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7556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把手安装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把手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便于把手的安装和拆卸。



背景技术:

锁用门把手一般通过装饰面板予以定位,而现有的定位把手的面板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是比较大型的装饰面板,比较常见的形状为长方形,一般长度(或高度)大于10厘米;第二种为小型的面板,一般最大外径不超10厘米。现有技术的面板与把手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所述面板是大型的形状情况下,所述把手都是可旋转地直接定位在所述大型面板上,而门扇内外位置的所述面板之间则通过螺丝穿过所述门扇而拉紧直接定位在门扇上,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结构。在所述面板是小型的矩形或圆形的形状时,由于所述小型面板正面的面积小,其本身一般不便直接借助于螺丝定位到门扇上而是通过一个内定位块定位到门扇上,定位的方式是将所述小型面板螺纹连接到所述内定位块上,并且所述把手是定位在所述内定位块上而不是定位在所述小型面板上。在这种小型面板的把手定位结构中,特别在所述把手是一种异形结构的情况下,由于所述小型面板中央的通过孔的尺寸不能太大,一般是稍微大于所述把手末端转轴的外径,为此不能实现在工厂事先组装所述把手与所述内定位块,而是必须在安装现场实施组装,为此锁具的安装不仅复杂而且定位并不特别可靠。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人于2014年10月28日提出名称为小型面板把手定位结构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201420628735.4。所述小型面板的把手定位结构包括小型面板,转动设置在小型面板上的把手;能够定位到门扇上的内定位块,内定位块呈圆形,内定位块的中央位置设置有能够让把手的末端转轴或把手的方铁穿过的中央孔,面板的内侧设置有与内定位块适配的容纳腔,容纳腔包括外腔壁和侧腔壁,把手的末端转轴转动连接在容纳腔外腔壁上,容纳腔侧腔壁与内定位块之间设置有采用旋扣结构的扣合定位机构;容纳腔还有定位螺丝,定位螺丝能够穿过面板的侧腔壁径向拧紧到内定位块上。这样,面板与把手预先实施组装后,借助扣合定位机构快速地扣接定位在内定位块上,在安装现场实现快速定位;另外还能够借助螺丝将面板与内定位块之间定位连接,避免徒手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专利201420628735.4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所述把手是与所述小型面板组装一起后,再依靠所述小型面板与所述内定位块的扣合来定位到门扇上的,为此在拆卸所述把手时,不可避免地也必须把所述小型面板一起拆卸下来,这种组装方式并不便于单独对所述把手进行更换或者换向。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进一步对把手安装结构进行改进,在保证所述把手的安装稳定性的情况下,不仅能够便捷地完成所述把手的安装,还能够便捷地完成所述把手的拆卸。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崭新的把手安装结构,包括具有转动轴的门把手和能够结合所述转动轴的把手安装座,其中所述把手安装座上设置有能够让所述转动轴插入的中心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动轴的外周上布置有周向延伸的环卡槽,在所述把手安装座上设置有能够对所述转动轴予以轴向定位的轴向定位装置,所述轴向定位装置包括主动卡扣件、随动卡扣件、联动装置和卡扣复位弹簧,所述主动卡扣件上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环卡槽的主动卡臂部,所述随动卡扣件上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环卡槽的随动卡臂部,所述主动卡臂部与所述随动卡臂部左、右布置并且在它们之间形成能够接纳所述转动轴的卡口,所述转动轴能够插入到所述中心孔中并进一步延伸到所述卡口中,所述主动卡扣件与所述随动卡扣件能够径向相对移动从而能够改变所述卡口的间距大小,所述联动装置能够传递所述主动卡扣件向外移动的驱动力给所述随动卡扣件从而让所述主动卡扣件在向外方向移动的同时也让所述随动卡扣件向外方向移动,所述卡扣复位弹簧能够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及所述随动卡扣件向内移动复位。

其中,所述把手安装座是独立于所述门把手但又能够与所述门把手结合一起的构件,借助所述把手安装座能够把所述门把手定位到基体例如门扇上。所述把手安装座还能够用于定位所述轴向定位装置、下面将论述到的面盖等构件。这样,借助所述把手安装座能够把对所述把手具有限位功能的构件集成为独立于把手的独立模块。

其中,所述轴向定位装置是能够对所述转动轴予以轴向定位的功能组合件,防止所述转动轴轴意外沿轴向脱离所述把手安装座。

其中,所述主动卡扣件上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环卡槽的主动卡臂部,所述随动卡扣件上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环卡槽的随动卡臂部,上述特征首先定义了所述主动卡臂部和随动卡臂部分别与所述环卡槽的配合关系,所述主动卡臂部、随动卡臂部与所述环卡槽适配,主要是轴向位置适配以及结合部位的大小适配,这样,所述主动卡臂部与所述随动卡臂部能够分别卡入到所述环卡槽中进而实现对所述转动轴的轴向定位,但不会阻碍所述把手转动轴的转动。

其中,所述主动卡臂部与所述随动卡臂部左、右布置并且在它们之间形成能够接纳所述转动轴的卡口,所述主动卡扣件与所述随动卡扣件能够径向相对移动从而能够改变所述卡口的间距大小,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卡口的形成结构,所述卡口形成于所述主动卡臂部与所述随动卡臂部之间,另外还定义了所述卡口的间距大小是可以随所述主动卡扣件与所述随动卡扣件的径向相对移动而变化的,其次还定义了所述主动卡臂部与随动卡臂部之间相对布局位置,它们分别布置在所述环卡槽左、右两个不同的侧边位置,为此,所述卡口的间距大小由所述主动卡扣件与所述随动卡扣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改变所述主动卡扣件与所述随动卡扣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即能够改变所述卡口的间距大小,而所述主动卡臂部与随动卡臂部能够分别从所述环卡槽的左、右两边的位置从径向方向上卡住所述转动轴让其不能轴向脱落。

其中,所述联动装置能够传递所述主动卡扣件向外移动的驱动力给所述随动卡扣件。首先该特征定义了所述联动装置首先是传递所述主动卡扣件与所述随动卡扣件之间驱动动力的动力传递件,所述联动装置能够把施加于所述主动卡扣件上的向外的驱动力(让所述主动卡臂部向左移动离开所述转动轴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随动卡扣件上让所述随动卡扣件也随之向外移动(让所述随动卡臂部向右移动离开所述转动轴),当然,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联动装置也能够把施加于所述主动卡扣件上的向内移动的驱动力(让所述主动卡臂部向右移动靠近所述转动轴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随动卡扣件上让所述随动卡扣件也随之向内移动(让所述随动卡臂部向左移动靠近所述转动轴)。根据上述的定义,所述联动装置当然也能够既传递所述主动卡扣件向内复位移动的驱动力,也能同时传递所述主动卡扣件向外移动的驱动力给所述随动卡扣件。

上述说明中定义的向左或向右移动,仅是相对方向的定义。由于所述转动轴位于所述主动卡臂部与所述随动卡臂部之间的卡口中,为此,当定义所述主动卡臂部向外移动为向左移动时,那么所述随动卡臂部向外移动就是向右移动,反之亦然。为此向外移动是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给出的定义,所述主动卡臂部或所述随动卡臂部离开所述转动轴的方向都是向外移动的方向,向所述转动轴靠近的移动方向为向内移动的方向。

其中,所述卡扣复位弹簧能够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及所述随动卡扣件向内移动复位,该特征首先定义了所述主动卡扣件及所述随动卡扣件在通常状态下所处常态位置是卡扣在所述转动轴上的复位卡扣状态。为此,当所述联动装置具有能够传递所述主动卡扣件向内复位移动的驱动力给所述随动卡扣件的结构时,所述卡扣复位弹簧可以仅仅设置在所述主动卡扣件或所述随动卡扣件与所述把手安装座之间,也可以在所述主动卡扣件、所述随动卡扣件与所述把手安装座之间分别设置所述卡扣复位弹簧。当所述联动装置不具有能够传递所述主动卡扣件向内复位移动的驱动力给所述随动卡扣件的结构时,所述卡扣复位弹簧至少设置在所述随动卡扣件上从而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复位。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所述主动卡臂部与所述随动卡臂部复位时径向相对向内移动从而所述卡口的间距相对缩小时,所述主动卡臂部与所述随动卡臂部能够分别卡入到所述环卡槽中进而实现对所述转动轴的轴向定位;当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径向朝外方向移动进而让所述主动卡臂部离开所述转动轴时,所述主动卡扣件通过所述联动装置也同时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也径向朝外移动进而让所述随动卡臂部离开所述转动轴从而所述卡口相对扩大解除对所述转动轴的轴向定位。从而可以非常便利地从所述把手安装座上卸下所述门把手或安装上所述门把手。

所述联动装置与所述卡扣复位弹簧可以采用多种实施方式,下面提出优选的两种实施方式:

第一,所述联动装置设置为板簧,所述把手安装座上设置有能够对所述板簧形成两点支撑结构的两个支撑点,所述板簧的外侧顶靠在两个所述支撑点上从而让所述板簧包括有位于两个所述支撑点之间的板簧中间部位及位于两个所述支撑点之外的板簧外端位置,所述主动卡扣件具有能够顶压所述板簧的主动结合部位,所述随动卡扣件具有能够被所述板簧顶压的被动结合部位;所述主动结合部位顶靠到所述板簧的板簧中间部位的内侧,所述被动结合部位延伸到所述板簧的板簧外端位置的内侧,所述板簧同时也作为能够推动所述主动卡扣件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或者是,所述主动结合部位顶靠到所述板簧的板簧外端部位的内侧,所述被动结合部位延伸到所述板簧的板簧中间位置的内侧,所述板簧同时也作为能够推动所述主动卡扣件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

这样,在一种结构中,当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朝外方向移动进而让所述主动卡臂部离开所述转动轴时,所述主动卡扣件顶压所述板簧的两个板簧外端部位内侧,从而对应地使所述板簧中间部位沿相反方向翘出,而沿相反方向翘出的所述板簧中间部位又能顶压所述随动卡扣件的被动结合部位,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也向外移动,进而让所述随动卡臂部离开所述转动轴从而所述卡口的间距相对扩大解除对所述转动轴的轴向定位;在另一种结构中,当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朝外方向移动进而让所述主动卡臂部离开所述转动轴时,所述主动结合部顶压所述板簧中间部位内侧,从而对应地使所述板簧的两个板簧外端部位沿相反方向翘出,而沿相反方向翘出的所述板簧的两个板簧外端部位又能顶压所述随动卡扣件的被动结合部位,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也向外移动,进而让所述随动卡臂部离开所述转动轴从而所述卡口的间距相对扩大解除对所述转动轴的轴向定位。

在上述两个驱动结构中,当失去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朝外方向移动的驱动力时,所述板簧复位反向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向内方向移动复位进而让所述主动卡臂部顶靠到所述转动轴上,为此这种所述联动装置由于设置为板簧,所述板簧同时也就能够作为推动所述主动卡扣件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也即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与所述板簧合二为一。此时是否另外设置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就要根据所述板簧与所述随动卡扣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当所述板簧与所述随动卡扣件之间连接在一起时,由于所述板簧复位时能够推动所述随动卡扣件也随之复位向内移动,为此在所述随动卡扣件与所述把手安装座之间就不需要另外设置能够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也与所述板簧合二为一,反之就需要设置。基于该结构,进一步地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被动结合部位连接到所述板簧,所述板簧同时也作为能够推动所述被动卡扣件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或者,进一步地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被动结合部位没有连接到所述板簧,所述卡扣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把手安装座与所述随动卡扣件之间。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板簧不仅可以作为所述主动卡扣件与所述随动卡扣件之间的联动装置,而且也至少可以作为所述主动卡扣件的卡扣复位弹簧;在所述板簧与所述随动卡扣件连接在一起时,也可以同时作为所述随动卡扣件的卡扣复位弹簧,否则就需要给所述随动卡扣件装设单独的卡扣复位弹簧。

第二,所述联动装置设置为拐臂部,所述拐臂部转动设置在所述把手安装座上,所述拐臂部包含有拐臂,其中,所述拐臂部的一个拐臂衔接所述主动卡扣件,另一个拐臂衔接所述随动卡扣件;所述卡扣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把手安装座与所述拐臂部、所述随动卡扣件或/和所述主动卡扣件之间。所述衔接,不仅是指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也指可分离地抵接结构。

除了上述两种联动方案外,所述主动卡扣件与所述随动卡扣件之间还可以采用齿轮传递方案,即在所述主动卡扣件、所述随动卡扣件上分别设置齿条,在两个齿条之间设置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转动设置在所述把手安装座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主动卡扣件与所述随动卡扣件之间上、下叠置;所述主动卡扣件的中央区域是空置区域,所述主动卡臂部位于所述空置区域的左侧,所述随动卡扣件上设置有凸出延伸到所述空置区域右侧的凸出部,所述随动卡臂部设置在所述凸出部上并且位于所述空置区域的右侧;或者是,所述随动卡扣件的中央区域是空置区域,所述随动卡臂部位于所述空置区域的右侧,所述主动卡扣件上设置有凸出延伸到所述空置区域左侧的凸出部,所述主动卡臂部设置在所述凸出部上并且位于所述空置区域的左侧。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在所述转动轴延伸的轴向方向上,所述主动卡扣件与所述随动卡扣件上、下叠置,所述主动卡扣件与所述随动卡扣件在径向方向上可以具有大致相当的左右延伸长度,也可以将所述卡扣复位弹簧分置在所述主动卡扣件与所述随动卡扣件的左、右两侧,其次还能让所述主动卡臂与所述随动卡臂大致位于同一径向水平方向上。

上述主要论述了把手轴向定位装置的结构,而除了需要轴向定位所述转动轴外,往往还需要设置径向限位装置限制所述转动轴的径向转动角度,所述径向限位装置可以设置在与所述把手匹配使用的锁体上,也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把手安装座上,为此下面进一步对所述把手安装座的结构进行改进,具体结构如下:所述把手安装座包括呈环状的基座部分和转动设置在所述基座部分的环孔中的转动块,所述中心孔设置在所述转动块上,所述轴向定位装置与所述转动块上下布置;所述基座部分与所述转动块之间设置有能够限制相对转动角度的限位器,还设置有能够让所述转动块复位的转块复位弹簧,所述转动轴能够插入到所述中心孔中并与所述转动块形成径向联动。其中,所述径向联动是指当所述转动轴旋转时会带动所述转动块转动,而同时也受到所述基座部分与所述转动块之间限位器限制转动角度。

为了实现所述转动轴与所述转动块之间的径向联动,可以在所述转动轴与所述转动块之间设置传动装置,而为了简化它们之间的径向联动结构,进一步的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所述转动块的中心孔中设置有径向凸出块,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轴向裂口,当所述转动轴插入到所述中心孔中时,所述径向凸出块插入到所述轴向裂口中。这样,不仅简化了所述转动轴与所述转动块之间径向联动结构,还有利于所述把手的快速拆装。

当所述把手安装座具有美好的外观时,所述把手安装座本身也就具有了装饰面盖功能,但如果从结构方面或者表面处理方面考虑,不便于所述手安装座作为装饰面盖使用时,还需要另外增设面盖,为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面盖,所述面盖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中心孔的面盖孔,所述把手安装座、轴向定位装置以及转动块收容在所述面盖的内侧,所述转动轴穿过所述面盖孔插入到所述中心孔中。这样,所述面盖具有了收藏所述把手安装座、轴向定位装置以及转动块的功能。

而为了便于对收容到所述面盖的内侧的所述主动卡扣件进行操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面盖的侧边位置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主动卡扣件的操作孔。这样,通过所述操作孔,安装者能够推动所述主动卡扣件径向移动特别是让所述主动卡扣件的主动卡臂部径向向外移动进而让所述随动卡扣件的随动卡臂部也径向向外移动。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需要灵活更换门把手的产品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把手安装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组装有轴向定位装置等构件的把手安装座组件的主视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述把手安装座组件省略所述主动卡扣件4后的主视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为了能够清晰显示所述支撑点(21、21’),图中删去了所述卡条(22、221);

图4是基座部分的主视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基座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基座部分的另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所述转动块的主视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所述转动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轴向定位装置的第二个实施方式;

图11是轴向定位装置的第三个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把手安装结构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所示,把手安装结构包括具有转动轴11的门把手1和能够结合所述转动轴11的把手安装座9,其中所述把手安装座9上设置有能够让所述转动轴11插入的中心孔70;在所述转动轴11的外周上布置有周向延伸的环卡槽13,在所述把手安装座9上设置有能够对所述转动轴11予以轴向定位的轴向定位装置,所述轴向定位装置包括主动卡扣件4、随动卡扣件3、联动装置和卡扣复位弹簧,所述主动卡扣件4上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环卡槽13的主动卡臂部41,所述随动卡扣件3上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环卡槽13的随动卡臂部31,所述主动卡臂部41与所述随动卡臂部31左、右布置并且在它们之间形成能够接纳所述转动轴11的卡口A,所述转动轴11能够插入到所述中心孔70中并进一步延伸到所述卡口A中,所述主动卡扣件4与所述随动卡扣件3能够径向相对移动从而能够改变所述卡口A的间距大小,所述联动装置能够传递所述主动卡扣件4向外移动的驱动力给所述随动卡扣件3从而让所述主动卡扣件4在向外方向移动的同时也让所述随动卡扣件3向外方向移动,所述卡扣复位弹簧能够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4及所述随动卡扣件3向内移动复位。

上述说明中定义的向左或向右移动,仅是相对方向的定义。由于所述转动轴11位于所述主动卡臂部41与所述随动卡臂部31之间的卡口A中,为此,当定义所述主动卡臂部41向外移动为向左移动时,那么所述随动卡臂部31向外移动就是向右移动,反之亦然。为此向外移动是以所述转动轴11为中心给出的定义,所述主动卡臂部41或所述随动卡臂部31离开所述转动轴11的方向都是向外移动的方向,向所述转动轴11靠近的移动方向为向内移动的方向。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把手安装结构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把手安装座9是独立于所述门把手1但又能够与所述门把手1结合一起的构件,借助所述把手安装座9能够把所述门把手1定位到基体例如门扇上。所述把手安装座9还能够用于定位所述轴向定位装置、下面将论述到的面盖84等构件。这样,借助所述把手安装座9能够把对所述门把手1具有限位功能的构件集成为独立于门把手1的独立模块。

如图1、图5至图9所示,所述把手安装座9包括呈环状的基座部分2和转动设置在所述基座部分2的环孔270中的转动块7,在所述基座部分2和转动块7之间设置有能够驱动所述转动块7复位的转块复位弹簧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块复位弹簧8为扭簧。所述转块复位弹簧8包括圈体部分80以及从所述圈体部分80延伸出来的一对支脚(81、82)。在所述转动块7上设置有中心孔70,在所述中心孔70的孔周壁上设置有一对对称设置的径向凸出块(71、72)和间隔设置在所述径向凸出块(71、72)之间的第一凸起柱73。在所述基座部分2的环孔270底壁上设置有轴向凸起的凸台部23。当所述转动块7转动设置在所述基座部分2的环孔270中时,所述凸台部23伸入到所述径向凸出块71和第一凸起柱73之间,所述凸台部23与所述径向凸出块71、所述第一凸起柱73形成能够限制所述基座部分2与所述转动块7相对转动角度的限位器。另外,在所述转动块7的第一凸起柱73上设置有下卡臂部730,在所述基座部分2的凸台部23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下卡臂部730适配的上卡臂部230。而为了使所述把手安装座9能够适配不同的开锁方向,在所述中心孔70的孔周壁朝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柱73轴向对称布置的第二凸起柱73’,此时同样需要在所述第二凸起柱73’上设置下卡臂部730’,而在所述基座部分2的凸台部23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下卡臂部730’适配的上卡臂部230’。

为了能够定位所述扭簧8的支脚(81、82),在所述径向凸出块71上设置有用于夹持所述扭簧8的支脚81的第一定位夹槽710(当然,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定位夹槽710还可以设置在所述转动块7的其他定位凸柱上,只要能够定位所述支脚81即可)。在所述转动块7上还设置有径向延伸贯通所述环孔270的第二定位夹槽271,所述第二定位夹槽271用于夹持所述扭簧8的支脚82。

安装时,所述转块复位弹簧8收容到所述环孔270内,所述支脚81定位在所述转动块7的第一定位夹槽710内,而所述支脚82定位在所述基座部分2的第二定位夹槽271内,所述转动块7盖封并转动设置在所述环孔270中并借助所述上卡臂部230和下卡臂部730的卡接而使所述转动块7在安装过程中得到稳固的轴向定位而不会被所述扭簧8顶起。而由于所述上卡臂部230和下卡臂部730之间采用的是上下方向的卡接结构,为此并不影响所述转动块7的转动。然后把所述门把手的转动轴11插入到所述中心孔70中并与所述转动块7形成径向联动。在所述基座部分2上还设有基座连接孔20,所述转动轴11可以直接穿过所述基座连接孔20与驱动锁体的方轴连接,或者是所述方轴穿过所述基座连接孔20而与所述转动轴11连接。其中,所述径向联动是指当所述转动轴11旋转时会带动所述转动块7转动,而同时也受到所述基座部分2与所述转动块7之间的限位器限制转动角度。

为了实现所述转动轴11与所述转动块7之间的径向联动,可以在所述转动轴11与所述转动块7之间设置传动装置,而为了简化它们之间的径向联动结构,进一步的对所述转动轴11的结构进行改进,所述转动轴11上设置有沿轴向和径向延伸的裂口(12、12’),当所述转动轴11插入到所述中心孔70中时,所述径向凸出块插入到所述裂口(12、12’)中。这样,不仅简化了所述转动轴11与所述转动块7之间径向联动结构,还有利于所述门把手1的快速拆装。

在所述把手安装座9上除了设置有上面所论述的径向限位装置外,还设置有所述轴向定位装置,所述轴向定位装置与所述转动块7上下布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轴向定位装置包括主动卡扣件4、随动卡扣件3、联动装置和卡扣复位弹簧。所述主动卡扣件4和随动卡扣件3在所述转动轴11延伸的轴向方向上上、下叠置, 并在径向方向上具有大致相当的左右延伸长度。所述主动卡扣件4的中央区域是空置区域40,所述随动卡扣件3的中央区域是空置区域30,所述空置区域40和所述空置区域30上、下叠置。在所述主动卡扣件4上设置有凸出延伸到所述空置区域30左侧的凸出部,在所述凸出部上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环卡槽13的主动卡臂部位41 ,所述主动卡臂部41同时也位于所述空置区域40的左侧。在所述随动卡扣件3上设置有凸出延伸到所述空置区域40右侧的凸出部,在所述凸出部上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环卡槽13的随动卡臂部31,所述随动卡臂部31同时也位于所述空置区域30的右侧。这样,所述主动卡臂部41与所述随动卡臂部31大致位于同一径向水平方向上左、右布置并且在它们之间形成能够接纳所述转动轴11的卡口A,所述主动卡扣件4与所述随动卡扣件3能够径向相对移动从而能够改变所述卡口A的间距大小。为此,所述卡口A的间距大小由所述主动卡扣件4与所述随动卡扣件3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改变所述主动卡扣件4与所述随动卡扣件3的相对位置关系即能够改变所述卡口A的间距大小,而所述主动卡臂部41与随动卡臂部31能够分别从所述环卡槽13的左、右两边的位置从径向方向上卡入到所述环卡槽13中进而实现对所述转动轴11的轴向定位让其不能轴向脱落,但不会阻碍所述门把手1的转动轴11的转动。

当然为了形成所述卡口A也可以仅仅是所述主动卡扣件4或所述随动卡扣件3中其中一个采用中央区域是空置区域的结构形式,而另一个采用半环结构,具体可以参考图10中主动卡扣件4a的结构,又或者如图11所示,所述主动卡扣件4和所述随动卡扣件3都采用半环结构并左右分置也是可以的。

另外,为了能够更好地固定所述主动卡扣件4和所述随动卡扣件3,在所述基座部分2上设置有轴向凹陷的浅坑部27。所述浅坑部27具有与所述主动卡扣件4和所述随动卡扣件3基本一致的形状并在径向方向上具有比所述主动卡扣件4和所述随动卡扣件3稍长的长度,从而能够收容固定所述主动卡扣件4和所述随动卡扣件3,同时还能够为所述主动卡扣件4和所述随动卡扣件3提供适当的径向移动空间。在所述浅坑部27的左侧壁的上部设置有一对间隔设置的卡条(22、221),在所述浅坑部27的右侧壁的上部设置有一对间隔设置的卡臂(211、212),所述卡条(22、221、211、212)径向延伸到所述浅坑部27内。借助所述卡条(22、221、211、212)既能够卡定位于上方的主动卡扣件4或所述随动卡扣件3,防止所述主动卡扣件4和所述随动卡扣件3意外脱离所述基座部分2但又不会阻碍所述主动卡扣件4和所述随动卡扣件3的径向移动。借助所述卡条(22、221)还能够卡定下面将要论述到的板簧6。另外还设置有固定盖板83,所述固定盖板83铆接在所述基座部分2并覆盖在所述主动卡扣件4和所述随动卡扣件3的上方从而能够进一步定位所述主动卡扣件4和所述随动卡扣件3,以及位于所述主动卡扣件4和所述随动卡扣件3之下的构件,例如所述转动块7、所述转块复位弹簧8。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所述主动卡扣件4和所述随动卡扣件3的左侧设置有板簧6。所述基座部分2的浅坑部27的左侧壁上设置有径向凹陷区210,所述凹陷区210的前外框壁21’和后外框壁21成为能够对所述板簧6形成两点支撑结构的两个支撑点(21、21’),所述板簧6的外侧顶靠在两个所述支撑点(21、21’)上从而让所述板簧6包括有位于两个所述支撑点(21、21’)之间的板簧中间部位60及位于两个所述支撑点(21、21’)之外的板簧外端位置(61、62),所述主动卡扣件4具有能够顶压所述板簧6的主动结合部位42,所述随动卡扣件3具有能够被所述板簧6顶压的被动结合部位32;所述主动结合部位42顶靠到所述板簧6的板簧中间部位60的内侧,所述被动结合部位32延伸到所述板簧6的板簧外端位置(61、62)的内侧。这样,当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4朝外方向移动进而让所述主动卡臂部41离开所述转动轴11时,所述主动结合部位42顶压所述板簧中间部位60内侧,从而对应地使所述板簧6的两个板簧外端部位(61、62)沿相反方向翘出,而沿相反方向翘出的所述板簧6的两个板簧外端部位(61、62)又能顶压所述随动卡扣件3的被动结合部位32,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也向外移动,进而让所述随动卡臂部31离开所述转动轴11从而所述卡口A的间距相对扩大解除对所述转动轴11的轴向定位。当失去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4朝外方向移动的驱动力时,所述板簧6复位反向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4向内方向移动复位进而让所述主动卡臂部41顶靠到所述转动轴11上从而重新卡入到所述环卡槽13中,为此所述板簧6同时也就能够作为推动所述主动卡扣件4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也即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4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与所述板簧6合二为一。

此时为了能够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复位,在所述基座部分2与所述随动卡扣件3之间设置一对螺旋弹簧(5、5a)。具体说,如图1、图2、图3和图7所示,在所述浅坑部27的右侧壁上设置有一对间隔设置的第一径向凸出块(24,24’),所述随动卡扣件3的右侧设置有一对间隔设置的定位支脚(33,33’),一对所述螺旋弹簧(5、5a)分别穿套在所述第一径向凸出块(24,24’)和定位支脚(33,33’)上并顶压于所述随动卡扣件3和浅坑部27的右侧壁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给予的启示下,我们还可以对所述主动结合部位42、所述被动结合部位32与所述板簧中间部位60、板簧外端位置(61、62)之间的位置关系做适当的调整。鉴于此我们提出如图10所示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与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类似,下面着重论述主要区别点。

如图10所示,板簧6a的外侧顶靠在两个支撑点(21a、21a‘),主动卡扣件4a的左侧两端位置设置凸起部(42a、42a’),所述凸起部(42a、42a’)形成主动结合部位(42a、42a’),所述主动结合部位(42a、42a’)分别顶靠到所述板簧6a的板簧外端部位(61a、62a)的内侧。随动卡扣件3a的左侧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凸起体32a,所述凸起体32a形成被动结合部位32a,所述被动结合部位32a延伸到所述板簧6a的板簧中间位置60a的内侧。当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4a朝外方向移动进而让所述主动卡臂部41a离开所述转动轴11时,所述主动结合部位(42a、42a’)顶压所述板簧6a的两个板簧外端部位(61a、62a)内侧,从而对应地使所述板簧中间部位60a沿相反方向翘出,而沿相反方向翘出的所述板簧中间部位60a又能顶压所述随动卡扣件3a的被动结合部位32a,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a也向外移动,进而让所述随动卡臂部31a离开所述转动轴11a从而所述卡口A的间距相对扩大解除对所述转动轴11的轴向定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板簧6a同时也作为能够推动所述主动卡扣件4a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

此时为了能够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a复位,除了可以采用类似图1至图3所示的复位方式,即所述被动结合部位32没有连接到所述板簧6,而另外设置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a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的方式外,实际上,还可以借助所述板簧6a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a复位。如图10所示,所述板簧6a与所述随动卡扣件3a之间连接在一起,由于所述板簧6a复位时能够推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a也随之复位向内移动,为此在所述随动卡扣件3a与所述基座部分2之间就不需要另外设置能够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a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a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也与所述板簧6a合二为一。

从上述两个驱动结构中可以得知,是否另外设置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或3a)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就要根据所述板簧(6或6a)与所述随动卡扣件(3,3a)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当所述板簧(6或6a)与所述随动卡扣件(3,3a)之间连接在一起时,由于所述板簧(6或6a)复位时能够推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3a)也随之复位向内移动,为此在所述随动卡扣件(3,3a)与所述基座部分2之间就不需要另外设置能够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3a)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3a)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也与所述板簧(6或6a)合二为一,反之就需要设置。

所述主动卡扣件与所述随动卡扣件之间除了采用板簧(6、6a)作为联动装置外,还可以采用拐臂部作为所述联动装置。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与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类似,下面着重论述主要区别点。如图11所示,在所述基座部分2上转动设置有一对拐臂部(6b、6b’),所述拐臂部(6b、6b’)具有类似的结构,下面以所述拐臂部6b为例作解释。所述拐臂部6b包含有拐臂(61b、62b),其中,所述拐臂部6b的一个拐臂62b通过连接轴400b可活动地连接到所述主动卡扣件4b的弧形槽401b中从而衔接所述主动卡扣件4b;另一个拐臂61b可分离地抵接所述随动卡扣件3b的左侧,这样,所述另一个拐臂61b也衔接所述随动卡扣件3b。当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4b朝外方向移动进而让所述主动卡臂部41b离开所述转动轴11时,所述主动卡扣件4b拉动所述拐臂部6b顺时针旋转而使所述另一个拐臂61b推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b朝外方向移动进而让所述随动卡臂部31b离开所述转动轴11。

而为了能够让所述主动卡扣件4b和随动卡扣件3b复位,需要另外设置卡扣复位弹簧,所述卡扣复位弹簧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如图11所示,在所述基座部分2与所述随动卡扣件3b之间设置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b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5b’, 在所述基座部分2与所述主动卡扣件4b之间设置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4b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5b。又或者,仅仅在所述基座部分2与所述拐臂部(6b、6b’)之间设置驱动所述拐臂部(6b、6b’)复位的卡扣复位弹簧(此复位结构比较简单,在此省略相关视图),此时一对所述拐臂部(6b、6b’)的所述拐臂(61b、61b’)分别与通过另一连接臂与所述随动卡扣件3b连接一起,这样,在所述卡扣复位弹簧驱动一对所述拐臂部(6b、6b’)转动复位时能够同时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b和所述主动卡扣件4b朝内方向移动而复位。

除了上述采用板簧(6、6a)和拐臂部(6b、6b’)作为联动装置的联动方案外,所述主动卡扣件4与所述随动卡扣件3之间还可以采用齿轮传递方案,即在所述主动卡扣件4、所述随动卡扣件3上分别设置齿条,在两个齿条之间设置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转动设置在所述基座部分2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所述主动卡臂部41与所述随动卡臂部31复位时径向相对向内移动从而所述卡口A的间距相对缩小时,所述主动卡臂部41与所述随动卡臂部31能够分别卡入到所述环卡槽13中进而实现对所述转动轴11的轴向定位;当驱动所述主动卡扣件4径向朝外方向移动进而让所述主动卡臂部41离开所述转动轴11时,所述主动卡扣件4通过所述联动装置也同时驱动所述随动卡扣件3也径向朝外移动进而让所述随动卡臂部31离开所述转动轴11从而所述卡口A相对扩大解除对所述转动轴11的轴向定位。从而可以非常便利地从所述把手安装座9上卸下所述门把手1或安装上所述门把手1。而这样的把手安装座结构不仅适用于小型的面板,实质上同样也是适用于大型的面板的。

上面论述的径向限位装置和轴向定位装置实质上是具有不同功能的独立模块,它们可以独立使用,也就是说所述把手安装座9可以仅仅设置所述轴向定位装置,而把所述径向限位装置设置于与所述把手安装座9适配使用的锁体上也是可以的。此时,在所述把手安装座9上可以省略所述转动块7和所述转块复位弹簧8的设置,所述基座连接孔20成为所述中心孔。

当所述把手安装座9具有美好的外观时,所述门把手安装本身也就具有了装饰面盖功能,但如果从结构方面或者表面处理方面考虑,不便于所述手安装座作为装饰面盖使用时,还需要另外增设面盖84,为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如图1所示,还包括面盖84,所述面盖84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中心孔70的面盖孔85,所述把手安装座9、轴向定位装置以及转动块7收容在所述面盖84的内侧,所述转动轴11穿过所述面盖孔85插入到所述中心孔70中。这样,所述面盖84具有了收藏所述把手安装座9、轴向定位装置以及转动块7的功能。为了能够稳固所述面盖84,在所述基座部分2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环形槽26,在所述环形槽26上设置有软垫圈87,借助所述软垫圈87使所述面盖84和所述基座部分2之间形成紧配合。

而为了便于对收容到所述面盖84的内侧的所述主动卡扣件4进行操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面盖84的侧边位置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主动卡扣件4的操作孔86。这样,通过所述操作孔86,安装者能够推动所述主动卡扣件4径向移动特别是让所述主动卡扣件4的主动卡臂部41径向向外移动进而让所述随动卡扣件3的随动卡臂部31也径向向外移动。当然也可以在所述主动卡扣件4上设置有对应所述操作孔86设置的推导臂43,这样可以直接对所述推导臂43进行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