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解道路通行压力的车辆快速通行转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12418发布日期:2021-01-23 21:47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缓解道路通行压力的车辆快速通行转移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通行技术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缓解道路通行压力的车辆快速通行转移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车辆在行驶或运输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特殊路况,1)如斜坡路面断层的通过;2)又如从低位路面向高位路面的通行;3)又如车流量及人流量比较巨大的十字路口的通行,车辆或者行人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顺利通过;4)主干道与辅路车辆交汇的通行;一般地,遇到1)和2)的情况,都会选择绕道行驶,这样难免会有许多不便之处,并且会额外消耗很多时间成本,3)的情况会严重引起路口交通堵塞。
[0003]
基于此,继续一种道路辅助通行及转移系统,来解决快速通行及环节路口通行压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缓解道路通行压力的车辆快速通行转移系统,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
一种缓解道路通行压力的车辆快速通行转移系统,包括移动平台和车辆通行斜坡,上述移动平台具有一个水平的车辆过载平板,上述移动平台的任意一侧或两侧设有上述车辆通行斜坡,上述车辆通行斜坡的一端搭接于地面,另一端向上倾斜延伸至与对应侧的上述车辆过载平板相互拼接。
[0007]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8]
进一步,上述移动平台设有多个,且并列设置,多个上述移动平台的车辆过载平板相互并列拼接。
[0009]
进一步,上述移动平台为特种车辆,其车底座的上端沿车身安装有上述车辆过载平板。
[0010]
进一步,上述车辆通行斜坡自上而下的正投影为长方形或扇环形。
[0011]
进一步,上述车辆通行斜坡包括倾斜的桁架和沿上述桁架铺设于其上表面的行车面,上述桁架的下端沿其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有多组竖直设置的支撑立柱。
[0012]
进一步,多组上述支撑立柱之间形成供车辆及行人经过的通道。
[001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简单、合理,能够有效解决道路临时的通行问题。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缓解道路通行压力的车辆快速通行转移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缓解道路通行压力的车辆快速通行转移系统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缓解道路通行压力的车辆快速通行转移系统的又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缓解道路通行压力的车辆快速通行转移系统在路口的使用状态图一;
[0018]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缓解道路通行压力的车辆快速通行转移系统在十字路口的使用状态图二;
[0019]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缓解道路通行压力的车辆快速通行转移系统在车道交汇处的使用状态图;
[0020]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缓解道路通行压力的车辆快速通行转移系统在车道上桥交汇处的使用状态图;
[0021]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缓解道路通行压力的车辆快速通行转移系统在车道下桥交汇处的使用状态图。
[0022]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3]
1、移动平台,2、车辆通行斜坡,3、通道,11、车辆过载平板,21、桁架,22、行车面,23、支撑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5]
实施例: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的缓解道路通行压力的车辆快速通行转移系统包括移动平台1和车辆通行斜坡2,上述移动平台1具有一个水平的车辆过载平板11,上述移动平台1的任意一侧或两侧设有上述车辆通行斜坡2,上述车辆通行斜坡2的一端搭接于地面,另一端向上倾斜延伸至与对应侧的上述车辆过载平板11相互拼接。
[0026]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上述移动平台1设有多个,且并列设置,多个上述移动平台1的车辆过载平板11相互并列拼接。
[0027]
该实施方式中,可根据路况信息适当增加或减少移动平台1的投入,具体增减情况根据道路条件调整,使用比较灵活。
[0028]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移动平台1为特种车辆,其车底座的上端沿车身安装有上述车辆过载平板11。
[0029]
该实施方式中,采用专车专用,增强整个系统的支撑稳定性及使用安全性。
[0030]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车辆通行斜坡2自上而下的正投影为长方形或扇环形。
[0031]
该实施方式中,车辆通行斜坡2的形状可以设计多样,如直条型、扇环形等,也可以设置为迂回曲面形,具体的使用根据现场的道路条件适配选择,使用灵活性较好。
[0032]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车辆通行斜坡2包括倾斜的桁架21和沿上述桁架21铺设于其上表面的行车面22,上述桁架21的下端沿其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有多组竖直设置的支撑立柱23。
[0033]
该实施方式中,车辆通行斜坡2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以较好的支撑性能为基础,车辆在其上经过时保持整体结构的结构强度及支撑强度均处于安全范围内即可。
[0034]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多组上述支撑立柱23之间形成供车辆及行人经过的通道3。
[0035]
该实施方式中,通道3的设计使得在十字路口等路段使用时整个装置具有较好的通过性,能确保其上层通车,下层通车和/或人,有效的缓解了道口的通行压力。
[0036]
整个系统的使用路况应至少包括以下几种:
[0037]
1)由低位向高位越位通过,整个系统采用一个或多个移动平台1和一个或多个车辆通行斜坡2,将一个或多个移动平台1移动至低位路面靠近高位路面的“台阶”处停放,将一个或多个车辆通行斜坡2设置在移动平台1背离高位路面的一侧,并使车辆通行斜坡2的一端搭接于低位路面上,另一端搭接移动平台1背离高位路面的一侧,车辆即可经低位路面-车辆通行斜坡2-移动平台1-高位路面行驶通过。
[0038]
2)在某个红绿灯较长的路口用于缓解某个时间段行人巨量通过的压力时,如图4所示,将移动平台1设置在双向道口处,在双向道口分别设置一个车辆通行斜坡2,并延伸至道路两侧人行道,车辆通行斜坡2具备供双向扯到的车辆正常行驶的通道3,此时,整个系统可以临时作为一个人行天桥使用,有效的环节了行人通过的压力;
[0039]
3)在十字路口转向车道作为通行设施使用,如图5所示,将移动平台1斜放在某个双向车道的转向盲区(该盲区不会影响另一条道路的转向及支线通行,在实际路口该盲区一直存在),采用两个自上而下正投影为扇环形的车辆通行斜坡2,两个车辆通行斜坡2的一端分别搭接移动平台1的两侧,另一端分别延伸至转向及转向后的道路上,此时,该条左转转向车道的车辆在转向时可以持续转向,不用等待红绿灯,能够大幅度的缓解道口转向通行的压力,当然,十字路口可以设置两个(如图5所示),环节两处左转的通行压力,并且,车辆通行斜坡2下方均具有供直行车辆通行的通道3,不会影响直行车辆的正常通行。
[0040]
4)主干道与辅路在路口处交汇通行,其中主干道和辅路分别至少包含两条车道;如图6所示,主干道s,辅路m,二者在路口l处交汇,主干道上的车辆在路口l处向右变道,辅路上的车辆在路口l处向左变道,在车辆通行高峰阶段,利用本实施例的转移系统即可缓解,具体的,在辅路m最左侧道路靠近路口l处横向架设移动平台1(该移动平台1占一个车道的宽度),在辅路最左侧道路上搭接一个与移动平台1后侧对接的直行上坡的车辆通行斜坡2,在移动平台1前侧搭接一个弯折的车辆通行斜坡2,该斜坡弯折至主干道s过路口l后的一段,并直行延伸至地面上,此时,辅路m上的车辆在变道进主干道时,即可通过两个车辆通行斜坡2和移动平台1进主干道,主干道上的车辆在变道进辅路时,即可通过移动平台1前侧的车辆通行斜坡2下方的通道3进辅路,能够避免两个道路在路口l处交汇变道造成交通堵塞。
[0041]
5)并行的主干道和辅路在辅路前端上桥的路段通行,其中主干道和辅路分别至少包含两条车道,如图7所示,主干道a,辅路b,上桥匝道c,主干道上的右侧道路车辆变道进匝道c,辅路b上左侧车道的车辆变道进主干道,在车辆通行高峰阶段,利用本实施例的转移系统即可缓解,具体的,在辅路b左侧车道上即将与主干道a交汇的位置横向架设移动平台1(该移动平台1占一个车道的宽度),在辅路最左侧道路上搭接一个与移动平台1后侧对接的直行上坡的车辆通行斜坡2,在移动平台1前侧搭接一个弯折的车辆通行斜坡2,该斜坡弯折至主干道a过交汇口后的一段,并直行延伸至地面上,此时,辅路b上的车辆在变道进主干道
a时,即可通过两个车辆通行斜坡2和移动平台1进主干道,主干道上的车辆在变道进匝道时,即可通过移动平台1前侧的车辆通行斜坡2下方的通道3进匝道,能够避免两个道路在路口l处交汇变道造成交通堵塞。
[0042]
6)并行的主干道和辅路在辅路前端下桥的路段通行,其中主干道和辅路分别至少包含两条车道,如图8所示,主干道d,辅路e,下桥匝道f,下桥匝道f连接辅路e,主干道上的右侧道路车辆变道进辅路e,下桥匝道f上的车辆向左变道进主干道,主干道右侧的车辆变道进辅路e,在车辆通行高峰阶段,利用本实施例的转移系统即可缓解,具体的,在辅路e连接下桥匝道f的一段即将与主干道d交汇的位置(最左侧车道)横向架设移动平台1(该移动平台1占一个车道的宽度),在移动平台1后侧对接的直行上坡的车辆通行斜坡2,在移动平台1前侧搭接一个弯折的车辆通行斜坡2,该斜坡弯折至主干道d过交汇口后的一段,并直行延伸至地面上,此时,下桥进辅路e上的车辆在变道进主干道d时,即可通过两个车辆通行斜坡2和移动平台1进主干道,主干道上的车辆在变道进辅路时,即可通过移动平台1前侧的车辆通行斜坡2下方的通道3进辅路,能够避免两个道路在路口l处交汇变道造成交通堵塞。
[004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