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道路夯实装置。
背景技术:
在道路及市政广场等施工场所,常常需要对底面进行夯实平整作业才能保证后续作业的效率及质量,而现有的道路夯实设备常常需要通过耗费大量的能源才能对路面进行压实的工作,而且大部分都是自动化的机械设备,购买的成本较高,而且结构也较为复杂,在维修以及保养工作上浪费了过多的时间,维修和保养的成本过高,并不适用于工程量较小的道路夯实工作中。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8869916u提出了一种道路夯实装置,包括底部开口的壳体和两端开口的若干套筒,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套筒相对齐,所述套筒内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部与所述壳体内的顶部相连,所述弹簧的底部设有磁铁,所述壳体上穿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设有轮子,所述转轴上设有第一伞形齿轮,所述壳体的顶部穿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顶部十字形的连杆,所述连杆的端部均穿有电磁机构,所述连接轴的底部设有第二伞形齿轮,所述第二伞形齿轮与所述第一伞形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磁铁的底部设有重块,所述电磁机构与外接电源电连接,结构简单,便于人工操作,而且能够大大降低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并且适用于小工程量的道路夯实工作。但是该装置弹簧来对重块进行复位,在重块的作用下弹簧容易报废,缩短装置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道路夯实装置,解决了使用弹簧来对重块进行复位,在重块的作用下弹簧容易报废,缩短装置寿命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道路夯实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底部内壁与支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顶部与工作箱的底部滑动连接,所述工作箱的左侧与电机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架的顶部与减速电机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端与主转轴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主转轴的右端与工作箱的右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主转轴外壁的左侧与第一转板固定连接,所述主转轴外壁的右侧与第二转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板和第二转板的外壁均与一组滑动轴的外壁相接触,与所述第一转板相接触的滑动轴的右端与第一转动杆左侧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底部与第一固定轴的外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轴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工作箱的左侧内壁和固定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底部与工作箱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右侧的顶部与伸缩杆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后端与工作箱的后侧内壁固定连接,与所述第二转板相接触的滑动轴的左端与第二转动杆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后端与第二固定轴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轴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工作箱的右侧内壁和固定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左侧的前端与推动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的上方设置有升降槽,所述升降槽的内壁与推动杆相接触,所述推动杆和伸缩杆的正前方均设置有一组升降杆,所述升降槽的前端与位于其前方的升降杆的后侧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前端与位于其前方的升降杆的后侧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杆的底部与重块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底部开设有夯实孔,夯实孔的内壁与重块的外壁之间留有空隙。
优选的,所述支架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前后两侧限位板之间的距离大于工作箱的长度,左右两侧限位板之间的距离等于工作箱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升降槽内壁的宽度与推动杆的宽度相同,所述升降槽的底部与推动杆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板和第二转板完全相同,所述第一转板的顶部为两个半圆形板且顶部两个半圆的直径之和与底部半圆的直径相等。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轴与伸缩杆和第二固定轴与推动杆之间均通过一组连接轴固定连接。
优选的,与所述第一转板接触的滑动轴位于第一转板后侧的上方,与所述第二转板接触的滑动轴位于第二转板中部的上方。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道路夯实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道路夯实装置,通过设置第二转板带动第二转动杆转动并使推动杆推动升降杆升降,从而实现重块夯实地面后的复位功能,通过设置第一转板带动第一转动杆转动并使伸缩杆推动工作箱前后滑动,使得推动杆复位时不会与升降槽发生碰撞,通过设置升降槽内壁的宽度与推动杆的宽度相等,使得推动杆更易于带动升降杆进行升降。
2、该道路夯实装置,通过在支架顶部设置限位板,使得工作箱在沿支架顶部滑动时不会偏离运动轨迹且不会从支架上滑落,通过设置两组滑动轴的位置,使得在装置运行时两组滑动轴所产生的水平或垂直位移为最大值,提高装置的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箱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转轴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工作箱;2、支架;3、外壳;4、升降槽;5、升降杆;6、伸缩杆;7、重块;8、第一固定轴;9、减速电机;10、电机架;11、固定板;12、第二固定轴;13、第二转动杆;14、推动杆;15、主转轴;16、滑动轴;17、第一转板;18、第一转动杆;19、第二转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道路夯实装置,包括外壳3,外壳3的底部内壁与支架2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架2的顶部与工作箱1的底部滑动连接,工作箱1的左侧与电机架10的右侧固定连接,电机架10的顶部与减速电机9的底部固定连接,减速电机9的输出端与主转轴15的左端固定连接,主转轴15的右端与工作箱1的右侧内壁转动连接,主转轴15外壁的左侧与第一转板17固定连接,主转轴15外壁的右侧与第二转板19固定连接,第一转板17和第二转板19的外壁均与一组滑动轴16的外壁相接触,与第一转板17相接触的滑动轴16的右端与第一转动杆18左侧的前端固定连接,第一转动杆18的底部与第一固定轴8的外壁转动连接,第一固定轴8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工作箱1的左侧内壁和固定板11的左侧固定连接,固定板11的底部与工作箱1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第一转动杆18右侧的顶部与伸缩杆6的左侧固定连接,伸缩杆6的后端与工作箱1的后侧内壁固定连接,与第二转板19相接触的滑动轴16的左端与第二转动杆13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杆13的后端与第二固定轴12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二固定轴1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工作箱1的右侧内壁和固定板11的右侧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杆13左侧的前端与推动杆14的右侧固定连接,推动杆14的上方设置有升降槽4,升降槽4的内壁与推动杆14相接触,推动杆14和伸缩杆6的正前方均设置有一组升降杆5,升降槽4的前端与位于其前方的升降杆5的后侧固定连接,伸缩杆6的前端与位于其前方的升降杆5的后侧滑动连接,升降杆5的底部与重块7固定连接,外壳3的底部开设有夯实孔,夯实孔的内壁与重块7的外壁之间留有空隙。
具体的,为了避免工作箱1在装置运行时偏离运动轨迹,支架2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前后两侧限位板之间的距离大于工作箱1的长度,左右两侧限位板之间的距离等于工作箱1的宽度。
具体的,为了使推动杆14更好的推动升降杆5,升降槽4内壁的宽度与推动杆14的宽度相同,升降槽4的底部与推动杆14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具体的,为了便于装置的运行,第一转板17和第二转板19完全相同,第一转板17的顶部为两个半圆形板且顶部两个半圆的直径之和与底部半圆的直径相等,第一转板17和第二转板19转动的过程中使滑动轴16产生位移。
具体的,为了便于装置的组装和拆卸,第一固定轴8与伸缩杆6和第二固定轴12与推动杆14之间均通过一组连接轴固定连接。
具体的,为了提高装置的运行效率,与第一转板17接触的滑动轴16位于第一转板17后侧的上方,与第二转板19接触的滑动轴16位于第二转板19中部的上方,在主转轴15转动时,与第一转板17接触的滑动轴16产生的水平位移和与第二转板19接触的滑动轴16产生的垂直位移均为最大值。
工作原理:启动减速电机9,减速电机9带动主转轴15转动,主转轴15带动第一转板17和第二转板19转动,第二转板19通过与其接触的滑动轴16带动第二转动杆13绕第二固定轴12转动,第二转动杆13带动推动杆14上升,推动杆14通过升降槽4带动升降杆5上升,从而使重块7上升,第一转板17通过与其接触的滑动轴16带动第一转动杆18绕第一固定轴8转动,第一转动杆18带动伸缩杆6与伸缩杆6前侧的升降杆5碰撞,并使伸缩杆6向后伸长,从而推动工作箱1沿支架2顶部滑动,主转轴15旋转半圈后,滑动轴16的位移达到最大值,推动杆14与升降槽4不再接触,在重力的作用下,重块7下落,对地面造成夯实,主转轴15继续转动,滑动轴16开始复位,第一转动杆18和第二转动杆13反向转动,伸缩杆6缩短,推动杆14重新与升降槽4接触。
综上所述,该道路夯实装置,通过设置第二转板19带动第二转动杆13转动并使推动杆14推动升降杆5升降,从而实现重块7夯实地面后的复位功能,通过设置第一转板17带动第一转动杆18转动并使伸缩杆6推动工作箱1前后滑动,使得推动杆14复位时不会与升降槽4发生碰撞,通过设置升降槽4内壁的宽度与推动杆14的宽度相等,使得推动杆14更易于带动升降杆5进行升降,通过在支架2顶部设置限位板,使得工作箱1在沿支架2顶部滑动时不会偏离运动轨迹且不会从支架2上滑落,通过设置两组滑动轴16的位置,使得在装置运行时两组滑动轴16所产生的水平或垂直位移为最大值,提高装置的运行效率。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