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闸、泵站联合排涝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86082发布日期:2021-08-17 13:38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闸、泵站联合排涝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水利建设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闸、泵站联合排涝系统。



背景技术: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

相关技术中,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691682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有进排水闸门的一体化泵站,包括一体化泵站以及设置在泵站进、排水口的进、排水闸门和设置在进水管的水位计;方案1,在进水管中设置水位计,进水管上设置电动闸门;方案2,水力翻板代替进水闸门。两个方案都在进水管中的水位较低时关闭进水闸门或水力翻板,较高时自动打开进水闸门或水力翻板,水位势能冲洗进水管,减轻进水管道淤积。排水闸门采用电动闸门,排水侧闸门带有电动启闭机,由启闭机带动排水闸门启闭。排水闸门的控制也是根据进水管道中的水位。晴天利用进水冲刷进水管道沉积物,减轻雨天溢流中的污染物浓度;小雨天时,可以控制排放闸门从上往下开启,避免了常规技术方案从下往上开启时对管道淤积的冲刷,减少了排水管溢流中的污染物浓度。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水流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因此水流在进入泵站中后容易对泵站形成堵塞,从而使得泵站因为堵塞而损坏,因此降低了泵站的排涝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泵站的排涝效果,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闸、泵站联合排涝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水闸、泵站联合排涝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水闸、泵站联合排涝系统,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泵站和设置在河道上的水闸,所述泵站上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地面上设置有和进水管连接的过滤装置,地面上开设和进水管连通的安装槽,所述过滤装置包括;

过滤框,所述过滤框放置在安装槽内且设置有过滤孔;

引水管,所述引水管设置在地面上且用于将水流引入过滤框内并位于进水管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流通过引水管进入过滤框内进行过滤,然后水流通过进水管流动泵站中,泵站启动,因此水流通过出水管排放到河道中,当河道中水位较高时,水闸打开进行排涝;

过滤框对杂质进行过滤,从而降低了杂质进入泵站而使得泵站堵塞而损坏的概率,提高了泵站的排涝效果;同时水闸和泵站结合进行排涝,从而提高了排涝效果。

可选的,所述安装槽上设置有支撑过滤框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对过滤框进行清理的清理装置,所述清理装置包括;

安装杆,所述安装杆设置在支撑架上且上表面上间隔开设有两个连通的滑移槽并位于过滤框上方;

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分别竖向滑移设置在两个滑移槽上,且所述第一活塞位于引水管下方且引水管内水流流动到第一活塞上,所述第二活塞上设置有伸至滑移槽外的固定杆,所述滑移槽内盛装有液体;

刷洗板,所述刷洗板设置在固定杆上且位于滑移槽外并均布设置有抵触在过滤孔上的毛刷。

过滤框对杂质进行过滤一端时间后,杂质容易黏附在过滤框的过滤孔上,从而对过滤孔进行堵塞,减小了水流通过过滤孔的速度,从而降低了泵站的排涝效率;同时,过滤框上水流较多时还容易从过滤框顶端开口处冒出,因此降低了过滤框对水流的过滤效果,从而增大了泵站被堵塞而损坏的风险,降低了泵站的排涝效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水管内的水流向下流动到第一活塞上,水流推动第一活塞,而第一活塞推动滑移槽内的液体,而液体推动第二活塞移动,而随着水流的大小不同,水流对第一活塞冲击力发生变化,因此当水流对第一活塞冲击力变小时,第二活塞在重力作用下下移,以此来使得第二活塞进行竖向移动;

第二活塞移动带动刷洗板移动,刷洗板移动对过滤孔进行清理,从而加快了水流通过过滤孔的速度,提高了泵站的排涝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水从过滤框顶端开口冒出的概率,降低了泵站被堵塞而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泵站的排涝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活塞上设置有伸至滑移槽外的限位杆,两个所述滑移槽槽口处均螺纹连接有密封盖,所述固定杆和限位杆均竖向滑移穿设在密封盖上;所述限位杆上设置有接住引水管内水流的接水盘,所述刷洗板上表面上设置有配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盖降低了水流进入滑移槽内的概率,降低了水流对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移动时产生的影响,提高了刷洗板对过滤孔的清理效果;而接水盘增大了水流与第一活塞接触的概率,提高了水流对第一活塞的冲击力,同时配重块增大了第二活塞下移的概率,从而增大了刷洗板在配重块下竖向移动的概率,以此来提高了刷洗板对过滤孔的清理效果,从而提高了泵站的排涝效果。

可选的,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多个位于出水管上方的分支管,多个所述分支管竖向间隔设置且用于输送水流;所述出水管和分支管上均设置有阻挡河道中水流倒流到泵站的阻挡装置。

在雨季,河道中水位上升,出水管被淹没而河道中水流压力大于出水管中水流压力时,河道中的水流容易通过出水管进入泵站中,但是河道中的水流含有较多的杂质,从而这些杂质进入泵站后容易造成泵站的损坏,从而降低了泵站的排涝效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挡装置对倒流到出水管和分支管内的水流进行阻挡,降低了河道水流中的杂质进入泵站中而造成泵站损坏的概率,提高了泵站的排涝效果;同时当低处的出水管或分支管被淹没而不能进行排涝时,水流能通过位于高处的分支管进行流出,从而提高了泵站的排涝效果。

可选的,所述阻挡装置包括;

安装管,所述安装管可拆卸设置在出水管上,所述安装管远离出水管的一端可拆卸设置有用于将水流引流到河道中的引出管;

安装环,所述安装环设置在安装管内侧壁上;

多个挡板,多个所述挡板均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安装环靠近引出管一侧的侧壁上;

扭簧,所述扭簧套设在转轴上且两端分别与安装环和挡板连接,多个所述挡板在扭簧作用下抵压在安装环上且用于对河流进入出水管内的水流进行阻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水管内水推动挡板远离安装环,然后出水管内水流即能流动到引出管进入河道中;而河道中水流进入引出管内时,挡板在扭簧的作用下抵压到安装环上,挡板挡住河道中水流进入出水管内,以此来降低了河道中水流进入泵站的概率;而安装管与引出管和出水管可拆卸设置,以此来提高了阻挡装置安装和更换的便利性。

可选的,所述水闸包括;

闸墩,所述闸墩设置在河道上且用于阻挡水流;

闸门,所述闸门滑移设置在闸墩上;

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设置在闸墩上且用于检测水位;

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闸墩上且与闸门连接并与水位传感器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河道中水位,当水位超过指定数值后,水位传感器控制升降机构启动带动闸门上移,以此来对河道中水流进行泄洪,从而泵站和水闸配合进行泄洪排涝,以此来进一步降低了河道中水流进入泵站的概率,降低了泵站受到堵塞而损坏的概率,提高了泄洪排涝效果。

可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

收卷辊,所述收卷辊转动设置在闸墩上且收卷有与闸门连接的升降绳;

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设置在闸墩上且与收卷辊连接并与水位传感器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电机启动带动收卷辊转动,收卷辊转动来收卷升降绳,升降绳移动带动闸门移动,以此来带动闸门上移;需要闸门下移时,升降电机启动带动收卷辊转动来放出升降绳,闸门在重力作用下下移,以此来实现升降电机启动带动闸门上下移动。

可选的,所述挡板上设置有刷洗装置,所述刷洗装置包括;

刮除环,所述刮除环滑移设置在引出管内侧壁上;

刷洗环,所述刷洗环设置在刮除环上且设置有抵触在引出管内侧壁上的毛刷;

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端分别与挡板和刮除环侧壁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水管内水流推动挡板转动,挡板转动带动连接杆移动,连接杆移动带动刮除环和刷洗环移动,刮除环刮除引出管内侧壁上黏附的杂质,同时刷洗环对引出管内侧壁进行刷洗,而且水流的大小发生变化,因此挡板往复转动,以此来实现挡板带动刮除环和刷洗环往复移动对引出管内侧壁上的杂质进行清理,清理下来的杂质在水流作用下流入河道中,以此来提高了引出管对水流的排放速率,提高了泵站的排涝效果。

可选的,所述泵站包括;

存水罐,所述存水罐设置在地面上,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均与存水罐连接且进水管位于出水管下方,所述存水罐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

水泵,所述水泵设置在存水罐内底壁上且与液位传感器电连接;

输送管,所述输送管设置在水泵上且与出水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流通过进水管进入存水罐内,液位传感器检测存水罐内水位,当水位超过指定数值时,液位传感器控制水泵启动,水流通过输送管和出水管排出,以此来提高了水泵排水的及时性,提高了泵站的排涝效果,也降低了水泵在水位较低甚至无水时启动的概率,提高了水泵的寿命。

可选的,所述存水罐上设置有除臭装置,所述除臭装置包括;

除臭箱,所述除臭箱设置在存水罐顶端上且装有活性炭并与存水罐内连通;

除臭风机,所述除臭风机设置在除臭箱上且出风口朝向远离除臭箱一侧;

出风罩,所述出风罩设置在除臭箱上且罩住除臭风机;

出风管,所述出风管设置出风罩上且与出水管连通。

存水罐内会产生一定臭气,而一般臭气都是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因此臭气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除臭风机启动,臭气进入除臭箱内,臭气通过活性炭进行处理,然后处理后的气体通过出风罩进入出风管内,因此降低了臭气排放到空气中而造成环境污染的概率,同时气体推动出水管内的水流移动,加快了出水管内水流的速率,提高了泵站的排涝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过滤框对杂质进行过滤,从而降低了杂质进入泵站而使得泵站堵塞而损坏的概率,提高了泵站的排涝效果;

2.通过引水管内的水流冲击第一活塞带动刷洗板移动,刷洗板移动对过滤孔进行清理,从而加快了水流通过过滤孔的速度,提高了泵站的排涝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水从过滤框顶端开口冒出的概率,降低了泵站被堵塞而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泵站的排涝效果;

3.通过阻挡装置对倒流到出水管和分支管内的水流进行阻挡,降低了河道水流中的杂质进入泵站中而造成泵站损坏的概率,提高了泵站的排涝效果;同时当低处的出水管或分支管被淹没而不能进行排涝时,水流能通过位于高处的分支管进行流出,从而提高了泵站的排涝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中过滤装置和清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c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中阻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中刷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对出水管、安装管和引出管进行了剖视;

图9是本申请中水闸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地面;11、进水管;12、出水管;121、连接管;122、分支管;13、下水道;14、安装槽;141、安装板;142、支撑架;143、限位块;144、连接柱;15、固定槽;151、固定板;16、河道;2、泵站;21、存水罐;22、水泵;23、输送管;24、液位传感器;3、除臭装置;31、除臭箱;32、除臭风机;33、出风罩;34、出风管;35、安装孔;4、过滤装置;41、过滤框;411、过滤孔;42、引水管;43、定位管;5、清理装置;51、安装杆;511、滑移槽;512、密封盖;52、第一活塞;53、第二活塞;54、刷洗板;55、限位杆;551、接水盘;56、固定杆;57、支撑杆;58、配重块;6、阻挡装置;61、安装管;611、引出管;612、安装螺钉;62、安装环;63、挡板;64、扭簧;65、转轴;7、刷洗装置;71、刮除环;72、刷洗环;73、连接杆;8、水闸;81、闸墩;811、通水孔;812、滑移孔;813、连接架;814、转动轴;82、闸门;83、水位传感器;84、升降机构;85、收卷辊;86、升降电机;87、升降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水闸、泵站联合排涝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中液位传感器24和水位传感器83型号为mik-p260。

参照图1,水闸、泵站联合排涝系统包括设置在地面1上的泵站2和设置在河道16上的水闸8,且泵站2间隔设置有多个。

参照图1和图2,泵站2上设置有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进水管11用于将水流导流到泵站2内,然后泵站2启动将水流通过出水管12排放到河道16中。

参照图1和图2,泵站2包括存水罐21、水泵22和输送管23,存水罐21埋设在泥土中,且存水罐21顶端裸露在地面1外,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固定安装在存水罐21外侧壁上,且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位于存水罐21两侧并位于泥土中;同时进水管11位于出水管12下方且均呈水平状态,且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均与存水罐21连通。

参照图1和图2,存水罐21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液位传感器24,水泵22固定安装在存水罐21内底壁上,且水泵22与液位传感器24电连接;输送管23固定安装在水泵22上且与出水管12连通。

参照图2和图3,存水罐21上设置上有除臭装置3,除臭装置3包括除臭箱31、除臭风机32、出风罩33和出风管34;除臭箱31固定安装在存水罐21顶端上,且除臭箱31内装有活性炭并与存水罐21内连通。

参照图2和图3,除臭箱31侧壁上开设有安装孔35,除臭风机32卡接安装在安装孔35上,且除臭风机32出风口朝向远离除臭箱31一侧;出风罩33固定安装在除臭箱31外侧壁上,且出风罩33罩住除臭风机32;出风管34一体设置在出风罩33远离除臭箱31的一端上,且出风管34远离出风罩33的一端与出水管12上表面固定连接,同时出风管34与出风罩33和出水管12连通。

参照图2和图3,水流通过进水管11进入存水罐21内,而液位传感器24检测存水罐21里的液面高低,当液面高度超过指定数值后,液位传感器24控制水泵22启动,水流通过输送管23和出水管12输出;同时除臭风机32启动,臭气进入除臭箱31内,活性炭对臭气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气体通过出风罩33和出风管34进入出水管12内,气体推动水流移动。

参照图2和图4,地面1上设置有与进水管11连接的过滤装置4,过滤装置4包括过滤框41、引水管42,地面1上且位于进水管11远离存水罐21一侧开设有竖直向下的下水道13;地面1上且位于下水道13和进水管11之间开设有安装槽14,安装槽14槽口处卡接安装有安装板141;安装槽14槽底固定安装有支撑架142,过滤框41放置在支撑架142上,且进水管11与安装槽14连通并位于过滤框41下方。

参照图2和图4,过滤框41底端和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供水流通过的过滤孔411,支撑架142上设置有对多块对过滤框41进行限位的限位块143;引水管42埋设在泥土中,且引水管42一端与下水道13底端连通,同时引水管42远离下水道13的一端倾斜向下伸至过滤框41上方,且引水管42位于过滤框41上方的一端上一体设置有竖直向下的定位管43。

参照图2和图5,支撑架142上设置有对过滤框41进行清理的清理装置5,清理装置5包括安装杆51、第一活塞52和第二活塞53、刷洗板54。

参照图4和图5,支撑架142上固定安装有伸至过滤框41上方的连接柱144,安装杆51固定安装在连接柱144上且位于过滤框41上方;安装杆51上表面上间隔开设有两个呈竖直的滑移槽511,且两个滑移槽511槽底连通,两个滑移槽511槽口处螺纹连接有密封盖512。

参照图4和图5,第一活塞52和第二活塞53分别竖向滑移安装在两个滑移槽511内,且第一活塞52位于第二活塞53靠近引水管42一侧,同时位于第一活塞52和第二活塞53之间的滑移槽511内装有液体。

参照图4和图5,第一活塞52上表面上同轴固定安装有限位杆55,而第二活塞53上表面上同轴固定安装有固定杆56;限位杆55和固定杆56分别滑移穿设在两个密封盖512上且顶端伸至密封盖512外,限位杆55顶端同轴固定安装有接水盘551,固定杆56顶端上固定安装有伸至过滤框41内支撑杆57。

参照图4和图5,刷洗板54固定安装在支撑杆57底端上,且刷洗板54竖直方向的投影呈“口”字形,刷洗板54靠近过滤框41一侧的四个侧壁上均设置有毛刷,且毛刷分别与过滤框41的四个内侧壁接触,毛刷用于对过滤框41上带的过滤孔411进行清理;支撑杆57顶端上固定安装有配重块58。当接水盘551抵触到安装杆51上表面上时,毛刷板位于过滤框41顶端处。

参照图2和图5,进入下水道13的水流通过引水管42和定位管43流动到接水盘551上,水流冲击接水盘551带动限位杆55和第一活塞52下移,第一活塞52下移挤压液体带动第二活塞53上移,第二活塞53带动固定杆56、支撑杆57和刷洗板54上移,刷洗板54上移来对过滤框41进行清理,而当水流变小,第二活塞53在配重块58和刷洗板54重力作用下下移,因此随着水流的大小变化,使得刷洗板54上下移动持续对过滤框41四个内侧壁进行清理。

参照图2和图5,同时需要更换过滤框41时,将重物放置到接水盘551上,重力带动接水盘551抵触到安装杆51上,因此刷洗板54上移至过滤框41顶端处;然后即能取下过滤框41,接着将新的过滤框41放置到支撑架142上,而限位块143对过滤框41进行定位,最后取下重物,以此来便于对过滤框41进行更换。

参照图1和图2,地面1上且位于出水管12远离存水罐21一侧开设有固定槽15,固定槽15槽口处卡接安装有固定板151,出水管12远离存水罐21的一端伸至固定槽15内。

参照图2和图6,出水管12上表面上且位于出风管34远离存水罐21一侧固定安装有竖直的连接管121,连接管121上固定安装有水平的分支管122,且分支管122竖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同时分支管122和出水管12轴线平行,且连接管121与分支管122和出水管12连通,而分支管122远离连接管121的一端和出水管12远离存水罐21的一端齐平。

参照图2和图6,分支管122远离连接管121的一端和出水管12远离存水罐21的一端均设置有阻挡装置6,阻挡装置6阻挡河道16内的水流通过出水管12或者分支管122倒流到泵站2中。

参照图6和图7,下面以位于出水管12上的阻挡装置6为例进行讲解,阻挡装置6包括安装管61、安装环62、多个挡板63、扭簧64。

参照图6和图8,安装管61与出水管12同轴连接,且安装管61远离出水管12的一端同轴连接有引出管611,同时安装管61两端均通过安装螺钉612与出水管12和引出管611可拆卸连接。

参照图2和图6,引出管611远离安装管61的一端穿过泥土伸至河道16中。

参照图7和图8,安装环62同轴固定安装在安装管61内侧壁上;多个挡板63均通过转轴65铰接在安装环62靠近引出管611一侧的侧壁上,且多个挡板63绕安装环62轴线圆周阵列设置,挡板63沿安装环62轴线的投影呈三角形。

参照图7和图8,扭簧64套设在转轴65上,且扭簧64两端分别与安装环62和安装管61固定连接;多个挡板63在扭簧64的作用下抵压在安装环62上,且多个挡板63配合来挡住安装环62。

参照图2和图8,水流从出水管12流出后进入安装管61内,水流推动多个挡板63远离安装环62,因此水流即能通过引出管611进入河道16内,而当河道16内水流倒流进入引出管611内,而安装管61内水流压力小于河道16内水流压力,因此多个挡板63在扭簧64作用下来挡住河道16内的水流。

参照图7和图8,挡板63上设置有伸至引出管611内的刷洗装置7,刷洗装置7包括刮除环71、刷洗环72和连接杆73,刮除环71同轴滑移安装在引出管611内侧壁上,刮除环71用于刮除引出管611内侧壁上黏附的杂质。

参照图7和图8,刷洗环72同轴固定安装在刮除环71远离安装管61的一端上,而刷洗环72外环直径小于刮除环71外环直径,刷洗环72外环上均布固定安装有抵触在引出管611内侧壁上的毛刷。连接杆73两端分别与挡板63和刮除环71铰接,挡板63转动通过连接杆73带动刮除环71和刷洗环72移动。

参照图7和图8,水流推动挡板63转动,挡板63转动通过连接杆73带动刮除环71和刷洗环72移动,因此刮除环71刮除引出管611内侧壁上的杂质,而刷洗环72对引出管611上的杂质进行刷洗,从而杂质随着水流流动到河道16中。

参照图1和图9,水闸8包括闸墩81、闸门82和水位传感器83,闸墩81固定安装在河道16上且用于阻挡水流;闸墩81侧壁上开设有供水流通过的通水孔811;而闸墩81上表面上开设有与通水孔811连通的滑移孔812;闸门82竖向滑移安装在滑移孔812上,且闸门82挡住通水孔811而对水流进行阻挡。

参照图1和图9,水位传感器83固定安装在闸墩81上,且水位传感器83用于检测河道16上水流的液面高低。升降机构84设置在闸墩81上且与闸门82连接,升降机构84包括收卷辊85、升降电机86,闸墩81上表面上固定安装有两个水平间隔设置的连接架813。

参照图1和图9,两个连接架813相对一侧的侧壁上铰接有水平的转动轴814;收卷辊85同轴固定安装在转动轴814上,且收卷辊85沿转动轴814轴线间隔设置有两个并位于两个连接架813之间。收卷辊85上收卷有与闸门82上表面固定连接的升降绳87,升降电机86固定安装在连接架813上且与转动轴814连接,升降电机86与水位传感器83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水流依次通过下水道13、引水管42、定位管43流动到接水盘551上,水流冲击接水盘551,接水盘551移动带动刷洗板54上下移动对过滤框41进行清理,而水流流动到过滤框41中,过滤框41对水流进行过滤后流到安装槽14内,接着水流通过进水管11流动存水罐21进行存储。

液位传感器24检测存水罐21内液面高度超过指定数值后,液位传感器24控制水泵22启动,水流依次通过输送管23、出水管12、安装管61和引出管611进入河道16中,以此来降低了水泵22被杂质堵塞而损坏的概率,提高了泵站2的排涝效果。

除臭风机32启动,存水罐21内臭气进入除臭箱31内,活性炭处理臭气,而处理后的臭气通过出风管34进入出水管12内,气体推动水流移动,从而降低了臭气移至环境中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概率,同时气体推动水流,加快了水流的移动,加快了排涝的效率。

水流进入安装管61内,水流推动挡板63远离安装环62,水流即能通过安装管61和引出管611进入河道16中,而当河道16中水流进入安装管61内,且河道16中水流压力大于出水管12进入安装管61内水流压力时,挡板63在扭簧64作用下抵压在安装环62上,降低了河道16中水流和杂质倒流到存水罐21内的概率,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水泵22被杂质堵塞而损坏的概率,提高了排涝效果。

当与出水管12连接安装管61被挡板63挡住后,水流可进入位于出水管12上方的分支管122内进行排出,进一步提高了排涝效果;当水位传感器83检测河道16水位超过指定数值时,水位传感器83控制升降电机86启动带动闸门82上移,水流通过通水孔811进行排涝,当河道16水位下降到指定数值后,水位传感器83控制升降电机86启动带动闸门82下移关闭通水孔811,因此闸门82和泵站2配合进行排涝,提高了排涝效果,同时也降低了河道16水流倒流到存水罐21内的概率。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