触面152与第一转轴116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抵触面153与第一转轴116之间的距离,因此第一抵触面152与锁定件140抵触时锁定件140与第一转轴116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抵触面153与锁定件140抵触时锁定件140与第一转轴116之间的距离,相应地,第一抵触面152与锁定件140抵触时锁定件140与转向件12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抵触面153与锁定件140抵触时锁定件140与转向件120之间的距离,从而通过第一抵触面152和第二抵触面153相对第一转轴116的距离差,实现压紧和脱离。当第一抵触面152与锁定件140抵触时,锁定件140的卡齿与转向件120的齿槽啮合;当第二抵触面153与锁定件140抵触时,锁定件140的卡齿与转向件120的齿槽脱离。

可选地,第一抵触面152和第二抵触面153均为平面,以保证第一抵触面152和第二抵触面153分别与锁定件140抵触时,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压紧效果好。可选地,第一抵触面152和第二抵触面153之间通过弧面圆滑过渡,以便于切换与锁定件140抵触的壁面。

请结合参照图3、图5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锁定件140还包括弹性臂141,第二卡接部144设置在弹性臂141的一端,弹性臂141的另一端与外壳110连接,弹性臂141用于使锁定件140具有与转向件120脱离的趋势。具体地,当正向转动手柄154,以使压紧件150与锁定件140抵触的壁面从第二抵触面153向第一抵触面152切换时,第二卡接部144向靠近转向件120的方向运动,此时弹性臂141发生形变;当反向转动手柄154,以使压紧件150与锁定件140接触的壁面从第一抵触面152向第二抵触面153切换时,第二卡接部144在弹性臂141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向远离转向件120的方向运动,进而使第二卡接部144具有与第一卡接部125脱离的趋势,同时在此过程中,锁定件140始终与压紧块151抵触。

可选地,弹性臂141与外壳110转动连接,外壳110上设置有位于弹性臂141的转动轨迹上的限位凸起118,所述限位凸起118用于一弹性臂141抵触,以在第二卡接部144与第一卡接部125卡合时,使弹性臂141发生形变。具体地,弹性臂14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42和第二端143,弹性臂141的第一端142通过第二转轴117与外壳110可转动地连接,第二卡接部144设置在第二端143的一侧,压紧块151设置在第二端143的另一侧。当压紧块151转动时,弹性臂141的第二端143靠近或远离转向件120,以使第二卡接部144与第一卡接部125卡合或脱离,同时在弹性臂141的第二端143靠近转向件120的过程中,限位凸起118抵触于弹性臂141的第一端142,以限制第一端142的转动,进而使弹性臂141发生形变。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将弹性臂141的第一端142设置为与外壳110固定连接,如此使得当第二端143向靠近转向件120运动的过程中,弹性臂141发生形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锁定件140具有弹性,通过锁定件140的弹性臂141的弹性形变使第二卡接部144与第一卡接部125脱离,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额外设置弹性件,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外壳110和锁定件140连接,以通过弹性件的弹性力使第二卡接部144具有与第一卡接部125脱离的趋势,弹性件可以设置为扭簧、弹片等。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锁定装置100,转向锁定装置100的工作原理:

使用时,转动手柄154,使第一转向件121和第二转向件122均处于解锁状态,然后根据需求转动第一手轮161和/或第二手轮162,以调节成像导管的远端的角度位置,调节完成后,正向转动手柄154,压紧块151在手柄154的带动下转动,进而将弹性臂141的第二端143压向转向件120,直至卡齿同时与第一齿轮部1241和第二齿轮部1242啮合,此时第一转向件121和第二转向件122均处于锁止状态。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转向锁定装置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转向锁定装置100,其与上文所述的转向锁定装置10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锁定件140与转向件120的配合方式不同。

具体地,转向件120具有第一接触面129,锁定件140具有第二接触面148,第二接触面148用于与第一接触面129摩擦接触,以使转向件120处于锁止状态,或者用于与第一接触面129脱离。具体地,转向件120具有摩擦轮,摩擦轮的外周面即为第一接触面129,锁定件靠近摩擦轮的一侧具有与第一接触面129弧形对应的凹面,该凹面即为第二接触面148。当压紧件150的第一抵触面152与锁定件140抵触时,第二接触面148压紧于第一接触面129,此时第二接触面148与第一接触面129摩擦接触,当转向件120具有转动的趋势时,第一接触面129与第二接触面148之间的摩擦力阻止转向见120转动;当第二抵触面153与锁定件140抵触时,第二接触面148与第一接触面129脱离,此时转向件120处于解锁状态。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锁定装置10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100通过设置卡齿与齿槽啮合以锁定转向件120,锁定效果好,同时,当卡齿与齿槽啮合时,压紧块151压紧锁定件140,进一步保证了锁定效果,避免卡齿从齿槽中脱出,能够有效避免诊疗过程中锁定失效、对手轮误操作所带来的影响,有助于方便医生操作、提高诊疗效率。

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内窥镜,该内窥镜包括上述的转向锁定装置100,因此也具有锁定效果好、稳定可靠性高、有助于提高诊疗效率的有益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该内窥镜指能够实现成像导管远端转向的内镜,其可以是胆道镜,也可以是十二指肠镜、胃镜、气管镜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