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开闭调节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816067阅读:来源:国知局
、楔形部件10、螺栓12被保持于托架11的内侧部件27与外侧部件28之间的空间,完成作为向车辆的组装工厂搬送的组件的车窗开闭调节器。
[0099]此时并没有安装螺母13。另外,前引导部分9a和后引导部分9b的位置保持突条19a、19b没有嵌合于托架11上的外侧部件28的嵌合孔40、43。
[0100]在该组件中,因为线张力增强装置3的前引导部分9a和后引导部分9b处于周面侧的初始位置保持用突起21和底面16的初始保持用突起20分别嵌入托架11的内侧部件27中的上侧部分29的初始位置嵌合孔35和初始位置嵌合孔42、另外楔形部件10也被外侧部件28暂时卡定于托架11的状态(卡合保持构造),所以不会产生部件的脱落等,容易处理。
[0101]〔3〕组件的拼装
[0102]在车辆的组装工厂中,上述组件固定于作为构成车辆的门板2的部件的内板2a。此时,就上述的线张力增强装置3而言,设置于内侧部件27的内侧部分31的止转突部41卡合于设置于上述内板2a的卡合孔(未图示)。若组件的固定结束了,在螺栓12的前端将螺母13螺纹结合,拧紧螺母13,将楔形部件10向内方拉入。于是,楔形部件的倾斜面24和分割面17的倾斜面17a抵接,以前分别引导部分9a向前方、后引导部分9b向后方的方式引导导向孔18和移动限制部39而移动,结果将使已经配线好的线5的线路径扩张(图5B、图6)。由此,能够简单地增强线张力。
[0103]此时,前引导部分9a以及后引导部分9b的各个初始位置保持用突起21和20从嵌合孔35、42拔出,在前引导部分9a以及后引导部分9b移动至目的位置时各个外表面侧的安装位置保持突条19a和内表面侧的安装位置保持突条19b分别嵌入外侧部分33的嵌合孔44、内侧部分31的嵌合孔40。这样一来,前、后引导部分9a、9b的移动结束的位置被保持。因此,假如即使螺母13放松,被增强的线张力也不会放松。
[0104]图7表示托架11的第一变形例,图8表示第二变形例。
[0105]在第一变形例(图7)中,将托架11的上侧部分29的外侧缘做成向内方向较低地鼓出的倾斜面29b,将下侧部分30外侧缘做成向内方向变高的方向的倾斜面30b。在第一变形例中在将前引导部分9a以及后引导部分9b装配于托架11时,倾斜面29b、30b诱导初始位置保持用突起21和20的压入,所以容易将前引导部分9a以及后引导部分9b纳入托架11。
[0106]在第二变形例(图8)中,在内侧部件27的上侧部分29的下表面形成有两个从上述初始位置嵌合孔35到外侧边的导向槽29a,另外,在下侧部分30的上表面形成有两个从上述初始位置嵌合孔42到外侧边的导向槽30a。导向槽29a在下方打开,导向槽30a在上方打开,各自的深度比上述初始位置保持用突起21从周面15突出的高度小,也可以同样地比上述初始位置保持用突起20从底面16突出的高度小。
[0107]在第二变形例中与上述第一变形例的情况一样,在将前引导部分9a以及后引导部分9b装配于托架11时,导向槽29a、30a诱导初始位置保持用突起21和20的压入,所以容易将前引导部分9a以及后引导部分9b纳入托架11。
[0108][实施例2]
[0109]〔I〕整体结构
[0110]线张力增强装置103(图9)这一点不同,但作为整体结构则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实施例1的线张力增强装置3是将导线件9由托架11的内侧部件27和外侧部件28夹住来进行安装的、将导线件9安装于托架的内侧的内装构造,但在实施例2中是由托架111来结合导线件109的、相对于托架111将导线件109外装的构造。
[0111]此外,以下,对与实施例1大致的结构一致的部分在实施例1的符号加上100来表示实施例2的构成部分,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112]〔2〕线张力增强装置
[0113]线张力增强装置103具备上述导线件109和楔形部件110、托架111、螺栓112以及螺母 113(图 10)。
[0114]〔2 — 1〕导线件
[0115]导线件109是具有弯曲部的较厚的板状或块状且弯曲的周面成为线105的导向面
114。导线件109在沿板面的中央被分割成前引导部分109a和后引导部分109b(图10)。
[0116]前引导部分109a具有与弯曲的周面115大致水平的底面116以及垂直的分割面117(图12)。在板状面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在内表面侧和分割面侧开口的角凹部150,在其内部位置保持用突条151、152从上方和下方对置,并且,在内外方向上形成得较长。另外,在角凹部150的顶面153和底面154且对置面(比上述位置保持用突条151、152靠前、后引导部分109a、109b的对置面)侧,相对于托架111的前、后引导部分109a、109b的位置保持用突条155、156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固定长度地形成。
[0117]分割面117的外侧部分,在从上方观察时,形成有从外侧向内方变低的倾斜面117a,在上下方向连续。
[0118]后引导部分109b是以上述前引导部分109a和上述分割面117为中心的对称的构造。
[0119]〔2 —2〕楔形部件
[0120]楔形部件110(图13)是与上述前引导部分109a的分割面117的高度近乎相同高度的角柱状,并形成有以从前后的两侧收窄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面124a的楔形部分124。楔形部分124的上述倾斜面124a的倾斜与上述分割面117的倾斜面117a同程度。
[0121]而且,在楔形部件110的上下方向中间部沿内外方向贯通形成有螺栓孔125,该螺栓孔125供螺栓112贯通,在该孔125于外侧开口的部位形成有供螺栓112的头被压入的角孔126(图15)。另外,在形成有螺栓孔125的部位的内侧沿前后方向切削而形成顶面157和底面158,在顶面157和底面158分别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两条位置保持用突条159、160。
[0122]在上述楔形部分124的上部,空开间隔地在内外方向上大致水平地鼓出形成有梁部件168。该鼓出量dl比楔形部分124的内端面更向内侧鼓出,为贯通内板102a的程度(图17)。此外,在贯通的情况下,在内板102a上对应的位置需要预先形成供梁部件168的前端贯通的开口。
[0123]符号161是接受部件,楔形部件110的前侧面和后侧面沿前后方向突出并一体地形成(图10)。
[0124]〔2 —3〕托架
[0125]在本实施例中,托架111(图10、图11)是对POM树脂进行成形的块状的部件并成为以在前后方向的中央贯通地设置的螺栓孔130的部位为中心而前后对称的构造。
[0126]托架111由中央部分162、前后的滑动部163以及将中央部分162和滑动部163相连的结合部164构成。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中央部分162的内方端部作为延长壁162a向上方突出(图10、图11)。突出量d2为到达楔形部件10的上述梁部件168的下表面的程度(图14)。
[0127]在中央部分162与滑动部163之间有两个沿内外方向延伸的卡合槽165 (165a、165b)。一方为初始位置保持用卡合槽165a,另一方为定位用卡合槽165b。
[0128]就前后的滑动部163而言,前方的滑动部163a嵌于前引导部分109a的角凹部150的背面150a与上述位置保持用突条151、152的间隔150b。该间隔150b比滑动部163的厚度大,与前引导部分109a向前后移动的距离相等。后方的滑动部163b同样地嵌于后引导部分10%的间隔150b。
[0129]在中央部分162的上下表面,分别在内外方向上成为两条的平行的卡合槽166、167沿前后方向形成得较长,外侧的卡合槽166为初始位置保持用,内侧的卡合槽167为定位用。
[0130]〔2 — 4〕线张力增强装置的组装
[0131]在托架111将前引导部分109a以使上下的位置保持用突条151、152与初始位置保持用卡合槽165a(图11) 一致的方式从外方向内方插入。上下的位置保持用突条155、156变形并进入托架111的中央部分162的上下表面,越过外侧的卡合槽166,在内侧的卡合槽167的位置(图11)复原至原来位置,并卡合于卡合槽167。就后引导部分109b而言,也同样,只是与前引导部分109a对称地安装于托架111。
[0132]由此,前后的引导部分109a、109b相对于托架111在分割面117对置,空开不与螺栓112干涉的间隔,并卡合于托架111。即,前后的引导部分109a、109b相对于托架111被保持在初始位置。
[0133]接下来,使螺栓112贯通楔形部件110,将螺栓112的头压入角孔126。楔形部件110在使该倾斜面124a从外侧抵接于前后的引导部分109a、109b的倾斜面117a的同时,使螺栓112贯通并安装于托架111的螺栓孔130。使内侧的位置保持用突条1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